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25 13:00:57 学习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1

  12月3日下午,我校在多功能厅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报告会——“红色基因我传承理想信念伴我行”。这场关于“西迁精神”的专题报告会使我了解到我们这个富足的年代所了解不到的事情。会上,胡奈赛教授用生动形象、简洁但又详细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那时的景象。

  1955年初,朝鲜战争虽已结束,但国际形势仍然紧张。中美之间相互对峙,相互没有接触。并且当时正值国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作为巩固后方布局,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安地区的工业建设将有重大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决定交大“内迁西安”。于是,交大在西安争分夺秒的校园基本建设活动,由此展开。

  胡奈赛教授说:“交大的成功,不单单是交大自己的功劳。”正当在西安要建设起西安交通大学的时候,月已临近十一月,夜间的温度最低达到零下十五度。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西安市政府紧急集结了两千五百名工人师傅在此作业,晚上,工人师傅们就睡在自己简陋的工棚里,躺在由草所铺成的垫子。但是工人师傅们毫无怨言,保证着每天的工作质量,如期完成建设,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如期开课。

  西安交通大学是现在的双一流大学,这所大学所获得的成就,离不开全体师生的艰苦创业。其中很多教师抛弃家产毅然投身于西部的建设当中。迁校初期,朱城教授已患上了肝炎,于是他把黑板放到了自己的宿舍,每日废寝忘食,筹建工程力学专业、编写教材与讲义,还在多地讲学,最终成为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但是,也是因为积劳成疾,朱城教授年仅38岁就离开了人世。但是!“西迁”一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不光为国家的物质奠定了基础,还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爱国不是选择题。我们要为我们的国家献出我们的力量,我们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将我校“白杨精神”与“西迁精神”相结合,使自己成为扎根在西部的一棵白杨树,为人民、社会、国家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2

  今天有幸参加了西安交大的讲座,令我感触颇深。

  八旬的胡奈赛教授放映着幻灯片,精神矍铄地向大家娓娓道来这个伟大的故事。交通大学西迁,是一次响应祖国号召、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行军”。1956年,面对“交大西迁”的战略部署,师生们义无反顾登上列车,从繁华的黄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黄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仅一年多,新校园从麦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为祖国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计培养大学生23.6万余名,投身西部建设者达10万人之众。

  那时候搬迁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师生们都努力克服了。他们一边搬迁、一边上课,做到搬迁学习两不误。当然类似交大这样的迁徙故事绝非个例。“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为“备战备荒”,数以千万计的建设者奔赴“三线”地区,内地工业产值的比重显著上升;为开垦戍边,百万“知青”向人迹罕至的东北荒原进发,“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研发“两弹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隐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于石破天惊蘑菇云冲天而起……军人、农民、知识青年、科学家,他们的身份或许不同,但都投身时代洪流,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书写了那段中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史。

  祖国大地的沧桑巨变印证着建设者的丰功伟绩,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纪念馆。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其实是一种自主选择。这种选择,鉴照着对祖国的深情大爱、对时代的如火热忱,永远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辉。虽然,西迁故事距今已远,但西迁精神绝不能丢。

  眺望前路,让我们传承好“西迁精神”,将个人的奋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国家发展历程之中,建功立业、再创荣光!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3

  “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锐意创新,使命担当”,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这样概括科学家精神。近日,为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科学家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有真、善、美的追求和严谨的学风,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多措并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一是要加强对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上营造学习科学家精神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加强对“两弹一星”、“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这些使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精神航标;另一方面,要在党员、学生等群体内部营造向黄大年、南仁东、钟扬等典型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学习的良好氛围,他们都是牢记使命的追梦人,都是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梦人,要号召广大群众向他们学习,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是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戒浮躁之风。今天的中国,对科研的投入量已大大增加,但为何有突破性、原始性创新意义的科技成果为何还是相对较少呢?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科学家精神重视不够,科学学风不够扎实,科研工作者浮躁之风严重。我们知道,科研工作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追求真理、求真务实才是科学的`态度。“四严”(严格、严肃、严谨、严密)是老一辈科学家对“学风”的概括,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力戒浮躁之风必须成为首要任务。

  三是要注重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科研工作者。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是钱学森先生的名言,激励了广大新时代的中国科研工作者。“不同年代的科学家,他们的精神内涵有一个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科研技术,更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无论是学校还是科研机构,培养科研人才一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同专业知识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要引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无论何时都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长征精神心得体会05-22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1-07

学习《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2-01

学习抗洪精神心得体会02-21

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3-31

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8-29

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8-30

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8-30

学习劳模精神心得体会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