《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时间:2023-05-25 15:54:13 毅霖 读书笔记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通用19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欢迎借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通用19篇)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

  最近,感觉部分学生越来越有个性,脾气越来暴躁,行为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这本书。该书是美国畅销的教子经典,彻底改变父母、老师与孩子沟通方式,里面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沟通方式所带来不同的效果。

  书中提倡的沟通技巧帮助成年人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教给成人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对其做出反应。帮助我们学习如何以更关心、更有效的方式对待孩子,如何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作者希望父母能够学会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让孩子觉得丢脸;如何批评孩子而又不让孩子遭到贬低;如何不加评判地赞扬孩子;如何发怒而又不伤害孩子;如何承认孩子的感觉、认知和观点,而不是和孩子争论;如何对孩子做出回应,才能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的内心,才能培养孩子的自信。这些问题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因为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说了为什么孩子不听,还伴有强烈的反应,到底应该用什么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形成对立的关系,使事情继续往更糟糕的方向发展。

  吉诺特教授均强调父母要针对孩子的具体的行为、具体的事件,而不是针对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而在具体的行为、事件的指导中,来形成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人品。可以表扬吗?可以,但应表扬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可以惩罚吗?可以,但应惩罚的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因此,吉诺特教授告诉每一个父母,你不应该抽象地夸奖孩子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你更不应该恐吓、贿赂、嘲笑和挖苦孩子,因为这直接针对着孩子的人格和人品,你会在无意中过分夸大或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无论是夸大还是伤害,对孩子的发展和影响都是负面和消极的。甚至在培养孩子“纪律”的观念时,吉诺特教授依然强调: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一、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和评定性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如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法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来吧,还要拿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松了一口气,把桌子擦干净了。碰到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口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二、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一个怒气冲冲的男孩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天气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为什么冲我发火?”今天父亲打算用新的方法,他想:儿子今天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达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可该死的下雨了。”“是的,正是这样。”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以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2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多么温馨的一句话啊!这里面从充满着宽容、信任和爱。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就告诉我们怎样让孩子信任我们,怎样让孩子主动把自己成长的手放与我们心间。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撰写的,他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这本书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后一部。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正是处于教育工作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识。此书告诉我们在遇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样获得这种有效的技巧呢?带着此问题我快速的阅读着。

  在引言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件事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氛围”。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感触。让我想起儿时的自己,因为喜欢一个老师,所以爱上她的课堂。即使老师无意讲错了一个地方,我也会满心欢喜的原谅她。在她的课堂上我全神贯注的听讲,在她布置的习题中我次次全对,本科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数年后,我也成为了现在的老师,这一职责我也深深的记得,并认真的执行着,我努力让班里每个孩子爱上我,也能像小时候的我爱上我所教学的这一科。我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同的教学手法等等使这群孩子们爱上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孩子们面带微笑的听课,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那么的快。由此可见,“这个学习的情感氛围”是多么的重要啊!

  本书共十二章来讲述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所应用的技巧,其中我对《最佳状态的老师》和《家庭作业》这两章印象最深。

