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3 11:56:2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

  [学法]、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环节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1-6的乘法口诀:

  (电脑展示三个六边形),你会看图列算式吗?并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电脑画面依次显示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及乘法口诀)

  2、情境引入:

  今天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游乐场参观有趣的摆帆船比赛,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摆1只小船用了7个△,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那摆3个呢?……摆7个呢?让学生将个数填在表格里。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板书:7)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师:看着上面的这个表,你猜猜咱们今天要编写几的乘法口诀,你会编吗?环节二:动手操作,启发思考

  1、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1)觉得自己能够推导口诀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

  (2)如果有困难,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和老师一起推导7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拿出学具,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含义,分别想1个7、2个7各是多少?依次写出乘法算式和得数,推导出第一、二句口诀。

  2、合作交流

  (1)学生小组活动。

  (2)学生小组汇报:

  ①说说你编的7的乘法口诀?(课件出示)

  ②说说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③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最难记?你怎样记的?

  视频展示其中小组所编的口诀。其余学生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并检查本小组编写的口诀是否正确。

  3、寻找规律,理解记忆口诀

  (1)大家自豪地读一读七的乘法口诀,寻找其中的规律。

  (2)对口令

  形式:师生对口令,生生互动,小组之间对口令,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加、减法的简单计算,教材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交流共享的过程,同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1.关注对算理的理解,为以后的正确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有着较大的区别,而学生往往会因为对算理的理解不透彻造成计算错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本节课在教学计算方法的环节安排了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然后结合图形反观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逐步理解算理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每一门课程当中,学生说的过程是对新知识消化理解的过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个让学生说算理的环节,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计算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学具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一个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块,吃了这个西瓜的。

  (1)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说一说兄弟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用加法计算,求一共吃了几块,就要把两个数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及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利用第2小题,为学生学习分数加法搭建一个过渡的台阶,也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探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3)展示计算结果,交流算法。

  算法一+=

  算法二+=

  (4)小组讨论哪种算法是正确的,并说一说为什么。

  (算法二是正确的,因为西瓜被平均分成了8块,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3块,用分数表示是)

  (5)课件演示+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想一想并填空:表示1个(),表示2个(),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个(),即()。

  (6)结合上面给出的已知条件,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

  (哥哥比弟弟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7)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并交流算法。

  (列式:-=,因为表示2个,表示1个,减就是从2个里面去掉1个,还剩1个,即)

  (8)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独立解答例2。

  (9)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加、减法的算式,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并交流。

  (10)引导学生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讨论交流和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没有变化,也就是分母没有变化,只是把分子相加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课本第50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知道最简单的整数比,会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自主迁移、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比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求下列各比的比值。

  12:201:1:1.5: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

  ⑵====

  (第1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2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3、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完成上堂课的表格)

  二、教学新课:

  1、引入。

  分数基本性质是怎样的?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又怎么说?根据分数、除法和比的关系,你能猜出比的基本性质应该是怎样的呢?

  (1)学生试着叙述。

  (2)反馈小结。

  分数基本性质、除法的商不变性质中的都有0除外,为什么?比的基本性质要不要也加上这个条件?应该怎么说才最完整呢?

  2、看书验证自己的猜想。P50页。

  3、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1)下面哪些是整数比?哪些整数比最简单?为什么?

  6:1012:210.3:0.40.25:1

  3:54:73:4:

  (2)教师小结:

  像3:5、4:7、3:4等这些整数比,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这两个数是互质数,,我们称这样的比为最简整数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简称化简比。

  4、教学例2。化简比。

  (1)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整数比。

  自学课本P50、51例2、例3)

  (2)小结:

  ①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是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是先把前、后项同时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3)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比和比值的区别怎样?(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来表示;而比必须清楚的看出比的前项和后项,只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五、《作业本》第22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3-84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能根据给定的事件或行为从图表中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有根有据地思考与分析;能根据图表中呈现的信息进行合理想像,想到图背后的事件或行为。

  2.感受图表简洁、直观的特点,感受数学课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1.掌握看图找关系的方法。

  2.能够根据需要选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根有据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看图

  师:同学们,找相同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如果给你四幅图,让你找相同,还会吗?

