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

时间:2022-10-05 23:10:38 读书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精选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写一篇读书心得记录下呢?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精选10篇)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1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张文质教授的家教心得《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令人诧异的是张老师事业出色、工作忙碌,但对于孩子却万般柔情,对孩子那细腻的情感感人至深。

  捧起这本书,看到《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题目,我就深有感触。女儿小笛是我一手带大,对她的疼爱自不必说。但在学本领方面,我对她却是严格要求,“决不心软”。

  早在10月份,小学的校园里正在排练舞蹈。我家小笛跳舞时面无表情,有几次被老师点名批评,最后甚至老师对她下达了要淘汰她的最后“通牒”。对于孩子的这种表现,我也很无奈,在台下千叮咛,万嘱咐,要面带微笑,动作有力度,可一到舞台上她就忘一干二净。我思索着问题的症结,却得不到答案。最后还是舞蹈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老师说了很多,其中有几句话像锤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头。老师说,孩子缺少笑容也许和生活的环境有关,也许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就很少笑,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变得很严肃了。老师的一句话使我陷入了沉思。小笛五岁学习舞蹈,这段时间,我本着对她的“负责”,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她的舞蹈课一星期两次,一次两个小时。在她上课的两个小时,我都是寸步不离,生怕她不够认真。为了让他认识到练功要认真、专心、动作到位,我总是坐在与舞蹈厅一层玻璃之隔的家长休息凳上,目不转睛,表情严肃地看着她。每当她与我的目光对接的一刹那,我总能记得,我用眼睛告诉她的是:老老实实地练吧,决不能偷懒!现在回想起来,孩子一直在诸多压力下学习舞蹈,她心里不轻松,脸上怎么会有笑容呢?当我认识到自己的这些做法不够妥当时,孩子已经受我“摧残”一年多了。我决定立刻改变对孩子的这种态度。

  生活中,我要求自己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让她感觉到自由、放松。我还把孩子练习舞蹈当成了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她跳舞时,我总是拿一本自己喜欢看的书,既学习了知识,又打发了时光。有时我们母女目光交汇的一刹那,总是我笑容最灿烂的时候。在后来的日子里,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愉快地练习舞蹈,她在我的目光中还总能找在鼓励与赞赏,所以跳舞的时候她一直在笑。我想对孩子多一点微笑的道理不仅仅适合于练习舞蹈,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地方。看来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有道理。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2

  这几天一直在读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合上这本书,我决定做以下改变:

  一、尽可能多“陪伴”孩子

  书中说“陪伴是送个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句最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本质。由于是心理教师的缘故,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其家长。每次咨询过后,我都会深深感慨,是无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造成的啊。结果,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到处求医,急于求成,往往使得问题愈演愈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陪伴”需用心,才能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进行最有效的对话以及积极的影响。张老师说,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深感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每每工作压力比较大时,回到家,除了陪他写作业之外,更多时间会用于完成白天没完成的工作或看书、写文章,与孩子贴心的语言交流太少。难怪,儿子在看完《美丽的契约》时,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丽一样幽默!”小小的他,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二、尽可能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找我咨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心情抑郁,不能静心学习。这与他们从小缺乏与同伴广泛交往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张文质老师说:再也没有比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对其进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同伴的影响、教育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可以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所在群体的潜规则,从而尽快适应这个集体,进而获得被接纳感与安全感。没有实战经验,没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喜怒哀乐,那多么详尽、完备的技巧训练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会与各个类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秘诀。

  三、做好培养“丑小鸭”的长期准备

  母亲过于好强,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的准备。这样,父母的心态就会平和得多。在这一点上,我深感自责。我把最大声的斥责献给了孩子,甚至有时还会气急败坏地对他动用武力。

  实际上,孩子就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多次重复犯相似的错误也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更有耐心一点,动脑筋想出更有效的办法,灵活帮助孩子改进呢?张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育儿经验毫不保留地写在了书中,让读着这些文字的我内心平静了很多。我们都是平凡的“丑小鸭”,但都有机会找到让自己幸福、快乐的方法,那么,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的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普通而又快乐的人呢?

