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11 12:22:5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结合淘气做三轮车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交流活动,建立口诀之间的内在联系。

  3、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

  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课型:

  新授课(计算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 (二)自主探究

  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编口诀。

  师:现在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咱们来试一试。1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

  生1X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3辆呢?……9辆呢?大家依次这样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知道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能会说: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 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咱们学过“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

  3 的乘法口诀

  1x3=3 一三得三 2x3=6 二三得六

  3x3=9 三三得九 3x4=12 三四十二 3x5=15 三五十五 3x6=18 三六十八 3x7=21 三七二十一 3x8=24 三八二十四 3x9=27 三九二十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设计内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画面。

  出示田园风光图。

  提问:这幅图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

  2、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的方法。

  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根据从图上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学生列式解答。

  (3)养兔场

  谈话:美丽的田园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兔子,你从图上看到养了哪些兔子?

  小组内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代表在班内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如何解决。

  (4)养猪场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提问:从养猪场的场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人提问题,本组内其他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计算的'结果,指定其他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耕地

  提问: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想:耕一块地用了8分钟,耕7块地用了56分钟,56分钟不满一小时,所以1小时能把7块地耕完。

  向本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学生过河

  谈话: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图表示。

  3、总结。

  (1)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

  (2)讲述:同学们在游览田园风光中,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后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能力,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参与求体验。

  复习过程中,通过谈话、小组合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学会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能够整体地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以练习促掌握。

  复习过程中,先通过基础习题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查缺补漏,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强概率意识。

  3.以创新谋发展。

  复习过程中,通过讨论、练习等手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在有效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研究意识和数学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构建知识网络

  1.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

  可能性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2、分类复习

  1.结合教材,复习“不确定性”的知识。

  关于“不确定性”,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如小明会成为科学家)

  2.结合课件,复习“可能性大小”的知识。

  要想使获得最高分(或者一等奖)的可能性增大,如何修改下面两个游戏的游戏规则?

  (1)在飞镖游戏中,把得5分的靶心面积增大,得最高分的可能性就大了。

  (2)在转盘游戏中,要想使获一等奖的可能性最大,应使一等奖的图案数量最多。

  设计意图: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在理解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经历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课堂练习

  1.根据给出的条件把盒子中的三角形涂色。

  2.根据转盘填空。

  3.想一想,填一填。(下面每个盒子里都只有一个红球)

  (1)任意摸一个球,从(  )号盒子里摸,最有可能摸到红球。

  (2)从(  )号盒子里任意摸10次球,最有可能一次红球都摸不到。

  4.根据要求填一填。

  在布袋中放入6个彩球,如果要分别达到下面的要求,该怎样放?把方法写在横线上。

  (1)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多。

  (2)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的次数比红球少。

  (3)每次任意摸一个球,摸30次,摸到蓝球和红球的次数差不多。

  (4)任意摸一个球,不可能摸到红球。

  (5)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蓝球或黄球。

  设计意图:结合摸三角形、摸球和转盘游戏,使学生理解可能性的大小不仅与事物本身的数量有关,也与总数量有关,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可能性。

  3、课堂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4、布置作业

  教材105页1、2、3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初步培养学生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三.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学法讨论

  引导讨论:理解了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下面我们研究怎样计算,同学们可以联系小

  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及复习过的因、积变化规律进行尝试、讨论.

  1.出示讨论题:

  (1)你能把两个因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吗?

  (2)转化成整数乘法后,两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3)要得到原来的积,应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完成.

  3.练习:67×0.3 2.14×6.2

  4.归纳法则

  以上几题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计算法则:计算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五)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 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六)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理解24时计时法,会正确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实物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课前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看哪些节目呢?

  2、有没有看过春节联欢晚会啊?什么时候有?对,在每年的大年夜,和爸爸妈妈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收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等待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刻啊!想不想再回顾一下那时的情景?

  ①多媒体播放新年即将来临,全场倒计时的场面。

  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敲响,猴年第一天开始了!)

  ③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板书:半夜12时 0时

  3、新年的第一天,你做了什么事情觉得很有意义,到现在还记得的?跟大家讲讲,好吗?

