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4-11 11:26:28 写景作文 投诉 投稿

(精华)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华)家乡的风俗作文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的地区环境也各有不同。接下来,我就要介绍我姥姥家的风俗习惯。

  在妈妈小时候,每到过清明节时,柳条也都绿了,姥爷就会摘下来一根来去一去家里的晦气、懒气,在用柳条打扫时,还容易让灰飞散在屋子里。

  每到清明时,小孩子往往都是最开心的。姥爷就会砍下两块大木桩子,用粗麻绳吊起来,做成一个小孩子们喜欢的秋千;再就是姥姥,会做煮鸡、鸭、鹅蛋,平均分给家里人,因为当时家里穷,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姥姥煮的蛋五颜六色的,吃起来也特别好吃……小孩把蛋壳用针捅一个小眼儿,用一根铁条做成的'小扁勺挖着吃,吃完之后的空壳会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还玩碰蛋的游戏,看谁的蛋壳先碎,谁就输了,这个游戏妈妈也不少教我玩。

  在柳条这方面,妈妈都会爬到树上,折一枝柳条做好多个叫“柳哨”的东西,每到做完,妈妈都会分给村子里的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大家一起吹柳哨比一比,看看谁吹得最响,声音拉的最长,村子里的小朋友都叫妈妈“小猴子”﹗

  妈妈还说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他们都会过寒食节,在那一天,谁都不能碰火之类的东西,不然就会传来不好的运气;姥爷在寒食节都会用柳条编成几个花环给妈妈、姨妈、舅舅、还有家里的小狗,戴在头上,表示送给别人好的运气,表示幸福、开心的日子要来了,姥姥和姥爷每次到清明节都会带我和妹妹、弟弟来到柳树下给我们也看一看,给我们往头上戴。

  当我玩了妈妈童年的游戏时,感受到了当时童年的美好、欢快;感受到了清明节时的快乐,充满了温暖。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春节盼来了。

  除夕那天,妈妈拎着我上街,陪她买菜,街上人山人海。物品各式各样,什么都有。我走在大街上四处张望,桥街边一个卖鞭炮的老人正在大喊: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鞭炮大减价。一群人闻声赶来把那边买。卖鞭炮的小摊被堵得水泄不通。

  看右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和一位店主砍价,这位老奶奶平时说话磕磕巴巴,没想到在砍价时说得滔滔不绝。此时的店主崩溃了,算了,大过年的,按她出的价格卖给她吧。老奶奶拿着东西满载而归。

  妈妈买来蔬菜水果肉等就拉着我回家了。

  到了晚上,妈妈、奶奶、婶婶一齐拥在厨房包饺子,爸爸、爷爷、叔叔在家高谈阔论,我弟弟表妹躲在一个地方玩儿游戏。我们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于是趴在窗户上看夜景。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中,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下面是我住的小区,已经红通通的'一大片,我又来到了厨房,看着妈妈她们包饺子,她们先用手托着皮,用另一只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块肉,放在皮的中间,再将皮的两端合起来,折成百褶裙的花边,好美呀!

  妈妈看我如此出神,便招呼我一起包。我坐在桌子旁边,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包了起来,没一会儿,一个饺子包成。我托着饺子。满是得意,可是下一秒,馅儿就破皮儿而出,扑在了我的手上。我连忙在拿了一张皮,在外面包了一层,没想到,又漏了,我气急败坏,一口气包了三层,这个饺子在其他饺子中算是个大王。

  饺子煮好了,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吃着说着笑着,好不热闹。窗外的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的欢笑声也响成一片,在预示着新的一年来临。

家乡的风俗作文3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但是每逢春节,人们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太和县,我们当地春节的饺子别具特色。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寓意新春来临,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好像给饺子镶嵌上了美丽的花边;有的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的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滚滚、富贵常在。

  我们当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习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一模一样,谁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起,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氛围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人们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

  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人们每年都在期盼着它,因为它是春节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4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高潮,当然,元宵节过后,就意味着春节结束了,这一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天,非常难忘。

