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1 15:02: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练习五1、2、3题。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本课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通过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精神及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

  2、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把折扇、三角板、活动角、已标明度数的角若干。

  【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谜语。

  2、师出示扇子: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1、这一生活用品是什么?

  2、发现了什么?

  通过创设谜语情境,由扇子引出“角”,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认识平角、周角。

  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

  2、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3、师操作成平角后向学生展示。

  4、师操作成周角后向学生展示。

  5、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

  (二)、课件展示,引导分类。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角。

  2、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三)、比较分析,内在联系。

  ①使用活动角,请同学们判断活动角所成的角各是哪种角?

  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度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五类角排列顺序。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

  2、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

  3、小组合作讨论:

  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找一找身边的平角。

  (方法同上)

  4、生观察体验得出:

  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5、生合作分类。

  6、交流汇报

  (1)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2)、等于90度的角叫直角。

  (3)、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7、学生思考,说出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

  深化理解,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三、应用深化

  1、教师引导学生分类。

  2、练一练:(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谈发现。

  3、动手拼角(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学生口述分类标准。

  2、生分别说出是什么角。

  3、生自己观察,判断方法。

  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习“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检查。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

  五、畅谈

  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知识,体会成功感。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作业题

  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笔算的竖式书写格式,进一步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认真计算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连加、连减竖式计算格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式题。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出示南瓜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南瓜地)你们想不想去南瓜地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大南瓜呢?(想)如果想要去帮助他们,就得先通过农民伯伯的小小测验。

  一、引入旧知、沟通联系

  口算: 10+10+20= 60-20-10=

  30+2+7= 15-7-8=

  2+8+30= 17-10-2=

  提问其中两道题“你是怎么算的?”

  师:也就是这些题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算的。你们可真棒。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连加连减的计算题, 板书本课课题:连加、连减

  二、情境引入 学习新知

  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真是不错,都顺利的通过了农民伯伯的测验,下面我们就到南瓜地里去看看吧!

  (一)连加

  1、出示书第27页情景图

  师:你从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组摘了 28 个西瓜,第二组摘了 34 个西瓜,第三组摘了 22 个西瓜。

  师:那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大家提的问题都不错,那我们今天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出示)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2、师:请你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3、师:同学们,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我们应该怎么想?

  生: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就是把三个组同学们摘得南瓜合起来。

  4、列式计算

  师:这道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口述后教师板书: 28+34+22=

  5、你先来估一估这三个组大约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谁估计得更准确一些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6 、组织学生讨论:

  师:那到底怎样准确的计算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同位俩先商量商量,然后生说教师板书:

  9、师:这里三种笔算竖式哪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师小结:这种把算式连起来写的方法,不仅可以少写一个“62”,比较简便,同时可以避免计算过程中抄错数,使计算正确、迅速。这种简便写法(板书:简便写法)的`竖式,更方便。

  10、师:那大家看,为什么这个简便写法,可以把这里的两个竖式合起来呢?

  (因为 62是第一步算出的和又是第二步的加数,所以可以这样写。)

  11、师:谁再来说一说,这道题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12、师:请同学们,都试着用简便写法的竖式算一算,做在练习本上。

  13、师:同学们,这个结果与你的估算结果接近吗?

  大家的估算能力可真强。

  14、师:为了检查你们刚才学习新知识的情况怎样,老师给你们出了一道题。

  出示练习题: 笔算 46+25+17=

  选择不同的竖式展台展示,生讲解。

  15、师:摘完大南瓜,我们下一步该做什么了?

  生:运南瓜。

  师:好下面我就去南瓜地里运南瓜。

  (二)出示运南瓜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条件和问题

  师:这个图又告诉我们什么数学信息呢??

  生:共有 84 个大南瓜,李大爷运走了 40 个,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

  师:数学问题呢? 生:还剩多少个?

  自己完整的读一遍。

  师: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自己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并用刚才计算连加的笔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

  学生尝试计算。 找一生板书竖式在黑板上,讲解。

  师:谁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生1:我们可以先算一共运走了多少个西瓜,再用总数减去运走的总数也可以算出还剩多少个西瓜。

  生2: 90-58 这一步我们可以口算,剩下那一步再列式,这样可以简便些。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错,你们真棒!