  4、过渡:可能有些同学那天过得不是特别有意义,或者已经忘记了,想在明年春节的时候给自己计划一下吗?你可以把最想干的两三件事情写下来。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1、学生填写时间安排表。

  2、全班交流:

  (1)哪位同学想来介绍?

  ①一生在实物投影上边讲边拨钟,师口述:从0时起一天开始了。

  ②师:一整天结束了吗?(把时针拨到0时)旧的一天结束的同时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③从这位同学拨钟的过程中,你发现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一共有几小时?(板书:两圈 24个小时)

  (2)谁也想来介绍一下?

  请学生把安排表放到实物投影上说一说。

  3、两位同学写的时间怎么不一样呢?

  随机揭题:其实,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方法,像上午7时,下午3时(板书)等这种计时法叫做普通计时法,(板贴:普通计时法),另外一种叫24时计时法(板贴:24时计时法),它们都是记录一整天中某个时刻的方法。

  4、改写:

  这是普通计时法,你能用24时计时法把它改写一下吗?

  这24时计时法,谁会改写成普通计时法?

  5、让我们从屏幕上再来看看它们是怎样计时的?

  多媒体演示,师讲述:

  半夜12时 中午12时 半夜12时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比较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现在你能从图上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板书:

  ①普通计时法有时间词,24时计时法没有时间词;

  ②从普通计时法换到24时计时法,第一圈,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第二圈,时针所指的时刻还要分别加上12小时;从24时计时法换到普通计时法,第二圈时时针所指时刻减去12小时。

  板书成: 第二圈

  +12

  普通计时法 24时计时法

  有时间词 -12 没有时间词

  半夜12时 0时(24时)

  (二)师生对口令

  过渡:下面我们来个对口令,我说一个时刻,你能判断它用的是哪种计时法并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计时法吗?

  题目:上午9时 凌晨3时 晚上9时 14时 7时 半夜12时 下午5时 22时

  三、运用拓展

  1、我们的手表上都有时针和分针,可是这些钟面上却少了时针,你能根据下面这些时刻给钟面画上时针吗?

  7:00 下午1:00 21:00 24:00

  2、 在我们生活中,你在哪里见到过24时计时法?

  师:对,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你瞧——多媒体随机出示

  A、电子表

  B、图书馆借书时间表、肯德基营业时间、节目预告

  3、看来,生活中我们离不开24时计时法,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境说说钟面上的'时间吗?(可以用24时计时法,也可以用普通计时法。)

  4、现在的人们离不开钟表,可是很早以前并没有钟表,那时的人们又是怎样计时的呢?让我们跟随电脑博士回到古代去看一看吧!(多媒体出示)

  师介绍:在古代,原始人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后来,人们利用测太阳影子的方法来确定时间,这是日晷,由 “晷针”和“晷盘”组成,晷盘上刻有24个等分的刻度,晷针垂直在晷盘中央。当太阳照着晷针,针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指示出刻度来,便知道了时间,但它只能在晴朗的白天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就不行了。因此,人们又发明了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来计算时间,这就是铜壶滴漏,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的多,而且应用也很普遍。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计时就越来越准确了,也就有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想知道其它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到网上或书上去查一查。

  四、总结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属于数学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及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求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应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比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建构概念,应用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是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推理概括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通过让学生猜想——验证——应用,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性质化简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出示例1,出示例1,让学生解答。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验证: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扬,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猜想。不过,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有待于证明。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

  ③教师小结:大家的验证都说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指板书)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④总结比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强调0除外呢?

  活动二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请同学们想一想,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用途?

