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3 14:02: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经历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解决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初步学会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根据《标准》精神,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以往教材相比,这部分知识在结构上与义务教材大体相同,但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应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2、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教科书的第82~83页例4及练习二十的相关习题。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应该说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从学习长度单位的进率到学习面积单位的进率,是认识发展的一次突破。学好本课内容,不仅能巩固前几节课知识,还能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为以后学习立体图形打下基础。由于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受负迁移影响,学生计算面积进率时容易出错。例4教材采用由旧引新的方式,提出学习课题,即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教材采用1∶1的比例画出了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内用虚线画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算出边长1分米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至于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的关系,则由学生自己依次类推。

  教学重点是掌握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难点是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切实参与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三、教法、学法

  1、由于学生在以往生活、学习中较频繁接触周长等一些进率为10的单位,受相邻长度单位进率为10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相邻单位进率都是10的错误迁移。再加上三年级学生思维分配力较弱,有时在计算中会顾此失彼,出现错误。因此,要加强对比,寻找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相邻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它们的进率是有联系但又不同的。

  由于学生还没学过用100乘、除,所以只要求学生口头推算。如要求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可以这样想:因为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平方厘米,8个平方分米就有8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800平方厘米。又如要求3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可以这样想:因为每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300里面有3个100,就是3平方分米。

  2、学法点拨

  (1)面积单位进率的推导与直观图象相结合。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如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图片中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摆,或画、或算来得出1平方分米=1000平方厘米的结论。

  (3)要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面积单位换算时,老师要注重学生想的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

  (4)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推导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2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第一层次从熟悉教室或类似的环境中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层次,通过折纸的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材要求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再组织交流进一步明确各自特征。第三层次,把这两种图形特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相互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目标预设: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

  感知并初步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学生对抽象的图形认识往往空洞不感兴趣,课堂上“无意注意”占有一定的优势。根据这一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想到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引导他们观察直观的图形及动态演示、操作,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图片。

  师:老师拍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你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观察来找出有关的数学知识吗?

  2.揭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以谈话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思维也随之活跃。)

  二、探索新知

  1.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分组交流说一说)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学生说,电脑演示)通过验证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确实相等

  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得出:

  4个角都是直角

  (课件演示,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亦能更轻松,自主地获取知识。)

  ⑷小结:我们把相对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你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正方形的特征吗?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汇报。

  (学生掌握的不止是知识,还有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本领,小组学习探讨,解决新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课件填写实验报告表)

  4.教学长、宽及边长。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而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它们称为边长。

  5.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与宽等长,或长方形的宽延伸到与长等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3

  【教材】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解决问题,教材72页例8及课后“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能解决一些简单图形求面积的实际问题。

  2.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面积”这一单元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学会根据物体的大小,合理选择面积单位;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图形和简单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和实际联系紧密,趣味性较强,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容易与周长的计算混淆。面积单位的换算也是学生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

  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的面积公式都能掌握,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道怎样使用公式,常会出现无从入手,不知该怎么办的现象。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新课

  1.练习题一:投影出示教材例题8.

  问题:

  1. 仔细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客厅的.长是6米和宽是3米。

  2. 理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铺客厅地面一共要用多少块地砖?

  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客厅地面要铺多少块地砖?

  汇报。(说一说你的算法。)

  (2)如果每块地砖的边长为3分米,这个客厅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独立完成。

  交流算法。(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1)我先算出客厅地面的面积,再除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就是需要铺几块砖?

  6×3=18(平方米)

  18平方米=1800平方分米

  3×3=9(平方分米)

  1800÷9=200(块)

  2)先分别算出客厅的长和宽可以铺多少块地砖,然后用乘法计算出一共要铺几块砖?

  6米=60分米

  3米=30分米

  60÷3=20(块)

  30÷3=10(块)

  20×10=200(块)

  3.练习题三:算一算

  某足球场的长约是100米,宽约是50米,足球场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由练习,集体订正。)

  4.练习题四:小调查

  (1)调查并计算标准球场的面积,并在全班交流。

  (2)让学生拿出课前调查好的结果。

  (3)整理数据,完成填表。

  (4)小组内交流。

  5.练习题五:数学游戏

  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16 cm的图形,你能画出几种?他们的周长相等吗?

  (1)画面积是16 cm2的长方形,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能画正方形吗?

