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08:41:4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读书明理,文以载道,理解把握文中孟子仁政思想。

  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教学重点

  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二、孟子简介

  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

  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8、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简介孟子思想主张

  打出战国征战形势图,和当时背景,理解孟子主张的难能可贵之处。

  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群雄逐鹿,战事不断;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仁政

  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民本

  邦国的主权在民

  用人以民意为准

  政事以民为归宿

  五、熟读课文

  1.听朗读录音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同学生齐读。

  六、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采用“大家问题大家答”的方式,小组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或者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个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一个提问者),然后向其他小组提问,其他小组的`成员聚精会神捕捉问题,准备随时帮助解决。

  ㈠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㈡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㈢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㈣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七、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学习重点,提升指导。

  八、以文释文——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

  可以采用齐答或者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2、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3、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九、古为今用—课外拓展

  小组讨论成文,然后分享畅谈。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表现,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2、文中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令人歆羡的社会蓝图,请你用你的生花妙笔试着描绘出属于你的理想社会图景。

  十、教师寄语(由同学们的设想蓝图描绘转化为引导他们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树立上,紧扣专题教学目标)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用世,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兢慎笃定,屈原

  为圣君贤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们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历史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接力棒传到我们90后的手中,同学们,从此刻起,告别庸碌告别懒散,树立高远之志,力擎信念之灯,跨过荆棘越过沼泽,不在浮华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体制不善社会不公,甩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低调冷漠,让自己借助科学知识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影响周围的人,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而改善整个宇宙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授课感受:

  成功之处:

  1、认真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还话语权给学生。从解读文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优势。

  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什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怎么教,依赖于每个教学环节严谨而机智的设置。

  3、课外拓展环节设置为“古为今用”,对于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确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师寄语内容具有深刻的激励意义。

  不足之处:

  1、导入语中提及“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课时因为课堂容量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导语部分内容空置的问题出现。

  2、文学常识、课外积累和“大家问题大家答”这三个环节,有心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学生不熟悉,很难量化成绩,导致竞争只能算是引进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结果,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3、最后课外拓展时,“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处理有点仓促,以致学生多元而精彩的对社会蓝图的个性构想没有充分发挥。如果这儿内容再丰满些,对文章的内涵理解还能再加深。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通过课后练习把握一词多义。

  2、理解孟子主张──仁政,重视民心向背的积极思想。

  3、体味欣赏本文运用比喻说理,善于运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理解孟子主张──仁政。

  【教学过程】

  一、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二、《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三、读课文,生字正音

  四、重点字词

  1、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2、名词活用为动词: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3、之:

  ⑴寡人之于国也:主语和介宾结构之间无意义。

  ⑵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⑶填然鼓之:衬字,无意义。

  ⑷树之以桑:衬字,无意义。

  五、文言句式

  1、否定句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2、介词结构后置: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3、判断句:

  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固定格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六、分析课文理解孟子的仁政

  1、提出问题:寡人之民不加多。

  2、分析问题: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

  4、仁政内容:

  孟子的仁政:

  ⑴民本思想,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⑵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

  ⑶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要“不扰民”、“不违农时”,要“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七、体味欣赏

  1、结构严谨。

  2、善用比喻。

  3、气势充沛。

  八、通过背诵练习感受孟子的语言魅力

  九、学以致用,课堂思考孟子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十、课堂练习

  一词多义。

  十一、结束语

  师总结全文,师生在歌声中感受孟子的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思想基础及其历史进步性。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讲授边巩固、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童年受母亲严厉教导,立志成才。长大后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政”论、“民贵君轻”说等。中晚年带领门徒游历各国,宣传其学说,但屡屡受挫。于是退而与门徒坐而论道,合著语录体议论性散文《孟子》。后人将其与孔子合称“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二、简介孟子名言,指出孟子思想对世人的影响

  孟子思想传承了两千多年,其思想瑕瑜互现,精华糟粕并存,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敬人者,人恒爱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男女授受不亲”等,但其思想影响至今。

  三、简介本文涉及的时代背景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魏到梁惠王在位时已由强变弱。为富国强兵,恢复并扩大疆土,梁惠王大量招贤,孟子也慕名前往。本文为其二人第三次交流节选,围绕“民不加多”的提问,孟子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措施。

  四、听完名家朗读录音,给本文生字词注音

  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讲解相关重要字词句并逐段检查。

  五、课文分析

  1、在第一自然段中,梁惠王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2、在2~4自然段中,孟子认为“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想一想,“五十步笑百步”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

  4、在第5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开始实行“王道”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5、在第6自然段中,孟子认为在“王道之始”的基础条件后,还应该实施什么措施才能称王天下?

  6、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孟子在最后一段是怎样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用了什么方法?

  8、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评价其开发自然资源的主张。

  六、知识巩固

  1、通假字: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涂有饿莩

  2、词类活用:

  ⑴填然鼓之

  ⑵树之以桑

  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⑷谨庠序之教

  ⑸然而不王者

  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3、特殊句式:

  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⑶是亦走也

  ⑷非我也,兵也

  ⑸未之有也

  ⑹申之以孝悌之义

  ⑺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古今异义:

  ⑴寡人之于国也

  ⑵河内凶

  ⑶请以战喻

  ⑷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⑸弃甲曳兵而走

  ⑹或百步而后止

  ⑺邻国之民不加少

  ⑻斯天下之民至焉

  五、一词多义

  〖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寡人之于国也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数〗

  1、数口之家

  2、扶苏以数谏秦王

  3、数罟不入洿池

  〖王〗

  1、然而不王者

  2、王道之始也

  3、梁惠王曰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之〗

  1、寡人之于国也

  2、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驴不胜怒,蹄之

  〖兵〗

  1、非我也,兵也

  2、穷兵黩武

  3、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草木皆兵

  〖胜〗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3、日出江花红胜火

  4、予观夫巴陵胜状

【《寡人之于国也》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06-16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04-17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10-08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03-08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8-2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3-08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10-06

《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08-25

【热】寡人之于国也教案02-27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优秀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