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21 08:36:0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陈情表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陈情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陈情表教学反思

陈情表教学反思1

  10月19日和10月20日,我利用连排课在高二(4)、(5)班进行了《陈情表》两个课时的教学。本篇课文内容较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展示的形式,提前一天给四个组分配了任务,每组负责展示一段。每展示完一段,我利用白板展示出重点词语,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解释,以检测当时的学习情况。课后我有收获和教训。

  学生展示时我有意外的收获,主要来自高二(5)班,有两个组的小组发言人展示得近乎完美。她们除了上齤台根据白板打出的原文进行翻译之外,还能找出本段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在黑板上面边写边展示,一个小组展示的.是古今异义词,一个小组展示的是表示时间的词语。这是需要我在四班提醒给学生,让学生改进的。

  关于这次课,由于课件我做好之后没有浏览一遍,以至于呈现给学生时,顺序有些颠倒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以后我会认真做好课件,保证使学生感觉到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陈情表教学反思2

  本文是一篇以情动人,感人至深的文章。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一、作为一个新手,教学设计尤其重要

  一方面,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因而,有效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设计成为重要课题。也就是说,如何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并取得最大化的学习效果,这才是备课最关键之处。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一定会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走,稍不注意,甚至会出现与教师意愿相反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作为新手,由于缺乏课堂的掌控和应变能力,将很难应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光要吃透教材,建构教学流程,还必须尽可能从多方面为学生设想,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状况,力争保证教学过程的万无一失。

  初上该课文,我就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当时,我在反复研习教材的基础上,备了《陈情表》的详案。教案设计了两个问题,我自认为比较简单。可我忽视了自己是在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吃透了教材,可学生不一样,他们是第一次接触课文,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情景,不能也不可能上升到我想的那个高度。因此,学生对于我的教学设计,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不知所措。课后,我深深地思考:尽管我是备了详案,可我是按照我的思维去设计教学,但完全是以我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导性,学生并不可能完全按照我的思维走,因此,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后再次上该课文,我从学生的角度设计了《陈情表》的详案,效果非常的好,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流畅。

  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

  初次试讲,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陈什么情?为什么陈情?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希望借此理清课文思路,但课堂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面对我的问题学生茫然无措,课堂成了一潭死水。可这是为什么?我明明设计了详细的教学设计,难道是教学设计有问题?当时丝毫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地走完流程,再也无法顾及到学生了。于是越教越枯燥,越教越糊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不上来,感觉整堂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把“答案”“教”给学生,这种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状态,决不是我要的课堂。

  经过反复推敲,第二次试讲,我把提问改成了: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三、教学中的大胆创新,就是要在精心准备设计的前提下,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

  当四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问题的切入非常好,所以每个学生阅读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能紧扣课本进行问题的讨论,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课堂上,我突然觉得,既然学生都能借助提示语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容,那我何不把教师课堂小结换成学生课堂小结,板书多种“情”之间的关系,我再稍加补充,岂不很好?

  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其实心里很紧张,毕竟是比武课,万一学生总结不到位怎么办?我应该怎样往主题上引导?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课堂最后十分钟,两位女生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小结“情”的丰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像老师一样在讲台上的阐释,有板有眼,有模有样,所有的同学都为他们鼓掌。这才是这节课最精彩最成功之处。因为学生们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们尽管总结的不是很完美,可是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反映非常好。学生总结是自主的,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想不到课堂上突然的想法,大胆的设计,竟会有如此成功的结果。

  四、结语

  语文教学看似简单,但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尤其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教学新手精心准备。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与训练时,又不可过分拘泥这个设计,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甚至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3

  本文的主旨是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境况,申诉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因而申诉什么、如何申诉就成了文章的重点。作者以“孝”为核心,出于情字,归于理字,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读之令人感动。我在教学中注意把握这个特点,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心绪、感受、愿望等。学生在诵读和教师的点拨中,基本上能把作者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逐一找出来。从而领会到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忠”“孝”进行理解。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先尽孝后尽忠——解决矛盾。作者在详尽委婉的`陈情中,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达到了陈情的初衷。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诵读花的时间过多,对于“情”的内涵和多种“情”之间关系的分析欠详细。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