  师:下面我们再来检验一个你刚才学的怎么样?请看这道题。

  出示练习题: 90-58-30=

  三、巩固练习

  1 、师:我们学校数学小诊所来了三个小朋友,你们能帮助他们诊断一下吗?(出示课件)指名生说,师总结。

  2 、请同学们一组同学做一道题。

  54+20+16= 72-6-40=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习的高兴吗?那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多指名学生说一说。老师也有收获,出示课件,让学生读一读。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基本技能:使学生懂得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应用“余数<除数”。

  难点: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同学们,还记得乘法口诀吗?请同学们同桌合作检查一遍。(出示课件)

  我们在第二单元就学习了除法,首先我们学的就是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那如果平均分完有剩余呢?请同学说说余数的含义。

  生:平均分完剩下的那部分叫余数。

  2 师:明白了余数的含义,那老师就考考大家会不会运用呢(出示课件:七个草莓,每两个草莓放在一个盘子里,可以放几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强调单位)

  生:7÷2=3(盘)…… 1(个)

  7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1是余数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些数表示什么吗?

  生:7表示一共有7个草莓,2表示每两个放一个盘子里,3表示可以摆三盘,1表示剩余一个。

  【设计意图:是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进一步明确余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课做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同桌合作接受老师的新挑战吧!

  1) 请同学们同桌拿出8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句式表达)。能列出算式吗?(出示课件:老师直接出示两个正方形图)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 8÷4 =2(个)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8表示一共有8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

  2) 现在请同学们同桌拿出9根小棒(彩笔),摆正方形,请你试试看,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用“一共有?个小棒,每?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可以摆成?个,剩余?个”句式表达)一起画一画。(学生说,老师在黑板上画)能列出算式吗?

  生:试说并列算式。老师板书9÷ 4 =2(个)……1(根)(强调单位)

  请同学们说说算式分别表示什么。

  生:9表示一共有9根小棒,4表示每4根小棒摆成一个正方形,,2表示可以摆成2个正方形,1表示剩余1根小棒。

  3) 10、11、12根小棒呢?能摆出几个?动手试试看,请同学们在老师课前发的纸上画一画,并列出算式(三行分着,南行用10根小棒,中行用11根,北行用12根)

  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同学们画出的,并请他们列式说题意,老师 同时贴出课前准备画好的正方形。并板书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参与到探讨问题的过程中。】

  (三)探究规律

  师:请你仔细观察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

  生:余数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知识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更加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了一个简单的知识,同学们一起说说是什么?

  生:余数小于除数。

  (六)布置课下作业

  板书设计

  8÷4 =2(个)

  9÷4 =2(个)……1(根)

  10÷4 =2(个)……2(根)

  11÷4 =2(个)……3(根)

  12÷ 4 =3(个)

  余数 < 除数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 能够自己动手解决有趣的图形或物体运动问题。

  3.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受平移、旋转的特征,帮助学生积累平移和旋转的经验。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资源利用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 ,华容道游戏板

  学生: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棒、竹蜻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棋类商店看看,知道这是什么棋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一:玩一玩,华容道(认识平移)

  1.教师介绍华容道游戏的由来。

  师:华容道是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发明的人受到三国故事华容道的启发,制作了这个游戏棋。了解故事。

  华容道的玩法介绍。游戏规则: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谁来演示?(板书:左右、上下)

  (1)分组活动。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练一练:超级小司机

  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前进、后退)

  3.列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升国旗、缆车

  你还知道哪些?

  4.小结:玩一玩,发现了物体可以上下、左右、前进、后退,真有数学的眼光。

  活动二:做一做,制作陀螺(认识旋转)

  1.任选一个喜欢的图形,制作陀螺

  2.自己选择图形,制作。

  3.反馈。转一转,发现了什么?

  4.列举生活中物体旋转的样子。

  5.对比小结。这些运动和棋子运动一样吗?用手势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活动:做一做,竹蜻蜓

  1.介绍竹蜻蜓。演示玩法。

  2.放飞竹蜻蜓。观察竹蜻蜓翅膀是怎样飞的。

  3.介绍书上的.竹蜻蜓,做竹蜻蜓。

  (四)课堂小结评价反思

  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习,完整感受了物体的运动,希望你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玩中的数学,玩中的乐趣,玩中的美。

  板书设计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左右 上下)

  旋转(转动)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力、有自己的的动手操作,也有小组间的合作、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本课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 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 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 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

  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 3 )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

  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

  2、自主学习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3、展示交流

  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

  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

  师:那15÷5=3 表示什么含义呢?

  师: 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教材第18页的内容及第19页“练一练”的地1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的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三、重点难点正确、熟练的进行计算。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试卷。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同桌互相背2、3、5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老师说口诀的'上半句,学生说口诀的下半句。

  (二)基本练习

  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18页的“连一连”。

  (1)说图意。

  (2)独立在小试卷上连线。

  (3)汇报结果。大屏幕显示。

  (4)看者这幅图,你知道什么?

