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时间:2022-04-09 12:29:2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精选9篇)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1

  基于课程标准:列举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描述工业革命给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所以本堂课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讲述法,列表法。

  在导学案的部分,我主要罗列了两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行业?结合书本59页,引导学生从市场、体制、资本积累等角度分析,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很快。但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课堂的主体部分,我出示了:列举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时间、人物、发明罗列。在学生上台展示之后,对于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基本没有问题。

  最后采纳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共同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结构的变化,出现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于这个知识点,要多交代,因为这与下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诞生有着直接联系。城市化的推进,则从生产力提高着手。以及改变世界形势,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引导学生也从这些有利因素中,总结得出生产力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

  感悟:历史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的研读和结合史料分析,真正的要做到学生对于知识的通俗易懂,还得培养学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2

  我在讲授社会《工业革命》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工业革命的经过及它的伟大意义,然后就当时世界及中国的社会背景状况作了拓展。

  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工业革命即第一次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工业革命把人类从手工时代带入了机器时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生产力迅猛发展(举例说明),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业革命起源于欧洲,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47%,半数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新课程倡导大教学观,反对就教材教教材,就社会课而言,应通过具体社会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之所以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状况进行拓展,就是让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还不能完全掌握或理解所拓展的知识,但我认为这样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对背景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同时还可以丰富知识,提高兴趣等等。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3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7课的内容。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课内容学生较为熟悉,能上出新意,又能帮助学生突破表象认识历史本质也是不那么容易。经过对学生和教材的认真分析,我作了精心设计,用一个课时授完。下面,我对一节课进行总结反思。

  本课重点:

  一、注重历史概念的阐释。例如“工业革命”、“机器”、“手工工场”、“工厂”等。通过概念的阐释,帮助学生体会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根本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工业革命。

  二、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基础历史史实,从而加深理解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三、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利用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回答第一届世博会是在英国伦敦举行的。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在伦敦举行?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工业革命,导入本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4

  《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发端及其扩张、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等,教科书部分中分了3个: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火车的诞生。编者煞费苦心的在这三个部分的众多知识介绍中埋下了对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传授。但对学生来说本课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更别谈从中找出或发现历史规律。所以老师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我在备这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把课文的板书进行了重新设计。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反思自己在整堂课中的表现发现: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一起分析。

  二、探究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中学生并不具备高层次的理性分析能力,他们更习惯于从直观、感性的图片、视频中获得对问题的初步认识。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现实,为学生铺设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探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用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探究的佳境。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是运用情景模拟的形式讲授的,模拟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趣味。通过三个展厅即三个方面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成就和背景,第二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第三个方面是工业革命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总体上条理分明,学生可以形成大的知识框架。

  具体讲授时,运用图片、视频、表格、历史材料等资源来吸引学生注意,感知知识,同时生动有效:采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主体性。同时使学生感受科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在整个过程中,失去先机,后来夜郎自大,最后沦为被侵略的境地,使学生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落后就要挨大,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中央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重视科技及自主创新的原因。其二让学生对“对外开放"也有一定的理解。

  本节课内容较多。时间有限,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同学有些吃力,没法自主完成探究。

  解决措施:让学生进行提前预习,教师进行课前指导;把学生进行分组,几人一组,设组长,学生间互补学习,进行合作探究。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只有这样课堂才能焕发生机。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6

  历史必修Ⅱ主要是世界经济史内容。从宏观上讲,就是按时序描述和阐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审视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经济增长的实绩、经济交往以及各民族经济在历史上的的冲突与融合。人教版必修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单元包括: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本单元从全球史的视角,展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新航路的开辟,使基本处于隔绝和孤立状态的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早期殖民扩张,以一种血腥和野蛮的方式,强行把落后地区拽进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历史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除了通过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建立起世界各地区的联系外,还有欧洲人在亚洲、非洲、美洲的野蛮掠夺和屠杀。在这个市场体系中,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居于主导,因此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摧毁各种阻碍,确立其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无疑是本单元非常重要的一课。

  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即要求学生在掌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教材三个子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从工场到工厂、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子目是工业革命开展的背景和主要成果;第二子目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第三子目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很显然,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课的主题应该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那么,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呢?这是本课的难点。

  杨扬老师在这节课中,对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进程进行了详尽的讲授,尤其是工业革命的进程;对工业革命的影响,采用小组讨论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态自然大方,叙述流畅自然,时间安排合理,详略得当;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过渡顺畅,尤其对于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进程)处理非常到位;“工业革命的起点”与“工业革命的终点”两句使用巧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做出了最合理的解释。另外,对教材的补充论证很有说服力,比如说《流浪法案》的补充。

  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广义的资本和狭义的资本之概念的区分,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对于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可能需要一个小结(归纳说明),以便于学生的总结;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是否从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学生的导学案有未完成的现象。最后对于本课的重点,即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这节课并没有花时间进行重点讲解,也缺乏一个系统的总结。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或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掌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领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分析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法:层层设疑,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联系比较法:构建知识体系,突出事物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使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3。正确认识工业文明的成就与代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联系中国历史深刻理解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2。难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师:先请大家看《英国工业革命》视频,然后概述它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多媒体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

