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5 08:22:1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选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则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是一部智慧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同学们非常感兴趣。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课文描写了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贻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而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了本校“灵动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受《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所采用的叙述方式的启发,这样导入:同学们,在《草船借箭》这出戏中,主要有几个人物出场?男一号是谁?男二号是谁?配角和跑龙套的又有谁?戏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结果如何?我的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高兴了,马上翻书,马上报出了答案,因为他们早已经把这个故事读了很多遍了。男一号是诸葛亮,男二号是周瑜,他俩斗智,诸葛亮胜。你看,问题解决了,也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合作探究,深化认识。

  第二课时在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时,我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让学生、

  分组交流,并展示汇报。这三个问题如下:

  (1)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哪个地方写得最精彩?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

  (2)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是什么?曹操失箭的原因又是什么?

  (3)你认为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讨论后部分答案如下: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3、抓住诸葛亮的“笑”,填补文本空白。

  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我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诸葛亮的“笑”来深入体会:他到底在笑什么?学生也觉得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有的低头思考,有的窃窃私语,甚至有的同学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让他们先不要着急,先在小组内研讨一下。经过讨论,同学们得出如下结论:

  (1)笑自己神机妙算(胜利的笑)(2)笑曹操不敢出兵(自信的笑)

  (3)笑周瑜不自量力(胜利的笑)(4)笑鲁肃忠厚老实(幽默、宽厚的笑)

  一个“笑”字,同学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涵,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孩子们兴奋起来,觉得课文越深挖越有意思,虽然已经打了下课铃,但他们愿意继续学下去。

  二、体会写法,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

  在这堂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的,总结出:这也是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拓展延伸

  课题中的“借”换成“取”“骗”“受”“偷”行不行,为什么?

  1、从“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看出,用“借”好,因为骗箭不用谢。

  2、联系“火烧赤壁”来看,也应用“借”,因为火烧赤壁时,诸葛亮把箭都还给曹操了。

  3、用“借箭”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如果用“骗”,作者就不是赞美诸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教完《草船借箭》这篇文章,和学生一样不由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对周瑜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却不动声色,以至让周瑜喜形于色,以为阴谋可以得逞,却没想到他早已妙计在胸;诸葛亮是如此熟晓气象,能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诸葛亮对人的心理揣摩非常精确,他熟知鲁肃的为人忠厚守信,明白周瑜的聪明过人,了解曹操的谨慎多疑,对他们的性格这样了如指掌,真是让人惊叹!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因此讲解这样的文章,我不喜欢逐段讲解,而放手引导学生质疑,然后自主探究,我想,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的有所收获。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学生质疑能力是关键。如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围绕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出问题: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会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敢放箭,不会轻易出兵?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掉转船头?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探究。课堂上适时安排学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组织语言。这时的`课堂静悄悄的,学生有的静思默想,有的奋笔作批注,有的再次细致地阅读文本。课堂上虽未看到热闹的争先恐后的发言场面,但我觉得这静思的时间是重要的,这样的安排其实是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经过深层的思考,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的发言便有了一定质量,发言面也广了。

  学完课文后,我在听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时,颇感欣慰,因为他们领悟到了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学生纷纷说:学完课文,我觉得诸葛亮面对周瑜的阴谋能镇定自如,用妙计攻破他的阴谋,真是大智大慧的人;诸葛亮为了顾全孙刘联合的大局不与周瑜发生正面冲突,可见他的胸襟真是开阔;诸葛亮用巧妙的方法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才智真是过人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己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只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

  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但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老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须“学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 “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因此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 “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以创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以下两处语言点引导学生读悟并进行创新,从而在品读活的语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头脑中,使孩子的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农远资源的运用设计上,只是为了让它为教学服务,注重考虑适时、适度以及活用,让它真正为教学争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叹不如与诸葛亮笑自己的样子,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读更是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内心世界,同时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与朗读能力。

  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孩子们听说《草船借箭》在远程教育室上时,教室里一阵哗然。于是,我打开资源,同学们看着花花绿绿的课题,原本沸腾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显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了。这节课的导入,我通过多媒体画面再现历史故事,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课件就是不一样,当时,我就觉得这节课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万分:素质教育倡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即使你是一个幽默大师,只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没办法把孩子们带到这种历史境界中的,而远程教育资源恰恰做到了。

