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赞》教学反思

时间:2021-02-01 20:24:31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胡杨赞》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杨赞》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胡杨赞》教学反思

《胡杨赞》教学反思1

    《胡杨赞》是五年级下期的一篇讲读课文。文中赞美胡杨树有着千年不死的生命、千年不倒的毅力、千年不腐的意志,让人深感震撼,同时作者也以象征的表达方法为像胡杨树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人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教学中我以学校新课改的“六步教学法”为导向,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用心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突出了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课改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顺利达到了学习目标。

  首先,我以动画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对这个沙漠中顽强不屈的绿色精灵—胡杨,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边读边勾画,自主学习3、4、5自然段,再过渡到第7自然段的理解,明确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然后回扣第6段,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以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之情。学完课文最后一段,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课后第三题,想想:作者多次用到这样的排比句式有什么好处?在精读感悟后再问学生: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着胡杨树吗?在对全文的理解后,学生顺利地答出“作者赞颂的是那具有胡杨一样默默奉献、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顺利拓展延伸后,让学生再次激情品读赞美胡杨的句子,从而让课堂顺利推向了高潮。最后,我根据板书总结全文,让学

  生回扣目标,总结反思,自然结束新课。

  课堂中,为了达成目标,我把重点问题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交流,把难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再精讲点拨。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如:边读边勾画;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等。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尝试着新的教学模式。践行“六步教学法”,我的教学更加井然有序了。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气氛,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孩子学习更轻松更愉快了。课改,任重而道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胡杨赞》教学反思2

   语文是是什么?语文给精神以力量;语文给心灵以阳光;语文给智慧以生长??阅读教学是干什么的?就是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也就是说,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胡杨赞》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突出“以读促情,读中感悟”这一主题思想。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十分重视情感体验的学科,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则知识的传授、德育的渗透将如丝丝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下面,我就主要从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大方面来谈谈这一课时的具体设计。

  本课时设计的理念依据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依据阅读教学提出的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潜在目标理论,将本课时的教学定位为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朗读激发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感悟,即以读促情,读中感悟。

  那么如何让理论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呢?首先就要认真解读文本,《胡杨赞》是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既有喷薄的激情,又有优美的文笔,二者相得益彰,非常适合朗读训练。作为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既要抓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更要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体会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鉴于上述理念与教材特点,我特制定了以下几点目标:

  1、精读课文,弄清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

  2、用中心词概括胡杨的特点。

  3、体会象征的手法,体会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4、用自己的话赞美胡杨,激发对胡杨的赞美之情。

  第一点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读懂文本,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二点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的目的。第三点目标则旨在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第四点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从而培养学生说写能力。

  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最终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法、引读法,以作者对胡杨的集中赞美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形式来进行本课的教学,来实现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时的.教学流程主要设计为如下三大板块,依次是:

  一、整体感知,认识胡杨。

  二、细读分享,感悟胡杨(感受胡杨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的精神)

  三、情感升华,赞美胡杨

  最后说说本课时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体现作者的感情主线:赞胡杨——赞生命——不畏艰险、默默奉献。使本课的重点及作者构思意图充分展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体会和把握。

  以上就是我对《胡杨赞》一课第二课时教学的设想和阐述,但是现实和预设还有很大的差距。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朋友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上了《胡杨赞》一课,自己很放松,但很投入。面对着这一篇洋溢着激情的美文,如果自己不能让课堂、让学生激情飞扬,那真是一种罪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用心去感受语文的美。在课堂中,我注重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真心地激励每一个孩子细微的进步。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心,用心投入到了充满乐趣的语文之旅:一个问题刚提出,课堂上小手林立;课将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孩子大声的抗议:老师,我举了几次手了,为什么还不让我回答;课堂上书声琅琅,我和孩子们一起把对文本的理解融入到了朗读之中,进步很明显;孩子们满含激情,富有文采地抒发了对胡杨树的赞美??

  上课下来,美女说:“今天激情飞扬,很成功哟。”我这才发觉自己变得口干舌燥起来。审视自己,在那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自己确实投入了,好似进入了武侠小说中走火入魔的状态。但当时并不觉得累,也许是被孩子们的成功所感染吧。

  激情飞扬的语文课堂,感觉真好!

  

《胡杨赞》教学反思3

  《胡杨赞》是一篇以“热爱生命,共筑和谐为主题的文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细细体会,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胡杨的深情,并认识了解象征等表达方法。

  首先,我请学生找出作者集中赞美胡杨的第六自然段。抓住“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理解3、4、5自然段,再过渡到第7自然段的理解,之后,回扣6段,指导感情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由胡杨这种植物及人,了解文末两句话:“无论是……”感受生活中像胡杨一样,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人。认识象征这种手法,找出文中其他的表达手法,体会其妙处。最后,总结全文,赞美胡杨,结束新课。

  课堂中,为了达成目标,我主要抓住了这几点进行训练。

  1、抓住关键段落,以点带面,学习全文。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尤其是文中的第6自然段,概括了3、4、5自然段的内容,我决定从这段入手,带领学生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全班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资源共享。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迅速地找出了描写胡杨的句子,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抓住关键词语体悟情感

  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是课标明确提出的。在五年级的教学中,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怎么才能准确体会呢?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本来含义。弄清含义后,放入句中朗读,反复的读,通过读、想、联系实际体会词语在文中真正的含义。如:“惨不忍睹”表面上指胡杨长的丑,难看,不忍心看。可是细细一想,既然这么丑,这么难看,作者为什么还这么钟情于它呢?顺势而导,引导学生挖掘出这个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明白胡杨的丑是千百年来抵御风沙形成的。这丑就是对生命的呼唤,对生命的渴求。胡杨的顽强就容易深入学生心灵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我们听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的、直白的语句了,而是有了生命力的语言。

  3、感悟表达手法,渗透写作指导

  这篇文章写得很美,运用了多种手法进行描写,象征是最主要的,也是学生才接触的。这一点,我放到了理解全文后才引出。当我问道“作者赞扬的仅仅是胡杨吗?那他赞颂的是什么”在对全文的理解后,学生顺利地答出“作者赞颂的是那具有胡杨一样默默奉献、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此时,再引入,这就是象征。告诉大家象征的含义并举例,学生就容易接受了。因此,对这一点,我讲的多,也详细一些。而其他的比喻、拟人、排比则让学生来分析概括,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明白写好习作的关键。

  当然,这节课上完后,我也在深深地反思,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说可圈可点,但是整体气氛不活跃,显得比较拘谨,个别平常很积极的同学甚至没有举手。我想,我是不是显得过于强势,过于包办,以至让学生“失声”。我把学生想说的都说了,学生当然就没话可说了,或者干脆当起了听众。文章并不难,很多地方学生已经说到点子上了。我还是在重复啰嗦,以至于浪费时间,而对于该深入挖掘的地方。比如:“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生长,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这一处,生命,什么样的生命呢?什么样的人才有这样的生命呢、我们要怎样才能拥有怎样的生命呢?本应该带领学生深入地学习,进行拓展。可是,课堂上,当听到学生谈到一点时,却轻易满足,根本没细细思量,这是共性的认识还是个性的思考,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即便如此,课堂上应该完成的赞美胡杨的话却拖到了课后,听不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深入文本,吃透教材,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霸占学生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