  四、鼓励孩子找到自己“迷恋”的领域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将是快乐无比的事情。从小,喜欢画画的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没能坚持下来。看到儿子同样喜欢画画之后,我很高兴,于是,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画画辅导班。原来他一天可以画上十几张画,快乐无比,可如今,一周却只画一张,好像在完成任务一样,技巧提高了,但兴趣锐减了。

  我知道,是我的要求过于苛刻的缘故。张老师说鼓励孩子找到“迷恋”的领域无比重要,可以让孩子最终过上有目的的生活。于是,我不再提有形的要求,而是默默在培养于坚持自己的爱好,让他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的快乐。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视生命,以谨慎和热情的方式对待生命。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社会递交考卷的过程。不用心的人怎能拿到高分呢?唯有父母改变,才能陪伴自己踏上一条芬芳的共同成长之路。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3

  本月买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书,这本书虽然不厚,但是谈论的问题却是沉甸甸的。

  作者总是用一句很简短的语言作为开篇,但是却是直插内心深处,让人为之一颤,并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

  对自己的拷问————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也是现在的现状,尤其是爸爸们,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为了工作,不停加班不停应酬,回到家不是孩子已经睡了,就是自己疲惫不堪哪里还顾得上陪伴孩子。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周围一般都妈妈陪伴孩子为主,加上本身北方男人那种根深蒂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爸爸的'角色能扮演好的有,但是不多。他们也说自己的童年中爸爸的印象比较淡,但为什么对自己孩子继续重复自己的历史呢?父亲在育儿角色中的缺少,导致孩子一般和妈妈、姥姥或者奶奶一起生活为主,在育儿过程中两代人的观念差异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对母亲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协调好教育孩子和协调家庭成员关系,这大概本身就是一个课题。

  对自己的提醒———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但他或多或少都缺少了一部分,就是他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书里还有句话对我来说印象深刻“你的孩子缺土”,说的也是有个孩子体弱多病,妈妈带他去看中医时,老中医说他孩子缺土。按照现在意思理解就是不接地气。我们就是这样,从小在家为主,很少玩土啊之类的东西,也很少去大自然中玩耍,因为害怕生病所以呆在家中,反而陷入有点风吹草动就生病的循环中。宁宁就想一朵温室里的花。

  这大概就是看书的收获,书就像一面镜子,看到自己的言行,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就像一位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人处事之道。这本书还没完全读懂读透,需要时间去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最大的心愿,也是读者最大的收获吧。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4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5

  假期拜读了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主要是张老师讲述自己的改变和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他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所以他开始改变自己,遇到事情上先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这样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2004年孩子才3岁,我在嵩山路买了房子,当时经济困难,也没想着让保洁打扫新房子,寒假期间自己来打扫,有一次带着孩子来,我打扫卫生,孩子自己玩,也没什么玩具,也没给孩子带吃的。本来新房子到处都是灰尘很脏,到了中午,孩子说:“妈妈我饿,咱们去吃饭吧。”我这时候才注意孩子,衣服上到处是土,我顺口说一句:“衣服弄那么脏,中午不给你买好吃的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听我这么一说,下面发生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一会儿孩子来告诉我:“妈妈我洗干净了给我买好吃的吧”我一看,孩子的衣服都湿了,棉衣都快能拧出水来了,原来她接水把自己的衣服前面给洗了洗。本来干了一上午很累,看到大冬天棉衣都湿透了,火滕地一下就窜上来了,对着她怒吼:“你怎么能把衣服都洗湿了,多冷啊,今天你不吃饭了”顺手还打了她两巴掌,孩子开始哭,我更火了,这里也没衣服可换,我急了说:“再哭,把你扔到楼下去。”孩子不哭了,可伶巴巴地看着我,等着我的最终裁判,这时候我哭了。想想一个3岁的孩子,我怎么能这样对她,怎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玩一上午,饿了要东西吃,很自然,孩子认为衣服脏了,妈妈不给买东西吃了,所以要洗干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静下心来给孩子讲道理,将是不一样的结果,给孩子的终身的影响,性格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还隐隐作痛,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