  《最佳状态的老师》:本章用实例说明了最佳状态的老师所具有的技巧。“一张安慰的便条”——文中记录的是一个9岁孩子对发到最后一本书引起自己的不满,把自己最后得到书归结为自己姓氏是z,于是恨自己的姓、恨学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样来处理这样事情呢?我也许会单独找他谈话,告诉他并不是因为他的姓的原因,每个人都可能会最后拿这本书,还有讲一些道理给他听。而书中的孩子老师不是这样做的,她给孩子写了一张充满温暖的一张便条“亲爱的保罗: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伤心。你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新书,但是,突然——真让人失望。每个人都拿到了书,除了你。我要亲自去看看,让你得到你的新书。你的真诚的老师”这张便条的内容让我想到看过的另一本书《怎样与孩子沟通》,里面也讲述过类似的内容,就是当孩子遇到沮丧伤心的事情时,先要帮孩子承认接受他的一切,让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视,感到你的爱,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记得有一次六一儿童节学部里选节目,我们班几个爱跳舞的孩子们非常积极,打三月份就开始学节目、练节目,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连他们最喜欢的体育课,也会向老师请假加班加点的练习。因为一心想着一定要被选入这一梦想,使他们如此坚持,如此执着!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结果令孩子们抱头痛苦起来。看到这场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们揽入怀中,就像保护受伤的孩子一样。当时我什么话都没有说,任他们在我怀中哭泣。之后,我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很伤心。对自己的节目真心的付出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别班的节目选中,我们的落选了。而你们的节目在老师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学们的眼里是最棒的!”在孩子们平静下来时,看到这些话语,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师的友善和爱的情况下我也慢声细语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别人的优点。孩子们有了这一经历和鼓励,没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节目,照样精心的去准备!但心态不一样了:重在参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读到《家庭作业》这一章时让我想到那些总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孩子的名字。家庭作业一般是老师针对白天所讲的课布置的运用、巩固的习题,但班里总有几个孩子完不成,作为班主任经常有任课老师向我反映此问题。文章中讲到“尊重孩子的自主”:当父母过于热心的`参与孩子的家庭作业,孩子可能就会反叛。如果唠叨和检查作业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权,不及格就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象征。还真是,每每完不成作业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家长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写作业的,原来原因在于此啊,回头一定要和这部分家长好好交流,告诉他们“家庭作业对于孩子来说,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样,都是一种个人的责任”,还要和家长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妈妈不要为作业而争吵,威胁。要给孩子提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放学后马上做作业,也可以在晚饭后、看电视前写作业。你自己决定”我把自己读到的这些经验与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结果我们班的翔同学从以前做家庭作业需要3、4个小时,到1个小时即可完成的很好!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这一章还有一个小故事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记做家庭作业了,孩子要妈妈给他编一个借口,妈妈拒绝了,而是建议孩子把真相写下来,并且签上妈妈的名字。目的让老师明白,作为家长会理解人有时候会忘记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条,满意的上学了,这位妈妈明白:在危机发生的时候,做好给予帮助,而不是说教。这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周末作业他忘记了一项,我很生气,严厉的批评了他,并且一生气,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带着一颗忐忑的心去上学了,跟老师沟通,才知道,他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自己撒谎了,说是因为自己感冒了没有做。如果,我早读到此书,就不会发生如此的事情了。静下心来反思自己,是自己错误的方法导致不知所措的儿子为了避免老师的批评而撒谎了。事后,我找儿子谈了心,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保证以后不会这样去做,儿子看到我诚恳的态度,他也对自撒谎的表示悔恨,要彻底改掉。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反思的经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此轻松,也如此沉重!领悟技巧,孩子才会主动地把手交给你,让你带他领略四季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轻松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3

  一直以来就认为有了爱和教育经验就可以教育孩子,读了这本书,才让我真正明白了只拥有爱是不够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是不够的。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本书写的就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

  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慢慢的冷静了下来。是啊,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老师,平时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调皮的学生,有犟脾气的学生,我原来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却没有理会他自己内心的想法。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对学生的教育,当发生问题时,有时真的是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身体,更伤害到了孩子,真的应该心平气和的对待。今后我们应该真正的尊重理解我们的学生,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4

  很多年没有以这种方式写一篇文章了,当儿子把作业拿到我面前要求我买这本书时,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儿子想要和我表达什么?是不是我和儿子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儿子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儿子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他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7月十号的时候,我和儿子约定等他休息带他去看电影的,他自己在医院看完牙齿在电影院等着我,我告诉他很快会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到达的时候已经迟到电影开始十几分钟。当儿子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他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他说,甚至是希望他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他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他的心情,尊重他,关爱他!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儿子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5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承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忙。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前一阵登陆学校网站,看见网站推荐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我留心了一下简介,了解到作者海姆。G。吉诺特一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他所倡导的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新思想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我于是砰然心动,立刻在”当当网“上订购了此书。

  因为充满了好奇心还有力求改变现实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时间,我就把书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阅读中间有很多的感想没有及时的记录,但掩卷沉思,我充满了内疚,原来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女儿,原来我可以这样和女儿沟通。

  生活中的我对孩子充满了唠叨和批评,早上反复的催促”快点“,到校时反复地强调”乖点“,放了学又开始无止境的督促做作业,到了晚上又扯着嗓子让孩子快点睡觉,这样的一天匆忙、烦躁,谈不上生活的质量,谈不上温馨和睦,还只会让你话越来越多,口干舌燥,脾气越来越坏,最后成了孩子眼中的唠叨老妈,先生眼中的坏脾气老婆。读了这本书,也许真的能让我在这方面有所改观,因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适的环境、合适的语言和孩子交流、沟通事情,处理问题。譬如早上,也许给孩子一个闹钟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许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安静地做作业比一次又一次地进入孩子房间检查作业更能让他感觉父母对他的尊重和放心。学会耐心,学会尊重,我想我应该要认真审视自己。

