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6 14:39: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禹治水》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

  《大禹治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的精神是可贵的,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我们孩子只是二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章中文字表达的特点,想要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我通过让学生点重音、划停顿的方法进行指导。我坚信只要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加上一些朗读指导,他的感情一定会到位的。

  在讲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很多学生提出一些不懂的词汇,比如洪水泛滥是什么样的?由于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所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这一内容,我在范读时就着重加强了“痛苦极了”这几个字音,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如此学生再读的时候感情就到位的多了。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通过“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开通了很多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我紧紧抓住“千千万万、很多”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第三自然段中禹在治理洪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为了让学生简单体会,采用“共情”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你的爸爸出去工作三天不回家你就会非常想他了,或者你在外面天一黑,你也会非常想家。可是大禹却能十二年里为了治水都没有回家一趟。”经过交流之后,学生们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了提升,是个无私奉献的人,为了帮助大家治理好洪水,三过家门都不入。

  第四自然段中介绍了禹带领大家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后来洪水退了之后,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体会洪水退了之后的生活,感受大家的喜悦之情,随后指导学生们在读到洪水退了之后的情景时,应该把声音上扬,以突显喜悦的心情。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觉得我需要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课堂上接不住学生抛出的问题。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在这堂课中,有个孩子就问:“老师,他叫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治水呢?”一下把我问住了,是啊,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呢。一直回答不上来的我,用了一句“下去我们都查查”草草结束。后来查过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大家尊重禹,认为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在他的名字前加了“大”。学生们的想法千奇百怪,课堂更是瞬息万变,如果上课时我能抓住这个学生的这个问题,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相信孩子们就更能理解大禹治水的精神了。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继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2

  《大禹治水》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中的一篇文章。本课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在洪水泛滥成灾,百姓无家可归时,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文章共4个自然段,按起因、经过、结果安排故事情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通过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感受到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从大禹“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挖开九条大河”的描写中体会到大禹的顽强意志。课文篇幅短小,选材精当,文中“四天”“九座”“十年”“三次”等数量词的运用对表现人物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

  大禹治水的故事距离学生很遥远,对于洪水没有直观的认识,再加上年纪尚幼,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但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熏陶的良机,这些在蜜糖中长大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会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事,通过教学本课,可以与现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相联系,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大爱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 品读词句,突出奉献,英雄在艰辛中挺立。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体现了大禹不畏艰辛的奉献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大禹的奉献精神呢?首先在教学禹治水的过程时,通过比较父亲鲧的做法,用引读的方式让孩子在文中用一个字概括大禹的做法,通过第二次引读体会大禹治水工程的不易。教师激情的引读是火种,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勾画打动着自己的句子,想想哪些地方的语言特别打动着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因此在孩子体会到的点评中我都是从表达的角度进行指导。

  二、巧读数字副词深化奉献,英雄在大爱中挺立。

  三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做法。教学时我采用讲数字故事的有趣形式,引导学生联上下文,体会数字背后的意思。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读书引导,感悟”才、仅、却”表达的语气与情感,感悟禹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大爱境界.领悟禹能够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大爱,,就是奉献。大禹的英雄形象饱满起来

  三、 学习方法的渗透,英雄在咬文嚼字中挺立。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字学习方法的渗透,对孩子的识字兴趣以及方法的引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副词教学中,比较突出副词数词的用途,教师点拨,提醒,加强孩子注意,为三年孩子将来的写作道理有种引领。在理解了“欣欣向荣”后比较为何不写具体让孩子明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写作方法。

  不足:

  1、由于想一节课完成整篇文章的教学,因此许多环节不够落实,整堂课读得还不够,一课一得体现不突出。

  2、虽然力图在教学中体现对语言的关注,但在语言运用上这节课体现得还不够好。

  3、由于上课的过程中,缺少大家的沉稳,所以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还需在课中磨练。

  改进措施:

  1、认真研读教材,虚心学习,一定要懂得舍弃,认真落实每堂课的训练点。

  2、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3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创造情境,制造悬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激起学生思维活力方面,这节课上取得收获很大。