  教育学生有时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当他不认真听课,我就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有时候会说:“坐下吧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也可能是他稍分心了而已。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6

  在学校推荐的三本寒假读物中,我最先读了《弟子规》,因为这是最熟悉的,也是家中最容易找到的,读后感容易写。而后两本书我没见读过,只能根据书名选择适合现状的书,前段时间老校每位老师都发了一本《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借看了冯老师的很不错,因为我脾气急,解决孩子问题有时方法不正确,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我有很大帮助。所以这次我又选择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想让自己接受更多的教育,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好的帮助自己进行家庭教育。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我是在网上看的,看到适合自己的实例我就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我平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工作多了,烦了,身体累了,儿子有事情时就会对孩子大声的。我也总是犯老毛病拿别的孩子和自己孩子做比较的毛病,而儿子在外人面前不善言辞,不主动和人打招呼,胆子有些小,这些是我最担忧的。这种担忧我知道是我平时对儿子太严肃、有时过分的严格,让儿子对我有些害怕,也就导致孩子对外人并不热情,遇事胆怯没自信。看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做父母的真的没必要过分的焦虑和担忧,自然陪在孩子身边耐心的指导和观看孩子一步一步的变化静心的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度过成长的阶梯。书中写到:我们用心于他的`点点滴滴,陪伴他每天的生活,其实就是作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你和孩子的关系越亲密、越自然,你对他的影响就会越为广泛,你能够改变、改善、帮助他的地方也就越多。这一点对我目前对儿子的教育问题中要改变自己的。

  我近期希望自己改变收敛急、大声,学会能做到心平气和。想想班里学生的实例,和家长交流沟通了解的多了,的确是在孩子寄予希望太多,要求太严格,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一个阶段会有一个阶段的变化,只要自己对自己不足之处进行调整改变,孩子也会随之有变化,耐得住气和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7

  由于时间紧,所以读完《一盏一盏的灯》以后,接着又趁热打铁把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一气读完了。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文章,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他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着急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为了避免犯错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忍一忍,多想一想,克制一下。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壮”、“义正词严”,更多的时间的都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即管教从严,讲的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回首教育弯弯的路程,有时候真的觉得很惭愧。为人父母者在家庭教育里,为人师者在学校教育中,在教育方式上“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显得多么重要啊!

  两个成语,一字之差,教育的效果也许大不一样。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孩子真的错了,尽管我们“理直”、“义正”,却不一定要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也许更能促进孩子反思和纠正错误,消除反感,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因为和煦的春风往往比热烈的阳光更让人感到舒适。所以父母教育孩子尤其要克服“一吐为快”的冲动,一生气什么话都出口了,一生气什么顾忌都没有了,看上去很“有效”,但后果往往很麻烦。父母太粗暴,孩子一定性情同样狂躁,这不是我们的愿望,更何况口服心不服也无助于错误的纠正和问题的解决,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就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教育的春天吗?

  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更应该做到“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学生打成一片,才能够深得到学生们的拥护,为今后的“桃李满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8

  我拜读了《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书中讲到父母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解决问题,这充分说明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要想做孩子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我的女儿2岁多一点,正处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我的脾气不好,经常因为琐事和老公争吵,这时女儿在一边咬着牙,攥着拳,吓得浑身发抖,几次下来,我发现女儿性格变了,有时候经常挥舞着小拳头,对着大人说:“打,打,我打”,还有每当看到电视上出现有人争吵的画面时,她就吓得赶紧跑开,躲起来,不敢看。最近,我发现女儿的性格变了,变得暴躁,易怒,动不动就发脾气,使性子。每当我看到女儿这样,作为母亲的我深感自责,内心无比愧疚。我作为一名教师,成天忙于工作,顾不上照顾孩子,加上我的性格暴躁易怒(这是教师的职业病),在娘家的时候就喜欢说一不二,父母都让着我,所以造就我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的性格,通过看这本书,还有假期陪女儿学习《弟子规》,使我的内心收到了很大触动,我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良好的生活环境。在以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不要争吵,要给孩子一个和谐、友爱、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要孩子远离争吵,远离抱怨,决不能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留下阴影。其次,要教育孩子要恪守孝道。“百善孝为先”是古人的家训。在家里每次丈夫洗了苹果、割开橙子,总是叫女儿拿一块先送给她奶奶,再让女儿送给我,最后才让女儿吃,还有每天晚上丈夫都给婆婆捶捶背,揉揉肩,天长日久,每天晚上丈夫给婆婆捶背的时候,儿女就爬上沙发用她的小手给丈夫和我捶背,那时候心里是满满的温暖和幸福。再有就是从小就要给孩子立规矩,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家庭合理科学的家规,对约束孩子的行为,使这向好的方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要时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要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在做人的基础上成才。要培养孩子具有一颗爱心,与人为善;要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让孩子在交往中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在具体教学工作中我和我的学生一起做操、一起晨读、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课辅、一起自习……教育我们的学生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学校我们就是他们的代理家长,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引导我的学生,我用我的真心去交流,用行动去感化,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做父母的行动就是孩子最好的镜子。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9

