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2 13:52:4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3~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了解一些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自己的方式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感受数据蕴含的消息,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3.感受统计活动的学习价值,培养乐于与同学合作的态度,激发对统计活动的兴趣,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并传播爱护牙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会有不同的方法调查和记录数据,并能把调查整理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中。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解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师(出示儿歌):一起读一读,这只儿歌在说什么?

  生:牙齿。

  师(传播爱牙信息)牙齿是身体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好好爱护它,就会成为蛀牙?(出示PPT)

  师(出示例题)看!这几个小朋友正在讨论蛀牙。

  师:那你们有蛀牙么?

  生:没有......,有......,有1颗......,有2颗......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同学们的蛀牙情况,可以怎么做呢?

  生(会回答:询问、调查、记录等等)

  师:要知道大家的蛀牙情况,需要一个一个问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才能知道结果。

  揭示课题——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

  2、分组活动,交流共享

  1.收集数据

  师(分组活动)了解小组里每个同学的蛀牙颗数,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生(小组合作)

  师(巡视小组合作过程)

  你们小组师怎样调查和记录的?

  将几种不同的记录放在一起比较: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指出用“正”的方法记录很方便。

  2.整理数据

  师(出示表格)同学们收集数据做的非常好,要想更清楚的看出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我们需要再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填写在表格里。

  生(独立完成)

  师:这两个表格分别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呢?

  生:第一个表格按蛀牙颗数分的,第二个表格按有无蛀牙分的。

  根据整理结果回答:

  (1)小组同学中,有蛀牙的人多,还是没有蛀牙的人多?

  (2)在有蛀牙的同学中,有几颗蛀牙的'人最多?

  你还能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小结:通过统计,能清楚地了解小组同学的蛀牙情况。

  画“正”字记录人数很方便,在生活中也可以用。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程表,完成涂色,一个方块表示一节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各有几节?

  从图中你知道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知道“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么?同桌两人之间玩这个游戏,做20次,画“正”记录每次的结果。

  和同桌的表格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同桌两人的输赢次数刚好相反,平的次数相等)

  3.想想做做第3题

  课后完成

  4、总结

  教学板书: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正1颗正正2颗......3颗......4颗......

  教学反思: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合作记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记录,总结方法,体会活动中的一些发现,提高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及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过程,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答?

  (1) 剩下的面包有多少个?(90-36)÷9

  90-36=54(个) =54÷9

  (2) 还要烤几次? =6(次)

  54÷9=6(次)

  解答正确吗?

  答:剩下的还要烤6次。

  教学反思:

  1、重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描述和分析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果,更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数的组成为基础,借助计数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通过教学,可为万以内的写数、比大小、四则计算和万以上的读数打下基础。本节课是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是因为:(1)学会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巩固加深对计数单位千和万的认识,而且能为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和读写算盘上万以内数打下基础。(2)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不仅能满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需要,而且能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读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数和百以内读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二年级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读数经验,但是还处于浅薄的阶段。能够比较准确读出没有0的数,对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情况存在较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计数器,学会理解万以内的读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正确读法,培养学生探究、归纳的能力。

  3、会读生活中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正确读出万以内的数。

  难点:掌握中间有零和末位有零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啊,朵拉是一个留着棕褐色短发、有着健康深色皮肤、性格开朗阳光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有7岁,可是却是一个十分爱冒险的小家伙,今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好吗?

  1、出示数位顺序表,填空。

  你们还认得它吗?对,是数位顺序表。谁来说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第三位呢?第四位呢?第五位呢?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十位的9表示?(9个十)个位的9表示?(9个一)这个数是?(九十九)

  百位是9表示?(9个百)这个数怎么读呢?(九百九十九)如果十位是0又该怎么读?(九百零九)个位也是0就是(九百)

  2、快速读数。

  接下来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和反应力,快速读出你看到的数。

  那这些数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规律或顺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更大的数,万以内数的读法。(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学习一般数(没有0的数)的读法。

  板书1121

  1、用已有知识介绍下这个数,

  2、说数的意义和组成

  3、全班拨数,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

  4、试着读数(指名读数,师板书:读作:三千七百四十五)

  5、小结读数方法

  出示:(带节奏的读)

  读数要从高位起,

  千位是几就读几千;

  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十位是几就读几十;

  个位是几就读几。

  6、试读2个数

  (二)学习有0数的读法

  1、创设情境,引出有0的数

  老师还有一个困难,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吗?老师想到商场买些家用电器。(出示图片)

  小组交流读法,完成导学单。

  全班汇报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5600

  咱们先看这个数。(板书:5600)谁会读?(板书:五千六百)

  发现特别之处,末尾有0的数怎么读?

