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9:42:54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1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能体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再采用读读、说说、演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学生读一遍课文就需要六七分钟,所以课堂上我让学生分小组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句子后,给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对学生品味句子指导的也较少。这一方面是课文篇幅较长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备课时考虑的疏忽。鉴于课文的故事性很强,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生排演课本剧时虽然要发挥主动性,教师也要加强指导。课堂结束前,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了解将相团结一致治理国家的事,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又是一篇讲历史的故事,又是一个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篇章,有些不太爱讲,因为学生如果觉得老师总用一种方法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他们肯定也不爱学,借助优秀教师的方法试一试,果然很有效。

  一、学文初始,填官衔

  将--(廉颇)--(大将军)--(元帅)〔武将〕

  相--(蔺相如)--(宰相)--(总理)〔文臣〕

  二、在学文时,成语开花

  ——蔺相如——“廉颇”同样的方法

  想想你在学过的成语中,有哪些成语可以形容这两个人,这样既复习了成语,又结合课文了解了人形象。

  三、了解人物性格,再辨事情缘由

  借助关联词说清楚: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又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内在联系。

  这样在一篇文章中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有劲儿,老师教得有信心,在轻松愉快之中将教学进行到底。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历史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课前我在网上观看了名师徐善俊老师的教学视频,觉得徐老的课上得生动、踏实,善于抓重点词句品分析人物形象、知晓人物性格。教学手段简单,内涵却很丰富。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和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一写作方法,难点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三个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我借鉴徐老师的教法,在班上“演练”了一番。名师的课果然不同凡响设计的问题之巧,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积极地思考,高举着小手,恨不得个个要说到,这让我的.心里充满无数的喜悦与激动。

  学完课文后,我开了一个小小的“人物评价会”。这次提问,竟然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孩子们说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小小的脑袋里装满着智慧之光。如文中的赵王给人的印象是懦弱,但李谦诚站起来讲:赵王启用蔺相如,蔺相如多次立功,可见赵王是一个知人善用的君王。多么创意的发现,看来他们并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我没找到触发点而已。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2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3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

  在这一课教学中,我着重完成两个任务,首先一条就是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在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蔺相如靠的是否就是一张嘴”这样一个问题,按照故事的发展,让学生一步步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品质。而最后之所以“将”“相”和是因为廉颇、蔺相如都爱国的关系,所以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第二个就是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最后进行总结评价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原则,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自己的体会和收获。在汇报时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教师的我既遵循学生的思路但不脱离教学重、难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廉颇、蔺相如的光辉形象都已深深地印入学生的心里。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4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创意最佳,新而不俗。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反思11-29

将相和教学反思04-08

将相和的教学反思04-22

将相和教学反思10-06

《将相和》教学反思10-06

《将相和》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2篇)07-22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11-03

课文《将相和》的教学反思10-06

《将相和》的教学教案反思10-06

将相和的课后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