  应学校的安排,寒假期间我从“当当网”选购了一本书—《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初为人母又是老师的我拿到以致阅读这本书时,感受最深的是张老师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观点,真诚朴实,贴近生活。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张老师主张把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理直气和”与“义正辞婉”。原本对教育孩子还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待到读过张文质先生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眼前竟然敞亮起来。

  张老师的思想深深触动了我,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为人父母,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为人师者。“理直气和”、“义正辞婉”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努力做到的。生活中孩子让我们生气的无非是学业功课、行为习惯等问题,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采取急风暴雨的教育方式。相反,我们不妨换一种温和耐心的方式,这样更能体现父母的智慧。教育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不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教导自己的学生,如果我们多一些“理直气和”,多一些“义正辞婉”,那么我们不就保护了孩子和学生的心灵,收获着教育的快乐了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

  可以说,作为父母,理解孩子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工作。理解了才有同情,才有慈悲,才有勇气,也才有以无限热情接纳孩子的信念。张先生说,在他看来,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麻烦,第一个麻烦就是父母不能跟孩子生活在一起,第二个麻烦就是很多父母下班后不能及时回到自己的家中。实际上养育孩子比所谓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每个父母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陪伴。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作为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10

  在阅读了《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这并本书后,孙义君老师在《要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不要乖孩子》这一子目中阐述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强调敢于表现自己是时代的需要,指出了中国孩子更多的在这两个方面的缺失,这是众所周知、无可辩驳的。但我质疑的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甚至是家庭真的不再需要乖孩子吗,中国式的“听式教育”真的不再需要了吗,我看不尽如此。

  以我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谦恭礼让”“以和为贵”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更多希望培养出来的是谦逊、恭谨的`人即使社会如何发展,及时独特的思维、成为大众的呼唤,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不可能一夕之间旧改变,更别说这是众多华夏子女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在这种文化土壤培养出来的父母们,理所当然的希望培养出“乖孩子”。山东师范大学赵承福教授说;“如果把外国的理解翻译过来,乖孩子就是指没有出息的孩子,是不会动脑筋的孩子”,也许是文化造成的差异但我所理解的“乖”却不同于孙义君老师理解的对父母惟命是从、更不是外国人理解的没有出息、不动脑筋。中国人看中的“乖孩子”指的是谦逊礼让、孝顺恭谨、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孩子,而不是全盘的接受。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众多的“比尔盖茨”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更是众人眼中的科技新贵、天之骄子,为众人敬仰。但更多的人最终成为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之一,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一生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努力,也许这并不崇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孩子们身上的这种“乖”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起来,他们也许并不耀眼,但至少朴实中肯;他们也许并不思维开阔,但至少兢兢业业;他们是传统中华中庸思想的传承者,但他们也是构成中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需要和渴望思维开阔的孩子,但我们更不能排斥传统的“乖孩子”,至少我认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顺从朴实是我们永远渴望的优秀品质。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通用5篇)10-25

改变世界改变自己作文07-16

改变世界改变自己作文04-12

改变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的作文05-20

改变的作文03-05

读书改变命运作文02-04

改变人生的语录10-28

改变的遗憾作文07-12

改变自我作文05-16

改变自我作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