  (3)动手试一试,能画几种?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三年级上册第100-101页,信息窗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推理等活动,发现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实践探索、观察发现、拓展应用的学习过程,掌握探讨知识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感受家的温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吉祥三宝》(点击播放)。

  师:喜欢听这首歌吗?就像歌里唱到的,爸爸、妈妈和我们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老师也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是老师住的楼房,一起看看吧!(放课件:小区楼房)这是我们家的客厅、厨房、餐厅、卧室(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给居者新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卧室的`面积是多少?

  生2:餐厅的面积是多少?

  (出示房间图)

  师:怎样求小卧室的面积?

  生1:小卧室地面的形状是长方形。

  生2:我们借助学具来研究。

  二、合作实践 探究新知

  问题一: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

  学生展示

  生1铺一铺: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长方形纸片全部铺满,共用了20个。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2摆一摆:我沿长摆了5个,沿宽摆了4个,就说明可一摆四行,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生3量一量:我量出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就能想出沿长能摆5个,沿宽能摆4个,共用了54=20个正方形,知道它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问题二:你会求下面长方形的面吗?

  生:先测出长和宽,再想一想沿长和宽各能摆几个面积单位。沿长可以摆5个面积单位,沿宽可以摆3个面积单位。53=15(平方厘米)21cnjycom

  师:回顾刚才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生2: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小卧室的面积:54=20(平方米)

  答:小卧室的面积是20平方米。

  问题三: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生1:餐厅地面的形状是正方形的。

  生2:长方型的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了。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

  总结: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餐厅面积:44=16(平方米)

  答:餐厅的面积是16平方米。

  三、自主练习

  师:有了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就可以解决生活中、家庭中的许多问题。(出示题目)

  孝心贺卡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妈妈为了我们的家付出了很多,大家想不想为他们做点什么?老师提议,咱们做一张孝心贺卡送给爸爸、妈妈,好吗?(出示要求,师读题,生独立制作)汇报展示

  师:爸爸、妈妈看到这张充满祝福、充满收获的贺卡,一定会很高兴的!在这里,老师也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放歌曲《吉祥三宝》)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有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面积”,第一课要初步建立面积的概念。首先结合四对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直观说明面积的含义。接着让学生从附页中剪下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解决这个问题的挑战性在于单纯依靠观察难以判断,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其他的比较手段和途径。教材中提供了三种办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先画格子,再数一数。不仅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其中摆硬币或画格子的办法所蕴含的思想,还为后来学习面积的度量埋下了伏笔。

  第二课,是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有多大。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画方格数方格的方法测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测量结果的过程,并在对彼此不同的测量结果的质疑与反思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认识1厘米2的面积单位,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厘米2,使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变得直观、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了对1厘米2这个面积单位体验后,让他们再估一估数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这样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后续教材引导学生认识1分米2与1米2等面积单位的活动,也要经历与认识1厘米2大体相同的认知过程,特别要体会学习1分米2与1米2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获得它们所示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因为不同大小的面积单位是根据具体情境或场合加以选择使用的。

  第三课“摆一摆”是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探索活动从估测3个长方形的面积开始,培养估测意识;然后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能够分别把这些长方形铺满,从而获得每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关系数据;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乘法的联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个实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合情推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的过程。有了建立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经过类比推理,学生就能够得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第四课“铺地面”,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关系(进率)。教材创设了“铺地面”的问题情境,探索1分米2与1厘米2的换算关系。先让学生估计1分米2=100厘米2的换算关系。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就可能类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结论。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间的单位换算关系之后,再认识米2、公顷和千米2之间的换算关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顷=10000米2,这两个换算关系有相同的进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顷,这三个换算关系也相同的进率--利用这种形式上的联系,也许有助于保持对它们的记忆。

  三、重点难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顷、1千米2的实际大小。

  2、会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表示面积的大小。

  3、会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4、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5、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会应用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教学重点

  2、要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3、要重视估测活动的过程,鼓励估测方法的多样化。

  4、要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6

  新知识点: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3、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要求:

  1、结合实例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平方千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4、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使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所给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建议: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学情分析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2、让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较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6-04

小学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设计03-17

《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设计06-01

《面积》教学设计03-24

面积教学设计05-30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4-25

《圆环的面积》教学设计05-07

《圆面积》教学设计05-04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4-04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