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09-09 05:58:2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7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句子应有的语气。

  2、能按故事发展的过程,理清叙述的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到河边的情况。

  3、能背诵、默写老马教育小马的话,从中体会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训练说话

  1、今天学的课文叫《小马过河》。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他又是怎样过河的呢?

  2、听范读,划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3、训练说话。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要帮妈妈做事;要到磨房去;小马要帮妈妈把麦子驮到磨房去。)

  组织学生讨论:

  要是把磨房所在地点河对岸说进去,那就表达完整了。你看应该加在哪里?(磨房前面)

  〈通过三次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语言的准确性,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4、学习字词。

  读生字新词正音。

  提醒学生注意易写错的字字形。

  生字组词,并抄写。

  〈课堂上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读和写。〉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说话。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思索并回答问题:小马几次从家里来到河边?每次的结果怎样?

  2、梳理课文脉络。(板书:过不了河蹚了过去)

  3、口头填空。

  课文先写小马为什么要过河,接着写小马()的情况,然后写老马(),最后写小马()。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并训练学生由句组段的说话能力。〉

  三、指导朗读,练习复述

  1、课文哪几段写第一次来到河边过不了河的情况?(第3 -- 6 段)

  2、指导朗读。

  (1)理解下面的带点词语,据此读出句子的语气:

  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

  (2)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下面句子的语气:

  老牛说:水很浅吗,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松鼠拦住小马,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前后两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方法略有不同,但训练重点都放在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3、练习复述。

  (1)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给下列词语排队编号:

  回家问松鼠问老牛为难连忙立刻

  (2)指导复述。

  要求把编了号的'词作为提示语,有顺序地复述,用自己的话通顺地复述。依据复述要求,进行评议。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的经过,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之一,因而指导要到位,训练要充分。〉

  4、找近义词。

  让学生从编号的词语中找出一对近义词。(连忙、立刻)

  你是怎么从这对近义词中体会到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光听别人的话的?

  四、指导表演,读写句子

  1、分角色朗读,表演老马教育小马的情节。

  抓住难为情一词,让学生说说难为情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事情感到过难为情?并演示:难为情时,你是什么样子的?做给大家看看。

  2、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并划出一句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话。

  对老马教育的这段话,让学生:

  (1)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2)说说说光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能不能省去这个字。(板书:动脑筋、试一试)

  (3)背要求有感情地背诵。

  (4)默不遗漏或写错标点符号。

  五、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1、学生自读第8自然段,并说说从哪里看出小马记住了妈妈的话,遇事开动脑筋了。

  2、讨论:小马亲自下河去试一试,觉得河水怎么样?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小马、松鼠对不的深浅说法会不一样,究竟谁说得对?

  〈四种答案(略)〉

  学生兴趣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其间教师以肯定学生的某些意见的方式作为引导,最

  后的结论如何做也须视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

  3、训练用既不像也不像说话。

  (1)说高度

  (2)说深度

  (3)连说。

  让学生用因为所以把刚才说的两句话连起来。

  六、朗读全文,小结收获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小结收获。让学生说说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教师作适当处理。

  中年级阅读教学以段的训练为重点。这堂课较好地按照重点训练+常规训练的思路来组织教学,既突出了段的训练,又注意了词句训练,朗读、默读、背诵训练和说话训练。教师善于抓住教材特点,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教师教学十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起点的学生,提高全班学生的水平。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找出爱迪生救妈妈的句子从而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能用上学过的词语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

  3.从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中领会他的聪明,爱动脑、多动手、善发现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感悟,用上积累的词句说说爱迪生救妈妈的办法,领会爱迪生的聪明可爱。[在词语教学中,紧紧结合《课程标准》中“阅读”的阶段目标——结合上下文,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对有些词语采用读对话、看图,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的手段来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爱迪生。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读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夸奖、斥责”这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吗?他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你们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他发明的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板书、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件演示)

  2、自读课文:读音字音画出生词和其他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想一想它们的意思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3、生字辨析

