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18:57:5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课程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程教学设计14篇

  课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什么是电流、电路和电路图。

  2、知道什么是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流的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通过“根据电路画电路图”的训练,使学生不怕重复,不厌其烦,从而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从而得出电路的基本组成。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认真观察和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干电池、小灯泡、导线、开关、小电动机、门铃、发光二极管、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也许你会感到它很神秘。为什么收音机通上电就能放出音乐?为什么电视机通上电就能看到影像?为什么电饭锅通上电就能做熟米饭?为什么电风扇通上电就能转动?电就在我们身边,对于电,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甲]我觉得电挺神秘的,电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乙]为什么一按开关,电灯就会亮了呢?

  [生丙]要小灯泡发光,应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丁]哪些物体可以导电呢?

  [生戊]水的流动能看见,那么,电流的流动能看得见吗?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实际上,这些看似复杂的东西都是由最简单的电路组合而成的,让我们走进这个“电的世界”看一看,试一试,现在就来分组,每两个人一组,自己动手,不要错过机会。不过在动手实验之前,要带着问题去做。知道吗?

  二、新课教学

  1、想想做做:怎样连接电路?

  [师]请大家看一看,你们的台面有什么器材?你能否将这些器材连接,分别使小灯泡发光、电机转动?看谁做得最快。

  [生甲]老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吗?

  [生乙]这个电会不会电人啊?

  [师]不会电人的,放心去做(36V以下的为安全电压)。这两位同学能够大胆提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实验是一门科学,绝对不能违背操作原理。注意: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否则会烧坏电池,甚至会发生危险。现在,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提问、讲授新课]:

  [师]真快啊!你们真棒。我已看到小灯泡亮、小电动机转,也听到你们的门铃在响,你们的实验成功了,说说对于哪些问题,你们已明白了。

  闭合开关,灯泡就亮了,为什么?什么叫电流?电流是怎样形式的?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可以吗?

  [师]可以。

  [生]电流流动能看见吗?

  [师]本来是看不见的,现在来模拟一下,让你们看看,要细心观察。

  [动画演示]电流的方向

  [师]同学们注意观察电流流向的慢镜头,你说出电流是怎么流的?它是什么方向?

  [生]电流沿着“电池正极→用电器→负极”的方向流动。

  2、电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如何判断电流的方向?

  [师]对于整个电路来说,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正极出发经用电器流回负极的,而对于灯泡来说,电流在灯丝中无论沿什么方向流动。都能发光。

  [小结]: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路中电流的方向: 电源的正极——用电器——电源的'负极。[板书]

  Ex: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电路图中标出电流的方向。

  (教师在此可简介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举个例子说吧,有一种二极管,电流流过时能够发光,叫发光二极管。如电视机、收录机等许多家用电器上的指示灯都是发光二极管;有些城市道路上的红绿灯、广场上的大屏幕电视、马路两旁的布告牌等都用的是发光二极管。

  [生]原来漂亮的发光布告牌是用了发光二极管。如果我要在设计的小玩具中接入二极管,那玩具就会发出各种光,到了晚上会很漂亮!

  [师]你能想到“学有所用”值得我们学习,好多的发明家就是从想开始的。我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动手动脑设计出自己的独特的小玩具或学习仪器。

  3、PPt演示、让学生判断灯泡的亮和灭?教师在此可适当补充“通路”、“断路”和“短路”的概念,并引出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有一处断开的电路叫断路;

  不经过用电器直接将电源两极相连叫电源短路,(讲清危害)

  将一导线直接连在用电器的两端叫用电器短路。

  [师]从演示中可以看到:当闭合开关时,灯泡亮,电路中有电流流过。

  [师]大家观察和实验都很认真。电流形成除了有电源外,还需要电路闭合。就像大家做的实验。当闭合开关时,灯泡亮,小电动机转动,门铃响;断开开关时,就没有电流,用电器不工作。

  (2)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板书]

  有电源 电路闭合(即处处接通)[板书]

  [师]很高兴,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实验、讨论、归纳出了电流的形成条件,为我们的成功鼓掌!

  ([生]沉浸在喜悦之中,学习热情高涨!)

  4、探究:电路的构成

  [师]下面让我们一齐来探讨电路的基本组成。

  [生甲]灯泡、小电动机、门铃等是需要用电的仪器,可以统一叫做用电器。[板书]

  [师]对,用电器是需要有给它提供电能的装置,谁给它提供呢?

