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6-21 20:52:47 写景作文 投诉 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作文(通用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农历二月二,在惊蛰前后。传说这一天是龙惊醒的日子。龙一醒,就会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了。

  这一年的二月二,妈妈带着我们来到附近的一个村子参加二月二的仪式。我们到的时候,“请龙”仪式已经开始了。只见长“龙”在民间艺人们的“指引”下,出场了。那是一条足有37米长的巨龙,一身金甲,无比威严,好似真正的蛟龙下凡了一般。

  那么,为什么会有“请龙”仪式呢?这可大有来历。

  传说,这附近的一座山上有一个龙潭坑,里面有一条老龙。它保佑着周围的村民们,让村民们的日子过得风调雨顺,平安富有,庄稼年年都是大丰收。可是后来,水被污染了。龙是祥瑞之物,见到脏水,自知难以久留,于是离开了。从此,天不再下雨,旱情严重。百姓们生活艰难。于是,大家在农历二月二举行隆重的“请龙”仪式,恳请老龙回来。老龙被他们感动,便回来了。霎时,春回大地,庄稼疯长,人们又过上了平安幸福的日子。

  现在,艺人们舞动着巨龙,仿佛那条真龙就在我们的面前:只见它一会儿把身体盘踞起来,只有一个龙头露在外面摇动;一会儿扭动着身子,侧过头去啄龙珠;一会儿又猛地一抬头,那架势,仿佛要冲上天。

  表演结束了,人们一拥而上,在龙肚子下面穿来穿去,从龙尾穿到龙头,摸摸龙身,拉拉龙须,沾些祥瑞之气。瞬间,龙的周围被大家挤得水泄不通。

  农历二月二,不仅是沉睡的龙苏醒之日,也是百花仙子的生日。这一天,百花仙子化为一股春风,吹醒了一片五彩的百花,更吹醒了一地碧绿的草籽。

  “天外年糕”就是这一天必吃的`美食。洁白油光的年糕搭配着翠绿的草籽,光是看着就令人食欲大振,垂涎三尺。夹一些放入嘴里嚼着,满嘴都是草籽清新的味道,仿佛田野的春被草籽带入了嘴中,美味极了。

  其实,二月二的习俗还有很多:剃“龙”头、炒豆子、打春牛、教牛耕地……就是这些有趣的风俗,唤醒了龙,唤醒了百花,唤醒了草籽,唤醒了春天。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淘淘……”大年三十的晚上,伴随着电视上欢快的歌声,窗外传来的阵阵爆竹声,我们一家人围坐一团包饺子。

  “妈妈,今天为什么天要包饺子呢?”弟弟歪着脑袋好奇地问。“包饺子是我们过年的传统习俗,饺子谐音‘交子’,寓意交于子时,过了今晚就是新的一年,所以要吃饺子。”妈妈边包饺子边耐心地给弟弟解释。“噢……”弟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而我此时的全部心思都被包饺子占据着,一大早我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因为这可是我第一次包饺子。我先小心翼翼地捏起一张饺子皮放在手心,然后挖了一大勺馅儿放在饺子皮上。接下来该捏饺子皮了,谁知那一大坨肉馅就像个顽皮的孩子让我手忙脚乱:当我把左边的皮捏好,馅儿就从右边钻了出来;等我捏好右边的皮,馅儿又从左边逃了出来。天哪,我真是太难了!奶奶发现了我的窘境,笑着说:“肉馅少放点不就行了吗?”啊,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就这样,去掉了一些肉馅儿后,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饺子大功告成!我满心欢喜地把饺子放在案板上,可是和奶奶的饺子一对比,我又蔫了。瞧瞧,奶奶的饺子白白胖胖、鼓鼓绷绷,像一个个刚打完胜仗威风凛凛、精神抖擞的大将军,可我的饺子扁扁塌塌、歪歪扭扭,像一个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正在举手投降的.士兵。哎,真是人比人,气死人那!