  2、多媒体出示含有两只小青蛙的两组题,即教材第18页“比一比”的画面。

  老师:青蛙兄弟想过河去捉害虫,河里的每片荷片上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于是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谁先到对岸。

  说明:做完一组题就是到了对岸。

  男生做左边的一组题。女生做右边的一组题。(学生做,老师巡视)

  汇报、订正,对于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说口诀。

  3、出示教材地18页的“算一算”。

  老师:现在,我们帮青蛙妈妈算一算: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共吃几只害虫?

  (1)读题

  (2)独立做

  (3)汇报、订正。全作对的学生,老师可在大屏幕上出示微笑的青蛙妈妈以示鼓励。

  4、小青蛙找家。

  “有只小青蛙呀,去呀去找家,跳跳,呱呱,跳跳跳,呱呱呱发,小青蛙找到了家!”

  多媒体随声音出示:

  (三)思维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联系,你有哪些收获?你的表现怎么样?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具准备:卡片,例1复式投影片等。

  学具准备:10个小圈片,7个梨子图,3个盘子图,11根小棒,红、绿牌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卡片出示,口答:( )里最大能填几:

  3×( )<24 4×( )<37 7×( )<59

  ( )×2<11 ( )×6<40 ( )×5<38

  2.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和齐练)

  二、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板书:10÷3)

  2.导入: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三、学习新课

  1.教学例l

  第一层次(1)教师出示例1左图,说明图意:把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在投影仪上演示) 2

  (3)怎样列式计算?(板书:6÷3=2)

  (4)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边提问边板书:

  有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2个)所以商2分掉了几个?(6个),所以在被除数6的下面写6。分完了没有?(刚好分完)所以在横线下面写0。

  (5)小结导入:把6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我们已经会分了,如果添上1个梨你会分吗?

  第二层次(1)出示例1右图,说明:把7个梨平均放到3个盘子,请你实际分一分。

  (2)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口述,教师演示)

  启发:剩下的1个梨,如果继续分,每个盘子里还能分到一个梨吗?最后分的结果是什么?(每盘放2个,还剩1个)

  板书:7÷3=

  (4)谁能说一说怎样列竖式计算?被除数是几?除数是几?刚才分的结果是每盘几个?所以商几?写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分掉了几个?被除数7下面写几?7个梨分掉6个还剩几个?强调说明:7个梨分掉6个,还剩1个,在横线下面写"1",剩下的"1"我们叫它""余数"(板书:余数。跟读两遍)

  (5)横式结果的写法7÷3=2……l

  强调:为了分清商和余数,在商的后面先写6个小圆点,再写余数,读作"商2余1"。让学生再齐读一遍。

  (6)指导读算式,并说一说各部分表示什么?

  (7)返回尝试题: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l每份有几个"现在同学们会分吗?请同学们分一分。

  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完成板书:1o÷3=3………1(与10÷2=5上下对齐)并齐读算式。

  3.打开书:做第65页"做一做",巩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和竖式的写法。

  4.教学例4

  38÷5=

  (1)38÷5商是多少?请同学们试着做。

  (2)教师将学生中出现的几种做法归纳写在黑板上,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3)逐题分析上述3种情况。

  问:a.38除以5商6余8,对不对?为什么?(强调:8够5分,还可以再分,所以商6小了)

  b.38除以5商7余3,对不对?为什么?(强调:5和7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比38小,余数3比除数5小,所以对)。

  c.第三种情况对不对?为什么?(强调:余数3在横式上写在商7的后面,并?"……"分开,竖式上不那样写)

  (4)启发:算38÷5时,怎样想呢?(师生共同总结)

  想:5和几相乘的积接近38,而且小于38?

  完成课本上例2。

  (5)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中的余数和除数。启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并间为什么?然后,打开书划一划,读一读结语。

  (6)练习:第66页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1.板演与齐练。(算完后,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试商的)。

  9÷2 25÷4 27÷5 38÷6

  2.改错题。

  3.判断题。(对的举绿牌,错的举红牌)

  ①22÷4=5uh--2()②34÷5=7h·h·1()③25÷3=7h·h-4()

  ④计算有余数的除法,除数要比余数大。()

  ⑤50除以8商6余2。()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第1题下面一行4道题及第3题。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二年级教科书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物回家的画面展示数学信息,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2、3、4、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的计算、自主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回顾、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乘法口诀”的相关内容。

  难点: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怎样提取信息、有序而全面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1、情景导入。

  教师边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课件出示小动物放学回家的主题图。

  师: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动物学校放学了。瞧,谁背着书包从学校里走来?它们在回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回家的路上

  2、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1、编故事、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看图,编一个故事。

  学生展示他们编的故事。

  师:你们从他编的故事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从这幅图中你还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你都会解答吗?