  [生乙]一定是电池。从实验中可看出,开关是控制用电器工作的,而导线是起连接作用的。

  [师]说得非常正确。电池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同学们用的电池叫干电池。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提供电能的装置呢?

  [生]发电机可以提供电能。生活中的各种电池都行。

  [师]对。能够提供电能的装置,我们把它们叫电源。如我手里拿的是咱们实验室的学生电源,它可以代替电池使用。

  [生]我们这个实验是不是就是连接电路呢?

  [师]是的。那这个简单的电路组成是什么呢?谁能总结一下?

  [生]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板书]

  n简单电路的构成及作用:P102

  (1) 电源 —— 提供电能

  (2) 用电器 —— 消耗电能

  (3) 开关 —— 控制电路的通断

  (4) 导线 —— 电流的通道

  评:在平等的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5、动手动脑:画电路图

  [师]刚才同学们做实验时用的是实物,我们要把电路画下来,该怎么办?

  [生]我们不是在光学中学过,用符号来画光路图。我想电学中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实物。

  [师]如用符号来代表电路中的各个实物,就叫电路图。看来,大家“类比”的方法掌握的很好。

  接下来,同学们就看一下课本上几种常用元件及对应的符号,用最短的时间记住它们,比比谁最快!

  (学生记,教师给予指导,如何用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

  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常犯的几个错误:

  6、[想想议议]

  [师]下面大家看课本P104图5。2—9是某人连接的电路,用刚学过的知识判断一下小电动机能转吗?

  [生甲]不能转。

  [生乙]因为当电路在闭合时,电路中才会有电流。这个实验中的电池没有接在电路中,被“甩”在了外面。

  [师]分析的很好。电路的闭合性是很重要的,否则用电器就不能正常工作。那可不是我们的目的。

  三、交流与评价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一)、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有电源

  (2)电路闭合(即处处接通)

  (二)、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电源正极→用电器→负极”。

  (三)、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四个部分)

  (1)电源 ——提供电能

  (2)用电器 ——消耗电能

  (3)开关 —— 控制电路的通断

  (4)导线 —— 电流的通道

  (四)、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

  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图形就是电路图。

  课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雨 里 鸡 鸣 一 两 家 ,

  竹 溪 村 路 板 桥 斜 。

  妇 姑 相 唤 浴 蚕 去 ,

  闲 着 中 庭 栀 子 花 。

  教学准备:

  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

  一、看图导入 。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程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三、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四中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及时鼓励。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这道题就藏在数学书中36页,谁能找到它,快速的练一练。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快速的找到37页练一练第二题,看谁涂得又快又漂亮。

  3、在点子图上画出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看谁的动作最轻画的又快又好。

  4、数一数。正方形和三角形的个数。

  5、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程教学设计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里的策略分析方面,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统计知识已作为数学教育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经。北京市21世纪数学实验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例题的教学对学生渗透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统计的意义,了解统计的基本方法,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可能性》一课是数学教材第四册第十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以直观为主的。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亲自实践、体验,在游戏中获得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直观感受。从而获得有用的概率基础知识,用来解释生活现象,更为全面地分析问题,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奠定基础。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如何体现课改新理念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课件)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个别发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一)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1、我们先来做个摸球的游戏:(出示一个口盒都是粉色球)

  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指名到前面)

  (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摇一摇,不能偷看)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生拿球)给我点鼓励

  (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

  (6)谁还想来试试?

  (7)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指名)想不想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拿)

  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2、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二)小组合作,体验“可能”

  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录象)

  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

  不能偷看(一会儿在做游戏时,大家都来做监督员,互相监督,不能偷看。)

  结果怎么办?组长要做好记录。摸到红球就在红球那做个标记……

  你们都等不急了吧,在组长的位子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盒子,请静静的快把它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一中。(小组活动)

  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按组说)

  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我们一起算一算。

  师:我们全班同学一共摸到粉球……次,摸到黄球才……次,你想到了什么?

  师:盒子里两种颜色的球到底有几个,你想知道吗?请组长把球拿出来,数一数。(3粉1黄)把球收到盒子里

  总结:刚才我们同学真了不起,盒子里粉色球的个数多,我们摸到粉色球的次数就多,所以就说,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大(板书)

  相反:黄色球的个数少,摸到的次数就少,所以说,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板书)

  师:请你想一想,盒子里有10个粉色的球,1个黄色的球,摸到粉球的次数会怎样,摸到粉球的可能性呢?

  如果有20个粉球黄球还是1个,这时怎么样?

  如果盒子了全是粉色的球,怎样呢?