  (课件出示)生字:

  yóu音序:y字义:动植物体内所含的脂肪物质。

  油部首:氵组词:油画、汽油

  结构;左右造句:我喜欢画油画。

  jiǎn音序:j字义:1、查2、注意约束

  检部首:木组词:检查、早检

  结构:左右造句:老师在检查我们的`作业。

  chá音序:c字义:翻着看。

  查部首:木组词:检查、查字典

  结构:上下造句:老师正在检查作业。

  tuán音序:t字义:圆形的。

  团部首:口组词:团结、团体

  结构:全包围造句:团结起来就能打败敌人。

  yán音序:y字义:热、炎症

  炎部首:火组词:阑尾炎

  结构:上下造句:我的耳朵发炎了。

  zé音序:z字义:批评

  责部首:贝组词:责怪、责备

  结构:上下造句:我受到了妈妈的责备。

  chì音序:c字义:责备、多、广

  斥部首:斤组词:斥责、怒斥

  结构:独体字造句:爸爸斥责我不懂礼貌。

  kuā音序:k字义:表扬

  夸部首:大组词:夸奖、夸口

  结构:上下造句:小红得到了老师的夸奖。

  jiǎng音序:j字义:称赞、表扬

  奖部首:大组词:奖励、奖品

  结构:上下造句:老师奖励我一朵小红花。

  4、词语积累

  重点词:恍然大悟:忽然醒悟。

  迟疑:拿不定主意。

  环顾:向四周看;环视。

  三、知识拓展

  同学们,谁愿意给大家介绍爱迪生呀!爱迪生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方面有发明外,在其他化工领域也有不少创造。爱迪生一生大约有两千项发明创造。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为他除了有一颗好奇心、一种亲自试验的本能,就是他具有超乎常人的艰苦工作的无穷精力和果敢精神。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爱迪生的聪明智慧,下节课我们用心去看看他是怎样救妈妈的,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电磁铁,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的因素的过程,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干电池三节,大铁钉两枚,大钢钉一枚,铝筒一个,漆包线(1和1.2各一根),小刀一把,电流表一只,大头针(或细铁屑)适量,缝衣棉线若干,开关、滑动变阻器一只 。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看录像,画面上出现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电磁铁搬运铁块的现场。看完的同学议一议,猜一猜。

  师:你们已经看到了什么?

  生:这是电磁铁……

  师:还想知道什么?

  生甲:什么是电磁铁?我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生乙:电磁铁是怎样工作的?通过它的电流有多大?

  生丙:想知道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对这么多的问题感兴趣,很好。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许多新的问题。

  评: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二、制作电磁铁

  阅读课本,知道什么叫电磁铁、怎样制作电磁铁。依照课本的指导,自主选择器材。大约八、九分钟后,各组都制作完毕。(提醒学生用小刀将两头的绝缘漆刮掉。)

  生甲:用1细漆包线在大铁钉上顺一个方向绕制60匝的线圈,再用棉线在漆包线表面缠绕一层,使漆包线不致松散,这样就制成了一个电磁铁。同样的方法,用1.2细漆包线在另一大铁钉上绕了80匝制作了另一个电盘??/P>

  生乙:我们也制作了两个电磁铁,不同的是一个绕在铁钉上,另一个绕在钢制的水泥钉上。我们想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丙:我们做了三个电磁铁,除了跟甲一样外,我们还在铝筒上绕了一个60匝的电磁铁。

  师:手脚真够快的,是不是经常帮妈妈绕毛线?(生愉快地笑了。)

  生丁:乙、丙两位同学看书不认真。绕在钢钉或铝筒上不能叫电磁铁。生丙:书上说的不一定都对!亚里土多德曾经说过“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我们想研究一下,同样是金属,铝筒究竟可不可以。(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

  师:丙同学的这种敢于怀疑、勇于探究的精神的确值得称道。

  评:在平等的关系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

  1.猜想。

  师:“电磁铁能吸住多重的东西”,也就是电磁铁的磁性大小。那么,电磁铁的磁性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把你们的观点告诉大家。