  我转头又看看弟弟,哈哈哈,我心里平衡了,弟弟的饺子更叫惨不忍睹,那还有饺子的形状吗?简直就是一个奇形怪状的面团上沾了些肉馅儿。他的两只小手上也满是面粉和肉馅儿,对着手中的“饺子”一通乱捏,却怎么也捏不好,急得他抓耳挠腮,结果却把自己抹成了一个不折不扣这个小花猫,把全家人逗得哈哈大笑。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了,我们一家人也吃上了热腾腾的饺子……

家乡的风俗作文3

  在我的家乡丽水,每到腊月二十六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这其实是准备年货的开始,因为豆腐的“腐”与“福、富”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与富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乡,老一辈人依旧保持着这个风俗——手工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黄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们有2—3倍大才行。再将它们用水冲洗干净,放进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从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浆了。

  我问外公:“什么时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说:“不要急,后面还有很多步,要先将豆乳过滤,变成豆浆,然后把豆浆烧滚,去掉泡沫,加入盐卤,将豆浆稀释,浮出豆花,还有把豆花装进模具中挤压,才会成为豆腐。其中点豆腐可最考验手艺了,盐卤多了,豆腐就老,盐卤少了,豆腐就会不凝固,你还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话将我打的晕头转向,唉,原来现在还是个开头啊。这时外婆又说:“做豆腐可不能多说话,因为豆腐很‘小气’它听不得‘坏话’,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难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吗?

  过了一会,外公喊道:“睿睿,来看外公点豆腐。”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盐卤,用勺子一勺一勺的点进装着豆浆的桶里。他一只手点盐卤,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搅拌,就像一只机警的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小心谨慎。渐渐地,豆花漂了上来,那就是豆腐的雏形,白白的表面一触即破,如果加上酱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脑。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说点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外公外婆进进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酱油,简直是绝配,吃着豆腐,别提多开心了!

  温润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来的工艺可一点不少,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看来家乡的风俗更是长久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留传下来的。

  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像挂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但在我的家乡,春节做豆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家乡的风俗作文4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老家湖北,春节的传统习俗更是数不胜数。而众多习俗中,最令我难忘的习俗是祭祖。

  年三十早上六点整,长辈纷纷起床,大家都是一脸的庄严肃穆,开始准备祭祖用的东西:鱼,寓意年年有余;肉,代表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苹果,寓意来年平安吉祥。

  太阳渐渐升高,我们来到了祠堂。我抬头一看,惊呆了:整座祠堂内金碧辉煌,屋顶上的瓦片分配的井然有序,大殿中央屹立着三座栩栩如生的神像。它们分别是山神、土地神、财神。神像后面画着双龙戏珠。奶奶慢慢地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将供品放好。随后向后退了几步,双手合十,腰微微弯曲,郑重地朝神像拜了三拜。其他长辈也纷纷效仿,但我和小五不以为然。我头一仰,嘴巴一撅:“哼!迷信!就算真有,来它几个,我打它几个。”奶奶听到这样的话,顿时火了,眼睛瞪得溜圆,脸都变了颜色,一改平时慈祥的神态。吓得我俯首称臣,只得效仿奶奶。

  奶奶开始烧纸钱了。烧纸钱,就是烧给过世人用的钱。烧纸钱虽说是封建迷信,但在农村却还是非常的流行。不为别的,只因这是农村爷父先辈们对后人的一种另类教育,教育后人如何缅怀先人、知晓家族史及其延续思想的途径,也是先人们重男轻女思想典型显示。在我看来,并不一定说烧纸钱就是孝,它传的是一种孝的精神。真正的孝,是孝在眼下。就如老话说,与其死后多烧纸,不如生前多孝顺。生前父母不孝敬,死后何必哭鬼神。父母生前敬孝方为孝,父母死后尽孝徒枉然。但这些话,只在我的`心里飘过,我可不敢跟奶奶去理论。

  我们出祠堂时,村子里就充满了供品和香火的气息,像泉水一般涌到村子里的各个角落。原来,家家户户要准时在先祖的牌位前上供。这个时候,苦的不是大人们,而是那些孩子们,他们的嘴哪能管得住啊!孩子们望着香喷喷的供品,口水也不知不觉往下淌,反反复复哀求着父母给自己吃一口。但回报他们的是句“还未到时候呢”。可怜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供品,一直呆呆地望着,到结束了也没有吃上一口呢!

