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6 12:23:4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4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人物思想品格的方法;

  2、从周恩来的言行变化中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从小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理想。

  学情分析:本班共33名学生,其中男生16人,女生17人,学习比较认真的有15人,中等生10人,学困生8人。从整体来讲,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觉学习的能力不够强。

  教材解读:

  这一课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读重点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画人物的语言、行为变化、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小组内讨论。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课件、投影仪

  预习问题:

  1、课文讲了几件事?

  2、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流程:

  一、解释课题:【1分钟】

  崛起:

  中华:

  二、开门见山,语言导入。【2分钟】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少年周恩来曾经亲眼目睹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从而立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你想知道他立下了一个什么目标吗?

  二、听课文范读,播放音频文件,熟悉课文内容。【5分钟】

  三、整体理解课文结构,划分层次。

  四、解决生词,出示课件。

  五、新授

  1、学习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不解什么?周恩来追问什么?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出示课件【第一次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承接上文:周恩来听到伯父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

  开启下文:好奇心促使周恩来想去租借看个究竟。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周恩来闯入租界的原因。(7、8自然段)

  4、在租界里,周恩来又看到了什么?

  ①、租界是什么样子的?

  ②中国的百姓在租界里的遭遇怎样?

  学生展示:

  1、写一写,划一划;

  2、小组代表回答(说清楚第几页,第几段,那一句?)

  学习第二部分:(6——8自然段)讲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教法:

  ①、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请举手回答。

  ②、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又是怎样一种感受?请举手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xx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四、拓展升华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共五部分。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七册第七组第1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材编者的意图是:

  1.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的教材特点和编者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其中,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加上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对于已经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不算太难,又有课前孩子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自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说学法

  课标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写一写的学习方式,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

  第三部分,引导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以谈论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为题,引入少年周恩来的成长故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学习课题中的“崛”字。

  通过查字典理解“崛起”及“崛”的意思,指导书写“崛”字。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出示两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得意扬扬

  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读后让学生辨别两组词语的不同。

  由“振兴中华”引入课题,思考: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精读课文,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共四个部分来教学——

  1.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4.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欺凌得意扬扬

  租界繁华热闹非凡

  巡警训斥耀武扬威

  妇女哭诉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星期天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图:周恩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了解他吗?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他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3、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的21页,自己读吧,不要齐读。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读自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读完了,会读词语吗?试试。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5组词语,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继续读。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大家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惩处放到句子中:“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中华不振——一起读(板书:中华不振)

  过渡: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来读读课文,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就画下来。

  预设:

  12岁的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3)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感情朗读。

  (1)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2)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4、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一)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二)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三)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六、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

  第二课时(略案)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中体会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不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一)其他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二)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二、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一)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二)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的问。

  “那是外国的租借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不久,周恩来进了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去看个究竟。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借地。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的、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一旁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顿。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的租借地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租借地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将定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⑴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⑵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⑶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五、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六、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

  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⑴(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⑵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⑴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⑵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⑶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⑷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

  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上文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对比着理解,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2)对词语的理解。

  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x风。

  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建议

  1、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2、教学时,学生可以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可以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第二部分,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远大志向的直接导火索,这件事不但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先引导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并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书写的具体情况作适当的指点。课文中生词的含义,可以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的方法来体会,还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抄写、积累下来。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还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如果学生不理解部分诗句的内容,教师可以作一些讲解。

  5、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汲取营养,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另外,《同步阅读》中选编了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选读课文中选编了一篇关于小仲马的故事《真实的高度》,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体会。

  四、相关链接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大江歌罢掉头东》注释

  大江:宋代文学家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大江”在这里泛指气势豪迈的歌曲。

  邃密: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的意思。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学。

  济世穷:挽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

  面壁:面对墙壁坐着。据《五灯会元》记载,达摩大师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都说是在看墙壁。这里用来形容刻苦钻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3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学会关心”为主题,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情景中打动心灵,在阅读中生成感受,在活动中诠释行为,提升感受。在实践延续中积极体验,付诸行动。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读故事、诵名人名言、开展模拟小比赛活动等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树立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志向。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录象片断、模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纸板7块、名言小卡片、搜集有关我国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的资料和言论。

  五、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播放《你是这样的人》乐曲,边看有关周总理工作的图片师边深情朗诵:

  在这里

  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解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我们人生的楷模——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他12岁时就许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读读链接桥里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师生交流)

  [设计意图:用抒情的赞美诗和生动的故事让一代伟人周总理自然地走进学生心田,使学生初步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远大志向,树立报效祖国的理想。情景导入和故事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

  1、课件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文

  教师:同学们,整理好衣服,佩戴好红领巾,请肃立!请向一切为了争取民族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英雄们深深鞠躬!

  2、师:如果在纪念碑上开辟一小块缅怀者留言板,你会在上面写什么?