  其一:通过想象,感受洪水之猛。

  第一自然段,我只要抓住“无家可归”一词。“为什么无家?家呢?”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浊浪滔天的景象,想象“滔滔”“冲倒”“淹没”的场面。“归不了家生活会怎样?”接着进一步体会老百姓的苦难。不能让洪水再这样肆虐了,必须治理他。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临危受命。此时全班学生似乎迫不及待的呼喊出大禹的名字。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大禹创造性的治水而不是防水当然也是突显其功绩的一个方面,但毕竟不是本课首重点,因此我没有在这里过多停留,而是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三过家门不入”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因此,

  其二:从数量词中,由学生质疑生发,结合角色表演想象体会治水之难,付出之多。

  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为什么他连自己的儿子都不想见呢?我决定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孩子利用文白指导学生想象的,根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挖掘课文所蕴涵的情感。

  紧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大禹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没有回去。

  “他要治水,很忙,没有时间回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感觉多数学生都是泛泛而谈。我就引导学生读第二段,“你从哪看出大禹忙于治水,没有时间回来?”学生细读课文,有学生说“他走遍千山万水,要察看水流地形等,长期在外边走的,自然是没有时间回来了。”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有的学生说“他们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吃尽千辛万苦,所以没有时间回家。“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明白治水的艰难和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理了。

  这一环节我还给孩子们创设了二次想象:

  第二自然段写“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这里我要学生结合插图和实际经验,想象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第三自然段写“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在教学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禹真的不想见家人吗?孩子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还和同桌创造出角色,如同事,妻子表演对话。

  三次想象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比如说:

  1、读的形式单一,缺少变化。

  2、老师的话太多。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牵着学生走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4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一、教学效果:

  课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让人感动、他在外治水1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设计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想象并讨论:大禹这位治水英雄,三次经过家门他分别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带着疑问让学生再来讨论,结合课文学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全心全意扑在治水上,“舍小家顾大家”、他不光带领百姓治理洪水,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他的心是属于老百姓的、所以顾不上自己的家了、当我问到学生:“古时候没有挖土机,也没有铁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吗?他会吃哪些苦?”有的.学生说:“他可能会被洪水冲走,有生命危险、”有的说:“可能要在野外过夜,有狼呀什么的、”也有的学生说:“禹在外面可能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来读课文,效果很好。

  二、成功之处: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情绪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比较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构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出示大禹像,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到达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学生们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三、不足之处:

  时间把握不好、在观看洪水的视频时,视频播放的时间太长了,有的学生都有点坐不住了,也浪费了一点时间,以至于之后时间来不及了、还有一个对“治制”的巩固理解的填空练习“禹下决心()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后把洪水()服了”都没有做、对这两个字的描红也没来得及反馈,还拖课了。

  四、改进措施: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想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要改善的。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5

  《大禹治水》,课文有了变动。开头除了描写洪水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还写了禹的父亲治水九年却失败,描写禹治水的过程也截然不同。教学过程中,我将旧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结合进来,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禹治水前的段落,我引导学生将新老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思考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不难发现相同点是都描写了洪水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不同点是新课文描写了鲧治水的情况。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内容呢?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讨论后收获很多,不用我多说,就能体会到治水之难,也能感受到禹治理洪水的决心之大。

  教学禹治理洪水的过程,我用老课文中的一个词语“千辛万苦”引入,学生从字面上就理解了词语意思,我追问: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你体会到这个词语的`意思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研读相关内容,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治水之难。

  最后是大禹这个称呼的由来,课文中只提到了百姓安居乐业,拓展一下老百姓会对禹说些什么,尽情表达对禹的感激以及对禹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的钦佩之情,在名字前面加“大”的原因顺势而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6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

  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了一组洪灾的图片,让学生来谈谈看了图片以后的感受,然后再来体会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体会老百姓的“无家可归”。

  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先出示一组词语:走遍挖通察看引导劈开,让学生按顺序排列一下,从而揭示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并紧扣“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走遍”、“察看”等重点词语引领学生细细品读从而理解和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他的吃苦精神。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故事时,学生对大禹治水13 年,他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认为大禹伟大。我就提了一个问题:“大禹的儿子为什么十多岁还没见到自己的父亲呢?”,“大禹为什么能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能没有进去?”,从而更好的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学生也对大禹的英雄壮举敬佩不已。

  教学 第四自然段主要采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让学生放声朗读,说说心情如何,为什么。学生可能会说: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并分组与第一自然段作对比朗读,这样安排,与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加深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后引读最后一句话: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师述:让我们记住这位伟大的英雄――(学生接:大禹),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无私奉献的伟大英雄――(学生接:大禹)。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达到高潮。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隐而不晦,使学生受到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最后提问: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小朋友可能会说:“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伟大!”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7