  在孩子的成长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可能是在学校里中午饭没吃好,这些都足以让孩子恼心,试想当父母的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也会常常窝火,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去理解他、帮助他,会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时候,父母都愿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为什么发生,但此书告诉我们,其实正在情绪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们,不管孩子做了错事或者取得了成绩,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为什么。譬如,当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后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应该表示感激而不是讥讽,父母还应该避免使用否定的词语如”笨“、”懒惰“等等,因为这些词语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感到无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错事时,大多时候他们其实也已经意识到了行为的不准确,有些其实他们在犯错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惩罚,这时候的父母再去反反复复地批评他们已经多余,父母要做的也许只是一两句安慰的话语、或者一起设法弥补过错,孩子在这样的.帮助下会感觉温暖和爱。

  语言的力量如此强大,读了此书后我才深有感受。该书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许都觉得行动比一切都重要,说再多的话也许都抵不上一个小小的行为,但是当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许一句话、一个留言就可以化险为夷。当然,关键是父母掌握了语言的技巧,学会了在合适的时候使用合适的语言。这也真是我从此书中学到的又一个沟通方法。

  每一个父母都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在我们的身边,做家长的,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越来越优越而更加的顺从、宠爱孩子,于是孩子养成了任性的脾气,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如果父母们都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学一学书里面关于和孩子建立联系,实现真正沟通的方法技巧,学一学如何放手,让孩子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但提供了条件、帮助,而且让他们自己来完成,还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这样,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我们列举了大量的在生活中会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指出了解决的方案,告诉我们如何和孩子说话,如何鼓励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处理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等。对照书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颜,因为我心里面总是以为孩子还小,而我因为生活经验的累加一直认为我的观点凌驾于他之上,我说的总是对的,我讲的他总是要听的,不经意间,这些随口说出的话把孩子推得离我越来越远,好好的气氛被破坏了,孩子生气了。所以,学校推荐的这本好书至少让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至少让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谢学校网站的推荐,更感谢《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好书,好书伴我成长,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6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但是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部书不是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诠释着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读这本书时,我心中有着深深的自责。作为一位母亲我真的很失败,看到这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对上号,我总是能够敏锐地发现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我自认为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说的,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给与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不会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文中有一例:八岁的玛丽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时,她的妈妈平静地说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们重新拿一杯果汁吧,还要那一块海绵。她站起来,把果汁和海绵递给女儿。玛丽低声说:”哎呀,谢谢你,妈妈。“她把桌子抹干净,妈妈还在一旁帮她。妈妈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做女儿的真的很感激。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如果妈妈大发雷霆事情还是得解决,还弄得妈妈生气女儿伤心。即使无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会把书中学到知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中,我会努力的改变与孩子的沟通,希望我们相处的每一天里都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7

  寒假我用了几天时间,把海姆·G·吉诺特写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完了。看完以后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的作者以众多的事例来呈现给读者:例如如何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让我收获许多。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很害怕。幼儿园的老师通过亲切的言语回答,让孩子放心将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师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难看的画就大声地询问老师:“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其实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儿园画了难看的画会怎么样。但是老师的回答让她很满意,老师说:“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小女孩看到了坏掉的玩具她有开始发问:“谁弄坏了玩具?”其实她不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时老师的回答有又让幼儿感到很满意。老师说:“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一系列的回答让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儿园。

  看了这个例子让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方法,觉得自己真的忽视了去读懂孩子的心。还记得是小班开学的头一天,好多幼儿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儿都不哭了。这时又来了一名新生,我用热情的态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却不领情,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开,我试着去牵他的小手,却被他甩开了。家长也是很尴尬的笑了笑。接着家长就把他的小手交给了我,转头就离开了。一会儿这名幼儿就开始大哭了起来。我先哄哄他说:“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可是他听不进去,开始大声地哭闹起来。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儿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这里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见到那名新生就蹲下来和他介绍自己或者询问他的名字,让师幼之间拉近距离;或者我让他的妈妈留下来和孩子一起参观一下教室,让孩子和妈妈一起玩玩幼儿园的玩具,消除孩子对环境的陌生感,让幼儿喜欢这样的环境;又或者我能适当的表扬他,你搭得积木很好看,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让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视的。这些假设如果能够在那天做到的话,我相信现在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其实我们和孩子沟通是一门学问。我们要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们要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例如我们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和幼儿相处,尊重孩子的想法。我们要适当的鼓励表扬幼儿。例如孩子的活动中出色表现要加以表扬,特别是平时表现不加的幼儿有了闪光点,更加要给与肯定。我们还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们在预设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设计的过程适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维过程相近,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这本书的内容还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后一定还会再读这本书,我想下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8