  祭祖是我们湖北独有的风俗,它承载了湖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值得被大家传承。

家乡的风俗作文5

  民风民俗各地都有,捕鱼的民俗可不常见。

  每年秋夏交际之时,黄山弄的鱼塘中按理就该展开一场激烈的捕鱼大战按习俗。这时候全村人都会在同一天约定来到鱼塘一起捕鱼,把去年已经长大的鱼苗捞上来鱼塘旁有几间小屋子,因为捕鱼是好几天的大工程,所以这是为村民们捕鱼期间住宿用的。捕鱼前几天堤坝上会晒上一张巨大的渔网,这就是捕鱼时用的渔网,到了约定捕鱼的日子,男的穿着防水背带裤,女的则戴着橡胶手套,等漏网之鱼跳上岸时,便一把抓住,年年这时候,一大群孩子会跑来围观,整装待发,只等下水。

  到了下水时,一大波穿着防水鞋的男人们齐刷刷踏进鱼塘,一大片水花齐溅,刚一下水,岸上的石头便湿漉漉。那张巨大的渔网一寸一寸被打湿,一点一点沉入水底。男人们有规律地在水中站成三角阵,用娴熟的`手法卷着渔网,张开,收拢,陆续看见几条鱼跳入渔网,男人们的三角阵形逐渐变小,更多的鱼如安了马达一般地跳进渔网,过了一会儿男人中传出声音:加油!一二三!加油!一二三!慢慢地口号逐渐传了开来,每个人都卯足了劲,死命地把渔网往岸上拖,一群孩子往鱼塘里扔石子,噼里啪啦,水花四起,水中泛起阵阵波纹,第一批鱼运到岸上,数量多得吓人,渔网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几层鱼,活泼乱跳,有许多只身上装了弹簧似的,跳着跳着又跳回了塘里,女人和孩子们欣喜地把鱼装进一只大大的木桶里。紧接着,马上开始第二轮的捕鱼,每个人都拿着一根两三米长的细木棍,下了水后,用细木棍串起每个人手中的一摞渔网,再将木棍深深插入塘中湿润的泥土放开手。渔网会自己慢慢飘开,笼住大半个鱼塘,到时只需流到鱼塘边,轻轻收拢渔网的边,许多鱼便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我们收入网中,一年长成的鱼捕成后,还要进行最后一步;播种鱼苗。尽管塘中还残留着些许鱼苗,但也是寥寥无几,所以要将培养好的鱼苗放入鱼塘。待明年秋夏交际之时,再将它们通通收入囊中。

  一年一度的捕鱼活动结束,全村人拎着大桶小桶来取鱼,晚上家家户户都传出鱼肉的鲜香,这也许便是节日民俗中的温馨之处吧!

家乡的风俗作文6

  宁海一市镇西刘村,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没有工业,没有污染的小山岙。天台山脉延绵而来,从三面温柔地将村子拥抱入怀。不远处,三门湾的海风挟着淡淡的海腥气徐徐吹来。远天白云,幽静小巷,时光仿佛定格。腊月,当青白色的枇杷花开得纷纷扬扬的时候,外出工作、求学的年轻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来,沉睡的古村才苏醒过来。大人们做麦饼、裹麦饺、包粽子、捣麻糍用各种美食迎贺新年,而最受人欢迎的美食要数十四夜的馏了。