  生:会

  师:那就开始吧。

  生1:它们都是折线统计图。

  师:没错,我们就用折线统计图的眼光来看看它们。还有什么相同?

  生2:我看到都有横轴和纵轴

  师:眼力不错,看出都有两条轴。(画出两条轴)还有吗?

  生3:我看到都有时间和速度。

  师:的确,它们都有两个量。(贴出卡片:速度、时间。呈现如下板书:)还有吗?

  生4:它们都有向上的或向下的线。

  师:你真会观察。这样吧,先给你所说的这些线起个名字——折线。四幅图都有折线。(板书:折线)还有别的相同吗?

  生:没有了。

  师(指着图问):看看这两个量,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指名操作,学生将板书修正如下:)

  师:瞧,他这么一摆,又摆出了一处相同,横轴都表示什么?(生齐:时间。)纵轴呢?(生齐:速度。)

  师:看来,找相同难不倒大家,我们换个游戏——找不同。

  生1:它们的折线都不相同。

  师:真厉害!一眼就看出折线不同。大家想一想,在这些图中,折线都表示出了谁和谁的关系?

  生齐: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教学意图】将本课的生长点立于折线统计图,并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拉开本课的序幕,让学生一下子以饱满的情绪投入了看图方法的探索中,既复习了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经历“看什么——怎么看——看到了什么”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二、找关系

  ㈠创设情境

  师:讲到速度与时间,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昨天,我乘车从“久久厝边超市”来到我们晋江三实小。这段时间,汽车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想知道吗?

  生:想。

  师:不告诉你们。给段声音,看谁能听出来。(播放汽车行驶的声音)

  师:听出来了?

  生1:我听到汽车一开始是越来越快。然后就越来越慢。

  师:听力不错。你说的越来越快,我们如果称它为速度增加,那么越来越慢就称为——

  生1:速度减小。

  师:聪明。只是,速度增加后马上就减小吗?

  生2:不是,中间的一段速度是保持不变的。

  师:很好,就用你的这个词——保持不变。

  师:原来,汽车的速度经历了这样的变化过程:先是——(生:速度增加),接着——(生:保持不变),然后——(生:速度减小)。

  师:想一想,刚才的四幅图,哪一幅能表示出汽车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1:图三。

  师:都选图三吗?

  生2:图四。

  师:瞧,

  师:商量商量,是让我把答案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生:自己研究。

  师:有志气,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现在请大家拿出抽屉里的探究单,选一幅自图进行研究,你可以选图三,也可以选四图四。开始吧。

  ㈡自主探究

  ㈢反馈交流图三

  1.交流第一题

  (1)体会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渗透动态过程

  (指名汇报第一题表中的数据)

  师:有谁和他填的不一样的吗?

  生:没有。

  师:看来,每个时间点只有一个速度和它相对应。

  【教学意图】本节课上,学生答案都一致。其实,我更希望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如果不同的答案,则可根据生成引导学生比较,谁对谁错?怎么看出来?这样既复习了用数对知识看点的方法,还可使函数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正因为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的速度,因此可将这无数个点汇集成折线,才表示出了汽车的行驶速度变化情况。

  (2)完善图中的信息。

  师:看着你们填的数据,我注意到第一个空格是的速度是0,最后一个空格的速度也是0。那么这两个0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1:第一个0是第0分的速度,最后一个0是第四分的速度。

  师:时间不同。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表上看出来的。

  师:图上看得出来吗?

  生1:图上也看得出来。

  师:还有不同吗?

  生2:第一个0是汽车起动时速度为0,第二个0是汽车停止时的速度为0。

  师:真了不起,他联系了生活实际,想到汽车的运动状态。还有不同吗?

  生3:第一个0,汽车在“久久厝边超市”,第二个0,汽车在三实小。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那我把这两条信息填到图中。(在探究单上补上两个地点的词语)

  这么一交流,我们发现,原来表格中藏着这么多知识!同学们,交流快乐吗?(生:快乐)。让我们继续交流第二题。

  2.交流第二题

  (指名学生交流)

  (1)师生互动

  师:我们来看看他填写的第一句话。“从第0分到第1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从横轴看出来的。

  师:哦,横看看,看出了时间的变化。(板书:横看)那么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又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2:从纵轴上看出来的。

  师:竖看看,看出了速度的变化。(板书:竖看)

  师:结合横看、竖看得到的信息想一想(板书:想一想):时间在变,速度在(生:增加),所以这段折线表示速度增加。

  师:我们这么一交流,不仅知道了这一段为什么表示出速度增加,还知道了看图的方法。

  (2)生生互动

  师:我们就像这样继续交流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下面的交流活动就交给同桌进行了,开始交流吧。

  3.描述汽车的行驶情况。

  师:汽车的行驶情况现在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汽车这段时间的速度变化情况?