  总结: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指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教”是为“学”服务的。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让学生有机会说话,有话可说。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大胆地展示自己,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陈情表教学反思4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朗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掌握各种方法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学习完了《陈情表》这篇课文,有成功,也有不足。在反复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更多地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自己当成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把教案更加详细化、具体化。

  正是因为作者以“孝”为核心,将诉情与陈理交融一体,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终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同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李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李之终也。”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因此,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言文,我在分析文章内容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主要文言字词的处理,注重积累,联系之前的学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也注重文本与生活的联系,让语文走向生活。②本文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对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确的本文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寓情于理的特点;也感受到了文章情理交融,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点本节课上得较成功。

  本课在分析孤苦之情(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责无旁贷)、感恩之情(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两全之情(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时,分析得比较到位,但是两难之情分析得不够具体。上好一堂语文课真的不容易,作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朗读课文,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当我们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朗读与训练时,要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情表教学反思5

  学习完《陈情表》这篇课文,回头总结,有成功也有遗憾。

  首先我的感觉是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问题设计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当六人学习小组围绕“情”的内容展开讨论的时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你展示我点评,掌声此起彼伏。而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其次这节课堂教学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任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是晋代李密的名作,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本节课在第一课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对文章的品读、悟读上,通过诵读品味感受美文直击人心的魅力,深入体会文章抒写的孝情,理解其文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并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现实,体会父母之爱,懂得感恩,懂得如何孝亲。因此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要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的切入点,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考探究,使之形成心得,有话可说。经过反复推敲,我把问题设置成:本文陈了哪几种情?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回答问题自然有话可说。最后一个环节在抒写孝情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铺垫,因而学生对亲情的抒写便水到渠成,听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告白,我深为感动,而一部分同学也抹起了眼泪。本节课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整个过程轻松愉快,整个课堂充满笑声,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再次本节课成功地运用了诵读、点拨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文章委婉得体,悲恻动人。这个特性,决定了它是最适宜用诵读法进行教学的课文。因此诵读贯穿整堂课中,齐读、抽读交替出现,边读边议,学生们就在一次次的讨论与诵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缩短了与作者心灵上的距离,真正深入到了李密的内心世界,理解了当时他进退两难的境遇,感受到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深情。同时借助多媒体展示真情图片,引导学生感悟亲情、母爱,抒写孝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洗礼与升华。

  但感到遗憾的是在第一自然段的引导学习中,分析不够具体深刻,对于学生的讲解我的点评较少。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认识到,作为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群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高度重视备课,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有话可说;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大胆地给学生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机会。

陈情表教学反思6

  我总是寻思:古文怎么教才能吸引学生?许多老师抱怨古文很难教,我也有同感。但我们不能因为难教而“简教”,也不能因为无趣而“怠慢”。

  作为农村高二的学生,对文言的积累有一定的量,但由于不记、不熟,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作为老师,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积累词句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到文字背后的声音,他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学生才有兴趣往下读。

  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的篇幅又和高考的古文接近。如果不疏通字词的话,就很难读懂内容。因此我要从高考的高频词的角度让学生积累字词。

  一、读要有目的

  读总体来说可以增见识长学问,拓展思路,改变思维习惯,促进个人进步,消除寂寞,净化心灵、修身养性、休闲娱乐。所以第一次读都要达到目的。

  第一次读是培养语感,读准字音,以朗读者的激情感染自己,使自己蕴酿朗读的感情。所以学生在模仿读时能声情并茂。

  第二次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生边读边查工具书,对字字词进行对比筛选。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次读是为了深入理解,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李密交流,和作者交流,和自己交流。

  二、查要有重点

  一篇古文,要查的字词是很多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就要对课文做筛选,加强积累高考高频词,学生才有明确的方向,学生学才有信心。因为高考题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但知识点来自于课本。等到学生做习题时,遇到课本上积累的词语,他们心里有多高兴。就能够读懂陌生而浅易的古文了。