  当教学进行到课件范读环节的时候,怎么有些人昏昏欲睡了?问打瞌睡的同学是怎么一回事,其中一个胆大的同学站起来说:“老师,课件中的范读没您读得吸引人,你的语气抑扬顿挫,,有的地方加上动作,既夸张又幽默。”学生的话让我无言以对。我们又接着上课,我一边点着课件,一边带着学生学习课文,我们的学习步骤可以说按部就班,接下来,有一个Flash动画吸引了学生,那就是周瑜给诸葛亮派任务时的对话,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鲁肃和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看得不亦乐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这节课快结束了,课文小结时,我问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教室里鸦雀无声,连平时最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睁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问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同学小声嘀咕着,可请起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很伤心,记得前几年前,我也是教这一课,同学们又笑又乐,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谈得头头是道,还提了不少建议,其中课本剧的表演,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最高潮,怎么,今天用了先进的现代化工具,结果会是这样的呢,我不禁迷惑起来。

  我情不自禁地对这节课进行深刻地反思:

  我没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过程,原因有两点:

  一、过分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准备不充分。

  课堂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师生的权利,是师生之为“人”的'具体表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要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亲切可爱,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既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课件范读那个环节,我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不会出现课堂中那种沉闷的现象了。语文教学,虽可运用远程教育把语言符号及口头表述以鲜明的视听形象再现,但一定要先让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和理解,展开想象,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准备不充分表现在心理准备不充分,他们忘了自己是来学习的,带着好奇的心理,把学习的注意力全放在观课件上了。当然这里也有我引导不当的原因。其次学生准备不充分还体现在课文的预习没到位。我的反思结论是:运用远程教育,教师应该更认真地备课,不但备所上的远教课,还要充分备学生。这样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课文脉络,真正成为学习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二、没能创造性地选择教学资源。

  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方能驾驭课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曾有人说过,新的不一定是先进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进并不意味着理念先进,传统的不一定就是落后的,不一定就该摈弃。例如课件中的朗读,正如学生所说,字音虽标准,但缺乏生气,缺乏动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师的传统范读不可缺少,须知教师的范读,学生不但能感受其音,还可观其动作和表情,从而更好的模仿语气和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视课本剧的表演,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就这一点,我反思的结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废,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课件,把自己的优势教育与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并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于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是本课中的一个写法,然后拓展略读课文《猴王出世》进行巩固写法,课外拓展阅读《空城计》再次对写法进行指导。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引导学生仿写一个熟悉的人物进行练习。

  同时注意细节的处理。一个“笑”字,这是文中很不起眼的字,我针对学生当时活跃的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笑什么?学生读悟后,纷纷举手,得出笑借箭即将成功,笑曹操的用兵谨慎,笑鲁肃的胆小,笑周瑜的阴谋不会得逞等等答案。这样诸葛亮对人物个性的了解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那么识人心这一环节在一个“笑”字中得到了体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使自己在业务上更上一层楼,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在教学上能给予更多指导。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做到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的到位同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内容很简单,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学生在之前都多少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作为教材出现,就要求通过读文、学文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要求通过某些重点词句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这整篇文也是围绕”神机妙算”来展开的。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设计了大概的思路,后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借鉴李雪松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回想起来,有闪光点,也有遗憾的地方。

  亮点:

  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第一节课导入、检测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为什么借”这个问题;第二课时学习“怎样借”以及“借的结果”,体会并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质疑课题。学生们自己围绕题目提问,说说自己想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学文。一个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浓缩,我经常引导学生抓题目中的关键字。《草船借箭》很明显就是一个“借”字,抓到这个字后,学生们就很容易提出”为什么借”、“怎样借”。。。。。一系列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学文,目的性更强,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3、实物岩石。在感知“雾大”时,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写个字,然后用白色粉笔涂抹,这样学生就一下明白“雾大”的'好处---模糊视线。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要调过来,我在黑板上画出长江的流向,用小船实物演示,孩子们一下就知道是为了要顺风顺水。

  不足之处:

  老师的讲多过于学生的读,多过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也是我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有时感到上课很累,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而学生就一直在被动地听,其实我是怕学生理解不了,想让他们听得更明白些,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其实错了,就像这两节课,学生基本没有朗读过全文,一共也就有三次左右的默读。而剩下的时间就成了我的舞台,表面看起来上得很好,但这两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课文了解了,还得了什么收获呢?答案是没有,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的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问题其实不用我讲,就通过学生自己读文,就能够找到答案,这样找到的答案他们印象会更深刻。这个问题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并改正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这篇课文曾经参加过教学比赛,也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对这节课感到胸有成竹。拿出当年的教案和课件,略翻一遍,唤醒当年的记忆,就上了课堂了。真正上起课来,却感觉完全不是自己预想的那样。一方面,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虽然讲过多次,但对文本的解读、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并不是那么准确,时隔两年,很多细节已遗忘。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文中周瑜、诸葛亮、曹操、鲁肃,个性鲜明,要想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光凭这个故事来感受是不够的,必须去读原著,了解时代背景、历史时事、人物关系等。