  发小纸片,学生各自书写。

  实物投影展示其中的部分留言。

  3、小比赛,每组一个模拟纪念碑的纸板,3分钟之内,看哪组在上面写出的中华英烈名字最多,写得最工整。

  [设计意图:很多时候,活动的教育方式远甚于苦口婆心的劝告。比赛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质涵义,学习榜样的实际行动

  1、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历来是一面旗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人成就伟大事业和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振兴祖国为己任,他们身上具有的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真诚的爱和责任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走近,了解有关他们的故事。

  2、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6页,读读“广角镜”里面的三个故事,看看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大屏幕出示《闻鸡起舞》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里祖逖怎么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小结:祖逖等一代又一代热血之士为了祖国的安定繁荣,闻鸡起舞,精忠报国。

  3、出示《人民科学家的忠诚》文本,指名读

  师生交流:故事讲了什么?钱学森为新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出示并齐读钱学森的话:“外国人能造,中国人同样能造。”

  师小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

  4、默读文中故事《童弟周:生命的追问》,交流感想。

  划出童弟周说的话,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快些富强起来!现在中国看到了希望,我得赶快回国去!

  师小结: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一种义务,一种光荣。

  5、六人小组故事会:介绍自己最敬仰的爱国志士和革命先辈,说说他们对自己的影响。

  请学生上台说,对说得好的同学奖励名言名句小卡片

  [设计意图:感人的故事往往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读英雄故事,讲英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教育形式,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祖逖、钱学森、童第周都是关心国家命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典范,选用他们的故事,能促进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的理解。]

  (四)熟读成诵,深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涵义

  1、刚才有几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小卡片,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和大家共同来分享。

  指名说句子和意思,逐句理解。(出示句子和注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朱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

  2、师:这几句爱国的至理名言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认真背一背,记一记。

  学生自由背诵——指名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名言名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读诵读教材“积累园”及补充的名言名句,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主题认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贵在行动

  1、播放八国联军侵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后又于1997年顺利回归的录象片段。

  师生交流: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敢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为什么香港岛曾经被迫割让给英国?为什么又能于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说说你所知道的原因。出示并引读:

  ——:中华民族百年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开拓未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是历史的重任,先烈的遗志,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需要努力的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

  2、师:在这和平安宁的时代,振兴祖国的内容和任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请说说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吧。(点名学生谈看法)

  3、小组合作

  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在黑板的指定圈内写下自己的感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的责任是:

  4、教师介绍我国今天在国际上的地位、恳切陈述我们面临的种种危机:诚信危机、环境危机、恶习危机、战争危机、教育危机、健康危机、科技危机、文化危机等等。

  5、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6、同学们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为自己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成材计划,写在一张白纸上。

  (六)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振兴中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我们理所当然要尽自己所能,刻苦学习、储备知识和能量,为了祖国的明天、也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设计意图:故事、名言只能让学生懂得“落后挨打,从小立志报国”的道理,行动才是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把爱国情感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让道德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的心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积累“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中华不振”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学会根据人物及联系事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揭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如果学生不知道题目的意思可让学生采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之”和“崛起”的意思,帮助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2.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

  (2)模范;吵嚷;踊跃回答;铿锵有力。

  3.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①默读课文,思考在周恩来身上发生了哪些事情?

  ②小组交流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三)聚焦“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1.过渡语:有人说:有志不在年高;也有人说: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的祖先还教育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什么原因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预设:如果学生说到周恩来看到洋人欺凌中国人,而中国人却无处申冤或者伯父告诉他不要随便到租界去玩,教师都加以肯定。同时总结到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2.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写上自己的批注。

  3.学生交流。

  (1)出示句子:

  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①指导朗读。(如果学生感情不到位,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情境和标点来领悟朗读。)

  ②体会中华不振。

  ③词语积累:周恩来不解地问。横线上的词语还可以换成什么?(预设:疑惑地;睁大眼睛;仰起头)

  (2)出示句子: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①引导学生体会“闯”字所蕴含的意义。(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②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④读了这些资料,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中国?

  (3)出示第8自然段: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①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体会。

  ②插入资料:

  19世纪末,中国社会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也不例外。1894年日本偷袭清政府派往朝鲜的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由此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占领威海卫,同年日军占领辽东。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方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赔偿日本军费,向日本开放杭州、沙市、重庆等通商口岸。清政府允许日本企业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且免收日本商品的关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开始由商品输出和大规模武装侵略转变为资本输出。1900年,西方列强为扩大侵略利益,组建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虽然遇到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但义和团运动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侵略者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她一面加紧镇压反帝运动,一面派人与侵略者议和。于是李鸿章代表清朝与西方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①中方赔偿各国约9。8亿两白银;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外国使馆界,由各国派兵驻守,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③情景复现:

  结合当时的情况:这个妇女会哭诉些什么?洋人又会说些什么?中国的巡警会怎样做?请几位学生演一演。

  ④联系上下文,想象写话:如果你是周恩来,你想对中国人说些什么?

  ⑤交流写话,释疑解难。请几名学生到台前展示,师生合作评价。此处评价有3个标准:一是情感体会是否到位;二是语言表达是否恰当;三是书写是否工整。

  ⑥指导书写“巡”,注意笔画“撇点”。

  指导书写“嚷”,注意嚷的笔画较多,横笔、竖笔不要少写,各部件摆放要合理。

  (四)课堂小结、设疑

  看着贫穷、落后的祖国,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洋人肆意地欺凌,而自己作为中国人却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12岁的周恩来又做出了什么决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6-0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04-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5篇06-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01-1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文02-08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02-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9篇)11-24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5篇01-26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12篇)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