  读毕此书,“感同身受”一次顿时从脑海中冒了出来。对于孩子直接或间接表达出来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学会“体谅”孩子当下的感受,可以通过语言或者行为来抚平孩子内心的不安或焦虑。

  文中的一句话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感触良多——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言语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用来伤害。语言的功能大大超过了我们本身对它的预想。恰当的语言,孩子听了会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头的包袱;若一句不恰当的话脱口而出,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者痛快,听者伤害,对于孩子的打击看似无形,却危害巨大。作为教育者,我们需时刻谨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给予他们信任的怀抱。

  一边读着此书,我的脑海里一边盘旋着孩子们的身影。一个个场景好似电影回放,清晰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反思着自己过去的言行,你的语言是否将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话语孩子们是否真心接受了,还是为了应付假装听进了?你的问话是减轻孩子的心理包袱,还是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从而选择了说谎……造成这些不堪后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作为成人,自认为说的话、做的决定都是为了孩子好。如此单方面的臆想其实并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反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依旧存在着隔阂。

  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呢?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们的真实需求。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证我们队他们永久不变的爱。当孩子讲起一件事时,不要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

  对于不能容忍的行为,家长和老师需要限制。限制时必须清楚地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什么替代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时,语气必须坚定,这样即可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这个禁令是认真的,我是认真的。

  通过对孩子的各种情绪表达同情和理解,我们就帮助孩子在情感上变得聪明。在对他们不可接受的行为制定限制、执行限制时,我们表示了尊重,这样就为孩子尊重社会中的规则做好了准备。

  因而,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我们需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时间、多一点尊重、多一点技巧、多一点信任。如此,我们才会收获到孩子更多的积极回应。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9

  总以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标准,就足以影响孩子了。某一天,对着儿子,我发现已黔驴技穷,这时,还是选择了求助于书。耐心地试着读一下,发现,其实,自己的智慧远未足够。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标准就可以解决的。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的确需要专家。而且,在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已养成的思维习惯做一个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是美国心理学博士海姆·G·吉诺特的著作。

  某天,从网上看到了这本书,看完之后,学着用其中的几个方法,开始与儿子沟通。它令我明白的一个道理就是:对孩子遇到麻烦,第一的选择不是用道德标准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后果,成为他的.同盟军。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认同之后,才能有效地与他讨论,最终选择出合适的解决方式。

  ”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海姆·G·吉诺特博士是这样说的。读完这本书,也反省了自己的习惯性思维。

  不是吗?因为自己很爱孩子,所以,自认为给孩子的建议都是正确的。但孩子的反应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并非一个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爱不被接受。

  还有,中国的父母,因为代代相传的权感心态,尤其是父亲,一般不愿意彬彬有礼地对低龄的孩子说话,总希望以最简单的命令,让孩子第一时间服从。这中间,省掉了礼貌,也省掉了让他理解的过程,最终造成是,孩子将父母摆在了对立面。

  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作为妈妈的我也应该提前做点功课,好好学习学习他人的养子育子经验,学习把这种有效的沟通方法借鉴到我们与学生的沟通中,与学生实现有效地沟通,那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有着独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0

  和同事们交流,很多时间会把话题引向学生,引到一点,那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一年比一年难教,怎么越来越难管理,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不太和谐的关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沟通呢?在今年假期里,我研读了海姆。G。吉诺特这位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学家写给老师的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告诉我们的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师如何与学生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老师需要具体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处理教育中随时出现的令人烦恼的小事,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理论是没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获得这些技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生活中,教师怎么和孩子相处,大家都意识到应该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我们的语言就会出现一些偏执,出现的偏执,并不是老师不爱这些学生,主要应该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理解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个篇章,每一片都围绕一个主题,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老师,给老师使用日常用语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这些少许的改变,事情可能会变得更好办一些,掩书而思,我对书中“一致的交流”和“赞扬的危险”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说到,如果要改善教室里的生活,就要从检查我们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开始,一个老师如何与孩子交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师必须要抓住孩子的心,一个孩子只有感觉良好,他才会正确思考,也只有处在良好的状态下,他才可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的良好状态,也源于我们,他们的老师们。