  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师:你们猜的对吗?我们来验证验证

  请组长在盒子里放上同样多的粉色、黄色的球,可以是2粉2黄,也可以是1粉1黄。多余的球怎么办?把摸球的结果记录在表2(小组活动)

  师:观察每组摸球的次数,哪个组摸到球的次数比较相近,看着结果,你想说些什么?一起算出全班摸球的次数,全班摸出粉球……次,黄球……次,你想说什么?是不是像刚才记录的那样相差的很多?

  总结:当粉球、黄球个数同样多时,我们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非常相近,可能性也是相近的。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3、这节课每名同学都能开动脑筋,学到了新知识,那谁最聪明,谁的反映最快呢?我想利用旗子做个小测试,谁愿意参加这个测试?请你快速快速的拿出旗子。

  小结:看来你们的`反映的都很快,反映能力都很强。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通过摸球游戏研究了可能性的问题,其实生活中好多事物具有可能性,希望你们在学习上勤动脑勤思考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了“联系、发展的游戏情境”,使全体学生在好奇、有趣的情感体验中有序、有效地完成了试验探究、尝试应用的学习任务。课后将成败进行了反思:

  1、我认为实践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往往会记忆深刻。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创设小螃蟹赛跑、神秘的盒子等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摸球的实践活动中来,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问题也才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解决。

  2、课堂上时间分配比较合理,学生参与面广,游戏的广度深度符合学生的特点,整堂课气氛活跃,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虽然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数学的思维方法还是要渗透的。在计算全班共摸到两种颜色的球各几次时,渗透了怎样计算更简便。

  在第一次师生共同摸球时,就渗透了一些摸球的方法:摇一摇,不能偷看。为后面的小组实践打下了基础。

  4、尊重相信每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探索空间。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倾听学生发言时,还不够耐心,有时有抢话的现象。

  2、板书可采用图文结合,贴近学生的理解水平,更具体形象地做到表达的有效性、条理性。充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获取和读懂板书,形成合理的质疑。

  3、课上有些问题的思考价值不高,如“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没有依据的猜测,在提问时应少叫几个学生回答。有些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发,如:“拿出来的球怎么办?”

  4、应该增强个别环节的实效性。第二次合作摸球,应该在第一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的思考,讨论,甚至在摸球的次数上也可增加,从而使学生在合作探索中更深刻的体验到当两种球的数量同样多时,摸到两种球的可能性是相近的。这样能使知识自然的有所升华。

  5、“偶然性”提出的时机不够准确。可以在分析完全班总体情况之后,再回到个别有问题的组,提出“偶然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会更明白。

  课程教学设计 篇5

  3月26日下午在淮河东路小学,听了王丽娟老师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一堂课,受益匪浅。因为这些内容真的是需要一点一点的去体会、去学习,所以我现在“趁热”整理整理课上学习到的内容,为长期的学习铺一铺路。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思考如何使:学习目标、评价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的一致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目标的科学制定和规范叙写。王老师强调到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摘录与本教学相应的要求。

  2.教材分析:主要分析本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地位。

  3.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

  我认为最具体的就是关于学习目标叙写的模板块,清晰、明了,非常容易理解。就是目标叙写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习内容)。例如: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正确(表现程度)计算(行为动词)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内容)。还提到了目标叙写的要求有: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王老师还特别指出了目标叙写成功的好处、优点。就是学生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低限度应该掌握的内容。教师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教师和学生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测验题应如何编写。听课教师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与教学活动展开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这些也都是鉴定目标叙写是否成功的标准!

  目标之后就是评价!对于评价方面要思考的三个问题事: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方法。对于评价设计,我们应当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1、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

  2、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即它们在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是相匹配的。

  3、评价设计的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不同的目标有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的要求包含评价任务要叙述清楚;明确指向某条目标;评价方式多样三部分。方式则包含纸笔评价、交流是评价、表现式评价、论述式评价、选择式评价等。

  评价任务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展开,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评价要自然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融合,与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步进行。教学即评价。

  最后王老师还对新教师寄语了希望要以研究的姿态做专业的事情:专心的研究课标,精心的研究教材,用心的研究学生,智慧的研究课堂。

  课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

  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要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

  (2)男女比赛读

  (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6、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五、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课程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记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们的生活环境,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设计调查方案。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和语言表达等多项能力。

  (3)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二、教学重点:

  完成本章节内容的识记和把握,理解、记忆本章节的知识要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三、教学过程:

  温故篇

  (温馨提示:尽量先凭记忆完成,然后针对情况做到查缺补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2、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制定合理的,有时因范围较大不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维持生存。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

  无机盐和,通过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或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4、绝大多数生物需要进行呼吸,吸入,呼出。

  5.、动物和人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例如人的排废途径有、、等。

  6、生物体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例如,大多数植物利用产生的萌发成幼苗;鸟类利用,而猫狗等哺乳动物通过使个体增多。

  7、生物归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果按照分,可以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按照生活环境分,可将生物分为和等;按照分,可将生物分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节我们学习了两种科学探究的方法,它们是。

  导学篇

  重、难点点拨(温馨提示:通过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组内解决):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记并运用所学知识,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作为生物必然具备他们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备其共同特征的物体就是非生物,这也是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其中,有一个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却不具备细胞结构。

  例题: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电脑病毒B、珊瑚C、珊瑚虫D、智能机器人

  2、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二氧化碳等,有机物则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内的含有生物体所需能量的物质。与二者联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实现“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生产者),而生物的呼吸则实现了“有→无”的转化。另外因为动物体内不能自己产生有机物,所以为了生命活动的需要,他们只能以现成的有机物(植物或动物)为食,即只能进行“无→有”的转化(所以被称为消费者)。

  试回答:任何生物都能进行呼吸吗?呼吸作用的产物你能说出两种吗?、

  3、动物体的排泄途径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种排泄方式。

  4、正确理解三种分类方法(实际上生物的分类方法不知这些),它们是互不影响的。比如:狗是第一种分类中的“动物”,它还是第二种分类中的“陆生生物”,也是第三种中的“宠物”。

  知新篇

  牛刀小试(温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不会的提交小组或班内解决):

  1、植物和动物共有的特征是()

  A、剧烈的运动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态,种类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构成生物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细菌C、器官D、组织

  3、下列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长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缝越来越宽D、汽车越跑越快

  4、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细胞结构C、生长现象D、新陈代谢作用

  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

  A、出汗B、排尿C、呼气D、排出粪便

  6、“植物受阳光照射,制造有机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现象说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间

  7、关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能快速运动B、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8、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长大B、植物种子萌发成幼苗

  C、鸟产卵、虎产仔D、鲸呼吸时产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关于病毒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C、病毒有细胞结构,不是生物D、病毒有细胞结构,是生物

  10、关于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都是观察的用具

  C、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D、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不需要做记录

  11、夜晚卧室里摆放过多分植物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是因为()

  A、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B、植物要生长

  C、植物释放过多的氧气D、植物呼吸与人争夺氧气

  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句话表明()

  A、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

  B、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体能够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体能够适应自己的环境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调查

  C、调查范围再大,也必须对调查对象挨个调查D、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属于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B、生长C、获取营养物质D、生殖

  15、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类为()

  A、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B、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D、有用的、无用的

  16、下列生物归类的方法正确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带是陆生生物B、狗、鸡、鸭是家禽

  C、松树、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麦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调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资源调查C、水资源抽样调查D、仔细观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过程中应尽量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不喜欢的不记或少记

  B、调查时看见自己满意的东西就应该采集回来

  C、为了采到合适的标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险也是可以的

  D、调查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19、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

  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C、分组→设计调查路线→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

  D、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整理→归类→调查记录

  课程教学设计 篇8

  看完《情境中的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设计》后感受颇深。下面谈一下阅读完此书后的一些感想。

  《情境中的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设计》一书主要阐述了情境化教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介绍了情境化教学的客课程设计方法,并举出了很多个实例提供参考。

  课程实践并不是在真空中运作的,也不是可以强加于任何学习环境的抽象物。课程开发和课程运作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同样,情境化教学认为,教学和学习是受情境所驱动的,并认为学校场景的内外都存在学习环境。

  运用情景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自主学习。

  课程与教学回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对于教学的实践性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很多学科可以运用这一手段。

  在实际的基本教学工作中,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要强调实践性与情境性,要满足课程教学对真实性的需要。课程与教学活动都需要在真实的实践中进行。能够好的使得学生理解,感受,体会。便于更深刻,更直观的学习。例如音乐中就有很多的情境方法。例如,上《闪烁的小星星》把教师布置一翻多媒体中展现美丽的`夜空,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这迷人的夜晚中。学习兴趣高涨。很好的实现情境中能有利的推进课堂的进行。