  在宁海,我们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的,我们叫“十四夜”。这天的主角就是馏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敞开;屋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切菜烧火,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屋外孩子们呼朋引伴,喊一声“吃馏喽”,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青瓷碗,叮叮当当一路敲着,在“侦探”的带领下向已经做好馏的人家进发。我的奶奶是村里一等一的做馏高手。她先将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浆,然后把腌好的瘦肉、卤豆腐、冬笋、墨鱼鲞、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样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鲜牡蛎装盆洗净,再炒好炒花生米并切碎,最后把芥菜细细地剁成菜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烧锅了,用猪油翻炒料理后放入盐,加水,等水沸腾后,再放入菜泥,然后徐徐倒入米浆,并不断搅拌直到不稀不稠为止。这样,美味的馏就烧好了。家乡有一句古话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时要大好几倍,可见馏实在是好吃。

  这十四夜吃馏的习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相传戚继光在台州府抗倭时,村民有感于戚家军衣食无着落,纷纷拿出不多的杂粮混在一起,做成羹状,供军队充饥,这就是最开始的`馏,此后年年相传沿续至今。每年的这一天,主人十分欢迎别人到自家吃馏,不管熟悉还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我的奶奶甚至在门口支起了大锅,笑眯眯地盼着客人来吃。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村里已经人山人海了,车子沿着弯弯的山路排的老远,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远道而来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讨”着馏吃,留下一路欢歌,因为他们手中捧的是最热情的家乡味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一提到习俗,就不得不谈到春节了。

  “贴门神”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一件事。两位门神眼睛睁得硕大。威武地站在家门口的红木门上,看见他们心里别提有多安心了。说起这习俗,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远古时期,天帝派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防止妄想偷吃贡品的龙王混进天庭。可天神和我们一样需要休息,便在大门上贴了自己的画像,果然吓跑龙王。从此,人们一般怀着担心,一半怀着喜悦,开始贴起了门神。

  众所周知,中国有偏北的地方,也有偏南的`地区。在北方地区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因为饺子的读音谐言“交子”,表达的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的渴望。而身为南方人的我,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家人平平安安,圆圆满满。人们通常习惯把一种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混在一起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寓着在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在一起放鞭炮,是一项特别喜庆的活动。我最喜欢邀上三两个好朋友,带上“大蜘蛛、小金鱼、冲天炮、望花筒、降落伞”各式各样的鞭炮,找一个没人的空地尽情嗨。爷爷告诉我们:放鞭炮是有传说的!从前有个叫“年”的怪兽,经常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把少量火药装入竹筒中,点燃后扔到“年”的脚边,竹筒爆炸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从此便有了这一习俗。我点点头,欢喜地点燃了引线送它们升空,让炮响吓跑年兽。

  春节不仅要放鞭炮,还要守岁呢。为了辞旧迎新,常常到半夜还开着灯,人人都没有困意。这几个小时会无趣吗?不、不、不。如今,我们常会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上一盘饺子,再吃上一碗汤圆,相互发一个红包,照张像……乐趣多多。

  贴春联、压岁钱、福字贴……家乡还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皆以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目的,让人又快活又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故乡是清丰,各地过年的习俗也是不同,五花八门,但都有幸福美满的欢乐寓意。

  农历十二月是最冷的天气,我故乡的腊八节差不多就算是春节的开始,也就是说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了。特别是故乡的农会,商店的老板会把店里的商品都搬出来,给客人们选购。故乡的腊八节标志着春节的慢慢到来,同时故乡还有说这样一种说法“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一天还要喝上一碗香香的腊八粥,胃里热热的,心里暖暖的。在这个粥里放入了各种豆、米,足足有八种以上的谷类进行熬制,这不仅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鸡鸭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孩子们最喜欢的却是那甜甜糖果儿,有的晶莹剔透,有的“红红火火”,这也是春节必备之一。再有就是买花炮了,那包装精致的柳叶鞭,更是我们男孩子的最爱。还有就是增添新衣服了,这是故乡的孩子所盼望的,穿着新衣服,心里那个美呀!