  比的基本性质主要用来化简比,一般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2、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能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

  (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请同学们解答的例1(1),这两个比是最简比吗?让学生试着化简比。

  让学生试做后,总结方法。

  4、出示例1(2)①1/6:2/9②0。75:2

  学生先讨论方法,再试做。

  5、小结方法: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化简;是小数先转化为整数;是分数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但要注意,这个结果必须是一个比。

  6、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7、质疑

  活动三

  1、做一做46页化简比。

  2、48页第4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说起人民币,学生并不陌生,但了解得又不太多。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元币之间的兑换关系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针对上述情况,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下面两个特点:

  1.注重生活经验在认识人民币学习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认识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其自由交流,在交流中深化认识,发现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的特征,了解不同面值的元币之间的兑换关系。

  2.重视数学游戏在学习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在数学游戏中获取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低年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本节课在人民币兑换环节设计了自由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使学生熟悉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兑换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人民币票样

  学生准备 人民币票样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1.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2.填一填。

  1元=(  )角     20分=(  )角

  50角=(  )元3角=(  )分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那么更大面值的人民币大家想认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为学习人民币的兑换奠定基础。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认识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

  (1)教师分别拿出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人民币各一张。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人民币分别是多大面值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分别说出人民币的面值。

  师: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有哪些特征呢?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汇报:这些人民币都是以“元”为单位的,票面上的数字是多少,就是多大面值的人民币。

  (2)教师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学生自由说出是多少钱。

  2.教学例4。(人民币的兑换)

  (1)教师和学生做换钱游戏。

  教师分别出示面值是5元、10元的人民币,并提问:用面值是1元的人民币和老师兑换,应该分别用多少张呢?

  学生将兑换的结果摆在桌面上,请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思考过程:5元里面有5个1元,所以要用5张1元兑换;同样道理,10元里面有10个1元,所以要用10张1元兑换)

  (2)教师出示面值是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用面值是10元的人民币和教师兑换。

  师:说一说你的兑换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思考过程:因为20里面有2个十,所以一张20元要用2张10元兑换……)

  设计意图:

  通过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直观认识每种面值的人民币的特征;通过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数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设计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根据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和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反比例,能体会函数思想。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关键: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教学方法

  讲解法、提问法、探究法等 微课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 讲解 设计意图 导入(1)分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

  2.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1)相关联的量(2)比值一定

  巩固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过程(6)分

  1.课件出示

  例1

  师:在表1和表2中,有哪几个变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表1和表2中的关系相同吗?

  生:表1的两个变量(长和宽),积相等都是24。表2的两个变量(长和宽),和相等都是12。

  2.课件出示 例2 师:表中有哪几种量?时间是怎样随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每两个相对应数的乘积是多少?发现了什么?

  生: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时间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少,时间随着速度的减少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都是120(表示的是路程),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

  师:速度x时间=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通过观察图表和表格,引导学生借助表和图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小结(1)分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反比例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xy=k(一定)。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

  反比例意义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回顾导入:正比例的意义导入反比例

  2.探究新知:用微课学习反比例的意义

  3.巩固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利用反比例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5.课后思考: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课后反思

  本微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时长8分钟,主要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理解和概括反比例的意义,并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这样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足之处: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扶着走,感觉有点放不开。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体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我所想要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变化,更加放手让学生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4页。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教具准备: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师:同学们这两个圆柱体,哪个大些?(说出理由)生:我认为第一个大一些。生:我认为第二个大些。生:要是能算出体积就好了?

  师:是啊,有时我们观察到的大小不一定准确,我们还是通过计算比较大小更准确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圆柱的体积” 3.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2.学生回忆后回答。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的板书。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生:我还想知道怎样求圆柱体积的大小?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推导、论证“圆柱的体积” 1.引发思考猜想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师:再回顾我们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时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课件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生: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 2.师生合作推导验证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师:把圆柱体平均分成16份、32份??同样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请同学们观察两次等份的异同。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3.同学们观察很仔细,请你们想想,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三、出示例题:一根圆柱形的木料,底面积是320平方厘米,高是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学生读题试算。 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论证,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学习;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3份,第(1)题的算式是除数的分子是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平均74 ÷2,被74 ÷3,被除数的分子是不能被37整除的。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和认识了倒数在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之前掌握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为本单元在新知识起到了良好在铺垫作用。学生对倒数在认识,为分数除法中“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在倒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教学方法:

  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涂一涂、算一算及想一想、填一填和课后试一试

  教学目的: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不同颜色彩笔几支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什么是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3、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求一个数的倒数时,用1去除以这个数。如果求一个整数的倒数,直接写成这个整数分之一即可;如果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互换;如果求一个小数的倒数,要将这个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如果求一个带分数的倒数,应先将其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二、算一算