  首先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沟通原则,谈境况,不谈性格和人品,它是用于老师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场所。知道如何在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原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

  其次是,对于学生,老师可以愤怒,但绝不侮辱。

  然后是如何表达愤怒,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有感触,在一个学生听讲良好的班级讲起课来那是滔滔不绝,言语生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感觉都很好,可是,如果满心欢喜走到一个嘈杂的教室,我们的心情已受到影响,我们会发怒,发怒时我们的心给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们也会大喊大叫,训斥学生,这样,整节课的学习效率也就不会好到哪里,我们发怒之后也会有内疚感,也会在心中正中决定不能再重复这样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书中举例说:比如说进到一个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师坚定的说:“听到这么高分贝的吵闹声,我被激怒了。”教室里吵闹声平息了,因为老师在这里既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又没有侮辱孩子们。

  要拯救老师和孩子们的沟通,就要学会不带任何侮辱的表达具有细微差别的各种愤怒,其实,大多数老师对孩子们都有正确的态度和关心,他们所要的,就是一种能够表达这种关心的沟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时,一个老师也能避免使用诋毁的语言,这些自我试试的控制,不会使他的.表达变得平淡,相反会增加老师的风格。我想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关键的,他学会了运用一种不同的说话方式,一种生动、大胆、不带上海的表达愤怒的方式。

  沟通,就像健康一样,取决于未然,要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当学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缩小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1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主旨非常明确,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同一主旨的书应该是不在少数,但这本书提出了这样的命题:爱是需要技巧的。你爱它,就要小心呵护它,而不能强把它占为己有。因为,爱是自由,爱是宽容,爱能包容一切。你只能适时、适当地牵着他的手,教他认识人生的牵牵绊绊,然后由他自己去面对这些牵绊。

  在生活中家长、教师和孩子该怎么相处。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家庭氛围该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都深有感触:当我们发怒时,我们的行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们大喊大叫。然而当这一切结束时,我们会感到内疚,我们郑重地在心中决定,以后绝不能重复这样的行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计划的程序,可以在爆发前有系统地减轻紧张情绪。从这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我们也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这件事的确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

  第二鼓励与指导孩子:一个孩子表现好,我们通常总会夸赞说:你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评价性的赞扬。但在这本书中说到:在心理疗法中,从不会对孩子说:你是个好学生,你真棒!这些判断和评价性的赞扬都是要避免的。为什么呢?他们需要免受评价性赞扬的压力,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性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给孩子下判断。为了避免下判断,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发表批评意见影响孩子,而是指导孩子。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不经意间攻击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应该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不要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第三要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关爱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当一个人觉得被理解、被尊重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温暖的、安全的`、放松的,没有疑虑、没有孤独感。理解是一种无条件的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不是一个人孤立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与人进行交流。所以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父母在和孩子相处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如果每一个孩子享有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那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做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健康的教育和培养。我们要承认努力、表达感激,但是我们不能评价孩子,不能给他们定性。所以,让我们改变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觉得语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疗伤,也可以是伤人的利器。所以,我们要利用好语言,在语言中浸透着尊重和理解,多与孩子做有效沟通,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我们都能身心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2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平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3

  自己为人师已经15年,为人母也有八年了。这么多年己不断地探索,不停地努力,虽然有一定的收获,但每每和同事聊起来还是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不好管理。不久前一位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看后感觉受益匪浅。这本书一共有10个篇章,每一篇章都是围绕一主题,用实际生活中的常发生的小矛盾去指导家长,及时给予家长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掩书而思,书中的家长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响,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响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承受任何抚慰,也无法承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响,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作为家长应该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如此。平时对带有情绪,有怒气的学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或是马上强制他不准发火。现在,我们也不仿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如:“这件事确实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我们理解他,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成认孩子的困境,成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间隔和怨恨,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总以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标准,就足以影响孩子了。某一天,对着儿子,我发现已黔驴技穷,这时,还是选择了求助于书。耐心地试着读一下,发现,其实,自己的智慧远未足够。有些道理,并非以道德标准就可以解决的。在心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确实需要专家。而且,在学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可以对自己已养成的思维习惯做一个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则主要是教会我如何尊重并理解孩子。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还是很借得一读的。

