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19 11:19:3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关于《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1

  《重叠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从而掌握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实施后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置认知冲突。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教学中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浓厚兴趣。当学生解决参加两个课外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由于直观思维,跳入了教师有意设置的“陷阱”,都回答出有17人,而教师适时指出不是17人,答案有了争议,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冲突,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通过报名表让学生发现冲突的矛盾点,再让学生设计图案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知识的理解水到渠成。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收集学生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站一站——圈语文和数学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特别是在解读集合图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本节课上有2次重点解读了韦恩图,第一次是韦恩图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韦恩图后。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只参加数学兴趣养和提高。

  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后,发现集合里面的重复问题,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合的重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际,体验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2

  我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视频。感觉一些设计上起来比较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有的则热闹有余思考深度不足。当我看到《小学数学教育》第10期的时候,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老师的一段文字给我了很大启发:从没见过韦恩图的学生,很少能自发想到用“圈”来表示数量关系。为此,很多教师设想了种种启发方式,如“请呼啦圈帮忙”。

  其实,这个“圈”还是教师给出的。既然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用圈表示的图,那就给两个圈,只要他们能恰当运用不就得了。走出了硬要让学生自己想到说出,以显示教学水平的误区。一切变得简单!

  《集合—重叠问题》中渗透的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

  一、开启数学寻根之旅,延伸数学思想的脉络。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

  二、让学生在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建构数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三、利用一起作业进行在线检测,理解、巩固重叠问题基本方法。

  通过画面回忆的方式,孩子们和我一起梳理了本课知识脉络。从分类到集合再到重叠问题。从中发现规律,学以致用。因为本次活动要突出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四、让学生立足当下,放眼世界,爱上数学!

  数学教学主要侧重的是知识、方法和能力。而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巧妙的进行了价值观教育。让孩子们意识到集合无处不在。我们也身处同学圈、朋友圈、亲人圈等各种集合。

  作为信息化的技术手段的应用,千万不要盲目跟风,被所谓的技术和设备所绑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师生,最能提高效率的技术为我所用。比如在线检测,当堂分析数据,选取易错点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还比如拍照上传,展示不同方法或者学生的错误。能够节省很多时间。再比如学生评价奖励,适度使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3

  总体这一节课,感觉比较成功,学生们思考问题都很积极,捕捉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但也有不足。总体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用统计学生使用电脑的问题导入新课,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冲突。让学生不自觉的体会到了新的知识。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而对同一个问题每个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自主建构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

  多让孩子发言,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要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还要做一名善意的鼓励者和欣赏者。唯有如此,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知识的过程才会充满精彩,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的舞台。

  不足之处:

  在处理最后“拓展提升”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没有往“重叠问题”上思考,说明我在前面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重点强调的还不够坚决,徐峰老师在点评时也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重点不断强化,这样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才会到位。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要注意这一点。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4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最近的教学心态很不好,一直在懈怠状态,教学的热情一直在低迷中,已经对于很多的事情都麻木了。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个警钟,知道了自己的缺乏,同时发现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不谈整节课的教材主要谈谈上课时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语言方面。

  一、太“麻烦”学生了——有效的设疑

  现阶段随堂课上惯了,很多时候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都是停留于教授学生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状态,时常有的心态是上课时间来不及了干嘛一定是要学生讲,自己讲解算了,太“麻烦”学生了。忘记了怎样的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学习?纯粹的接受得来的是一些木讷、缺乏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是我所希望的吗?所以在这节课上一直卡在的地方就是怎样引出“为什么要调整表格就是调整表格的必要性,也就是韦恩图的优越性在哪里”,从而怎样去突出这张表格的不足之处就是我要去解决的问题。所以主要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原来表格中找重复的人的麻烦,从学生的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慢些、有的快些,用“为什么会找的慢?”“你能给找的慢的学生怎样的意见或建议?”这两个问题去让学生感受体验调整表格的初衷,从而引出了韦恩图的雏形表格。

  二、太“忽视”学生了——有效的评价语

  外出听课时,名师的课总是有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魅力,除了教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的激励、随和的课堂评价语,有效激励性的评价语是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在试教了几次后,大的环节没有变动,在评价语方面备课备到了许多的细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事先预设的评价语方式,如:在课前交流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你不仅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而且语言表达的可真清楚”;在汇报交流学生作品时评价“你的作品可真好有这么多人喜欢,让老师也能一眼看出谁重复了,谢谢你的作品,请坐,大家掌声欢送”;在听别人的发言时评价“你的耳朵可真会听!”一次次的激励使学生上课时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太“小看”学生了——有效的预设

  课堂中的许多“小意外”是一节课的亮点、笑点,同样也是一节课的盲点、卡点,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发言。在课堂中时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小意外,随时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而在这节课上真的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当出现要选每个班要选5人参加跳绳,6人参加踢毽子,问一共要选几人?就有个学生出现了说是“30,5×6=30”顿感无语;在利用韦恩图去计算一共要几人时,就因为多说了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出现各种完全按照答案去凑算式的结果,无语了。课堂中的每一次闪光点或是卡点其实很多时候是看教师是否有各种有效的预设。

  每一次的开课是一次提醒和提高,在不断修正和改进中进步。我想在数学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叠问题》教学反思5

  《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新增设的一个内容,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性,本节课我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例题所提供的素材来合理的进行问题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

  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有以下特点:

  1、从生活中选材,设置悬念,造成冲突。

  本节课在不改变教学意图的情况下,我创造性地改变了教材。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因为上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所以我给6位学生发了大拇指,给4位学生发给大红花,请学生们猜一猜一共有多少人获得老师的奖卡呢?通过猜总人数的这一情景活动,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讲解在这里为什么不是6+4=10人,设置悬念,造成强烈的认知冲突,适时强调重叠的情况,由此通过动手实践,仔细观察,让学生初步形成重叠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注重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如几次通过变化例题中的信息,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3、打破传统教学,从特殊到一般

  枪椅子、猜拳游戏中的重叠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解决,为此本节课就顺水推舟利用呼拉圈建模,重点解决对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复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关于《重叠问题》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08-06

关于律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07-10

关于《春联》的教学反思范文12-16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7

关于律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07-10

音乐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07-10

安全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07-10

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07-09

刻舟求剑教学反思范文12-26

《山雨》教学反思范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