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4 08:15:2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设计(集锦14篇)

  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活动内容:

  《大和小》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2、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培养初步的比较能力。

  三、活动重点:

  能用“大”或“小”来描述物体,初步体验大小的相对性。

  四、活动难点:

  能排除颜色干扰,按物体大小分类。

  五、活动准备:

  1、大、小熊、大、小椅子各一个,水果卡片若干。

  2、课件。

  六、活动过程

  1、感知大和小。

  (1)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感知大小。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熊。

  老师:“宝宝,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看,谁来了?”老师:它们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

  老师:“比比看,哪只大,哪只小?”(教师比划)幼儿:一只大,一只小,幼儿:这只大,那只小

  (2)引导幼儿分别向大熊、小熊问好。

  老师:“宝宝,向大熊问好!”鼓励个别幼儿亲亲大熊或跟大熊握手。幼儿:大熊你好!

  老师:“你会向小熊问好吗?”幼儿:小熊你好!

  老师:“客人来了,要请客人坐,这儿有两张椅子,比一比,一样大吗?”幼儿:不一样大,一张大,一张小。

  老师:大的`给谁坐,小的给谁坐合适呢?幼儿:大椅子给大熊,小椅子给小熊。

  教师请个别幼儿将熊分别送到相应的椅子上。

  2、按大小分类。

  “熊宝宝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礼物,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师幼共同认识熊宝宝送给大家的水果。老师做神秘状,咦,谁在哭?哦,原来它们觉得挤,请宝宝们想办法帮帮他们,引导幼儿把他们分开,大水果放在打篮子里,小水果要放在小篮子里,然后请幼儿来试试,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

  3、游戏:气球变变变

  “今天老师也收到了熊宝宝的礼物呢,看,是什么?”出示气球,“这是什么颜色的气球?”(红气球)

  “怎样使它变大呢?”引发思考。幼儿:吹气。幼儿:打气小朋友给老师加油将气球变大。

  “小气球变得怎样了?”幼儿:变大了。

  “那要让气球变小,该怎么办呢?”幼儿:放气

  教师操作,慢慢将气球中的气放掉。

  “仔细听听有什么声音?”幼儿:呲呲的声音。

  4、活动结束

  师生共同去户外游戏,手拉手围成圆作气球状,听口令变大变小。大家一起玩变大变小的游戏,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

  数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表达式y=Asin(ωx+φ),掌握A、φ、ωx+φ的含义;

  (2)熟练掌握由的图象得到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3)会由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讨论其性质;

  (4)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例题和学生练习,使学生能正确作出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并根据图像求解关系性质的问题;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缜密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

  难点:各种性质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函数y=Asin(ωx+φ)的性质问题,是三角函数中的重要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因为,函数y=Asin(ωx+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模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5、布置作业:习题1—7第4,5,6题。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7第4,5,6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圆的周长。

  2.能力目标: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推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题。

  3.情感目标: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渗透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展学生的转化策略和推理能力;结合圆周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并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难点:深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元硬币、茶叶筒或易拉罐、圆形硬板、纸杯、直尺、水彩笔、细线、小组测量记录表、计算器、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猜想:

  1.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教学反思:应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点掌握的连贯性,同时为讲解圆的周长做铺垫。

  2.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圆,什么是圆的周长?周长和圆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1)我们的村长在卖村里的树的时候,他用手拃一拃树的周长,就能知道树的直径,估计出树的体积,他是怎样算出直径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

  (2)看这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及细观察,共有三层。上层直径30米,中层50米,下层70米。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认识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又指的是什么意思?(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出示课件

  从准备的一元硬币、茶叶筒、易拉罐、纸杯、圆形硬板等物品中找出一个圆形来,并指出这些圆的周长。

  4.讨论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

  (1)根据已学知识总结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几倍?

  出示课件:正方形周长=边长×4

  正方形周长÷边长=4(固定值)(2)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呢?