  笑笑和淘气去买白糖。

  问题1:他们每人买了两袋白糖,一共买了多少袋白糖?(2×2=4袋)

  问题2:这些白糖一共重2千克,每袋白糖有多重?(2÷4=1/2千克)

  问题3:如果笑笑家15天吃完一袋白糖,那么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1/2÷15=?千克)

  三、探究新知

  师:我们怎么解决问题3的困难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1、出示情境图问题: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观察屏幕上的图,想一想:是把哪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在准备的长方形纸条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折一折,涂一涂。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4里面有四个1/7,平均分成两份,是两个1/7,就是2/7。 74 ÷2嘛?7

  师: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涂色的过程吗?(板书算式)

  师:想一想,如果不看图,你会计算

  你能说说你的大胆猜想嘛?(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

  2、师:大胆的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想能不能也解决这一题呢?

  课件出示:把一张纸的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探索一种能普遍运用的方法。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动手在纸上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怎样分。

  学生活动,师巡视

  组织交流:通过画图,你发现了什么?4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744生2:把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的几分之几?77生1:

  师:我们之前说,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把44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的1/3,结果都是4/21,因此中间我们可以用等号连77起来。你们看,原来的除法算式就转化成什么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有什么用?

  生:被除数没变,除号改成了乘号(板书),除数3改成了3的倒数1/3 。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画图或者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体会画图策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同样的平均分成5份,每份实际上是44的几分之几?分成6份,每份实际上是的77几分之几?(板书算式)

  师:同学们真棒!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师:现在大家会计算刚才我们上课一开始的这道题了吗?我们一起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掌握的计算方法来完成教材上第56页的“练一练”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归纳,发现规律,注意了知识胡迁移)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做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不上一个条件(0除外)

  五、作业设计

  课件出示练一练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规律:做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或者先计算再约分。)

  六、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连加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100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连加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xx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10+5+2=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后抽学生口述出计算的过程。

  师:这些题是我们在一年级上期时就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连加,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用上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的知识学习新的连加计算。

  板书课题:连加计算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5

  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这幅,说一说从这幅能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图中告诉我们少先队分成了三队,第1队有13人,第2队有18人,第3队有12人。

  师:根据这个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3个小队一共有多少队员?

  师:根据你前面的学习经验,我们该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13+18+12。师板书:13+10+12=。

  师:这个算式该怎么算呢?同样是加法,它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进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我们学习进位加法只有两个数相加,这里有三个两位数相加,是一道连加算式。

  师:再比较一下13+18+12这个算式和我们黑板上的3+8+2这个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出:两道都是连加,只是连加的范围不同而已,3+8+2是20以内的连加,13+18+12是100以内的连加。

  师:那它们的计算方法是否一样呢?

  引导学生猜测它们的计算方法可能是一样的,都要数位对齐后,从个位加起,相加满10都要向前一位进1。

  师:同学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更多、更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计算后再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主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种算法进行汇报:

  ①整十加整十,个位数加个位数,然后再合起来:10+10+10=303+8+2=1330+13=43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另一个数相加:13+18=3131+12=43

  ③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把和与第一个数相加:18+12=3030+13=43

  学生汇报后师整理在黑板上并追问:除了这些算法,我们可不可以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竖式来计算呢?用竖式又该怎么算呢?

  引导学生尝试列出竖式后并抽其中的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主要引导学生列出竖式:

  如果有学生能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就请学生列出后说一说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竖式的第二种写法师则作如下的引导:

  师:其实这种竖式还有另外一种写法,大家想知道吗?

  引导学生看书自学后再抽一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师:竖式的这两种写法是一样的吗?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竖式,其实计算过程是一样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种写法更简单一些。

  师: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计算,你觉得三个数连加与两个数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三个数连加比两个数相加要复杂一些,特别是涉及进位的问题,因此要特别注意。师小结:在计算连加的算式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来算。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已经会做连加的计算方法了,下面让我们来练习一下:

  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课堂活动(1)、(2)小题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这节课上,你都学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2.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和第7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小鹿头饰、信卡、补充算式的减法表、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设计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本单元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把学过的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好。

  [开课直奔主题,节省时间。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1.猜一猜。

  出示第78页第1题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有三个小朋友坐电梯。

  师:他们分别说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谈话内容,猜一猜小男孩住在几层?小女孩呢?