  通常,我们过元宵节都会吃汤圆、猜灯谜。为此,我们学校也举行了相关的活动,欢庆元宵。

  元宵节当天,学校让我们穿了自己喜欢的衣服来上学。早晨,我来到学校的指定地点,将老师昨天发得心愿卡挂了上去,就回教室,到了下午,两点二十分,活动就正式开始了,我们先在自己班里面搞活动,再分批到学校的体育馆里猜灯谜,因为我们六年级是最后一批,所以在班里搞活动的时间相对来说充足一些。

  我们班的几个家长在学校的饭堂里打了许多汤圆,用几个大锅装着,装到一次性碗筷里分给我们吃。

  吃完汤圆后,我们休息了十几分钟,就开始猜灯谜了。教室的两面墙壁上都贴满了灯谜,这些灯谜,是我们在网上搜索,亲自写上去的,很有意义。我率先来到离我最近的灯谜旁边,开始猜起来,前面几条都是猜常用的生活物品的,由于常用的生活物品太多了,我觉得很难,就直接放弃不猜了。

  这时,我的好朋友小方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放弃的那几条谜语,手托着下巴,眉头紧锁,认真地猜想着,我感觉很奇怪,既然猜不出来,为何不放弃,要继续猜下去呢?

  突然,她将其中的一条谜语摘了下来,兴高采烈地将猜出来的.谜底,告诉了换奖的家长,她猜对了,获得了一份奖品。我决定向她学习,坚持不放弃,便找了一条谜语,开始猜,这条谜语是“反手上篮”打一个字,“手”反过来是什么字呢?我在脑海中想了很久,想着,嗯,应该是“毛”字,“上篮”又是什么呢?哦,应该是“笔”字。

  我迫不及待地将猜出来的答案同对奖的阿姨说,太好了!我答对了。在剩下的时间里,我坚持不懈,猜对了好几条谜语,得到了很多奖品。

  今年的元宵节是我这几年来过得最开心的一次,学校办得活动很有意义,同时,我的字典里也少了“放弃”二字。

家乡的风俗作文5

  农历二月二,在惊蛰前后。传说这一天是龙惊醒的日子。龙一醒,就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了。

  这一年的二月二,妈妈带着我们来到附近的一个村子参加二月二的仪式。我们到的时候,“请龙”仪式已经开始了。只见长“龙”在民间艺人们的'“指引”下,出场了。那是一条足有37米长的巨龙,一身金甲,无比威严,好似真正的蛟龙下凡了一般。

  那么,为什么会有“请龙”仪式呢?这可大有来历。

  传说,这附近的一座山上有一个龙潭坑,里面有一条老龙。它保佑着周围的村民们,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风调雨顺,平安富有,庄稼年年都是大丰收。可是后来,水被污染了。龙是祥瑞之物,见到脏水,自知难以久留,于是离开了。从此,天不再下雨,旱情严重。百姓们生活艰难。于是,大家在农历二月二举行隆重的“请龙”仪式,恳请老龙回来。老龙被他们感动,便回来了。霎时,春回大地,庄稼疯长,人们又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

  现在,艺人们舞动着巨龙,仿佛那条真龙就在我们的面前:只见它一会儿把身体盘踞起来,只有一个龙头露在外面摇动;一会儿扭动着身子,侧过头去啄龙珠;一会儿又猛地一抬头,那架势,仿佛要冲上天。

  表演结束了,人们一拥而上,在龙肚子下面穿来穿去,从龙尾穿到龙头,摸摸龙身,拉拉龙须,沾些祥瑞之气。瞬间,龙的周围被大家挤得水泄不通。

  农历二月二,不仅是沉睡的龙苏醒之日,也是百花仙子的生日。这一天,百花仙子化为一股春风,吹醒了一片五彩的百花,更吹醒了一地碧绿的草籽。

  “天外年糕”就是这一天必吃的美食。洁白油光的年糕搭配着翠绿的草籽,光是看着就令人食欲大振,垂涎三尺。夹一些放入嘴里嚼着,满嘴都是草籽清新的味道,仿佛田野的春被草籽带入了嘴中,美味极了。