  5.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讨论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解决了正方形周长的问题,可以测量再计算;而圆的周长呢?各小组同学选出你手中的一个圆形物品来试一试,测量圆的周长,看看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

  (2)汇报交流总结:

  ①“绳绕法”——用细线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然后再把绸带拉直测量长度;

  ②“滚动法”——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数出直尺上的刻度差

  ——还可以先用水彩笔在硬币的圆周长上涂上颜色,然后将硬币在纸上沿直尺滚动一周,测量纸上留下的痕迹的长度;

  ③“剪圆”——先用剪刀沿着纸杯圆口剪下一条,剪得越细越好,

  然后测量纸条的长度;

  (3)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把曲线化成直线进行测量是我们数学中常用的方法。

  出示课件

  转化曲→

  直

  (4)创设冲突,体会测量的局限性

  刚才大屏幕上圜(yuán)丘坛有三个圆,这三个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吗?(不能)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呢?(5)明确课题: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6.合理猜想,强化主体:

  (1)我们能不能像求正方形周长那样找到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而且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你认为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半径、直径)向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正方形的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再看这幅图,出示小黑板,猜猜看,圆的周长大概应该是直径的几倍?说明道理:(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直接观察可发现,圆周长小于直径的四倍,因为圆形套在正方形里;而且由于两点间线段最短,所以半圆周长大于直径,即圆周长大于直径的两倍)(3)小结并继续设疑:通过观察和想象,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圆的周长肯定是直径的2~4倍之间,究竟是几倍呢?你还能想出办法来找到这个准确的倍数吗?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

  老师请各小组讨论:要想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需要做哪些工作?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出示探究建议:①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②记录数据;③进行计算;④得出结论。

  (二)实际动手,发现规律:

  (1)明确要求:

  圆的直径我们已经会测量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确定好测量对象,实际测量出圆的周长、直径,并利用计算器帮助我们找出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每组同学可以从桌上物品中选出2-3个圆形进行测量,把数据和结论填入表格里,组长记录并计算,其他组员测量,最终求出一个平均值。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反馈数据(选取3~4组实验结果)2.发现规律,初步认识圆周率

  (1)看了几组同学的测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虽然倍数不大一样,但周长大多数是直径的几倍?刚才同学们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圆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算,能够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出示课件:三倍多一些。 3.介绍祖冲之,认识圆周率

  (1)到底是三倍多多少呢?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曾对这个倍数进行过精密的测算,他最早发现这个倍数确实是固定不变的,而这个值就是圆周率,知道他叫什么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

  出示关于圆周率的资料。

  (2)看后激励:同学们今天自己动手也发现了这一规律,老师相信同学当中将来也会产生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3)了解误差

  我们将为我们班有像祖冲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而感到骄傲,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现在的测算结果都不够精确呢?那是因为测量和计算过程中存在着误差:

  如:测量误差、读数误差、尺子刻度不一致、细线弹性不一致等等,通过这段文字资料你能确定圆周率的值了吗?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用希腊字母π表示,实际计算中π取近似值3.14。

  出示课件:圆周率用π表示,π=3.141592653……

  实际计算中π≈3.14 4.总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1)如果知道圆的直径,你能计算圆的周长吗?追问:那也就是说,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多少倍?(π倍)

  出示课件:圆周长÷直径=π(圆周率)

  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

  =

  π d(2)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又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板书: C

  = 2πr (三)、巩固应用,形成能力1.判断

  a.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所得的商。()b.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越大。()c.π=3.14()2.计算:出示课件:分别求d=4厘米、r=1.5分米圆的周长3.解决实际应用

  (1)一辆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0.6米。车轮滚动一周,自行车前进多少米?

  (2)摩天轮的半径是5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

  (3)一个木桩的横截面周长是37.68厘米。它的直径是多少厘米?(四)、课内小结,扎实掌握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知道老村长是怎么求出树的直径了吗?

