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案

时间:2021-01-24 12:09:4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一):

伤仲永教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这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忙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理解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就应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带给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杯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必须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三、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状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客客其父父利其然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推荐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1)属于(2)以前(3)题上(4)完成

  (5)渐渐(6)有的(人)(7)四处拜访(8)相当

  (9)完全(10)承受(11)胜过(12)能够

  2.其:(1)他的,指方仲永的(2)代方仲永写的诗(3)这样

  (4)他(5)他的(6)他

  之:(1)代“节具”(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

  (5)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6)结构助词“的”(7)代“通悟”

  于:(1)引出对象(2)在(3)表示比较(4)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推荐采用抢答法。

  四、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贴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学得情绪愉快,思想简单,若有所思。

  [案例推荐]

  《伤仲永》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齐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必须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这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能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样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名人名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务必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师:你能背吗?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必须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师:你能讲讲吗?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明白。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能够自己去查找书本,也能够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齐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诵读练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生朗读。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样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具体点。

  生:声音比较大。

  师:还有吗?

  生:能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师:哦?详细点。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就应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貌。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应是……

  生:幸灾乐祸。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就应是什么情感?

  生齐答:惋惜。

  师:那就就应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就应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四、字词积累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明白“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潜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学生讨论,查找。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资料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忙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摇头示意。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资料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样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貌,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明白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就应用哪一个呢?

  生:“书”

  其他同学反对:就应是“即”

  师:为什么?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能够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师:证据?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师:那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杯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能够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伤。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杯具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就应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杯具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十分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六、结束语:

  这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齐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用心,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伤仲永教案(二):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一)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二)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三)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教时: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理解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必须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题解

  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一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课文及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全班齐读课文。

  三、把握课文资料: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四、学习第一阶段(1)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2)介绍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此刻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5)“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6)“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8)“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儿子读书学习?

  ——原因主要有二:(1)贪财(2)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0);朗读、尝试背诵。

  五、学习第二、三阶段(2)

  (1)请一位学生朗读。

  (2)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启下(过渡句)

  (3)方仲永之后有何变化?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见”,一“闻”,一“问”。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之后的变化和结局。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状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齐读。

  六、默读(1)(2)段,说说这两段的表达方式。

  ——记叙。

  七、学习第(3)段。

  (1)男同学朗读。

  (2)这一段又用了哪种表达方式?

  ——议论。

  (3)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4)从这一段能够看出作者怎样的人才观?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理解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5)齐读第(3)段。

  八、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贴合作者意图的;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九、默读全文。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本文寓理于事,透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理解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以前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期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课后练习四。

  十一、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资料,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大家)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一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问,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状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潜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自寺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此刻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理解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伤仲永教案(三):

  共2课时

  5伤仲永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和潜力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读准字音,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清层次;

  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仲永的成长足迹,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自己这天该如何对待学习,以后如何走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

  2学情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小学毕业成绩好的或较好的学生基本都到外地就读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不愿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同学超多存在。教学时只能选取最基础的知识教给学生,且力争在课堂上完成。

  3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读准字音,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清层次。

  评论(0)学时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评论(0)学时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提前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引导学生齐读,然后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明确)说这句话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能带给大家什么启示吧!

  (板书课题,解释“伤”的含义,释题:为方仲永的经历遭遇而哀伤。)

  活动2【讲授】初识课文

  1、作者简介: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强调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用投影仪出示下列加点的字及其读音)

  邑人扳环谒称泯然

  3、老师播放《伤仲永》的朗读资料,明确下列句子的断句: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学生自读全文,要求读音准确、断句合理、语速恰当。

  5、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3【讲授】初步理解

  6、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并将不懂之处标示出来.

  (在投影仪上打出下列课文“注释”中没有明确的常见文言词语的理解,以帮忙学生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养父母”养: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⑤、“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⑥、“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⑦、“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⑧、“且为众人”且:尚且。

  ⑨、“固众人”固:本来。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一天。

  ③、“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学生自行疏通约12分钟后,请三个同学疏通文意.在学生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强调下面三个句子的用法:

  ①、“不使学”是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资料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有较多的文言词语需要我们掌握,期望大家能课本“注释”中的词语和老师补充的词语掌握好,尽量搞清楚一些特殊词语的用法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

  活动5【作业】巩固训练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他字,号,是杰出的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扳()环谒()称()泯然()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伤仲永⑵、未尝识书具