  练习:490050001280

  小结:末尾的0,不管有几个,都不读。

  3、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20803008

  再看这个洗衣机的价格。(板书:20xx)你们讨论的这个数应该怎样读?

  (如果都读的不对)我们来玩一个数字接龙的小游戏,10010110210310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中间的0要读零

  练习:30805060

  我们再看冰箱的价钱,3008,谁想试着读一读?

  那到底应该怎样读呢?我们来听数学小博士怎样说。

  总结读数小秘诀(贴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练习:70066008

  4、综合小练习

  真好,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了困难,同时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读数的小秘诀。我们来看看朵拉学会了没,看看他读的对吗?

  课件出示:

  9860读作:九百八六5000读作:5千20xx读作:二千零零七8080读作:八千零八3071读作:三千七十一

  5、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

  (1、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2、千位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十位是几就读几十,个位是几就读几。3、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4、末尾的零都不读。)老师把他们编成了小儿歌,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老师把它配上小星星的伴奏,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小结:全班唱一唱

  读数要从高位起;看清数位是真理;末尾有0要注意;不必读出记心里。

  中间有0要留意;只读一个就可以。

  三、达标检测,迁移运用

  进入“智力闯关”环节

  第一关,我会读。(屏幕出示生活中的数)

  第二关:我会写。你能正确读出这些数,并把你读的写在导学单上(课本做一做第二题)

  柳河公园共有柳树560棵。

  这一年共有366天。

  养鸡场一天约收鸡蛋2540个。

  指名板演,然后全班评价。

  第三关:猜一猜

  电脑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0、0、3、8组成的;

  它的最高位是3,只读一个“0”;它的十位不是“0”。

  相机它是个四位数;它是由6、0、0、5组成的;

  它一个“0”也不读;它的最高位是6。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读万以内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搜集生活中万以内的数,并读一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与难点: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20=6+29=83-30=56-8=

  2.口答:

  (1)13个十是(),25个百是()。

  (2)7000里面有()个千。

  (3)130里面有()个十。

  (4)4000里面有()个百。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教材第95页例11。

  (1)“五一”假期里,很多商场的家电都推出特价优惠活动了,爷爷去买了一台电视和一台冰箱。

  同学们看到这条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电视和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元?

  (2)你能解决问题吗?

  (3)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000+20xx=

  (4)怎样计算1000+20xx等于多少呢?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从1+2=3想出1000+20xx=3000。

  (5)方法优化。

  有的`同学也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也由1+2=3想出了1000+20xx=3000。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6)另外一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列式计算。

  同桌交流算法,说说各自怎样想的。

  2.教学教材第95页例12。

  (1)组织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让学生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130-50=

  学生交流算法。

  80+50=

  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是130。

  先算8+5=13,再在13后面补一个0,就是130。

  130-50=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由13-5=8,再在8后面补一个0,就是80。

  3.讨论:对整百、整千数怎样进行加减计算?

  小结: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2.教材第9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谈话:开学第一天,老师就准备了10支新铅笔来考考小朋友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提出问题:这10支铅笔我要分给大家。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2)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

  如果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如果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

  几人呢?那么如果每人分4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二、交流共享

  1.(1)分一分:(用小棒代替铅笔,小组合作)

  指导操作。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在表格中板书结果。

  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表(1)表(2)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2=5(人)

  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板书:10÷5=2(人)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支?这1支还能分吗?

  这1支是剩下的,它是10支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余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

  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谈话:你能把表(2)中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人)……2(支)10÷6=1(人)……4(支)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2.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出示例2,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小棒摆2个正方形。像这样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

  先摆一摆,再填写除法算式,并把表格填完整。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13÷4、14÷4……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小是几?