  年三十那天走在大街上更是热闹,孩子们成帮结队的在大街上放花炮,无忧无虑的.跟朋友们走街串巷。特别是各家各户都做着美味的佳肴,散出的那个味道,那真是香味扑鼻呀!下午黄昏时,火红的对联开始上门了,喜气洋洋的对联迎接着祝福,迎接着春天,迎接着各路大神的到来。晚上的除夕大餐就是饺子了,我们在家门口放鞭炮,而奶奶们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烧香拜神,烧元宝,拜五神,企求他们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吃着香香的饺子,看着好看的春晚,一家人其乐融融,快要睡觉的时候,长辈们会在我们的枕头下面放上盼望已久的压岁钱。

  正月初一的早晨四五点钟,老家还有起五更的习俗,我就跟在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后面就开始先给?爷爷们?奶奶们磕头,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哈哈哈,小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了。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去逛庙会、走亲戚了,我们小孩子就可以跟在大人的后面,去买好吃的东西,在亲戚家还可以挣到压岁钱,呵呵,心里那个美呀!真希望天天过大年!晚上的节目就是放烟花了,看着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真是心花努放。这就是我农村老家的春节,是不是很美呀!

家乡的风俗作文9

  去年的除夕,是我最难忘的一天。远在外地、多年未回家的爸爸妈妈回家过年了,我们全家最终团聚了。此时此刻,全家人围坐在一桌吃着香喷喷的年夜饭。“爸,这几年,你辛苦了!”我爸爸举起酒杯对爷爷说:“感激你对孩子们的照应,来,我敬你老一杯。”奶奶一个劲地给我们姐妹俩夹菜,全家人吃呀,喝啊,一个个笑容满面。我和妹妹更是欢乐无比,因为在农村,我们小孩子平时根本上不了饭桌,今日却能够像大人一样围着桌吃,尽情品尝着丰盛的美味菜肴。

  吃过饭,大人们收拾饭桌,我们小孩子耍耍闹闹,等着爸爸妈妈给那盼望已久的压岁钱。不一会儿,爸爸妈妈喜气洋洋地将包好的大红包交给我和妹妹,妹妹拿着后乐得手舞足蹈。我郑重地打开一看,里面有10元钱和一张小小的卡片,卡片上写着:“祝萱萱新年欢乐,学习提高!”我顿时乐坏了,虽然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并不多,但却表示了他们的一番心意,那张小小的卡片,饱含了爸爸妈妈对我的无尽的爱。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流出眼泪来。

  “嘘……啪……”四处响起了烟花声,我跑出门一看,一朵朵烟花陆续上升,半空中犹如布满了五彩的繁星,顿时,整个世界便变得姹紫嫣红。一束束各色的火花如彗星坠向大地,使黑夜变成了白天。我的爸爸也拿出烟花,只见他点燃烟花上的导火线,一瞬间,只听见“嗵”的一声,一束烟花便升上天空。我抬头仰望,只见空中如彩星闪烁,美丽无比。在此起彼伏的`烟花声中,爷爷奶奶乐呵呵地说:“此刻的时代真美啊!”许久,响声渐渐消失,整个世界逐渐恢复了宁静。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继续放烟花呀,别让除夕夜缺少热闹呀!”“嗵……嘘……啪……”一声紧之后一声又热闹起来了。直到半夜,那热闹的场面才渐渐消停了,人们慢慢地进入了梦乡,但还有许多地方洋溢着笑声。今日,一想起当时那壮观的情景,我还想停在那一刻,停在那充满欢乐祥和的世界里。

  这个除夕,是我最难忘的除夕。因为它热闹,因为它充满欢乐,更因为它让我享受着爸爸妈妈在家时的温暖、幸福。这个除夕,我完全沉浸在爸爸妈妈对我的祝福和关爱中。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家乡在河北蠡(li)县,地处华北平原中部。这里没有什么好的景致,只有挺拔的白杨怀抱着小小的村庄。但是,这里的地是亲的,因为我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这里的人是亲的,因为这里有我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表哥、表姐们……虽然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是我爱我的家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家乡的人们也富起来了。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冰箱、摩托车,有的还盖起了二层楼,生活简直是芝麻花开节节高。 然而,伴随着这大好形势,出现了许多让人惊讶、不解的事。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回老家过年,刚到家住下,就赶上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病逝了。她的儿女们为她操办丧事,可真够忙乎的。出殡那天好不气派,光送葬队伍就拉了500多米长。队伍前面的吹鼓手们,个个摇头晃脑吹奏着哀乐,“入情入景”,可起劲了!接着是八个壮汉抬着一个刻着花纹的木棺材。棺后面是头戴白帽、身穿白衣、腰系麻绳——披麻戴孝的孝子们,他们举着灵牌。撒着纸钱,还一步三磕头,那哭声、哀乐声、炮声汇合在一起,几里外都听得到。