  ⑶、父异焉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⑹、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不能称前时之闻⑻、卒之为众人

  ⑼、贤于材人远也()⑽、泯然众人矣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思。

  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六、教学反思

  对我班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的难度,无论是朗读方面的断句、节奏、语气语调还是文言词语积累方面都不会乐观。这篇课文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较多,其中还有不少的词类活用现象和语法方面的特殊句式。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都掌握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择其重点,学生有所收获就不错了。

  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大意,划分课文层次,感悟课文资料。

  评论(0)学时重点

  划分课文层次,感悟课文资料。

  评论(0)学时难点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仲永的成长足迹,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再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自己这天该如何对待学习,以后如何走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题导入

  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透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活动2【讲授】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资料。

  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⑵、透过再读课文和听故事,请学生说说方仲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请学生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能够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从哪些句子能够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学生思考:方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提问后老师明确:方仲永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根本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学生思考: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从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5、透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写可伤之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活动3【讲授】品味感悟

  结合方仲永的经历,联系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你审视一下自己,想想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用心发言,各抒己见)

  活动4【讲授】归纳小结

  同学们,从方仲永的经历我们能够看出,后天教育,后天努力,后天学习至关重要。也正如前面大家朗读过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那里再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相信大家定会有所感悟,从这天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最终定会有所收获。

  活动5【作业】巩固训练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

  ⑶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

  ⑷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2、结合方仲永的经历,联系自己的实际,实事求是你审视一下自己,想想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写一段话,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谈谈你打算以后该怎样做。

  活动6【活动】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差,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在课外复习和预习,所以大部分的资料得在课内完成,这样势必会增加课资料量,为了有效利用课内时间,只有择其最基础的、最重要的进行讲解,像文章的详略、先扬后抑的写法等只能舍去了。

  5伤仲永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5伤仲永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读准字音,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理清层次。

  学时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学时难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情导入

  (提前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引导学生齐读,然后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学生回答问题后老师明确)说这句话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这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成长经历能带给大家什么启示吧!

  (板书课题,解释“伤”的含义,释题:为方仲永的经历遭遇而哀伤。)

  活动2【讲授】初识课文

  1、作者简介: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2、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强调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用投影仪出示下列加点的字及其读音)

  邑人扳环谒称泯然

  3、老师播放《伤仲永》的朗读资料,明确下列句子的断句:

  ①、仲永/生五年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传/一乡秀才/观之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⑦、余闻之也/久

  ⑧、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学生自读全文,要求读音准确、断句合理、语速恰当。

  5、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3【讲授】初步理解

  6、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并将不懂之处标示出来.

  (在投影仪上打出下列课文“注释”中没有明确的常见文言词语的理解,以帮忙学生疏通课文.)

  (1)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养父母”养: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⑤、“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⑥、“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⑦、“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⑧、“且为众人”且:尚且。

  ⑨、“固众人”固:本来。

  (2)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一天。

  ③、“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学生自行疏通约12分钟后,请三个同学疏通文意.在学生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强调下面三个句子的用法:

  ①、“不使学”是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活动4【讲授】资料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有较多的文言词语需要我们掌握,期望大家能课本“注释”中的词语和老师补充的词语掌握好,尽量搞清楚一些特殊词语的用法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特点。

  活动5【作业】巩固训练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他字,号,是杰出的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扳()环谒()称()泯然()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伤仲永⑵、未尝识书具

  ⑶、父异焉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⑸、稍稍宾客其父⑹、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不能称前时之闻⑻、卒之为众人

  ⑼、贤于材人远也()⑽、泯然众人矣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意思。

  活动6【活动】教学反思

  六、教学反思

  对我班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的难度,无论是朗读方面的断句、节奏、语气语调还是文言词语积累方面都不会乐观。这篇课文要求学生积累的文言词语较多,其中还有不少的词类活用现象和语法方面的特殊句式。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全都掌握是不现实的,所以只能择其重点,学生有所收获就不错了。

  伤仲永教案(四):

  《伤仲永》教案

  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资料。

  伤促永字词注音、词语活用与虚词用法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资料。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证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理解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杯具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五):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理解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一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资料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此刻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理解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之后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透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理解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期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案(六):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设计

  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下列参考)如:

  1.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2.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以前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

  3.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说得很好,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理解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学生分组,说出的名言警句正确的,给本组加2分。

  听讲,思考。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王安石不像一般士大夫那样,热衷于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在经国治民方面作出些成绩。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止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找一名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

  三、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多媒体显示)

  隶(lì)扳(pā)谒(yè)邑(yì)

  矣(yǐ)泯()称(chèn)

  卒(zú)焉(yān)耶(yé)

  2.复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多媒体显示: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后,同桌为一组,展开对抗竞赛,底分均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扣完即止。

  第一轮:翻译课文

  同桌每人口头翻译课文一段。互相质疑、评价、记分。

  第二轮:认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第三轮:文言知识大评比。(多媒体显示):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宾客其父父利其然

  伤仲永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得为众人而已耶?