  甲组:跟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它两端的电压以及漆包线的电阻有关。

  乙组:还应当与线圈的匝数多少有关。

  丙组:我们认为甲组的观点有些重复,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和电阻的共同作用就是电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通过漆包线的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多少会影响电磁铁磁性的 大小。

  师:大家的猜想都有道理,相比之下,丙组的猜想比甲组更合理一些。

  丁组:电磁铁磁性的大小跟铁芯的粗细有关,越粗磁性越强。

  师(有些惊讶):你们的这个猜想的确与众不同,坦率地讲,我也说不清楚铁芯的粗细是否对电磁铁的磁性有影响。给的器材里2枚大铁钉也是一般粗,不过,课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谢谢你们,能提出这么好的猜想来,让老师也大开眼界。

  评:教师真实地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甚至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探究的责任。

  2.方案。

  电流、匝数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各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采取何种步骤?(A.保持匝数不变,磁性与电流的关系;B.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2)用什么方法来反映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铁屑的多少,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用弹簧秤的方法。)

  (3)用什么方法来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减电池个数;或者用滑动变阻器。)

  在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实验中,甲组依照这样一个方案进行探索(如图)。我们把它贴在黑板上,让大家展开讨论。

  甲组解释说:将两个电磁铁分别接在相同的两节干电池上,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就可以研究“保持电流不变,磁性与匝数的关系”。

  制作

  1的漆包线做成50匝的电磁铁,1.2漆包线做成的80匝的电磁铁

  设计

  分别将两个电磁铁接在同一个电源泉上,设计简单、思路明朗

  记录

  线圈的匝数(匝)

  50

  80

  吸引的图钉(个)

  5

  9

  结论

  “电流一定时,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强”

  师:同学们来评价他们的方案。

  生甲:这个方案步骤简单,操作方便。

  生乙:这个方案不可行。甲组认为电磁铁两端的电压相同,电流就相同,事实上这两个电磁铁的电阻是不同的(漆包线分别为1和1.2)。如果采用这个方案,结果是不可信

  的。

  师:乙生的评价很中肯。同学们要在讨论中尝试评估他人的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从而改进探究方案。

  评:“探究?合作?发展”的新理念在这里撒下了种子。

  3.收集实验数据(略)。

  各个组在经历和15分钟的探索后,得出“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的结论。可以看 出,同学们还有很多想法渴望得到交流。

  四、交流和评价

  师: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你有哪些收获?

  生甲:我知道了电磁铁的构造。

  生乙:我知道了怎样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

  生丙:我又一次品尝到了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的快乐。

  生丁: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又有了一些新发现,这让我很兴奋。(教师和学生都开心地笑了。)

  师:都有哪些新发现?

  生甲:我们发现用钢芯也可以吸起大头针,不同的是,断电后它仍然有磁性,这样反而不方便。

  生乙:我们用铝筒代替铁钉,发现它不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只能用铁芯来做。关于这一点,我相信认识得最深刻的只有我们组。(生笑)

  师:为什么?

  生乙: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掌声一片。)

  师:说的好。我们都要将这种“动手实践、亲历体验”的学习方法发扬光大。

  生丙:老师,我还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

  师:请告诉同学们。

  生丙:滑动变阻器是不是电磁铁?

  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开始争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的。

  师:“听来的容易忘,看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你们去研究吧。(生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大家观察探究,首先看到线圈内部是瓷的,然后撒一些细铁屑发现它没有被变阻器的线圈所吸引,就这些现象大家讨论后有以下几种看法。

  生甲:变阻器不是电磁铁,因为它内部不是铁心而是瓷心。

  生乙:电流通过它只有热效应,不会有磁效应。

  生丙:不对!电流周围肯定存在磁场,它会不会采用特殊绕法,使磁性正好抵消,所以它对外不显磁性。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的研究和推理极具想象力,你们的创新能力让老师钦佩!尽管我们还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可这种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

  评: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这里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会留下合作探索的足迹。