  着,又一群人过来,又一件“新鲜”映入眼帘。只见几个着用彩纸糊起来的“童男童女”、“金山银山”、“肥猪肥牛肥羊”,还有现代化的“彩电”、“冰箱”。听妈妈说。这些是供死者在阴间用的,都要在坟头烧掉。我感到纳闷:死人还用得着这个?

  送葬的队伍走过去了。这仪式还没有完。晚上,又摆了二十桌酒席,请来吊孝的人享用。这样一连闹了三天三夜。

  那天我问妈妈:“那老人活着的时候怎佯呢?”妈妈告诉我,老人家在世上时可受了许多罪,她辛辛苦苦把儿女养大,她的儿女却都不孝顺她,她一个人独住一处无人照顾。我听了更不理解:这么一次葬礼,少说也得花几千元.怎么这么挥霍?与其这样,不如在老人生前好好侍候。 更令人不解的是,现在农村红白喜事家家都这样办,有时还互相攀比,看谁家最阔气。难道大家富了,钱就可以大肆挥霍吗?

  带着这个疑问,我回到了家。不久就听说县里已成立了“风俗改革委员会”。是啊,家乡这个风俗是应该改一改了。我多么望家乡人民都能够富裕不忘“勤俭节约”呀!这样,我将更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早上,淡淡的晨雾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晨雾散去,太阳从东方徐徐升起,大街小巷沉浸在一片祥和欢乐的氛围中,人们向往的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家。而这时,除夕已经临近了。

  每逢春节,米馃是桐庐人过年必备的美食,自然而然,做米馃的“大战”也就在家家户户打响了。我的外婆可是个包米馃的老手,蒸粉团、揉粉团这些技术含量高的活非她莫属了。水多了要烂,水少了要有干粉;蒸的时间长了要糊,时间短了要有生粉丁;搓揉少了不劲道,口感不糯;搓揉多了团子就凉了不易拿捏。只有外婆这样久经历练的人才把控的好。

  想做出味美的米馃,馃馅尤其重要。外婆前一天就备好了老嫩适中的冬笋切成丝,让味道鲜美的笋丝更好地绽放自然的味道,加上外婆亲手制作的油豆腐切丁,再加上农家豆干丝、腌菜丝、榨菜丝,切丁的猪肉榨出猪油,浸润所有的.食材,放下调料加上辣椒,撒一把脆嫩的蒜叶,把食材的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已接到做米馃壳子的任务,传统的米馃壳子都要手捏,虽然劲道但特别麻烦。在追求美食的路上,智慧的劳动人民始终会想出更好更便捷的方式,发明了做米馃壳子的机器,一扣一压,那米馃团子就变成了碗状,盛入菜馅收了口子,一个桐庐人喜爱的小食米馃就做成了。但原本那心想事成的愿望在我手里却破灭了,米馃压下去时,会粘在机器上,这可是个麻烦。嗯,模具里搓点菜油更加润滑,可还是不行,油都被米团子吸走了。哦,再给米团子抹了些面粉,这样油和面粉的强强联手,双重隔离,得以使米团子轻而易举地做出光滑而又软糯的米馃壳。就这样,我如法炮制,顺风顺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米馃越做越多。