  3、你问我答

  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数学游戏”——你问我答

  教师注意调控游戏中的“全面有序”和“角色互换”

  3、活动反馈

  通过抢问抢答的形式检验活动效果。在反馈时要注意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述的条理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比赛,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哪一个小组解决的问题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1)关于小动物

  ①背着书包的小动物一共有几只?

  3×3=9(只)

  ②走在路上的小动物有几只?

  3×2=6(只)

  (2)关于花

  ①一共有几朵花?

  6×2=12(朵)或4×3=12(朵)

  ②红花(或黄花)有几朵?

  3×2=6(朵)

  (3)关于小鸟

  ①一共有几只小鸟?

  3×5=15(只)

  ②地上有几只小鸟?

  5×2=10(只)

  (4)一共几条鱼?

  3×4=12(只)

  三、实践应用

  1、比一比、算一算

  看书p23第一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p23第2题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找新家

  课件出示p23的第3题,情境创设帮小动物找家,用线连一连。

  四、拓展性练习

  小组合作,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 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板书( ),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 中 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 (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 (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说说你们喜欢做什么游戏(生自由说),有些游戏既好玩又有许多奥秘和数学知识,你们玩过抛硬币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抛硬币的游戏,看看在这个游戏中有那些奥秘和数学问题。

  二、抛硬币游戏

  1、(屏幕显示)看老师这有一枚一角钱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把准备好的一角硬币拿出来,找到写有一角的这一面,我们把它看做正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徽的一面叫反面。现在我把它扔一下,你们猜一猜看哪面朝上?(生猜)请一名同学到前面看一看,师在抛一次,生猜。

  2、学生抛硬币,并记录。

  你们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好,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抛,一个同学猜,并作好记录。(本次活动为4分钟)

  共抛( )次

  正面( )次

  反面( )次

  哪组愿意来汇报一下,汇报后再把你组的结果,和你的`前后桌说一说。

  3、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

  师:通过刚才抛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不确定现象可能发生。(板书,可能)

  三、摸球游戏

  师:我们用刚才发现的知识再来做一个游戏。“摸球”袋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一摸,猜一猜,活动要求:每人摸一次,每摸完后要把袋子搅一下)并做好活动记录。

  “摸球”活动记录单

  黄 球

  白 球

  我组有( )人 摸白球( )人 摸黄球( )人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师:在口袋里可能摸到黑球吗?(不可能)为什么?

  师:老师这有一个袋子,里面有一些球,谁愿意摸,老师猜,(袋中全是白球),板书:一定。

  四、巩固练习

  1、 笑笑、淘气、机灵狗也在猜球,请你们来猜一猜吧!(书93页)

  2、 老师想去北京玩,准备了一些物品请你们帮老师参谋一下应带些什么。

  3、 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可能、不可能、一定发生的事情吗?

  板书设计: 抛硬币

  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科书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决在数量上和数目上有所增大,记忆难度增加,解决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验证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课前准备】预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过预习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

  2、那你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谁能用这些图片,边摆边说?

  发现:口诀的前2个字表示几个几,后面表示它们是多少?

  3、观察口诀,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句口诀总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应用这样的规律帮助大家记忆7的乘法口诀。

  4、记忆7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同位对口令

  5、应用口诀

  (1)转转盘,转到7乘几,口算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大家一起做。数学书P73的第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括号应填几:

  ( )×7=28 7×( )=7 7×( )=49 ……

  (4)看图列式

  (5)解决问题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几杯水?

  ②每天有7节课,一星期一共上多少节课?

  ③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其中男同学有24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

  (6)趣味练习:

  (7)数学游戏:乘法扑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创设活动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经历操作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

  导语:小精灵聪聪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消息,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引导观察画面,说一说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感知“平均分”。

  师:瞧,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的食品真多啊,他们都手忙脚乱了,我们来帮他们准备准备,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你是如何分配的?突出问题: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操作分物品,教师参与巡视。

  (3)学生汇报分法,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并说一说你们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都知道要给每个小朋友准备的食品一样多,所以你们每份都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上,分份分得同样多的,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2.深化“平均分”。

  (1)演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指名读题,并说一说题意。强调:“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0根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

  (3)集体汇报订正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填空。

  3.应用“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4页例2

  思考并进行操作问题: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小棒分一分。(讨论进行)

  (3)交流汇报。提示学生表达顺序,把多少,分成几份,一个或几个一份,这样分到完,每份分的怎样,分的结果怎样。

  (4)教师小结平均分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三、巩固练习

  1、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2、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画三个圆圈表示三个花瓶)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3、练习三的第2题。(做出判断后,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3.练习三的第3题。

  (1)用小棒当学具。

  先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小棒),为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分得,结果怎样?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 )÷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 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 8÷4=2(个)

  7÷2=3(盘)……1(个) 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25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2-0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4-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3-25

数学高中教学设计04-07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