  情境化教学不光适用与音乐学科,我想也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全面改革带来了春风,使学校教育回到社会生活情境中来成为可能。然而,仅仅停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上是不够的,因为要进行情境中的课程与教学,必须在观念上、体制上、学校条件上以及教师素质上全面跟上。这样,我们的学校教育会真正回到社会生活情境中。

  课程教学设计 篇9

  本学期,在项目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实施操作方案设计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对《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认真的研读。通过研读,进一步领会课改的精神。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想让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广阔的数学世界中,并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尤为重要的。《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自信心”。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游戏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趣味性、挑战性、互动性和奇幻性,正因如此,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也将课标要求和课改精神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在《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区“数趣”课程的研究,我设计了《倍数吃牌游戏》这节数学游戏课。

  “数学游戏”是一种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的智力娱乐游戏活动。即指那些带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娱乐性,含有部分未知的或全然未知的结果,学生可投入很大兴趣,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的寓数学知识或数学原理于其中的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玩中学、动中悟”。 而是让学生在玩数学游戏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失败,不断尝试、反复推敲,体验游戏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所领悟的数学方法和产生的情感变化,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失败,鼓励学生继续尝试,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自信心,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

  一、 游戏激趣,调动思维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享受。《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打好基础,学会应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重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要促进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学会应用数学知识,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倍数吃牌游戏》这节课中,我通过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为载体,用以下几个环节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活动一:找倍数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比较简单,通过找出倍数牌的活动,让学生熟练1-9的乘法口诀,熟悉数与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运用已有知识完成游戏任务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活动二的展开打好一定的`基础。

  活动二:倍数吃牌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不但要运用乘法口诀和

  倍数的数学知识,还需要探究一定的获胜策略。游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究获胜策略的主动性,让学生“玩中学、玩中悟”。

  二、 层次区分,启迪智慧

  《倍数吃牌游戏》的课堂活动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发展的空间。

  层次一、熟练乘法口诀和倍数概念。

  乘法口诀和倍数概念是二年级(上)数学课本中应掌握的知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的机会。并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应用数学知识完成游戏的成就感。

  层次二、主动探究吃牌和出牌的游戏策略

  在明确倍数吃牌的游戏规则后,学生首先学会了找出倍数牌进行吃牌的方法。经过几次游戏尝试后,主动开始思考出牌的策略,并将策略运用到游戏活动中,继而在情感上获得思考、探究的乐趣。

  层次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教学最后部分的选牌游戏,需要学生不但能够熟练运用口诀和倍数的知识,而且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先出牌、后出牌)讨论证明双数牌一定能获胜,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 实践体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在《倍数吃牌游戏》这节课中,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1、 营造氛围,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他们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见,要使学生萌发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其前提是给他们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探究学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课中,我以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求胜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游戏取胜策略的主动性。。

  2、 放手实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

  课中,对于游戏策略的研究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我为每个学生搭设了活动平台,给与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在游戏取胜的欲望下,主动探究吃牌、出牌、选牌的策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适当引导,师生互动

  学生在游戏实践的活动中,已经探究出了一定的游戏策略,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的将这些策略进行运用,但是还是比较零散和模糊。教师通过小胖和小丁丁的几局游戏过程,将学生在游戏中的吃牌、出牌策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更有条理的总结游戏取胜的技巧。

  《新课程标准》更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引了更明确的方向,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钻研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实际课堂中,让每位学生受益。

  课程教学设计 篇10

  一、情况分析:

  学生分析:本学期我担任的五年级3个班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每班人数约为50人。从上届任教老师了解到该年级的学生上课纪律较差,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有随便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这就影响了上课的质量。当然,该年级的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自觉的,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上劳动课的,喜欢动手做小制作。这是本学期上好劳动技术课的一个有利因素,问题主要在于使班级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我也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提高本年级的教学质量。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课改后实行的新教材,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编排了一些看看、说说、做做的内容。尤其强调实践性,要求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实践,以提高动手能力。本册教材内容主要有:

  一、烹饪,

  二、小木工,

  三、小塑料工,

  这些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教师还应根据实际适当补充校本教材,以提高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烹饪,初步认识并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烹饪技能。

  2、了解木制品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用途,学习木工技术的一般性知识。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和常用的木质材料,并尝试使用部分工具和材料制作小木工制品。

  3、了解塑制品与生活的关系。

  4、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动手实践、生活自理能力等能力。

  5、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识和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三、各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烹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烹饪,初步认识并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烹饪技能。

  2、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政劳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烹饪,初步认识并学习掌握最基本的烹饪技能。

  第二单元:小木工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制品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广泛用途,学习木工技术的一般性知识。