  其实,二月二的习俗还有很多:剃“龙”头、炒豆子、打春牛、教牛耕地……就是这些有趣的风俗,唤醒了龙,唤醒了百花,唤醒了草籽,唤醒了春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前不久,我学了韩翃写的《寒食》,诗里提到的“寒食东风御柳斜”一说,使我对“插柳”这一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插柳是寒食节的习俗,一般是把植物的茎进行切除,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里,每一段枝条都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为什么寒食节会有插柳这一习俗呢?这还要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说起。

  当时,有一位名叫重耳的君主,他有一个忠心的臣子,叫介子推。重耳年轻的时候为躲避祸乱,流亡到他国长达十五年,介子推不离不弃。有一回,因为多日未找到食物,两人都饥肠辘辘,介子情急之下,一狠心,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重耳果腹,这才度过了难关。后来重耳顺利归国,继承君位,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不愿意受赏,带着自己的老母亲到绵山隐居。重耳亲自到绵山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躲在山里,不愿意相见。无奈之下,重耳放火烧山,想逼他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重耳十分后悔,为了纪念他,便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许生火做饭,吃冷食,插柳枝,称为寒食节。

  后来,寒食的冷食已经没有有强令必须要吃了,但是插柳的习俗却在民间焕发生机,流传至今,甚至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有的地方把柳条插在屋檐下,以用来预报天气,叫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又有人发现柳插在哪里,就活到哪里,便有诗里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插柳,曾经只是一个陌生的字眼,而如今,它在我眼前逐渐变得清晰。我也期待着有一日能感怀着寒食节的故事,亲自体会插柳的乐趣……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我的家乡的风俗从南至北各有各自的特点,有的与众不同,有的新鲜有趣。

  我的村子里最为热闹的就是端午那一天做粽子的场面了,别看这粽子很小,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小哦!

  首先,妈妈准备好令人眼花缭乱的配料,把他们一股脑倒一个大盆,放着备用。那一块块五花肉在盆中滚动,方方正正的看起来就像一幢楼。甜枣在盆中躺着,活像几颗珍珠玛瑙。蛋黄是最让人煎熬的配料,煮熟后的口感绵密,香气扑鼻。令人欲罢不能。妈妈再摘了几堆粽叶,远远闻着就有一股清香。奶奶把粽叶搬到屋中,带上老花镜,一个一个的仔细端详,挑拣着好的粽叶。奶奶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刚从朋友家回来的我见状,也帮起奶奶来。

  不一会儿,材料已经备好了。开始把米倒入锅中,并铲起一勺子的`大米放入粽叶里,再用手压实一块块米粽就大功告成了。我们身后的时钟不知响了多少声,终于做出了满满一箩筐的米粽。

  爸爸买来两只盘子,妈妈在灶前生火,水“嘟嘟”地响着,粽子那独特的清香很快把厨房里面的焦味给驱散开,在千里之外仿佛都能闻到那股清香。

  突然,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吃粽子。爸爸告诉我:“当年屈原跳入汨罗江,平民百姓听后划船去汨罗江,想把屈原的遗体捞出,可是没有捞到,便想到用三角状的米食吸引鱼群,不让鱼群吃掉屈原的尸体。所以,粽子是为了纪念忠臣的。”我听后恍然大悟。

  粽子香飘四溢,连隔壁的小狗都来了。我们掀开盖子,差一点被那香气迷的神魂离身。吃了一口,仿佛躺在了荷叶上,看着四周的美景,让人欲罢不能,赞不绝口。

  看来这小小的粽子里面还有不少的礼规!这些都是中华儿女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应该保护他,传承他,不要让他失传。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就在过年的第三天,我们赶了三个多小时才到了老家—邵阳老家,一到家就是晚上,在外公的安排下,我睡了一个好觉。