  尊重与理解,很难做到,要给孩子选择与独立的机会。不过度干涉他们。比如,与其他小孩玩耍时出现问题,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老师出面的话,是剥夺了他们从交际中学习的机会。

  理解与尊重,听起来很简单,谁都知道要理解与尊重,但面对孩子的脾气时,我们往往关心的是结果,和孩子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急着找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不对劲,并表达出来。孩子已经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了,他们不再需要来自大人的坏情绪,需要的是同情的话语与理解的心情,如果有人能理解他们,他们的心情会好许多,并与理解自己的人关系更加紧密。

  书中还有对我固定持有的观点,多夸孩子,如“你真棒”“你真是个好孩子”等,这是另一种给孩子定性,无形中给他们以压力,实际上没有人始终很棒,做得很好,也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定性的评价。

  试着把外界对孩子否定性的评价都转化成为肯定的行为,这样帮助孩子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改进上,而不是过去的缺点上。这样做避免了责备,提供了指导和希望。如那位父亲,家长会上,老师说:你的儿子不能按时到校,他不做家庭作业,他的笔记本一塌糊涂。父亲记录:他需要改进,要准时到校,做家庭作业,保持笔记本整洁。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这个“化否定性的评价转为肯定的行为”,也绝对是值得借鉴的!

  这本书的主旨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允许情绪,限制行为。

  对于孩子的情绪,教师和家长要有同理心。不安的情绪导致了不当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因为,只有在情绪平静时,孩子才能正确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动作。

  而同时,当我们对孩子的情绪表示感同身受,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对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静,不批评的态度,对孩子有好处,因为能传递这样的信息:即使是这样混乱的情感,也是能够被理解的。

  允许情绪,但要限制行为,因为只有行为才能受到赞扬或谴责,而感受不能,也不应受此对待。

  如何称赞: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所说的话,以及孩子心里对自己说的话。

  如何批评:度。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孩子需要从父母那里学会分辨什么仅仅是让人不愉快、让人讨厌的事,什么是悲剧和灾难。

  我们如何对待自己,便会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成年人已经被太多的条条框框勒成现在的模样,突然要改变固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确很困难。可面对可爱的孩子,必要的改变是值得的,爱是人类的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方法并不仅仅对孩子有用,在成年人和成年人沟通的时候,也行得通。我想有些特性是我们骨子里的,不会消失的,不然怎么人们真正老的时候,又会露出孩子那样的纯真呢?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5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教育专著是美国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著,张雪兰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十二个章节:

  一、老师们的心声;二、最佳状态的老师;三、最差状态的老师;四、一致的交流;五、赞扬的危险;六、管教;七、当孩子和老师发生冲突时:父母的角色;八、家庭作业;九、鼓励的故事;十、有益的做法和实践;十一、老师与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的沟通;十二、学生们对老师的回忆。

  本书借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读后我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孩子容易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不会接受安慰,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例如:书中的“不解释的安慰”,孩子哭着走到老师身边,老师就抱起孩子安慰他,从不打听哭的原因,孩子便会停止哭泣,脸上的表情好像在说:“你理解我,谢谢你”,这一点告诉我们“原因其实不重要,他们只是为了寻找安慰,而不是要你去诊断怎么回事”,我们老师通常在解决这样问题的时候都是“先问清原因再解决问题”。由此我就想到我们老师有时对待情绪过大、不听话、任性、调皮的孩子通常的做法是:冷处理,把他放一边,让他自己安静,调节情绪。

  读了此书之后我想: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例:“这件事让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难受吧!”我想这些理解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自然也会渐渐消失,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我们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单纯的靠呵斥,呵斥只能带来反效果,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意见,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给予合理的解释,这样孩子才会容易接受,也容易认同老师的制止。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师看到黑板上有一张他的脸的漫画,辛辣、准确而有趣。全班人都在等着她的反应。她饶有兴趣地看着漫画,然后说:“画得太好,擦掉太可惜了。让艺术家先把它复制到纸上吧。我对这位天才漫画家表示敬意。”这个老师表现了自己的成熟。她没有认为这幅辛辣讽刺的漫画冒犯了自己。她没有被孩子们的恶作剧伤害。她没有寻找肇事者,也没有试图羞辱他。她避免了毫无效果的说教和讲道。相反,她鼓励了创造性,并显示了对艺术的尊重。看看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再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心里的愧疚实在无言表达。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专著,在以后的生活中我想我会克制自己,改变自己,学会面对和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各种问题和沟通技巧,用可行的方法将对孩子的这种爱恰当地表达出来。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6