  (五)、课外引申,拓展思维

  出示课件:小明的妈妈在自家的墙根下建了一个花坛(如图)。你能计算出花坛的周长吗?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马上快到五一了,你们打算和家长一起外出旅游吗?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有什么好风景?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师:看来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说起旅游大家兴趣这么浓,老师也很喜欢旅游,祖国的山山水水神奇秀美,蕴藏着好多知识,在旅游中,老师还发现会遇到好多数学问题呢!旅游中到底有哪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探讨旅游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旅游中的数学)

  二、模拟旅游、合作探究

  师:你们现在最想去哪旅游呀?(北京)可是要去北京这么远的地方,我们不能说去就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请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师:是啊,下面就请同学们来看怎么样租车去最省钱?

  多媒体播放旅游情境图,并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一)探究如何租车

  1、生设计租车方案

  2、汇报租车方案

  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

  3、引导学生选出最佳租车方案

  师: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了这么多的租车方案,真了不起!这么多种方案,你愿意选择哪种方案?说说理由。

  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算?为什么?

  (二)介绍菜单

  同学们,解决完了租车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吃饭问题。尽管是出门在外,我们可不要亏待了自己的肚子。为此,我特地提前做了调查。同学们请看,(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这就是一家快餐店的菜单。

  师:请一位同学扮演服务员向顾客介绍本店的菜单,谁想试一试?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发现什么?

  (三)合理点菜

  1、师:本店的第一位顾客就是老师。老师点什么

  呢?共花多少钱?请大家都来帮我想一想,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1)师:假如你们一家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学生设计消费方案,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汇报。

  (四)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三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收获吗?

  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四、活动延伸、设计旅游计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其实旅游中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数学课堂将会变得更精彩并富有活力。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由学生自己来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2、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学生争先恐后地想为老师点菜,还说出了一些理由,比如:因为哪些有营养,还有哪些是老师喜欢吃的,还有的理由是哪些菜便宜一些等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体会到数学是生活的需要。当学生解决了为老师点菜的问题后,再提出“当你一家来吃饭时,怎样点菜最合理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思考,实际上也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考问题,然后合理做出决策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在课的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和感受这个活动,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也便于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个评价他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好习惯。我认为,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给每个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和反思自我的机会,我相信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案例点评

  这节课体现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在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交流,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特别是在扮演各种角色的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在这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比如:在“合理点菜”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这个环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再比如:“合理配菜”这个活动,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一个个合理的配菜方案产生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达到了高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数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回顾旧知

  出示20xx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xx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数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最大(小)值、单调性、奇偶性;

  (2)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 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握了讨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讨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仔细观察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 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 它的最值情况如何?

  (4) 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 ?(x)=0的解集是多少?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 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 值域: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

  结论:(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4第3、4、5、6、7题。

  板书

  数学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1.与其他单元相比,本单元的视野更加宽广。课文均可堪称文化与语言的富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斓的语言王国。

  2.从内容上看,是文化巨人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这篇课文在洋溢着激情的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等问题有逐步深入的领悟与思考。学习本单元,在感受人类精英思想的闪光点得同时,更要体会不同文体的差异,品味不同场合、不同背景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学情分析

  1.我所在学校在乡村,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思维慢、课外阅读量小,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太差,个人的阅历及生活经验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差。

  2.针对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差、知识基础差的特点、对于本节课主要教育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中的'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及如何对待职业的重要问题。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例清晰的特点。

  3.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和乐业。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4)理解文章引用的材料和列举的事例。

  2过程与方法

  (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2)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培养敬业与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数学教学设计 篇9

  1、本节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为以后学生学习空间内容打下基础,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本节的核心内容是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铺垫,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1、由于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实物的观察,通过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学生对空间图形知识还不熟悉,在教学过程中要慢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立体图形,字拼搭两个简单物体的组合活动时会觉得困难,使学生不能进一步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使学生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得形状。

  数学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0+30—60,8×5×10

  20+30÷3,120÷3×5

  12×5—40÷2,150—100÷5×4

  100×(38—31)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1、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尤其是每30位游人需一名保洁员,师可问:60位游人需几名?90位游人呢?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教学设计 篇1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