  本文是一篇古代传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具有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滔滔的洪水、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学生说出了字面意思后,我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了口语训练。我说:“在咱们生活中,有没有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事件发生?”学生略思考,便想到了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大地震,并用自己的话,结合第一自然读进行了口语训练,我想,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如淹没、冲到、无家可归等无需再讲,学生也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通过这种教学,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他们已经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见解。听了学生举的事例,我心里面感到非常高兴。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教学的另一个亮点是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收获。通过朗读,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艰辛,体验老百姓对这位治水英雄的感激。

  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朗读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重点的字词引导学生认识的时间少。以后我会特别的注意。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8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于十三年坚持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水成功,为百姓造福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炼,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故事,课文描述的治水前后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疏导治水的智慧,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读故事、讲故事的`语言实践中体会大与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课文配有插图画面,泓括图中众多百姓在禹的带领下,火热朝天的开通河道,禹正在与有经验的老者观察地形,画面与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对应为学生领会课文,感受禹的形象提供了凭借。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会从课文当中获取信息教学中,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讲故事能力为辅,穿插阅读训练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本单元围绕伟人这一主体编排课文,教学中既要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也要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练习讲述故事。

  在本次教学过程当中,我更多的注重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书写的训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改正。

  通过讲授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做好每一件事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9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透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新课标指出:“就应让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

  首先透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透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透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

  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我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样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我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0

  《大禹治水》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教学本文,我紧扣“治水”,瞻前顾后,逐步深入。

  治水前——老百姓无家可归

  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通过图文结合、多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洪水的大,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从而明确大禹治水的意义与迫切。

  治水——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首先引导孩子们弄清治水过程,先拎出文章结构,通过朗读、集体交流,归纳出过程:决心——调查——疏导。这样有了清晰的过程结构,学生们头脑中对于文本更清晰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学习典型事例。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习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经典故事,再辅以介绍大禹的`其它故事,让孩子们对大禹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理解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大禹产生敬佩之情。

  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洪水得到治理,不再危害人类,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是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合理归宿。课文上到这儿,孩子们对大禹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我让孩子们思考:是谁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大禹说些什么?他们对大禹的敬意更深了。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1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故事。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本课教学有以下优点

  一、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语文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通过朗读,来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及各种文化信息的获取。《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读,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如:开头我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由读、放声读,使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为后面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从整体上感受人物形象。最后指导学生探究式的读,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多角度的读,个性化的读,从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大禹的奉献精神。

  二、教学中我还注意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做到了以学定教。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很了解,对课堂的发展也无法预知,因此课堂上我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原有的教案,通过教师的“情“来激发学生的情,同时运用激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读书、发言的欲望很强。

  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我针对中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情感激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在重点部分层层推进,通过朗读指导来突破难点重点,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进行拓展、迁移,为学生展示了当代的英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了提升学情的目的。

  当然,这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这堂课以读贯穿全过程,虽然在读的形式上有自由读、放声读、齐读、评读、默读等,但从整体的过程来看,学生的读感情融入还不够,感受还比较肤浅,比如让他们读受感动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受感动时,许多学生只把课文的原句重新复述了一遍,深度和广度上都还不够。

  2、主导性偏强,凸显学生的学尚不够有力。虽然在课前设计时我已经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中,仍有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情况,无论是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还是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献精神方面,教师给予的似乎较多,有时还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了学生。其实,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教学是有缺撼的艺术,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会提高到另外一个高度。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2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大禹的精神是可贵的,作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极具典型性的,可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课文所要颂扬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达的特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于学生缺乏对洪水感知的实际经验,因此无法体会到百姓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情境创设从一开始就有障碍。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让老百姓无家可归”这一课文内容,我让学生在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情”然后,再辅助以视频加深、巩固印象,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的了解洪水的可怕与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教案通过“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大禹为治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这是全文的关键句,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吃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山万水、挖通、劈开”等关键词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及个人谈感受等形式,从学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艰苦与不易。