  “我的教育方式不对吗?我女儿不懂事吗?”当我带着这些问题向老师求助时,她推荐我去看看这本书,心里有一些期待,是不是我和女儿这几年的斗志斗勇可以在这里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书的封面的图片很温暖,孩子和妈妈很温馨,带着幸福和期待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有几章的内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让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学习

  交流密码;看完这一章,觉得自己以前和女儿的沟通的障碍太多了,想想平时对女儿用的威逼、利诱、批评……真是觉得很愧疚!导致孩子现在和我的沟通越来越遥远,孩子每次想和我谈话的时候,本来很高兴的一个话题,我总是能谈到她学习上面去,最后的结局就是以吵架无疾而终!书中看见有个父亲如何让正在怒气冲冲的儿子消气的对话,我不仅想起上个月的时候,我和女儿约定等她休息带她去看电影的。那天,她把作业写完后,爷爷把她送到电影院等我,我告诉她很快会到,可我工作上的事太多、路上又堵车,当我赶到的时候已经迟到了,电影已经开始十几分钟了。当女儿看见我时特别生气说,“不看了!”怒气冲冲,我给解释了,她还是生气,我没忍住也给他大声嚷嚷,孩子含着眼泪一个人走了。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看了交流密码,我真后悔自己怎么没早看,其实只需要一个真心的道歉和谈到孩子当时的感受,她就能接受。

  语言力量;“称赞对孩子有用吗”?这句话在这两年里我真感觉没用了,不管是语言还是物质,我对孩子下了个定义:“现在孩子怎么都没欲望了呢”?其实不是,是我平时的称赞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满意的不快乐的称赞语!当孩子有一些问题时,都是我在对她说,甚至是希望她立马就能给些我想要的反应!可看完这章才发现都是错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给的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教育!我平时和孩子交流时,从来没有想我在说话时,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愤怒的情况下说一些伤害孩子的话语!当孩子生气是我会把她当时的“事情”强调,而不是考虑她的心情,尊重她,关爱她!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用心呵护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书中讲到孩子的责任感、纪律、积极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为,我都很感动,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在很认真负责的养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养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学会跟孩子谈话时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对他们造成伤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让她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观点,帮助他们专注于解决麻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解决我之前的期待,给了我答案!做个快乐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希望我和女儿的相处能像书中的封面图片的母女一样温馨和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7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前面的路,让我们一路前行!是学前组最近组织阅读的一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有关老师与孩子沟通方法的书籍。该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吉诺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他人生最后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吉诺特博士的一句话“不要仅仅成为老师,而要成为一个身为老师的人”,已经烙印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本书最能打动我的是,在出现问题时,理论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这就是老师真正实现正确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的方法。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炼的小短文阐述。通过仔细阅读,将会获得这些技巧。每一章节用的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导老师,在日常用语上给老师支招,有了这些少许的变化,与孩子的沟通将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以及孩子的不断需求,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学习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样,有一件事情将永远是老师的职责: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情感气氛。为了变革,那就加强与孩子的沟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当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时,就会增加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在被肯定的`情况下,孩子们在学习时就会更主动、更积极。

  在生活中,教师怎样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保护。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很容易会出现一些情绪上的波动,导致我们在沟通上出现问题,这些并不是老师的初衷,并不是老师憎恨学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态,所以沟通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沟通也同样重要,通过沟通,利用适应于孩子的语言教学,在语言中要充满了爱,时刻让孩子感觉到不那么生分,而是那么熟悉,就像妈妈一样。

  这样,孩子们就会快乐的学习,我们也会开心的工作。《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是美国家长与老师人手一本的书籍,注重孩子素质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向,我们也一直在致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当中,教会孩子的不单是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孩子学会怎样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个方向,我将认真领会书中的知识,把它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说:我发现你的脾气真糟糕!我嘴里不说,但在心里我完全成认,我越来越容易上火,变得越来越唠叨,还会莫名其妙的生气,孩子说:妈妈,你就会喊爸爸来帮助。孩子爸爸说:你跟女儿在一起,动不动就吵架。我很苦恼,很无助,我曾经也试图想改变现状,但总是无疾而终。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8