  “崽崽,起来了!”显然一早上又被叫起来的我,明显就有些起床气,嚷嚷道“妈,现在才几点啊,寒假没有必要起这么早吧!”“现在外面在做糍粑哦,你不要去看下吗?”妈妈充满笑意的望着我。糍粑?我一脸好奇:“糍粑是怎么做的,我还真不知道,走!外面去看看!”说完,我麻利地起床跑到了楼下,看外婆他们做糍粑,外婆看到下楼来的我就一边做着糍粑一边跟我讲解糍粑的做法,我似懂非懂地听着,第一步先是把米侵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开始把糯米蒸熟,然后用盆把蒸熟的糯米打出来,放到石臼里,舅舅和外公开始用两个大木棒开始你一下我一下的捣捶起石臼里的糯米来,一直把糯米捶捣锤成一团黏糊的粑粑团,妈妈和外婆就每隔几分钟手里抹点茶油把糯米团翻个身,舅舅和外公又继续捣锤起来,直至糯米团变得糯糯滑滑,舅舅和外公已经大汗淋漓,他们的脸已经胀得通红,像是跑了几公里一样,别看做这个糍粑还真是不容易!

  最后外婆把糯米团掏出来,放到倒好米粉的案板上揉捏成条,外婆轻巧的'用手一挤,就鼓出一个圆圆的小团,一个个小圆团分发给妈妈还有姨妈妈,她们手里拿了圆团,用手掌一按压,一个圆圆的大团圆糍粑就做成了!妈妈说还要摊着摆放一个晚上,这样糍粑就会反而变硬,这样才能便于存放和烤着吃,还可以煎着吃。妈妈边说边拿了几个糍粑进了厨房开始煎糍粑,不一会,香喷喷的糍粑散发出诱人的味道,白嫩的糍粑马上在锅里开始膨胀起来,妈妈在糍粑上撒了一把白糖,哇!真是让人流口水!

  糍粑已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上了一个,嗯!真是好吃极了,好香!外面煎得金黄金黄的硬壳,一咬即破,牙齿、舌头碰到了软糯的糯米团再加上白糖的甜味,糍粑的味道更上一层楼,简直太美味了!所以,我忘情得吃了起来……我摸了摸微微隆起的肚子,又情不自禁的问妈妈“还有吗?我还要吃!”

家乡的风俗作文9

  进入腊月,家家都盼着过年。过年的准备忙碌而愉悦。大人们忙着采办年货,打扫除尘,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饭。我们男孩子参与最多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鞭炮,和小伙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我拿出一根“老鼠尾”点燃,随着手臂的挥舞,它开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闪耀除一个个迷离的光圈。它一点点燃烧,不停的发出“吱吱”的声响,我的手指也跟着一点点热起来。看着它慢慢熄灭,只剩一股烟还在不屈不挠的缭绕。

  另一个伙伴从裤兜了抓出一把响炮往地上一洒,其他人纷纷冲上去踩,看谁踩的多,踩中一个就发出“啪”的一声。空地上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啪啪”声。伙伴们兴奋的不得了,闻着空气中呛人的烟硝味也照旧乐开了花。

  大人们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级的小玩意儿了。他们放的“二踢脚”威力巨大,点着以后,“碰”的一声蹿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巨响,如炸弹爆炸一般。小孩被大人们护着躲着看。震耳的声音还未息,又来一个鞭炮,一而再,接二连三。

  爸爸告诉我,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时候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年兽平常在深海里睡觉,到了年底,它非常饿,就爬出海洋,到陆地上面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过年放鞭炮,贴春联。年兽赶跑了,这年也就过了。

  春联不仅辟邪避祸,还寄托了人们的企盼和美好愿望。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就贴”金榜题名“;家里有老人的就贴”福寿安康“;家里做生意的,就贴‘日进斗金’。

  我看着这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正是过年的真实写照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间有着许许多多传统风俗,如:清明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在这么多的传统风俗中,我最喜欢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我为什么这么喜欢端午节呢?就让我先讲讲端午节的由来吧!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因受到楚怀王重用,而被小人嫉妒,在楚怀王面前毁谤屈原,屈原渐渐不得重用,最后甚至将屈原流放,屈原满怀悲愤,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投江自尽。而端午节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表达楚国人民对屈原的爱戴之情,我也很尊敬屈原这就是我喜欢端午节的原因。

  说到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自然是赛龙舟啦!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都要划龙舟,寓意为:用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追赶屈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