  转眼间,外婆已端着米馃到老屋土灶上蒸制,在烈柴猛火的高温催熟下,米馃正在接受水与火的最终塑造,等待完美成型,很快让灶间弥漫出浓浓香味。终于,满满一蒸笼的米馃出炉啦,我顾不及烫手,先抓一个尝尝,鲜香饴醇,沁人心脾,还带着竹蒸笼的清香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美味。一个小小的米馃,它包含了我们在新一年里的期望,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别看米馃小,腹中乾坤大。辛酸咸辣香,温暖在心田,小米馃,一道不可缺少的岁末美味,春节的序曲徐徐拉开。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飞驰而过,带着人们迫切的心情,向各自的家乡飞去······

  春节,是我们农材最盛大的节日,按照习俗,每个人都要在节日的前一天回家,为春节的欢庆做准备,不过我们春里的春民大多数都在外地谋业,所以回来时需要时间,因此,刚好在那一晚回到家是不太现实的,故节日那天的清晨,便是村里人回归的高峰期。没等起得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爬起,村里的每家每户便亮起了灯。不论大人,老人还是小孩,都没有丝毫的倦意,神采奕奕。村里的人家便大大小小地行动了起来,挂鞭炮,粘红联,煮早餐···忙得不亦说乎。有的人家还提着几捆鞭炮,待到远处亲人归来,便高高的挂起燃放,亲人们在一片欢腾中相见。

  按照我们村里的习俗,春节早上要吃一碗甜面的。村民们便将一碗满满的面倒入嘴中,甜而不腻,回味无穷。饶有味道地咂了咂嘴后,便在那依稀的黎明下,挂上红联。村里有这样的说法,谁家的红联要是挂得最早,那就是好运来的`最快的。因此村民都争先恐后地将一张张鲜红的对联完好地粘在对应的门框上,大门上。

  挂好对联后,人们便会放响第一个“庆年炮”,便是将一捆长长的炮挂在屋顶上燃放,有兴致的人家还会将鞭炮摆弄成“运”字形或“龙”字形等形状,以企盼新年能交好运,得大喜。就这样,当鞭炮挂好燃放时,天也差不多亮了,在一阵阵耀眼的火光和喜庆的炮声中,淡淡的阳光从云缝间撒下,如同世上最大的鞭炮绽放出最美丽的光芒。

  而我们村最大的鞭炮在村里的广场上,四跟高达十米的柱子上,缠绕交织着一条长长的巨龙,巨龙张开那庞大的嘴在天空咙叫,在柱子上游走。随着太阳的升起,村民们便陆陆续续地聚集到广场上,仰望着半空中的巨龙,向着它祈祷心中最美好的愿望。不知谁点燃了巨龙的尾巴,巨龙在半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它吐出耀眼的火焰,火焰一圈一圈地将它的身体包围起来,正当它全身被火焰覆盖的瞬间,它变成了漫天飞舞的鲜花花瓣,在天空中缓缓落下。这是全村最美的好的时刻——点燃村里最大的鞭炮。观完这一出盛事后,村里人便带着自己的亲人,子女去到处游玩,渡过这一年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就是我乡村的春节,它充满了喜庆欢乐与笑声。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人地辽阔,幅员众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而这些风俗在全国大都一样:比如春节要吃团圆饭,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元宵节,元宵节当然是要吃元宵,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元宵节之所以吃元宵,是因为元宵寓意着来年幸福团圆,财源滚滚。

  记得今年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去超市里买汤圆来吃。可超市里的生意异常火爆,冰柜里所有的元宵都被一扫而空了。正当我和爸爸垂头丧气之时,妈妈忽然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今年我们自己买材料,自己做元宵,而且再来一个包元宵比赛!我们听后都表示同意,于是我们把爷爷、奶奶也邀请过来参加比赛。

  首先,我们应该先准备食材:糯米粉,水以及元宵馅芝麻或花生馅。正当我要准备去买时,意想不到的是,妈妈早已经准备好了。可这元宵馅肉!我可从来没听说过。我也从来没吃过肉馅的元宵,这样能好吃吗?我们抱着试试的心态走进了厨房。