  2、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和常用的木质材料,并尝试使用部分工具和材料制作小木工制品。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识和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常见的木工工具和常用的木质材料,并尝试使用部分工具和材料制作小木工制品。

  第三单元:小塑料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塑制品与生活的关系。

  2、通过操作实践,掌握简单技巧,培养初步的技术意识、创新意识和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塑制品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制订计划,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经常开展劳技制作竞赛。

  3、多采用集中课时或分散课时,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4、对学生的劳动成果及时反馈,表扬、鼓励学生,提高他们上劳技课的积极性。

  5、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尤其做到亲自动手。凡要求学生会做的小制作、小物件,首先自己会做,并在课堂上认真做好演示,激发学生上劳动技术的兴趣。

  6、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摸索信息技术与劳动技术课整合的方法。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7、关心好差生,对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

  8、写好教学反思,取得上劳动技术课经验。

  课程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1.《制作课程表》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三课的内容。 2.主要内容是在Word环境下的表格处理。是制作表格学习中的重要部分。 3.目的是学生学会插入表格,单元格合并、绘制斜线表头,进行表格编辑操作。 4.本节课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1.课程表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一个学习用品,学生的课程表大多都是手抄或半手抄的。制作一份电子的,富有个性的课程表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鲜的,具有挑战的。 2.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四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年的电脑,电脑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已经能在Word环境下熟练录入文字,对文章进行简单的编辑排版。并且学生已经学会在word中插入简单的表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了解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区分行与列。 ②、根据需要制作表格。掌握绘制斜线表头、合并单元格等方法。过程与方法: 以任务驱动和探究式学习的策略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精神。 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认识表格的结构并根据需求绘制斜线表头、合并单元格。

  ②、难点:设计、制作斜线表头,合理调整表格、美化表格。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通过制作课程表,让学生掌握复杂表格的.制作方法,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在创建表格的基础上,学会修改和美化表格。

  课程表是学生平时常见的东西,自己制作一张课程表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一张与众不同的课程表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能显示出他们的与众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在制作中去寻找乐趣!所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我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PPT课件,各种漂亮的课程表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1.这节课是咱们班的信息课,谁能告诉我今天除了信息课咱们班还要上哪几门课呢?(学生回答今天的课程安排)你是通过什么知道今天的课程安排?(课程表)

  2. .有了课程表,每天上什么课就一目了然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精美的课表(展示课程表)(学生看了这些课程表很惊奇,很羡慕。)

  3、那么这些精美的课程表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用电脑)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用的内容。(板书:制作课程表)

  【设计思路】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展示课前收集的一些精美表格,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表格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表格制作大有用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认知冲突,引出新知

  1. (出示第一表格),请学生数一数,这张表格有几行几列?(学生很快的回答出: 8行,6列)

  2.(再出示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几行几列呢?(学生尝试回答)学生回答9行6列,也回答9行7列、8行7列等。也有其他的回答。

  看来大家意见都不统一,为什么第一个表格没问题,第二个就意见很多呢?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个表格。学生会发现他们的不同。

  这时我询问学生,这两个表格哪一个更适合制作 “课程表”?学生选择之后,教师适时的加以说明:第二张表格排版上显得更加得合理了。

  3.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制作一个这样的表格:

  首先,请学生制作一个9行,7列的表格,(学过的知识,学生很快完成)接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新的内容了,请同学们注意,我们要在这张表格的基础上来合并单元格、画出斜线等。

  4.要进行这些修改,首先要找到“表格与边框”工具栏。现在老师让同学们自己边看教材边尝试修改表格,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好。(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老师发现,咱们班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学习能力特别强。谁能来和大家分享你的制作方法?(学生汇报编辑方法,教师相机鼓励,并且鼓励用多种方法完成。)

  【设计思路】本环节中出示了两张课程表,一张简单的一张复杂的,通过对比,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在插入表格、输入文字、调整行高列宽及单元格大小等学生已有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现自学操作方法。教师适时表扬与鼓励,更能激发学生在电脑操作中探索更多的操作及途径,达到熟练、全面地运用电脑。这样在学生的自学汇报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明确制作表格的步骤,让学生掌握知识且清楚明了。

  三、整合知识,美化作品

  1、 学到这儿,同学们已经将课程表的骨架搭建好了,接下来我们就填充好课表内容,并进一步美化这张课程表。谁来说一说,你想如何美化?(学生会提到:给课表加上标题,插入艺术字,修改字体、注意字号、调整行距列宽、颜色,表格颜色,插入图片等)