  还记得去年端午节,我们一家起了个大早,这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出发去郊外的一座山上,寻找端午节必备的一种植物。正值初夏,真可谓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初夏的山中,山花烂漫,花草清香。站在这天然氧吧中让人心旷神怡。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上的一个拐角处,我们找到了我们这次目标——艾草。艾草生长在土埂上,从上到下都是细细的一条,它们簇拥在一起,微风吹过时可以看到叶子的正面是绿色的,反面看起来像白白的绒毛,我们高兴地扑向了它,把它裁了下来,立刻飘来一股淡淡的清香,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把艾草挂在了家门口。

  回家后,我们立刻开始制作端午节最期盼的食物——粽子。大家都忙碌起来,有的泡粽叶、有的淘糯米、有的'洗花生,有的剥红枣,忙得不亦乐乎。包粽子时先把粽叶折成漏斗形,然后再把糯米倒入再加上一些红枣、花生点缀,然后捆绑起来就完工了,没一会儿就把所有的粽子都包好了,看着一排排的粽子就像是一块块的绿宝石。这时候就可以下锅煮了,当水沸腾时,屋里弥漫着粽叶的清香,糯米的米香。让我们很期待粽子能马上出锅。

  这就是我喜爱的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我的家乡是山城五莲。我们五莲虽然小,但是节日的风俗可不少。其中“二月二”的风俗,令我印象颇深。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把饭送。”也就是说在二月初二这一天,皇帝和皇后都得到田间和农民们在一起耕种。在这一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早早的把灶底的灰掏出来,放在簸箕里,用这些灰在院子里画一个大大的圆圈,在这个圆圈的中心放上五谷杂粮,这就是农民贮存粮食的囤,它寓意着农民开始忙春耕了,人们也盼着今年是个丰收年,谷丰登,粮满仓!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炒糖豆,吃糖豆。可是二月二为什么就要吃糖豆呢?原来呀,炒糖豆也是有着占卜的寓意,所炒的糖豆开花的大小,也会预示着新一年的收成。也就是说,豆子开花开的越大,今年的收成就会越好。所以,人们的心里都期盼着自己炒出来的豆子开得大大的。二月二是万物复苏之际,也是害虫苏醒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说:“金豆开花,五谷丰登。”所以,家家户户便会用炒豆子的方式来祈求驱除虫害。另外,人们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庄家也能够得到丰收。所以,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便都会炒豆子,长期下来也就形成了习惯,直到现在,就成为了糖豆。

  传说二月二这天也是土地爷爷的生日,在这一天,我的家乡的'人们都忙着包水饺供奉土地爷爷,让土地爷爷保得这一方土地的平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月二这一天我的家乡的各个理发店,不论大小,统统爆满,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都要来理发呢?原来,这一天是蛰龙升天的日子。民间认为,这一天去理发,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是寓意着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故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我的家乡五莲的风俗还有很多,这只不过是其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街买菜,突然我看见今天理发店的人似乎异常的多,有些人宁愿排着队也不愿意离去。我有些奇怪了:“为什么这些人要在今天理发呢今天不理就不行了吗”爸爸听了我的话笑着说:“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所以都要理龙头,我一下子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缠着爸爸问个不停,最后爸爸被我问得实在有些不耐烦了便对我说:“回去以后你问你奶奶去吧”。

  回到了家我急忙跑去奶奶家,奶奶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说:“二月二,可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农家人会找来长竿敲房把龙唤醒,然后用草灰向井台引一条灰龙,再用谷糠从井台向水缸引一条灰龙,早餐要吃年糕和猪头肉,午餐吃春饼,还要吃炒豆子,天近黄昏时,家家要用灶膛里的灰围着院子撒一圈,传说是为了辟邪。”不知不觉中奶奶讲完了,我只好走回了家,嗯。

  回到了家我又问爸爸:“除了关于二月二的风俗,还有没有其它的故事呢”爸爸说:“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你想不想听呀”我说道:“我当然想听了。”于是爸爸开个绘生绘色的讲到:“武则天称帝的时候,玉皇大帝大怒,于是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才旱了一年,大地上的人就快死完了,龙王实在不愿意看到百姓受苦,于是偷偷下了一场雨,被玉皇大帝压到山底下,山前面还写了几个字:要想龙王出,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报答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可一找三年却没有找到。有一次背玉米的老婆婆走在路上,却没有扎紧口袋,于是将黄灿灿的.玉米掉了一地,人们恍然大悟,玉米像金豆,回去炒一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人们就这样救出了龙王。”