  一会儿,随着奶奶的一声令下:“预备,开始!”我们便开始了,我们便手忙脚乱地做起了元宵。看!妈妈和奶奶动作好娴熟,爷爷和爸爸在一旁也学着她们的样子,有模有样的包着,包得还不错。于是我也赶紧进入战备状态,开始包起来。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先把揉好的糯米粉在手掌里压成圆形,然后放在旁边备用,再把剁好的肉末放进皮里,揉成圆形我是这么想的,可手却不听使唤,包来三不像,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啥都还没有包成,反倒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花猫”。大家见到我这副模样,爸爸笑得前仰后合,奶奶笑得捂着肚皮,爷爷笑得直跺脚。我见状抓起一把糯米粉,撒在了爸爸的`脸上,结果爸爸也变成了一个“大花猫”,于是大家笑得更厉害了。

  折腾了半天,终于做好了。于是妈妈把做好的元宵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元宵在锅中“打着转”,想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玩儿水。一会儿,元宵煮好了,妈妈捞起元宵,我赶紧端给奶奶和爷爷,爷爷奶奶都夸我越来越懂事,还奖励了红包。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肉馅儿的元宵,也是第一次吃到自己包的元宵,我心里感到美滋滋的。

  我们的比赛结束了,没有胜负,元宵节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落下来帷幕,那幸福地笑声飘得好远好远。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在潮州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一副精致的功夫茶茶具:砂红色的小火炉,圆润的砂钵,精巧的紫砂壶,还有三只白如玉的`茶杯,几件典雅的茶具,承载着潮州人和睦的家庭氛围和友善好客的传统习俗。

  饭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院中桌旁,观景、品茶。爷爷是一位老茶客,他的技艺在亲友中那是人人称道。只见他轻摇羽扇,让红泥小火炉中的火,不疾不徐,缓缓把水烧开,而后娴熟地将钵中的水高空缓缓淋入紫砂小壶中,用壶盖刮去表面的白沫,又盖上盖子,用开水再冲洗一遍。顿时,白烟随风飘散,茶香四溢,把我们的心全被吸引了过来。爷爷面露慈笑,不说话,继续泡他的茶。他用初次茶汤洗净杯子后,淋入二次开水,端起紫砂小壶,如同关公行城一般,往三个杯子中各加入清茶,又如韩信点兵般,把壶中剩余的茶汤点住三个杯子,爷爷边冲边开始讲起传统文化:“这三个杯子可大有讲究,无论来了多少个客人,我们都只摆三个茶杯,那这样大家就要让着喝了,这体现了我们潮州人互相礼让的品质。

  “喏,茶好了,大家请!”爷爷笑盈盈地说。我起身端了一杯给爷爷:“爷爷您辛苦了,您先喝一杯。”又端了一杯给奶奶,他俩互相看看,慈祥地笑笑。我又端了一杯给爸爸。爸爸却推辞说他不渴,让给了妈妈,妈妈又让给了我。妹妹在我们身边钻来钻去,一边笑一边拍掌,嘴中还念着歌谣:“乌龙待人客,潮州功夫茶。山柑炭与薄锅子,正苏罐和清溪水。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奶奶被他逗乐了,那爽朗的笑点燃了院中和睦的气氛,大家都笑了起来,一团和气。

  我们端起茶杯,爷爷教我将杯子凑到鼻前,一阵通天香气随风钻入鼻腔,我又吮了一小口,芳香带着甘甜的口感流入喉咙,香气散尽后,一股甘甜又从喉中传来,沁人心脾。大家都拍手叫绝。

  在潮州的大街小巷、犄角旮旯,都能闻见飘扬茶香,一泡小小的功夫茶,不仅是优雅自在的生活,更是一家长爱小、小敬长的传承!如果您来潮州,请来喝一杯潮州工夫茶!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风俗作文11-03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9-03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2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01-31

家乡的风俗作文05-23

家乡的风俗02-25

家乡的风俗作文优秀04-27

家乡的风俗作文【热】08-04

有趣的家乡风俗作文11-02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