  如有困难,教师点拨。仲裁权归教师。

  (明确):

  (1)①属于②以前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

  (2)其: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之: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仲永的诗”⑤“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⑥结构助词“的”⑦调节音节,无好处。于:①引出对象②在③表示比较④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多媒体出示相关题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水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状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理解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字音、断句。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掌握字音。

  根据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课文,读清句读。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按要求进行比赛、评价、记分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桌两人交错认读,比赛方法同上

  学生在练习本上直接写答案,同桌一组比赛,找二人板演,互相比赛。

  每一道测试题的单数题由左边同学完成,双数题由右边完成。

  学生边读边思考思考、然后合作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齐读课文两遍。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课后按要求完成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课文资料

  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参考举例:

  l.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就应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就应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最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3.我们就应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体,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带给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忙。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学生先同桌或前后桌一组自由发言,互相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意见,同学之间能够互相补充。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参考举例:

  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带给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杯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必须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

  边听边思考

  五、延伸拓展

  教师带给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多媒体显示):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从“涉”到“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那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大意可译成__________。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明确:

  1.“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指会潜水的人。

  2.从“涉”到“浮”到“没”,是游水的三个阶段,那里“涉”的意思是“徒步过水”。

  3.B

  4.“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的大意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

  5.反问句,可译成“那会潜水的人难道是轻易能做到这样的吗?”

  6.本文的中心句是“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学生先独立阅读完成,然后讨论交流,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教师选六位同学回答。

  根据答案互相纠正。

  六、布置作业

  课外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并以其中一条为主,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课下独立完成。

  合作完成。

  伤仲永教案(七):

  《伤仲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难点:

  1.翻译全文

  2.了解“之”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一节课我们一齐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必须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曹冲称象》的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等,)

  (二)简介作者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课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诵读练习,扫除文字障碍

  n仲:zhòngn隶:l/B》n焉:yānn邑:y/B》n扳:pān

  n谒:yèn称:chènn还:huánn泯:m-nn矣:y-

  1.指名朗读课文

  2.共同纠正发音错误的字词、停顿不当的句子,正确把握该文的感情色彩

  3.群众朗读课文

  (四)字词积累

  1.关于“之”:

  (1)代词。

  (2)动词,译为“到,去”。

  (3)结构助词,译为“的”。

  (4)助词,不译。

  (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2.关于词类活用的词语。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理解文句意思,复述故事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译文句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六)分析课文,深化理解

  1.思考: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方仲永小时候是一个神奇的孩子。

  2.思考:方仲永的神奇表此刻哪些方面?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思考:他人对方仲永的神奇有什么反应?

  ----父异焉/邑人奇之

  4.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神奇,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采用了正面描述与侧面描述相结合的写法。

  5。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6.思考: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杯具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杯具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七)作业

  同学们都谈得十分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八)结束语:

  这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齐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十分用心,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期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必须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九)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奇才平庸

  不使学

  未尝识书具不能称前时之闻

  忽啼求之

  即书诗四句父异焉

  并自为其名泯然众人矣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邑人奇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正面)(侧面)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

  伤仲永教案(八):

  一、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资料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状况。翻译全文。

  (3)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2、难点:

  (1)理解文章资料和中心思想。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教学设想:

  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A、导入

  B、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必须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C、自读课文,疏通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之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

  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于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以前。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

  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D、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E、分析、讨论。

  思考: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

  “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

  就”,“文理可观”等。

【伤仲永教案】相关文章:

读伤仲永有感(精选14篇)04-07

《伤仲永》读书笔记5篇11-04

伤仲永读后感范文200字03-07

莫让爱成伤12-10

多情总被无情伤10-12

爱的越深伤的越深03-26

王麟伤不起歌词10-30

有一段伤难以忘记01-05

《永失我爱》听后感06-11

我最爱的人却伤我最深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