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7 04:34:1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孔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孔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句,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认识“仲、儒、祭、祀”;会写“仲、育、儒、核、厉、粮、祭、祀、覆”;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等词语。

  【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感悟孔子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等方面的品德。

  【教学准备】

  课件:孔子的画像、生平简介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设计流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引入揭题。

  同学们,对于老师,大家都非常熟悉,能说说你对老师的认识吗?(学生可就自己认识的教师畅所欲言)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最有名的老师,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八”,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被中国人尊为“万世师表”,他是谁呢?(板书课题:孔子,读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孔子的一些什么呢?请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注意本课的生字新词,可借助文中拼音多读几次。

  2、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当小老师纠正不正确的读音。然后再请几位学生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介绍了孔子生平的哪些情况?讲述了他的哪几个故事?用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的意思。

  故事1: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事2:不喝“盗泉”水

  故事3:谈“识人不易” 故事4:晚年读《周易》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的新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谈谈自己第一课时的收获。)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味。

  (一)精读第一段,了解孔子的生平概况。

  1、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两段介绍了孔子的什么? 2、结合插图,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向同桌介绍孔子的生平概况。

  3、出示课件,结合有关图片,向学生介绍孔子及《论语》。

  (二)精读第二段,了解孔子的几个小故事。

  1、读孔子的几个小故事,思考:你觉得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厌恶偷盗,敢于自省,勤奋读书)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多读几次,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释疑。

  4、汇报点拨。

  抓住文中描写孔子的言语行为、神态心理的语句,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并认识孔子的形象风貌: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事要将心比心,自己所不愿的,也不要强加于人。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这方面的经历。

  (2)“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君子”“小人”分别指什么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君子”指那些德行端正、品质高尚的人。“小人”指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

  (3)“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可启发学生体会如下两点:①、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见其过而内自讼。”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品质,逐渐走向完美。②、认识、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作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推而广之,认识和了解一件事、一种物,也是这样的。)

  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有关语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如读第一自然段对孔子的生平简介和第八自然段孔子怎样读《周易》的语句都可以带着称赞、敬佩的语气读;对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可以安排分角色朗读,弟子的疑问语气及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都可在朗读中充分体现,指导学生要读得恰如其分,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5、选择自己的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在小组内说说,再推选出最优秀的同学在全班说。

  三、总结拓展,作业布置。

  1、说说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的收获。

  2、作业:找找有关孔子的书来读一读。如:《孔子的故事》等。

  《孔子》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四、作业:

  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孔子 不喝盗泉水 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 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 学而不厌

  《孔子》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习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谈话: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并正音:子读zi)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2、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谈感想)

  3、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以课件燃起学生对孔子的景仰之情,并为全文的学习创设情境。)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请学生推荐班内一两名朗读好的同学当“老师”,检查同学们课文的朗读情况。

  4、感知课文大意: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⑴ 谈孔子:

  ①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②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③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④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⑤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⑥ 从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披文入情,缘情悟文,舍其一,语文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

  ⑵ 谈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②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⑶ 学生根据交流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四、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朗读感悟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3、师引读。

  三、演读感悟

  1、分小组演一演。

  2、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四、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五、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六、课外实践

  开展“闪光的金钥匙”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 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孔子》教学设计5

  教学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讲述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路上,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开始,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孔子想,孩子是把摆的城池当做真正的城池,当然是车绕道过去,自己还不如这孩子懂礼节,便心平气和地夸奖孩子说得对。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于是,师生驱车绕“城”而去。故事内容有利于教育学生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设计理念

  本文是略读课文,更要突出学生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去写,教师在关键之时适当地点拨引导:语文课要突出整体感知,让学生在多读的情况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多读多想,强化语感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10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从对话中体会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人。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让过路吗?你让过几次路呢?你是怎样让路的呢?(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得出,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让路》一文,你和孔子比较一下,谁做得更好(板书课题)。

  2、出示挂图,简介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思考题和新字词,让学生自读课文。

  ①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一句话概括)。

  ②指名学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课文记叙孔子给项橐让路。

  3、开火车读生字词,纠正读音不正确的字,特别注意多音字:喝hē(喝水)hè(吆喝)

  三、品读句段,朗读感悟

  1、在课文中找出下面这两个句子,对照下面的思考题,比较朗读分析。

  喂,小孩,快让开,我们的车要过去!

  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

  a、这两句话,分别谁对谁说的话?

  b、句终号有什么不同?说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c、安排学生扮演角色朗读,看谁读得像读得好。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班内交流,教师点拨。

  2、在课文中找出下面两个句子,体会朗读,分析孔子和项橐的特点。

  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节?你挡住了车,误了我们赶路啊!

  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教师点拨:这两个句子是孔子和项橐的对话。项橐抓住孔子讲“礼节”一句,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提出是车给城让路,还是城给车让路,答案是明白的,因为城是不能动的,车是可以绕道,且在城面前,车应先让路,这也是一种礼节啊!由此可见,七岁的.项橐是多么的机智、聪明。

  3、指名学生朗读第1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分析孔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德?

  (这一段是孔子内心独白,记叙了孔子的思想变化过程,是孔子的内心活动。孔子敢于向孩子认错,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还说自己不如孩子懂礼节,可见孔子是多么的谦逊)。

  4、找出“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a、指名读句子。

  b、你是怎么理解的?(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这个句子成为千古绝唱的名言名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四、总结全文,评价人物

  1、带着感情朗读全文,从这个故事中,你认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项橐是个怎样的人?

  3、面对项橐这个孩子,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准备召开“孔子故事知多少”故事会。

  六、课时作业:

  1、我会连:

  周游而过

  知识礼节

  懂得渊博

  绕道列国

  2、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包含的意义。

【《孔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01-16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05-12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06-20

《孔子拜师》的教学设计10-06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10-12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04-06

《孔子学琴》教学设计12-27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优秀07-13

《孔子游春》教学设计9篇10-06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