  三、问要有深度

  我认为一篇文章是否读得懂,思得深,就要以能否提出问题为主要。所以学生的思维深度应体现在“巧问”上。如果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去问题教育”是可怕的。

  在课堂上,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吧!所以在这节课里,我改变了往常的做法,全部由学生自主提问,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惊喜,想不到学生对课文理解那么深入,思维那么活跃。

  四、思要有时间

  在一些公开课中,有些老师有合作交流的环节,但由于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无法交流,无法回答,交流就成了晃子。所以课堂交流时间一定要留足。给学生留足时间,学生才能读得充分,思得深入,问得巧妙,答得顺畅。

  五、练要有针对性

  在前面的古文教学中,我是先以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学,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多学生都拿参考资料做答,并不真正去思考。而在此节课中,我打破常规的做法,先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真正弄懂字词的意义后才去练习,从练习中观察就可以得知学生是否真正思考和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六、结要有余味

  课堂小结是重要的。但平时我们的.课堂小结大都由老师来完成。但本节课我让学生讨论总结,让学生升华文章的感情,觉得余味有余。文中陈了对命运多舛的悲情,对朝庭的忠情,对皇上的感激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对自己的无奈之情。对以上的感情总结,学生都能一一道来,顺理成章,让我欣慰。

  在一些古文课例中,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独立讲字词的课型,大多都是以串讲为主,讲得像分析现代文一样。而我此节课中,我把字词独立开来讲解,是否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

  在当今“孝”这一传统美德被逐渐淡忘的特定时代,对中学生谈谈有关“孝”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当然,作为一篇精典的文言文,我们又不能忽视文言知识教学,否则就成了政治课。

陈情表教学反思7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文章。也是讲“孝”的一篇课文,感人至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全文虽不足500字,却成为千年传诵的抒情佳作。它写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公元263年,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等灭蜀。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晋武帝)立即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初年,为了安抚蜀汉的士族,同时也为了吸引吴国的士族倾心于晋朝,减少将来灭吴的阻力,于是对蜀汉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为官,或征召他们自身赴京城洛阳任职。李密就在征召之列。作者作为亡蜀降臣,如果不应召,会被认为是“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但此时作者卧病在床的祖母已90多岁,作者实难赴任。为了说服晋武帝,作者巧妙地利用当时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写下《陈情表》,推托祖母年岁已高,无人奉养,要求暂缓赴任。晋武帝只好答应他的请求,并在生活上给以优厚的照顾。苏轼曾言:“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这种情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学生是一个不错的教育素材,也能达到既教书也育人的目的。教案的设计围绕着两个问题展开:本文陈了哪几种情?并展示了一组提示性词语: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处境、心愿……以此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理解“情”的内涵,进而展开讨论。由于问题很好地贴近了课文和学生实际,而且又有了详细的提示语,因此学生能很好地深入课文思考探究。结果是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笑声充满了课堂,此时的我不再是唱独角戏,已然成为了导演,而学生也充分诠释了演员的角色。

  由此可见,在讲解古代散文的时侯,并不是因为时代久远而使学生产生隔阂感,主要是因为教师还未找到一个学生有所感悟和引起他们思考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我们还是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角度着手。贴近学生的需求。

陈情表教学反思8

  语文教学的读,就是从正确识读语音、词汇和文段入手,在阅读中读出词意,句意,段意。古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正确断句,读懂文意,读出情感,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是我设计《陈情表》教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样的思路,缘于学习借鉴李阳的疯狂英语教学法(Crazy English)。疯狂英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内容,用近乎疯狂地诵读来强化记忆,巩固感知。李阳疯狂英语特别强调动用各种感官,来强化感悟。语言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教授语言,也应该用活的方式,而不是以死的方式来教育。课堂的活,就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全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主人。