  记得当年讲这课时,课前功课是做了不少。布置学生读《三国》,看电视剧《草船借箭》这集。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我吃惊的发现,他们中大多数都读过三国,对周瑜、诸葛亮、曹操等人物分析得头头是道,并且个别同学还能背诵期中的语句,我由衷佩服。但在今天的课堂上,当我问到谁读过原版《三国演义》时,竟然没人举手,只知道三国中的人物名字,其他就了。我也是无语了。于是,我只能在课后给他们补课了。接下来的其他几篇名著节选,我提前布置学生读相关章节的原著,并剪辑电视剧视频给他们看,这也激发了学生读名著的热情。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课前赶工,课上悬着一颗提心吊胆的心,这就是我在准备《草船借箭》公开课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现在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了,整个人瞬间觉得神清气爽,可以静静在办公室码码字,吹吹从山口边吹来的微风,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当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开课时,一颗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原本清爽的皮肤也变得躁动起来,是害怕还是担心?确实说不出来,因为各种感觉都夹杂其间,就像一根被打了几个结的绳子,心里的阻碍是无处不在。想到教研室要来听课,各学校都派人来,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课,不能丢脸!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重点看了单元导读,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主,并能够带领学生体味古典小说阅读的兴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开始准备讲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自己对文章的过程脉络的把握还是有点不够清晰,对讲课过程的把握还有点混乱。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的,无论讲得怎样,我都逃脱不了,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为了想逃避讲课,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电视主人公那样,受到强烈刺激立马晕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我并没有晕倒,还顺利地讲完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至于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我脱离了提心吊胆,血压回到了正常指数。

  听完老师们给我这节课的意见,我的感触颇多。邓彩霞老师指出我的课自读自悟部分太少,环节设置中轻重把握不合理,让我把课堂中“初读感知”这部分的全班齐声朗读改成自由朗读或者学生默读,并且弱化生字词的`教学。我的导师贺老师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内容这部分用时太多,并且告诉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进行简单的梳理后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测人物内心世界,这样我的第一课时才有了重点,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带着学生把文章过了一遍。周老师在评课时,指出我的课件太多,色彩艳丽,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选背景时候,我就像个美工师一样,希望以最美的颜色呈现我的课件,但是我恰恰忽视了,我不是来展示精美图片的,我是来授课的。正如周老师说的,课件是辅助工具,要少而精,是为了辅助和补充课堂的,不是跟着课件完成教学,被课件牵着走。并且要明确题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说,小说的教法要重点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展开,把握这三个要素,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关键,了解故事情节是基础,体味环境烘托人物,环境推动情节的独特妙处,体味小说这种题材的独特魅力。在周老师的最后点评里,她又给我们讲了如何针对不同主题明确文本定位,谈到了要按照新课标本学段的要求设计教学,并结合学情合理设置环节。

  听了这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又认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大家的意见十分中肯,有些问题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问题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话让我感到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对如何设计教学,如何备课,如何教好不同题材的文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比起自己闭门造车,自己摸索教法来,上公开课被大家点评确实是一项迅速提升自己教学的捷径,这里有同仁中肯的点评,在只言片语中,让我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在头脑中又重新进行了整合,对如何教,如何备课,如何有效设置课堂环节有了更多的感悟,收获良多,也感谢大家的传道授业,让我解除疑惑,大家的点评让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进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无头苍蝇。

  《草船借箭》的公开课上完了,但是研讨教学的精神留在了羊楼司小学,我会根据大家给我提出的建议改进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有效,把学生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权和刘备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在孙权联合抗曹进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炉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措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本节课教育学生通过读课文,感悟文中的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培养学生的研读能力。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谁对《三国演义》有所了解?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的?你知道书中哪些重要人物?哪些重要故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著名故事《草船借箭》。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看清条理

  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巩固新词新,注意读音。

  3.检查讨论。

  (1)课文中出现的`哪些重要人物?

  (2)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生了什么事?