  虽然这个风俗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却代表着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不仅了解到了风俗习惯,而且还知道了神话故事,这就是我们的二月二,你愿意来这里感受一下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形色色的特色习俗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每一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宛如一缕缕情思牵动着不同地区游子的心,在我美丽的家乡,也有着几种充满特色的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曾在《元日》一诗当中描写春节。在春节里,家家张灯结彩,处处都弥漫着热闹的气氛。不知是什么时候,那一个又一个灯笼悬挂在高楼和树上,它们在微风中调皮地摆动着那福气满满的身躯,还有那些闪着亮光的对联,也在比拼着谁更有才华。在这一天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扬起了灿烂的笑容。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都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们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看着这一桌子上的佳肴,简直就是一场盛宴。大家看着这一桌子的佳肴都咽起了唾沫。随着爷爷的一声“开饭了!”大家都立刻坐下,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家都吃得油光满面!

  吃过年夜饭,人们不是燃放鞭炮,就是赏烟花。明月当空,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一片,空中璀璨的星星不再寂寞,烟花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朵在绽放,过后又化作无数颗发光的流星从天而降,划破夜空,逐渐消失……又如同仙女散花一般,壮丽无比……紧接着我们打开电视看春晚,守岁。当12点的钟声敲响,大家都沸腾了起来,烟花也再一次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不知不觉,春节已经过去了,但那时的快乐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伴随着旧年的渐渐远去,我又憧憬着新的希望!

  我们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我们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涡阳。它也被称为“老子之乡,道德之乡”。这里有淳朴的民俗,人们热情好客,热爱生活,所以风俗也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个传统节日 2月2日。

  2月2日,龙抬头据说在农历二月初二左右,24节气唤醒了昆虫。过了一个冬天,龙在2月2日被春雷惊醒,因此它也被称为“春节”或“端午节”;2月2日,龙抬头,天子下凡,牧师赶牛这意味着从今天起,我们将告别农闲,开始工作。我们在这一天祈求龙的祝福,期待着一年中的好天气。你在这一天吃的东西与龙有关:吃年糕被称为吃龙鳞、吃馄饨、吃龙眼、吃面条、吃龙须、吃米饭、吃龙和龙。此外,你还可以吃油炸粉、油炸豆等以图好运,在这一天,人们早上起床后会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会怎么做。”;2月2日,龙抬头看,龙不抬头看,我抬头看还有一句谚语2月2日,当龙抬头时,每个孩子都会剃头发;因此,为了给孩子带来好运,父母也有成功的愿望。所以,今天带孩子们去理发。理发店门口排着长队,理发师们忙得没时间吃饭。

  在我的家乡,有给男孩留辫子的习俗。当然,我选择在这一天剃辫子。举行盛大宴会并邀请客人。这个男孩应该盘腿坐在八仙桌上。有几个人拿着它。唢呐手在前面吹啊吹,带路。他将在村外的小桥或小河上举行剃须仪式。

  剃辫子师傅应该用说唱和唱一首祝福歌,祈祷孩子能过上安全的生活,并在长大后被列入黄金名单。此外,要想知道孩子有多少个叔叔,把辫子分成几股,每个叔叔一股。当叔叔得到他的头发时,他应该给孩子一个红包。然后用红纸包几缕头发,绑在鸭子的腿上或鲤鱼的'背鳍上,然后把它们放到河里。人们会争先恐后地抓鸭子或鲤鱼。这也将仪式推向了高潮。

  此外,在2月2日,农村地区有一种“围仓库”的习俗,即在房屋前后围上大大小小的灰色圆圈,希望今年有个丰收。

  我们的家乡有很强的民俗特色,需要我们的传承和保护。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9-05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2-22

家乡的风俗作文10-05

家乡风俗作文10-05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5-21

家乡的风俗作文05-2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02-0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0-0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8-11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