  生:(略)

  师:说得怎样?

  生(齐):很好!

  师:那就把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对汽车的行驶情况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了。

  4.数*想

  师:我有个问题,想请大家回答: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

  生1:1200米。

  生2:800米。

  师:你怎么知道是800的?

  生2,从第一分到第三分,时间是两分钟,每分钟速度是400米,所以路程是800米。

  师:你怎么却说是1200米呢?

  生1:我把时间看成了三分钟。

  师:你也是横看,看出时间,竖看,看出速度后算出来的吧?

  生2点点头。

  师:原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得用到看图找关系的方法。现在,你们会看图找关系了吗?

  ㈣反馈交流图四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四(在黑板上用小棒摆出图四的图),刚才谁是研究图四的?现在你还认为它能表示出速度的变化情况吗?

  生:不能。因为汽车不可能一下子把速度从0增加到400米/分。

  师:你说的一下子是指它的时间——(生:很短),从图上来看,边很短的时间都没变,都在0分这一时刻。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没有时间,速度是不可能变化的。

  师:说得多好啊,那么你认为第一段的折线要怎么摆放才合适?(指名上台调整第一段折线)

  师:这样可以了吗?

  生1:不行,第三段不对,要这样摆。(学生上台操作)

  师:这么一摆,不就是图三了吗?

  三、拓展延伸

  ㈠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图

  师:同学们,我们用看图找关系的方法排除了错误的图,留下了正确的图。你们觉得这样的学习好玩吗?

  生(齐)好玩

  师:还想不想看看别的图?

  生(齐):想

  师:瞧,图来了。

  师:这两幅图中有一幅表示的是林老师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在那儿看了一会儿报纸后回家。请问:是哪幅?说说你的理由。

  生答略

  师:如果是图A,林老师的散步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答略。

  师:看来,简单的看图找关系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想请来一幅难度很大的图,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生(齐):有。

  师:好的,一起来看看。

  师:这幅图描述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1:是足球场的音量和时间的关系。

  师:是的,这是我看过的一场足球比赛,从音量和时间的关系来看,你觉得精彩吗?

  生:精彩。

  师:精彩的球赛还需要有精彩的解说员。现在我们就开展优秀解说员评比活动。谁能解说得精彩就评他为“优秀解说员”。

  师:同学们,要当好优秀解说员,解说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要说清楚时间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

  师:也就是说要用上这节课学到的本领——看图找关系。这个要求很重要。还有补充吗?

  生2:要关注场上的变化,说清楚比赛的情况。

  师:也就是要根据图想像赛场的情况。这个建议不错。还有吗?

  生3:要说的大声些,要有感染力,能带动观众。

  师:这是个高标准,我觉得能做到这两点就已经很不错了。

  师:解说标准制定好了,我们就开始PK吧,

  (指名同学解说,其余学生点评,教师给学生颁发“优秀解说员”证。过程略)

  【设计意图】出示足球场的音量变化图时,课已进入尾声。这幅图如果只让学生看图说出时间与音量的关系,显然肤浅了;如果只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说出上下半场各用时多少,中场休息用时多少,显然片面了;如果要完成以上所有任务,时间不允许,且有重复教学的嫌疑。此时,应如何延续本节课的坡度与梯度?如何将学生的思维标杆立于点?我想到了评选优秀解说员的数学活动,因为PK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PK前约定评比标准,使学生明确看图的要求:既要看出音量与时间的关系,还要合理地想像图背后隐藏的故事。PK过程与学生的评价,使学生提升看图找关系的能力,也感受到本课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课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经济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发展分析:学生对优化问题可能在生活、学习中只是一点朦胧的了解,根本说不上什么是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优化的价值,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生认知障碍点:“优化”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 教学环节:

  1、 谈话引入;2、情境引入,学习新知;3、实践应用;4、全课总结,寻找规律。

  二、 教师活动:

  1、 制作课件(妈妈为家人烙饼);2、三张圆纸片。

  三、 预设学生行为:

  1、 可能见过烙饼,可能没见过;2、学生演示烙饼(怎样快));3、学生讨论小结,怎样烙饼快,最佳方法是什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得出);4、探究规律(可能学生不可能一下总结出规律,可在老师帮助下得出)。

  四、 设计意图:

  从学生亲眼看到或亲身经历的问题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寻找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板书设计:

  烙饼问题

  快速烙饼法

  饼速X3=所需最少的时间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充分利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情(烙饼)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此只是彰显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理、交流寻找答案、得出最佳答案,达到本课之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使学生学会“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的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里最大能填几?

  30×()<7540×()<180

  2、在○里填上>或<

  35×4○13842×5○230

  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

  91÷20xx÷40

  [通过复习与新课有直接联系的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在计算和思路上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3

  (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

  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

  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是怎样想的?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使学生体会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

  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

  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

  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

  (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

  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

  学生试做练习:

  198÷23215÷34552÷63

  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

  三、巩固练习:

  1、板演

  46÷23153÷51300÷74

  2、练习书后2、3

  [通过练习,巩固试商方法,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四、总结

  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

  五、作业:P864、5、6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由于学生只在二年级下册学过简单的笔算除法,并且当时只是以乘法口诀表进行口算为主,缺少竖式书写格式,,试商方法相隔时间又较长,好多学生对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已经淡忘,因此我在教学时对这部分内容在复习时做好铺垫,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巩固,然后再进行新课教学,这样教学效果好很多。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五、课后反思重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和巩固对事物的分类和比较方法。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3、初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知识的整理和巩固。

  难点:对知识的整理。

  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 观察 比较

  学法:操作 合作交流 讨论

  课前准备: 单元主题图 水彩笔 、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刚刚学习了哪些知识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归纳。

  2、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1)展示“分类”一课的课件:我们和小明一起帮妈妈整理了衣服,我们都按哪些标准进行了整理分类?

  引导学生简要回答

  (2)展示“比较”一课的课件:小明帮妈妈整理好衣服后,和妈妈一起放到了厨子里,想一想,我们对这些衣服进行了比较。都比较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简要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出示“我学会了吗”主题图。

  (1)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些什么?

  (2)你能给图中的小动物分分类吗?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共同归纳。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红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

  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的树干粗,矮树的树干细。

  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如:小熊和小鹿比较,谁重谁轻?小鸭和白鹅谁多?)

  同桌两人说一说,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实践活动:整理书包。

  (1)大家想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好看吗?现在就用学过的知识来整理书包。

  (2)将自己书包里的所有书和文具拿出来,先想一想,你打算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

  (3)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4)组织学生展示整理。

  (5)书包里的书本和文具,你可以将哪些物体进行比较?比较什么?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三)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问的?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什么?

  分类 比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排列与组合知识不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在三年级上册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这一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学习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及更为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有关排列组合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不重不漏”的搭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认识到,纯粹的排列与组合知识,是高度抽象与概括的知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实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具体形象逐步过度到抽象概括,让学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简单的计算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发、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组合的方法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成为了本节课要突破的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数学趣味题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解题,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是具有趣味性的。

  2、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趣味题

  1、小明在小红左边5米,小冬在小红左边8米,问小明和小冬之间有( )米。

  2、河中有几只鸭子在游泳。游在最前面的一只鸭子后面有2只鸭子,游在最后面的一只鸭子的前面也有2只鸭子,游在中间的一只鸭子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一只鸭子,河中共有( )只鸭子在游泳。

  3、一支铅笔二个头,二支半铅笔( )个头。

  4、走上一层楼梯要走10级,从一楼走到四楼要走( )级楼梯。

  5、解放军叔叔做了一个靶子,靶子分6格,小王射了几枪,每次都打中了,总分为100分,问小王打了( )枪?打中了哪几格?( )

  二、分析

  教师带领全班,整体分析。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汇报

  五、小结

  通过这两次的课程,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比教学设计05-1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01

小学数学《左右》教学设计04-30

有关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06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3-17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