  1、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和完成时间。

  2、结合补充材料一,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提示从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结合补充材料二,思考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有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逐题归纳总结。(工业革命的扩展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世界市场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呢?(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市场产生发展情况)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探讨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原因时,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必需性,殖民扩张实力增强,新交通工具出现,工业品强大的攻击性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原因:机器大工业生产急需拓展世界市场;实力空前增强,大肆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新交通工具出现密切了世界的联系;价廉物美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品的利炮。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的影响,要强调从对殖民国家,殖民地国家和世界联系影响三方面考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进步;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联系。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分析事件影响,应从作用的多个对象考虑。就某一对象也不能一言概之,应一分为二的分析,如对殖民地而言既要看到破坏性,也要指出建设性。

  四、本课总结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问世标志工业革命开始,1885年瓦特蒸汽机问世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将人类推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法美相继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五、拓展延伸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同时,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那么,工业革命对中国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呢?请大家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读后思考:

  (1)材料中所指“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分别指什么?

  (2)请以中国为例,加以说明。

  2、同光中兴时兴办了近代企业,为什么第一次科技革命在中国也没有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获得什么启示? 课后探究:如何全面地评价工业革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怎样尽可能地缩小贫富差距,建立和谐社会? 教学反思:

  使学生掌握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和重要发明及进程,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高了学生材料解析能力。懂得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联系中国历史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技兴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8

  在整篇教学设计中,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发言,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精心选题。如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选择题,火车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给他们设置一个悬疑,“下列四个人物中谁没有坐过火车?”激发学生答题兴趣。再比如最后的活动探究题“结合材料,你怎样看待国际间的竞争?”学生的思路容易集中在材料二,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忽视了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而这又往往取决于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所以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题解析技巧到掌握。

  这篇教学设计是我进行第二次教学之后修改而成的,在第一个班级教学时,出现了颇多的问题。从导课到三次工业革命特点时,都十分顺畅,一气呵成。可是进入影响分析时就卡住了,后面的环节很难有效果。经过其他老师的指点,豁然开朗,问题就出在我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而将他们的思维圈在我自己设计的模块上,将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成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影响,学生看见这样的字眼就懵了,不知道该怎样思考。原来现在的政治课本已经不再介绍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我这样的设计模式就脱离了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无法构架一个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后来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就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归纳工业革命的影响,肯定有不全面的地方,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这样反而能顺利突破难关,还有利于培养后面讨论环节的气氛和和学生分析、表达的能力,一举三得。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9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并在我准备公开课教学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再次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公开课,我担任了高三历史学科授课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最大限度发挥多种媒体教学的优势。总之,本节课紧紧围绕课题,努力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启发诱导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一:集体合作、集思广益

  接到这次任务后,我们历史备课组就专门召集了备课组会议,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出建议,收集资料,使我的后期制作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高三年级组的其他学科的老师也热情地给予及时的帮助。总之,本节课是在不断试讲、评课及修改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节多媒体课是建立在大家智慧基础上,不断反复斟酌形成的。在此对历史组全体老师以及其他帮助我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课件制作精心构思,反复修改,力求最佳

  这次公开课,是在结束新课讲授,进入总体复习的情况下进行的。选题只能是复习课。而做复习课往往比较困难,难以出新。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后,便开始着手课件制作,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一边调整思路。这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我的课件设计了五大板块:导入新课——目标核心——知识梳理—课外拓展——热点链接——解题指导——实际运用(即课后作业),并配以相应的课堂练习。从课后听课老师的反馈中,我感到我的设计是成功的,有几位外地老师要求把课件复制给他们或EMAIL邮寄给他们,以便那些没来的老师也可以看一下我的课件。不管曾经付出多少辛苦,我觉得只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一种快乐!

  第三:学生是演员,老师做导演

  我上课一惯是本着“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的原则,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节课的知识梳理部分完全是由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相互提示,互相补充,由学生完成,我只是设计了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路,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框架构建起来。这一点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充分肯定。通过这节课的锻炼,对学生的认知,教学目标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不但可以“听中学”、“看中学”以外,而且可以在“想中学”、“讨论中学”、“练中学”等等。因此,在学生活动方面,除了讨论外还可以尝试穿插其他形式,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第四:利用媒体手段,增加课堂容量。

  复习课的特点就是要有足够的.容量,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第五:紧密联系实际,直击当前热点

  历史课的教学有时也离不开热点问题,因些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所在。这里的实际有两方面: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实际。这节课的设计就充分考虑了这两方面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观性试题解题能力较差的实际,结合热点材料设置了材料分析性主观题目,进行解题指导训练,渗透学法指导,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巩固消化,学以致用。

  第六:问题和不足

  1. 课件制作的精美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整体思路的构思,尤其是设计的创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深化。

  3. 问题的设计引导,也应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以利于调动学生思维。

  整体上,这节课虽然有了进步,但是至始至终仍然没能完全摆脱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仍是一种程序,一成不变地在按计划去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最大的困惑。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衷心希望大家给我批评指出,以期更大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04-03

《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师教学反思09-23

《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文反思02-05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01-27

《挑战第一次》教学反思12-26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4-22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04-17

第一次真好教学反思12篇01-27

乌塔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