  生:小男孩住6层,小女孩住8层。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用数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说一说你的家住在哪道街?几号楼?几单元?几层?学生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住址。

  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师:我们已经学过10以内数的组成,你都知道哪些数的组成?

  同桌两人共同表演,用拍手或对口令的形式告诉给大家,好不好?

  学生活动,上台展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出10以内各数的组成。

  [同桌合作,用身体语言表演,复习旧知,学生兴趣很高,学习气氛浓厚。]

  自行探究,找出规律

  师:咱们来做“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好吗?

  生:好!

  请一生扮演邮递员小鹿(头戴头饰,肩背邮包)。今天,小鹿送的信可真多呀!这些信的信封上写着10以内的加法算式,如果你能算出得数是几,就送到黑板上的几号信箱。

  [利用学生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游戏形式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学生拿到信卡,认真计算后纷纷到黑板上送信。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的信都是10以内的加法算式,这些算式排列在一起,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没有顺序,有些乱。

  师:怎么排列比较好?

  生:按一定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新排列。)

  师:这是小朋友们自己整理出的10以内数的加法表,仔细观察,说一说,竖看、横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根据算式的特点和规律,你想想用什么办法能很快记住它?

  [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小学数学教案《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在屏幕上出示如下减法表。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广泛参与,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表述自己见解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表中写出一些减法算式,还有一些减法算式没有写出来。大家仔细观察这个表,看它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按表中确定的排列顺序把其余的减法算式写出来。学生分组边讨论边完成填表的任务。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填写算式的过程,看看表里的减法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了哪些排列规律。顺着表上某一行算式的顺序,让学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

  [巩固所学方法并提高口算准确率和速度。]

  教师任意指定一些算式让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学生分组活动: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的得数,另外的学生很快说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和得数。

  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师:智慧爷爷也来参加我们的做题比赛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两道题。(课件演示:出示第79页第5题)谁能解答出这两道题,谁就能得到智慧爷爷的礼物。你想得到这些礼物吗?

  生:想!

  师:好,开动脑筋,加油。

  生:动作表示。

  学生先讲图意,再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7+3=10

  生:7-2=5

  [潜心设计“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全课总结

  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帮智慧爷爷解决了难题,我相信,你们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好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既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系统整理和复习数学知识。为了使学生在头脑里对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在对10以内数的认识的整理和复习时,结合教材第78页的第1、2题,引导学生全面复习10以内数的认识,并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住在几号楼几单元几号,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理“10以内的加法表”时,我注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帮助小鹿送信,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兴趣,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积极思维,认真计算,通过送信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说出应该怎样排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掌握整理算式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复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整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找出规律,想想怎样才能记住它。学生的思维再次被调动起来,并在此处得以升华。

  整理减法表时,先向学生出示不完整的减法表,只在表中填出一些具有提示性作用的算式,其余的放手由学生自己去整理、填写,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减法算式排列的过程中去,并说出自己的排列规律。这样学生对所发现的规律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总之,在教学中,我潜心设计了“小小邮递员”、“击手掌”、“对口令”、“智慧爷爷带来的问题”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学生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互相交流,争先发言,展示自己的计算结果。让学生动手、动脑,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感受应用数学的乐趣。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建立网络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之中,“猜一猜”、“拍拍手”、“扮演小小邮递员”等,使数学知识变为鲜活的富有生命的小精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进一步认识数学知识。

  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减法表的复习中让学生先观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把表补充完整。这节课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寻找问题答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重视掌握基础知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改中,既体现了改革的思想和新教法,又继承了我们过去在教学实践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练习形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达到熟练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目标。老师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横看、竖看、斜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的方式找出规律,使学生脑子里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整理和复习打下基础。

  执 教: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程永春

  指导教师: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 刘玉珠 王瑞玲

  评 析:河南省开封市开封县街小学 王瑞玲

  1.6.15 整理和复习|人教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10-09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13

(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15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