  1.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渗透对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去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减的道理。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9-6= 30+2= 8+51= 50-20=

  74-4= 8-4= 40+4= 35+2=

  90-70= 58-8=

  2.口答:

  5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54=50+()。

  6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68=8+()。

  3.摆小棒算一算:30+(7-2)= 70-40+5=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时,是通过什么办法找出解题方法的?(摆小棒)这节课我们还是利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36-2。指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还剩多少根?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引导学生总结:36-2,就是从36根小棒中去掉2根,要先从单根的小棒中去掉2根,剩下的再和原来整捆的小棒合起来,结果是34根。

  (3)启发学生结合操作过程归纳计算方法。

  ①把36分成3个十和6个一。

  ②先算6-2=4(即个位上的数先相减)。

  ③再算30+4=34(即再把个位上的'数与整十数合起来)。

  学生边叙述,教师边板书。

  启发学生互相叙述一遍计算过程:计算36-2,先算6-2=4,再算30+4=34,

  所以36-2=34。并把书上例题填充完整。

  (4)反馈练习:做一做2。

  3.出示36-20= 。

  (1)学生摆小棒计算36-20,边摆边口述。教师巡视指导,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减整十数,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减,也就是先要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把整十数相减,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2)指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

  ①把36分成30和6。

  ②先算30-20=10(即十位上数和十位上数先相减)。

  ③再算10+6=16(即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

  (3)学生互相叙述计算过程:先算30-20=10、再算10+6=16

  所以36-20=16。并把书上例1填充完整。

  (4)反馈练习:54页做一做3,注意叙述计算方法。

  4.比较两题的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点:都要先把被减数36分成30和6。

  不同点:36-2要从个位数里减。36-20要从十位数里减。

  三、巩固发展

  1.

  (1)先摆37根小棒拿走5根,还剩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2)先摆34根小棒拿走30根小棒,还剩几根小棒?你是怎么想的?

  2.做一做1。(体会减一位数和减整十数算法的区别,教师用计数器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计算填书。)

  3.78-5=□先算()减()

  78-50=□先算()减()

  45+(7-4)=□先算()减()

  4.选择正确的得数:

  56-3=(26 59 53)

  56-30=(86 26 53)

  47-4=(43 51 7)

  47-40=(7 8 7 40)

  99-9=(10 9 90)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方法,请同学们结合例1中的两题,试着说一说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四第1、2题。

  六、板书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3、菱形的判定。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菱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操作活动和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和初步的审美意识,进一步了解和体会说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菱形的现实应用和常用判别条件。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师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来体会菱形的图形美和内在美。

  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菱形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前面我们探讨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下面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大家来看一个衣帽架(出示衣帽架,并按课本P93的图片进行变换),这个衣帽架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我们把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菱形。

  二、新课

  你能给菱形下定义吗?(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菱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有一组邻边相等。所以菱形是具备:“①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这两个条件的四边形。下面大家画一个菱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哪些线段是相等的?哪些角是相等的?(2)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两条对角线AC、BD有什么特定的位置关系?(同学们讨论分析回答)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能否从中归纳出菱形的性质呢?

  因为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特殊性质: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那么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这两条对称轴是菱形的对角线,所以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知道了菱形的性质,那想一想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大家拿出准备好的白纸,小剪刀来动手做一做。

  (学生想——动手折、剪,教师指导,然后出示两种及学生总结的折纸、剪切的方法)

  方法一: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横对折,再竖对折(如P92的图),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即是菱形纸片。

  方法二:如图(P94的图),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的部分ABCD就是菱形。(如图1)

  方法三: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在折痕上取任意长为底边,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打开即是菱形。(如图2)