  五、从物理走向社会

  再看录像,听听无锡钢铁总公司废钢分公司技术员介绍有关电磁铁的一些数据。例如,电磁铁的工作电流为300A,能吸起3t的废铁等等。

  课后要求学生了解电磁铁的种类以及工作环境,写一篇调查报告“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中感受西蒙、桑娜一家的贫穷,体会桑娜的善良及忐忑不安的原因,体会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激发学生对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的向往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重点】

  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

  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中有更深刻的感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穷”,有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从这个字可以联想到这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用“读进去,想开去”的学习方法。我们共同学习《穷人》。

  二、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你肯定有不少的收获吧

  1、检查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

  3、全班交流,提出目标和要求。(表达要清楚,不能说重复的,当同学在说的时候,要认真倾听。)

  三、你们有这么多的收获,我也有,你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

  1、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2、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后,心里为什么忐忑不安?

  3、渔夫身上的担子那么重,为什么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从加红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⑵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四、这些都体现了桑娜的善良品质,我们去看看桑娜抱回孩子后,她在想什么?要读进去,在想开去

  播放影片。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回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五、随文练笔

  桑娜和渔夫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呢?续编《穷人》。

  【教学反思】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这节课,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既要读进去,又要想开去。自己去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从学习杜郎口以后,一直想把学来的东西和现在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可是,在实际用起来时困难重重。在最后朗读时,时间太仓促了,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读,所以课堂效果不是很好。

  请老师们把你们的建议告诉啊,不要吝啬啊。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 一吨有多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三、重点理解。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展示背诵。

  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体会最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二、深入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1)第一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在前边的事例中,“有限的生命”指什么?“无限的价值”指什么?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中体现的.“无限的价值”指什么?

  (2)怎样才算活得“光彩有力”?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觉得哪些人活得光彩有力?哪些人的生命是白白流失的?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三、回题解疑。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练笔:把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六、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第二课时内容(教材113页)。

  教学目的:

  1.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

  教学难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有规律地排列事物,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学具袋、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引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吗?

  2.出示手机号码前8个数字,剩余3个数字需要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才能获得。

  3.提出数学问题:

  ①用数字1和8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②你们猜猜哪个两位数是老师手机号码前两个数字?

  ③给出学生手机号码中间5个数字后,再给学生3个数字3、7、9,并告诉学生手机号码后三个数是这3个数组成的'所有数当中从小到大第四个数字。提问:数字7、3、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4.学生猜测回答。

  (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事物的排列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出学习要求:

  ①拿出数字卡片,2人一组合作。

  ②一个同学负责摆数字卡片,另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字。

  ③在摆的过程中思考要怎样摆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学生合作交流摆数字,教师巡视。

  3.小组板书展示本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

  4.全班观察交流讨论,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组的摆法及原因。

  5.师生一起总结得论:

  ①用3个不同数字可以组成6个不同的三位数。

  ②可以用先确定个位或者十位或者百位上的数字,再按顺序 排列组成三位数,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③也可以按照数字的大小,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来 排列,也可以保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6.提出问题:用数字7、0、9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请学生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说出结果。

  7.学生汇报结果。

  8.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在有0的情况下,3个不同的三位数只 组成4个不同的三位数,因为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体会数的排列顺序的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问题。

  1.拍一拍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寺庙,3个徒弟想要拍照 留念。提出问题:他们可以拍多少张不同位置的照片?请3 个同学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一个同

  学扮演唐僧给三个徒弟摆站的位置,其他同学是摄影师负责拍照拍照。

  2.猜一猜

  唐僧也要和徒弟拍照留念,他们能拍出多少张位置不同的照片? (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数学思维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体会。

  2.老师小结。

  (让学生主动体验学习,从中获得快乐,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 不重复

  不遗漏

  百十个位位位 9 7 39 3 7 7 9 3 7 3 9 3 9 7 3 7 9

  3×2=6(个)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教学设计方案01-17

关于教学的设计方案10-17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06-12

教学设计方案【荐】06-12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6-12

【热】教学设计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