  抓住重点词,板书

  周瑜―――鲁肃

  诸葛亮―――曹操

  说出他们之间的事情,抓住他们之间的联系,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读对话,体会人物内心。

  1.通过前面的阅读,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陷害他,同桌分角色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指名分角色按时答顺序逐句朗读,分别说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指导、帮助体会人物言外之意,懂得他们的心理活动,体会诸葛亮的豁达大度,沉着镇定,胸有成竹。

  3.连贯地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人物的个性化有所认识、了解,并能突出地表现出来,通过同桌对话,分角色读课文,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及言外之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加深理解,表现出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周瑜自叹不如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知道《三国演义》书中的许多章节,从而对学习本课有所帮助。但学生对社会历史了解的太少,对三国时期的混战局面,历史背景,知道甚少,对地理位置,孙刘为什么联合抗曹不太懂。

  本节课,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比较好,部分学生在分角色读课文不熟练,也读不出感情来,达不到作者要求的目的,教师指导读太少,学生对字词的掌握也不熟,部分同学们读不成句,对为什么能借箭成功说不完整,有待于加强朗读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2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开头部分周瑜与诸葛亮军中议事,周瑜步步紧逼,其毒计可谓蓄谋已久,大有天衣无缝、诸葛亮必死无疑之感。诸葛亮沉着应对,还出乎常理地将造箭时间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认为在开玩笑。借箭时,曹营万箭齐发,诸葛亮饮酒取乐,完后还大呼谢谢,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诸葛亮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他也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他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但绝不会直问原因,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回去好向周瑜讲述取箭经过,给周瑜一个迎头闷击,让他清醒地看到自己阴谋的惨败。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忌能,他以作战急需为名,设造箭之计,事出为公,诸葛亮不好推辞。让诸葛亮自入圈套,还立下军令状,人证、物证俱全,诸葛亮有口难言。此计之毒,非一般人所能破。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时,“例行公事”,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大多数学生就围绕“谁向谁借”、“为什么要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郭威的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A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B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

  ”C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

  “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

  ”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

  借用草船箭本文根据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中的相关章节。文中主要是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用了十天的时间造了十万支箭来羞辱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斗勇,巧妙地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显示了诸葛亮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我班的主要材料是诸葛亮如何用草船借箭。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求知欲强于平时,好奇心和进取心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默契合作,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我认为有以下主要亮点:

  一、首先,充分挖掘文章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汉语的工具性对聋生尤为重要,是聋生语言学习和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上,我抓住文章中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方面的训练,以丰富他们的单词积累,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应用技能。比如,在这门课上,我找出了一些常见的句子,比如谁做了什么,同时做了什么,把单词和句子改写成了句型,比如单词和句子,用什么隐喻句来比较什么,把修辞句改成陈述句,它穿插在教室里,让学生练习说和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而且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掌握课文的主要材料,设置问题,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德国教育家德斯多维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励“温馨活泼的教学氛围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永恒。

  教师应运用有效手段营造和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具有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掌握课文材料,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在这节课上,我对课文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是不是借草船上的箭,让学生自然地得到按时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妙计,还是从结果开始,然后探索借用箭头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了解周瑜的心境,朗读并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魔术。这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的时候,他们及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诸葛亮聪明的资产负债表现在在哪里?他的借箭计划是如何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物理教具,让学生用嘴、用脑、用手。

  俄罗斯教育家乌辛斯基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注意力是通往心灵的唯一途径,而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通过它进入“注意力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材料的注意力。例如,在复习借箭准备时,我展示了一只“草船””立刻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然后让学生们谈谈根据“草船”借箭的准备工作,这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再比如,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船一个字一个字地放着”,我画了一个简单的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放在船上。学生的兴趣很高,这使得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缺点:

  四、教材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懂天文,懂人,懂地理,有勇气,会计谋。我们班的学生很难从借用草船箭的过程中总结出这些原因。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材料,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更具体、更肤浅的“懂天气、懂曹操、懂地理优势、有勇气”的原因。下课后,我认为原因是具体的,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很狭窄,有点断开连接从以前和以后的材料。如果你了解人们的内心,包括了解周瑜和鲁肃。从这一角度来看,了解曹操可以作为借用箭头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也可以作为一个泛化,这显然是缺乏的。其次,诸葛亮精算的经验不够深刻。

  借草船箭的成功是基于诸葛亮的巧妙计划。那么,他的“上帝”手表现在在哪里?现在“美妙”在哪里?可以说,曹操的这一特点,在借箭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出来了:估计三天内江上会有大雾,决定曹操不敢出兵打仗,船只的安排,回程风平浪静可以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巧妙算计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服务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显然,这种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

  五、事件的因果关系将立即结束。

  在本文的许多地方,许多事情都有因果关系。当涉及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时,我只是设计问题,让学生找到原因,忽略“问题”;结果。例如,当诸葛亮的船接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们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命令军士打鼓呐喊?不问:打鼓呐喊会有什么结果?它转向了另一个问题,尽管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结果。

  简而言之,本课程有一些亮点,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可以在将来改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答案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着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1-27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4-02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01-0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04-1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3篇)03-19

草船借箭语文教学反思03-24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精选3篇)03-24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4篇)04-0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精选6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