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2-10-05 21:32:41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重点、难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2、播放课件(幻灯片)(图片:安塞腰鼓):

  问:有何感觉?

  二、重难点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重音、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影(课件)显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投影显示:亢奋、惊心动魄、震撼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上考虑。

  11、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课件:幻灯片)

  12、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还大量运用对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燃烧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业

  写一篇心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敢于发言、耐心倾听、积极评价。

  2、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仔细专注的观察习惯,掌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

  3、通过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培养有条理、说具体的陈述能力,借助评价别人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抓住特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内容

  教师用轻松活泼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宣布: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一、考考谁的眼力强;二、比比谁的口才好。评出火眼金精奖;能说会道奖。下面我讲述比赛要求了,请注意听。──我们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给大家观察三幅图,给三分钟。(板书:看)然后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和观察过程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一说(板书:自言自语),接着在小组内说,小组同学给讲的同学逐一打分。最后,推荐你们组最好的同学挑战其他组的同学。

  二、自己观察(3分钟)

  三、自言自语陈述所看所想(5分钟)

  四、小组内互讲互评

  重点是说话的清晰性,准确性。用堂上笔记本打分,满分5分,用关键词给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如过渡语,生动的用词,醒目的开头,精辟简洁的语言等。

  五、各组选手口才大比拼

  分成三批,每批3人,每人最少讲够1分钟,最多三分钟。每批结束点评一次。

  六、评奖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感受到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身心投入的观察是写作具体性、准确性、情感性的基础

  2、在写作中尝试把本单元作家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要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就明确作文任务,做好观察事物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布置观察任务

  1、读第二单元的导读。

  2、提出作文要求:

  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的任务。

  3、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到底应该怎样观察,学了这单元的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结合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

  三、作文课

  1、回顾这单元掌握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特点:

  板书:

  仔细观察──观察地点、角度、时间、环境不同,所见也不同

  对观察的事物从动、静、声、色、形

  用心感受、发挥想象、认真思考

  2、默读语文园地二中的我的发现让学生从三个句子感受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特点。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观察的事物、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组织同学根据以上的方法、自己的思考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4、写作,动笔写前建议学生打好腹稿,先过过电影再动笔写。

  (老师巡视、点拨。)

  四、作文评讲课

  1、选取有典型性(优秀的或有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三篇学生作品,让作者本人朗读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让同学们评价。

  2、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习伙伴,互相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外拓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胸有成竹

  1、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先准备一下,同位进行,进行打分,满分100,从复述时是否大方、有条理、清晰、生动去考虑。

  3、用胸有成竹造句。

  (堂上笔记本)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挑战记忆力: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日积月累。

  2、检查:

  ⑴ 课件:

  出现12种花的图片和填空内容,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藏。

  ⑵ 朗读。

  3、上网搜集资料:

  找有关以上12种花的诗、文章、句子、或歌曲配上插图,出一期花言花语的墙报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的提示。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中,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形成辩证看问题的观点,进一步生成知识。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师: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也要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2.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卧薪尝胆”精神,“和谐理念”等,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我们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儒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天神化”,和古代社会中的“愚忠愚孝”等要剔除。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个人才能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促使思维碰撞,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的看问题,学会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3.学生践行,回归生活

  【作业设计】为落实新课程生活化理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在感悟体验中生成、在体验生成中提高,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作业,要同学们能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投影:请在课堂探讨的基础上,为绍兴某旅行社设计一条绍兴传统文化经典游线路,线路要求涵盖传统文化继承的四种形式,并配好解说词。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

  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在井边打水,一个老爷爷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休息。两个妈妈都夸耀自己的儿子如何好,另一个妈妈什么也没说。她认为自己的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第七自然段至第十三自然段主要写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只有第三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现的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认识到作为孩子应该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1.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关心父母、体贴父母。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3.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2.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沉甸(di6n) 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

  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

  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内练习

  一、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聪明——( ) 特别一—( )

  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水桶

  ( )的地方 ( )的孩子

  三、理解词语的两种意思,分别造句。

  特别:(1)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2)格外。

  1.特别——

  2.特别——

  四、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三个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那个老爷爷跟在后边慢慢走着。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1.给未点标点处加上标点。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慢一—( ) 重——( ) 后——( )

  3.从什么地方看出一桶水很重?

  4.看到妈妈拎着这么重的水桶,你会怎么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真、漂、布”3个生字,能理解“真漂亮、织布”等词语。

  2. 能用“漂亮”说写一句话,基础好的学生能按一定的提示仿照课文创编儿歌。

  3. 懂得衣裳来之不易。

  4. 能背诵这首儿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段与衣裳有关的儿歌

  二、学习课文

  1.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儿歌(一生带读——女生带读)

  (3)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2.学课文

  (1) 第1、2行

  a.“真漂亮”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意思不变吗?

  b.那么漂亮的花衣裳,你喜欢吗?(指名读——齐读)

  c.能看图用“漂亮”说一句话吗?

  d.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漂亮的'?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练习

  e.生活中漂亮的东西真多啊,你看冬冬今天多漂亮啊,她在干什么?看图说话。

  f.如果你穿着又新又漂亮的衣裳,你会想些什么?

  (2) 第3、4行

  a.出示:没有工人来织布,哪有漂亮的花衣裳?(齐读——指名读)

  b.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让我们来看看衣裳是怎么做出来的

  d.说说你的感受

  e.再读这句话,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创编儿歌

  当当小作者,也来编儿歌(给图提示)

  _____________,真漂亮,

  _____________想一想:

  没有_____________,

  哪有_____________?

  四、课中操

  五、教学生字

  1. 出示:真、漂、布,请你读一读这些字,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2. 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读——齐读生字

  3. 注意:

  真,注意里面三横

  漂,注意西的变形

  布,一竖在竖中线

  4.写一写

  六、总结

  1. 学了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2. 希望每个小朋友珍惜粮食和衣裳。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的设计方案06-14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07-04

教学设计方案12-07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9-04

(必备)教学设计方案10-10

教学设计方案(优)07-05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07-05

教学设计方案(荐)07-05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