  同时,这一教学内容是全文中最为困难的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千辛万苦”这个词语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从而也就感受不到禹这个人物的个人形象,体会不到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所以,能让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设计还是比较流畅、到位的,我设计了用动画理解“挖通”“劈开”,让学生直观的掌握了这一部分的内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发生的感人故事,“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个。如果从煽情,调动课堂气氛这一角度来说,这一小节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对话”这一方式来进行教学。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想问妈妈什么呢?”“如果你是大禹,你会怎么说呢?”利用师生的交流,来对禹的个人形象进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扑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顾大家,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反观自己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还需要不断努力和改进:

  第一,对教材分析还应更加深入地钻研,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合理有效。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对文本反复钻研,才能体会文本的精华,从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二,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第三,规范教师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炼,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第四,要关注课堂的生成。在课堂上,随时会有学生灵光的闪现,如何抓住学生的这些语言,将它们与理解文本很好地结合,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仔细研究和学习的。

  总之,这堂课带给我很多的启示,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和历练,希望我能从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3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有三个环节给了我触动。

  一、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识字教学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枯燥为有趣。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初读课文后,认读字词时采用了“大转盘”的游戏,将学生的识字行为寓于愉悦的游戏之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识记,突破了识字难点;在学写生字、识记字形时,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教学中,采用“争当识字大王”的形式开展“识字擂台赛”,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这样,识字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枯燥的读和写,他们在娱乐中掌握了字的音、形、意,从而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教学。在写字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评价彼此的字。鼓励学生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鼓励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如:刘雨的字写得非常工整,尤其是“撇”写得特别舒展,如果能够写得稍微小些,让占格不那么挤就更好了。因为学生不只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评价,那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他们更需要同龄人的评价,即生生之间的沟通。这里互评的设计,不但为了使学生学会正面评价他人,更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

  三、讨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给予鼓励,让学生从二年级起就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鼓励个性化发言。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了这些词语:聪明(因为他看小孩游戏就想到了治水的办法)、善良(帮助老百姓治水)、坚强(不放弃治水)等。然后我又让学生一文各自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通读本组文章,让他们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4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教学《大禹治水》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大禹这个古代的伟大英雄,并通过朗读、表演、想象、体会,感受到孩子对大禹的敬佩。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在教学中,我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通过训练孩子的.说话,使他们对“千辛万苦”有了形象的认识。

  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大禹,认真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动人的故事,既而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更深一步理解大禹的英雄形象。这一环节学生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就统揽了全文,理解了大禹这一英雄形象。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然后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以此来感受到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体会大禹公而忘私、心中只装着百姓的崇高精神。

  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15

  《大禹治水》是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古代的传说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大禹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的故事,赞颂了她一心一意为公、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抒发了人民大众对他的感激之情、缅怀之意,使人深受教育。

  全篇课文紧紧扣住“治水”这一中心进行展开,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治水前老百姓因水患而无家可归。

  课文先写了洪水的水势,“滔滔”形容洪水汹涌,波涛滚滚;

  其次写危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冲倒房屋;

  结果是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洪水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灾难,不治不行。

  这样就引出了第二部分——治水。课文首先写了大禹下决心治理洪水,然后写大禹仔细观察,挖河劈山,疏导洪水。

  “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两句话写了大禹治水的过程。从几个关键词里进行理解:“走遍”、“吃尽”,一个“遍”、一个“尽”表明了大禹为调查水情走了很多路,吃了许许多多的苦。“千”、“万”都表示很多很多,“九”并不是指数字九,古人以九为数之最大,这里形容大河、大山的多,还要“挖通”“劈开”,可见治水的`工程是多么浩大;大禹“仔细”察看水情,“带领”老百姓治水,身先士卒;通过“引导”的方法,使洪水流入大海,不再危害老百姓。从思想到行动上,把大禹治水的过程写得清楚明白。课文还列举了典型事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的感人故事,使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禹为大家,舍小家的可贵精神。“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13年”强调了大禹治水的时间很长,“三次”和“一次”形成了对比,“十多岁”应大于“13”,说明大禹离开家的时间太长,孩子都不知道父亲的样子,由此可见,大禹无私奉献的精神多么可贵啊!第三部分写治水后,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洪水得到治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人们非常感激这位治水英雄,大禹的名字也代代相传。

  课文的篇幅适中脉络清晰,大禹的形象也更加生动、感人。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08-25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04-11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6篇)04-08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4篇)04-0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3篇)03-17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7

大禹治水优秀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05-06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通用19篇)10-03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