  2、现在就请大家根据需要进一步修饰课程表,完成作品。(学生操作,师巡视指点)

  3、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设计的课程表?(学生介绍、评价)

  【设计思路】通过美化作品,整合已有知识;通过现场演示来展示学生作品并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展示学生作品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以后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归纳总结,内化建构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合并单元格、绘制斜线表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用word制作表格既方便、又快捷。课程表只是众多表格中的一种,课后同学们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做一做生活中的其他表格。那么我给同学们安排一项作业,同学们课后制作一张值日表或者小餐桌菜谱(出示表格,给学生一个参考)。

  【设计思路】本环节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制作生活中常见的表格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建构。

  【教学感悟】

  1、兴趣是通往学习的大门,本节课通过谈话切入,让学生欣赏一些精美的表格,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着眼。使学生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要学,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

  2、教学中,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出本课的新知识点。然后采用“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行、列、单元格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互学的学习方式完成本课学习,变师生单向交流为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上互相合作,评价上互相检查。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挥,使学生在自我开发潜能中,逐步掌握快速制作课程表的方法,然后采取现场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3、在学生能掌握表格制作的步骤后,教师提出以课程表为例进行实际制作。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制作一份电子课程表。此时让学生动手既有知识的储备,又有创作的激情,所以全体同学能自发地主动地开始操作练习。在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知识对课程表进行了简单的美化。如: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修饰文字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最后布置作业值日表、菜谱等,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应用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

  制作课程表

  行 (行高) 首行

  列(列宽) 首列

  单元格 行列交叉

  合并单元格 输入文字 美化图文

  课程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心情。

  2、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

  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

  2、都读懂了吗?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⑴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⑵“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

  ⑶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

  ⑷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

  ⑸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

  ⑹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

  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课程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分析

  《春节序曲》是李焕之《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作于1954—1955年间,这一乐章广受人民的喜爱,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乐曲以我国民间的秧歌曲调、节奏及陕北民歌为素材,通过热烈欢快的大秧歌的场景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在春节是热烈欢腾、同歌共舞的情绪。

  学情分析

  ①多数学生的性格较为内向、表现欲不强、缺乏勇气。但在平时的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通过情境创设法、游戏法、比赛法、集体合作创编表演法等形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像,很好地渲染气氛,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② 很多学生的胆子较小,有从众心理,因此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集体合作表演的形式,这样就可以让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体会相互合作所带来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创作成果多给予赞许,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喜庆气氛,并在积极参与中感知这类题材音乐作品的多种特点;乐于与同伴一起交流欢快节日题材的歌(乐)曲的感受和见解,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表演活动中。

  2、在听、唱、赏、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悟和“欢快节日”这一主题相关的歌(乐)曲的情绪和风格特点。

  3、初步了解《春节序曲》的作者、创作背景、曲式结构等相关知识;能哼唱乐曲的部分主题;了解管弦乐队中几种乐器的音色。

  重 难 点 分 析

  教学重点:聆听乐曲,感受、体验音乐内容和情感,理解其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辨别乐曲的曲式结构、记忆主题旋律,准确理解乐曲的音乐风格。

  教学策略分 析

  以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零点钟声为导入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听、动、演、赏、唱、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欢乐节日的热烈气氛,亲身体验陕北春节情境,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分组创作、合作表演,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子琴、打击乐器、红绸带、手绢、秧歌曲谱等

  教学过程与手段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媒 体

  设计意图

  导 入

  一、导入

  播放春节晚会中新春来临时“倒计时”的视频片段,引出话题。

  欣赏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入手,通过看画面、谈感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自然导入《春节序曲》的欣赏。

  通过导 学

  二、片段欣赏

  1、欣赏片段一,思考: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特点?

  2、欣赏片段二,思考:与前段相比,在旋律、节奏、速度上有

  什么不同?

  3、导出课题

  ①提问:是否听过?

  请学生“讲曲名、猜曲名、创曲名”。

  ②师揭示曲名

  简介作曲家和作品创作背景。

  ③师生互动,谈谈全国各地过春节时的一些民俗活动。

  师小结:主要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迎新、迎禧接福等。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全国各地的春节民俗活动更是千资百态,如广东有舞狮、做大戏、武术表演等;湖南有舞龙灯;我们崇明在年初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

  在陕北地区,人们则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欢度春节,那就是敲锣打鼓、扭大秧歌舞。

  三、“主题”学习

  1、欣赏引子

  ① 听音乐思考: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② 根据老师给定的锣鼓节奏,先边念边模仿演奏,再请学生进行敲击,给音乐伴奏。

  2、欣赏主题1 。

  根据音乐力度的变化,学生拍打节奏,再听音乐,想象场景。

  3、欣赏主题2。

  通过老师唱,学生即兴表演秧歌舞后,用语言描绘刚才看到的场景。

  4、欣赏主题3。

  ①教师演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学生学唱前四句(主题3)。

  ②学生欣赏,思考:主题共出现了几次,分别用什么乐器主奏?