  你能说一说按这三种方法做的理由吗?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方法一主要是利用了菱形的轴对称性。按方法一剪出如图所示的图形。以BD所在的直线对折时,OA=OC,以AC所在的直线对折时,OB=OD,这时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因为两条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即:AC⊥BD,又OA=OC,所以BD是AC的中垂线。即AB=BC,因此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按方法二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的理由是: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在纸条的边缘上,它们彼此平行,它是平行四边形;分别以一组邻边为底写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底乘高),再由纸条等宽即它们的高相等,立即得到这组邻边相等。

  按方法三得到的菱形的理由是:如图2,△ABC是以BC为底的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以BC为折痕,对折后,得到的三角形BCD仍是等腰三角形,即:BD=DC,又因为AB=BD,DC=AC,所以AB=CD,BD=AC,所以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又AB=AC,因此,平行四边形ABDC是菱形。

  刚才通过折纸、剪切,得到了菱形,你能因此归纳一下菱形的判别方法吗?分组讨论,然后总结:菱形的判别方法:

  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要注意的是:菱形的判别方法的题设条件是平行四边形还是任意四边形。)

  好,下面大家完成P94的议一议)。

  三、应用

  例1、(书上95页例1)

  [师生共析]从图中知道:AC与BD是相交,从已知条件:AB=,OA=2,OB=1。结合图形知道:这三条线段正好构成三角形。又由于AB2=OA2+OB2,所以可以知道:△AOB是直角三角形,因此可以得出:AC与BD互相垂直。

  由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所以由此可知: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例2]如图,在Rt△ABC中,∠BAC=90°,AD⊥BC于D,BE平分∠ABC交AD于F,交AC于E,若EG⊥BC于G,连结FG。

  求证:四边形AFGE是菱形。

  分析:要判别四边形AFGE是菱形,要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寻找邻边相等的条件,而要证明它是平行四边形,要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菱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别方法,我们来共同总结一下: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性质:边:四条边都相等

  对边分别平行

  角:对角线相等

  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的判定:

  五、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菱形除平行四边形具备的性质外它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发展学生合情的逻辑推理过程,逐步规范格式。相关的计算要注意规律。从本节课内容来看要求比较高。基础差一点的同学掌握起来是略为困难了些。

  数学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学生状况分析

  由于本班学生都处在农村,受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旅游过,这就导致学生对本次实践活动比较抽象、造成学生不同的思维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特点,力求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挑战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主动探索的氛围和空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和评价意识,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感悟举一反三的解决方法

  七、教具准备:

  课件

  数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用数学 (P19:例3)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学会提出与他人不同的数学问题。

  4、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二幅

  教学过程

  师: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郊外进行春游活动,同学们来到郊外,非常开心,吃过饭后,便玩起了游戏。

  一、说一说

  出示主题图:(例3的主题图)

  1、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

  2、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问题吗?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试一试(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3、想一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试一试

  (板演,齐练,评讲)

  如:第1小题:8+6 8-6

  问: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算,说说你的理由?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再全班说一说。还有没有与他不一样的算法吗?

  (其它各题与以上相同)

  B:出示“做一做”的主题图

  学生观察:

  问:(1)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学听。再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2)你能够根据你所看到的.说成一个数学小故事吗?试一试(四人小组互说)

  (3)指名说(3――――5人)

  (4)你们有根据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5)除了刚才的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其它的问题来并且列出算式吗?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

  二、练一练

  1、完成P21:1

  出示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出一个数学小故事吗?四人小组互说,然后指名说

  (2)你能根据你编的这些数学小故事列出算式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4)你能说说它们各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吗?

  2、P2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思维训练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15位乘客,到站后有5位乘客下车。7位乘客上车,这时车上乘客比原来少3,对吗?

  2、一班得了15面卫生红旗,二班得了20面,三班得的比二班少,比一班多,猜一猜三班可能得了几面红旗。

  五、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都很出色,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教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

  板书设计:学数学、用数学

  例3:1)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8+6=148-6=2

  2)13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这里有6个同学13-6=7

  3)有16个同学来踢球,已经来了9个人。16-9=7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

  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17-8=9(只)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连加》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04-07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数学教学设计范文05-06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6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