  三、反馈完善:

  “想想做做”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32——34页

  知识技能:

  能综合运用平移和旋转来分析、设计图形。

  数学思考与问题思考:

  通过对图形运动过程的分析,再次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新的理解。

  情感态度:

  通过利用平移和旋转分析图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素养。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点:利用平移、旋转、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图形的运动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游戏:俄罗斯方块

  师:数学无处不在,在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是图形的两种变换方式,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探讨图形的运动。(揭示课题:图形的运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

  1、活动一(课件出示)

  如下图,七巧板中有两个图形移动了位置

  师:你能通过平移将图①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说说你的做法。

  生:(通过观察回答)图①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10格就可以了。

  师:你能通过平移和旋车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吗?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同桌两人先观察,然后互相说自已的想法。

  (1)可以先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再向左平移9格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可以先向左平移9格,再绕直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90°就能将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这一活动中既利用了平移又运用了旋转把图①和图②移入七巧板相应的位置。

  2.活动二

  课件出示(如图,三角形)

  师:你能将图形A绕着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然后再将图形B向右平移5格,得到图形C吗?

  同桌的同学合作在学习卡上的方格中,按照要求动手摆一摆、移一移、转一转,然后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并尝试把变换的过程描述记录下来。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如果有不同的`变换方式,可在最后补充。

  师生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图形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平移和旋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

  三、拓展练习、应用提高、课外延伸

  P33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P33~34练一练1~5

  板书设计:

  图形的运动

  平移二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三要素:中心点、方向、旋转角度

  轴对称一要素:对称轴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含量比较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操作过多而花去大量时间,但是不能因此而减少操作或不操作,可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另外,本课时因为是第一次将三种图形的运动综合起来,也可以在上课之前开展小组前置学习,对学过的图形的运动方式进行梳理与总结,唤醒知识,让学生对这节课有一个知识点上的充分准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7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 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 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 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 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 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 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 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 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 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 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 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 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 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 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 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 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 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 解答正确吗?

  5. 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 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 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内容:

  p42~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具:

  卷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为止,我们学习了什么长度单位?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走一走: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与100米有多远。

  (2)估一估:学生猜测一下,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多长时间

  (3)想一想:1000米大约有多长

  1000米=1千米字母表示式1000m=1km

  (4)填一填:

  ①教师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小组交流,完成

  (5)练一练

  完成习题1、2、3题

  ①教师读题,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

  ②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生回答,认识了新单位:千米,千米可以用km表示。

  1km=1000m1千米=1000米

  (四)作业

  随堂练习的习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P56~58算得对吗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ppt、小黑板。

  学具:计数器。

  教学时间:

  xxx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

  出示p56页挂图。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二、探索新知

  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

  指名列式:118+138=256(元)

  138+118=256答:应付256元

  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反馈,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

  300256-44+44=256300

  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学生独立解决,让同学上黑板板书。

  三、新知运用

  完成p57页试一试习题

  四、巩固提高

  完成p57、58页“练一练”1~6题

  过渡: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课堂。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p29 例3,p30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理解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会写单位名称。

  2、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使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

  4、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并理解应用两种平均分类型的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课间喜欢玩一些什么游戏?同时说说是怎么分组的?

  (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在课间喜欢玩的一些游戏,当学生涉及到有关“平均分”时,老师要注意强调,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师:昨天老师在操场上也看到了一些同学在做游戏,(出示图片:3组跳圆圈舞的同学,每组有5人。)我们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着小朋友们玩游戏的情景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仔细观察,互相交流信息,汇报结果。

  (教师板书:共有15人在做游戏。)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把15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一共有15人,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与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发现这两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3.解决问题

  师:你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15÷3=5(人) 15÷5=3(组)

  师: 15÷3这个算式是在求哪个问题?你能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学生讲述理由)

  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如没写出单位名称,教师要引导写出)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2)。

  3.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师:如果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每组应有几人?

  学生汇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放开思维,大胆探究,同时使学生熟悉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

  三、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四、质疑问难: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教师也可补充提问:15人做游戏,可以平均分成4组吗?为什么?如果又来了2人,怎么办?让学生思考。]

  五、课堂练习:

  第29页“做一做”

  1.请学生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提出用除法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1)题:出示做风车图,请学生说一说图意。个风车,5个同学,平均每人做几个?

  列式计算:30÷5=6(个)

  (2)题:有18棵白菜,每筐装6棵,可以装几筐?

  请学生说图意,列式计算

  (3)题:出示画片图

  请学生说一说图意,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再解答。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3=5(人) 15÷5=3(组) 18÷3=6(人) 18÷6=3(组)。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 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 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6页第1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2)认为22+21=43(人) 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 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6页1、2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03-22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04-30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18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4-14

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教学设计03-04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03-18

下册科学教学设计01-29

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29

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