  很久以来,很多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记忆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对一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读起来佶屈聱牙,背起来更是无处下嘴。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大段大段地熟读,熟读以后再像钻机打眼一样一点点地超前冲。往往是前句背上来了,后句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即使是能背诵下来,也是背滑句,不知道文章的意思是什么。其实,所有复杂的东西,都是由简单的事情组成的。一篇文章再长,我们只要加以分解,化烦琐为简单,就能很好的记住。记一段不容易,记一句就相当简单。这样的提示,有助于学生的诵读。

  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笔者感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课外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非常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该多读书,多涉猎,并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

陈情表教学反思9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时候,文本内容时代久远生疏或文字深奥难懂,学生理解的难度比较大,就需要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一座桥,引导学生顺利通过,走进教材中去。

  青年教师屈保川对《陈情表》一课的处理是比较合理的。李密那个时代的背景学生不清楚,李密为什么不愿去做官学生也不能理解得透彻。老师采用了诵读和探疑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一个“情”字展开教学,是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的。对于这篇文情并茂的文章,通过诵读来品其情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诵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感悟的过程,读好了文也就通大半了。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必须重读、多读。本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但有一点遗憾,就是读得情味不够,似乎只是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对诵读做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能品其文而感其情。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齐读、分组读、竞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揣摩,理解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情”不能仅指出来,还要去品味。就好比一盘美食,你能说出它的用料它的味道显然不够,亲自品尝才感受得真切。诵读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门艺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诵读,而代之以繁琐的讲解,以致学生不愿读不会读,读的能力十分低下。如何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陈情表》中所陈之“理”,老师引导学生做了分析梳理,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层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但放得不够,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牵引,在探究的主动性方面有所缺失。这是一堂竞赛课,有许多领导同行来听课,讲课者通常会考虑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对时间的把握要恰好,怕出现冷场或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讲课者要控制好课堂进程,牵引学生思考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话,学生便会养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探索型创新型人才。也没有必要课课追求完整性条理性,面面俱到往往流于肤浅。点燃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教师的问题过于简单和琐碎,虽然使得课堂看起来一问一答比较热闹,但对培养学生积极深入思考的习惯也是不利的。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选准了一条合理清晰的主线,进行诵读探疑训练,文言知识的学习也紧紧围绕主线,整节课条理清晰,结构紧凑,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好。对于《陈情表》这样的有一定难度的文言,能在一节课之内完成那么多教学内容,确实不太容易把握好。教师在教材和学生心灵之间搭建了一座桥,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适度地放手,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把文章做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学习的主动性会有所提高,当然,这要看我们搭的桥怎么样。

陈情表教学反思10

  在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活动中,我选择教授必修五李密的《陈情表》一课,授课后,我在发现授课的成功处时,也发现了不足。

  正如评课老师给我的建议一样,这堂课的前半节有些“闷”,我以为学生会被作者的那份深情感染,但学生并不如我期待地那样“多情”,相反他们有些“慢热”,所以在分析李密向皇帝申诉自己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召为官的苦衷时,部分学生对苦情、恩情、忠情、孝情、亲情等“情”内涵的理解欠深入,思考探究展开略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较好地体现。“情”虽动人,课堂气氛却不够活跃。这一点让我很遗憾。

  课堂设计相对成功的设计我认为是在德育目标的突破上,为了激发学生对“孝心”的感悟,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张照片:我的姥姥和妈妈,题目为《我最亲爱的》,并在课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与姥姥的深情以感染学生,引发他们对亲情的感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如何把孝心化为行动?我的抛砖引玉真正地打动了孩子们,使他们对如何尽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露出了赞许的目光。事实证明我的设计是成功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设计,作为语文老师必须高度重视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切入点,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突发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便是这节公开课给我的最大启示。

【陈情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陈情表》教案02-16

陈情表备课教案01-04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

小草教学反思 《草》教学反思11-04

化学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最新12-27

陈情表获奖优秀教案09-27

《陈情表》教案设计08-31

《陈情表》教案13篇02-17

《陈情表》教案(精选10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