  ③谈主题给你的感受。

  四、实践体验

  1、分组操练,教师巡回分别指导。

  打击乐组: 创编喜庆锣鼓节奏,并进行合作演奏。

  舞 蹈 组: 生生互动学习走秧歌舞的基本步伐――“十”字步。

  歌 咏 组: 生生互动学唱陕北民歌《新春秧歌闹起来》。

  2、合作表演

  五、完整欣赏

  思考:乐曲最后一段和哪段相似?有何不同?用字母写出乐曲结构。

  欣赏、比较,讨论

  欣赏,模仿伴奏

  听音乐拍节奏,想象场景

  表演舞蹈,唱陕北民歌

  分组练习

  合作演奏

  通过片段欣赏,从音乐要素入手把握乐曲的情绪,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略的了解;并通过两段乐曲在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比较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作品的情绪、风格、音乐形象的刻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简要介绍曲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进一步体会乐曲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情景作铺垫。

  通过敲击锣鼓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后面的创编、演奏做铺垫。

  使学生在听、动、赏中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理解乐曲,运用联觉提高学生的欣赏与表现能力。请学生即兴表演,发挥学生的特长,其他同学通过直观感受,进行描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了解主题3取材于陕北秧歌调,并通过学唱,加深学生对主题的印象,为下面的思考做准备。让学生了解民间音乐与作品创作的关系,音乐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使学生懂得学习民间音乐的重要性。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特长,选择小组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由前面的初步感受乐曲,到学生切身体验,再到完整欣赏乐曲,逐层深入,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风格以及乐曲所描绘的陕北春节情景。运用视、听结合,从视觉上对管弦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课堂演练

  六、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比赛规则:

  ① 分四组,一个裁判,一个统分员,说出什么节日什么歌名的同学加10分;说出节日、歌名并能演唱的加20分,要求声音洪亮,口齿清楚。

  ② 以积分多的小组为胜利,比赛时间4分钟。

  欢歌大比拼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一首反映春节题材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感受了陕北春节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热闹气氛;通过同学们自己敲、唱、跳,亲身体验了陕北春节的热闹、欢腾;通过进行节日欢歌大比拼,同学们对节日里的歌曲有了更广泛的了解。由此使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欢快的节日更少不了音乐的陪伴,让我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设计

  一、片段欣赏

  二、“主题”学习

  三、实践体验

  四、完整欣赏

  五、课堂拓展――“小舞台” 节日欢歌大比拼

  课程教学设计 篇14

  一、导入

  出示填空:

  我们爱你啊,

  请学生在横线上填入自己内心最爱的事物

  引导: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地大物博的伟大国家,

  华夏民族在这块大地上繁衍生息,作为中国人,她是我们应该共同热爱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1、我们爱你啊,中国!

  齐读课题,饱含深情地读三遍

  二、通读全诗

  1.布置:请大家好好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后想想,你通过朗读这首诗后,对祖国有无进一步地了解,你是否更加地热爱祖国并和同桌好好交流一下还要注意后面的生字要会书写,然后描红临写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学生读后进行交流,交流后用钢笔描红、临写

  三、学习生字新词(略)

  四、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师生纠音注意读通顺

  五、自主精读全诗

  师:我们已经通读了全诗,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说说你对诗的总体感受

  指名学生说说

  师:这是诗带给我们的初步感受,你如果深入地读,用心去体会,你会体悟到更多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细细地读这首诗

  1、布置学生自己认真按要求学习本诗

  要求:(1)细读全诗,好好理解诗中的有关词语,然后细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懂后,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品味到的在书上作批注

  2、学生按要求自主精读全诗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布置

  1.朗读全诗,尽量能够背诵刚才没有完成的批注回家做好

  2.抄写生字新词

【课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课程教学设计03-16

小学课程教学设计04-23

语文课程教学设计01-24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03-25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03-27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设计03-08

小学古诗课程教学设计模板(精选15篇)11-02

数学课程教学设计10篇03-25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8篇03-28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设计9篇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