  在遇到麻烦时,父母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攻击孩子的人品和尊严,这样会有效得多。用人称代词我开头,父母既可以表达出他们愤怒的情绪,描述孩子不被许可的行为,又不会辱骂或者贬低孩子。例如:我很生气,我一再要求关小音响的音量,而我的儿子却置若罔闻,我觉得很伤心。

  父母带敏感的心倾听孩子的话,努力理解孩子的观点,不再说一些尖刻的话,能够不带辱骂的反映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当父母这样做时,孩子的内心就会开始发生变化。同情的氛围让孩子向父母靠的更近:他们会注意到父母的公平、体谅和礼貌的态度,并且模仿。

  在大多数家庭里,孩子惹出麻烦,总是父母找到解决办法。要想孩子长大,变得成熟、理智,应该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麻烦。

  菲尔老师带班参加周末滑雪旅行,16岁的菲尔因未带“父母同意书”,而被老师拒绝参加。菲尔气得发狂,回家对母亲说:“如果你不开车送我去的话,你就会损失你的一百块钱。”

  妈妈说:“菲尔,我知道你多么想去,我也希望我能帮你,但是你知道让我开车送你去是不可能的。”

  菲尔嘀咕道:我该怎么办?

  妈妈说:”有没有想过乘公交车去?”

  菲尔:“不,因为我必须换乘好多趟车去。”

  妈妈(平静):“我明白了,你已经决定不乘公交车了。”菲尔接着又嘟囔了几分钟,说她多么的`不幸,然后就离开了房间。回来时,她说她已经找到一辆公交车,可以直接到达山区,无需转车。

  菲尔告诉妈妈,她听到老师说:“你忘带同意书不是我们的错时”,非常生气。她应该这样回应:“我对发现过错不感兴趣,我关心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人在生气时,是很容易说出一些攻击性的、侮辱人的话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事实表达自己的生气心情。这样,孩子就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会使别人伤心。而且孩子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不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反之,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地只知道发泄自己糟糕的情绪,又是抱怨又是辱骂,孩子不仅不会听,还会憎恨逆反。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 19

  今年暑假我读了《孩子,打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看过这本书后心中有许多愧疚,同时又觉得特别幸运,能有幸读到此书,让我从错误中走出来,本文的作者是海姆·G·吉诺特,他是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书中向我们宣传的是海姆·G·吉诺特的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创新思想。

  教书近二十年,在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同感的问题,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和孩子对话是一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孩子说话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我们解读的密码。孩子提出的问题里,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者伤心。

  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他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幼儿园的老师就陪着他们参观幼儿园。这时候,这个小女孩,看到了墙上贴的小朋友们的作品,非常漂亮。这个小女孩就大声地说道:“谁画了这么难看的画?”她妈妈就有点尴尬地说:“把这些漂亮的话说成这么难看是很不友好的”这时候站在旁面的老师就说到:“在这儿,你没有必要一定要画漂亮的画,如果你喜欢,你也可以画简单的画”,这时候,这个小女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因为她得到了她隐藏问题得到答案:“如果一个女孩画画画得不好会怎么样?”

  在接下来的参观中这个女孩又拿起了一个坏了的玩具消防车,自以为是的问道:“谁弄坏了这辆消防车?”她妈妈就责备地说:“谁弄坏了它跟你有什么关系呢?这儿你谁都不认识。”事实上小女孩并不是真的对那个弄坏车的小朋友的名字感兴趣,她只是想知道弄坏玩具的小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老师是这样说的:“玩具本来就是拿来玩的,玩的时间长了,它有时候就会坏。”这个时候这个孩子就松开了妈妈的手,高兴得和妈妈挥手告别了。因为孩子从这个老师的两次回答中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这个老师很好,即使画儿画得难看,即使把玩具弄坏了她也不会马上生气,我不需要害怕,呆在这里很安全。”看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心里的座右铭应该是:“让我理解,让我表现出我的理解让我再用词上不要表现出批评和谴责。”

  作为一个老师,那么多孩子的童年放在了你的手上,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相信我们都会深深地担忧自己会给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那么我们就应该更加小心的、谨慎的去呵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读《孩子把你手给我》后感08-04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03-23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4-29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4-29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04-15

给我的你05-23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3篇03-24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范文通用09-30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书心得(精选24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