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时间:2022-09-30 03:32:00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篇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教研课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从选课、备课、磨课到最终上课展示的过程,组内老师不管是教师课堂评价语还是教学环节、板书设计等多方面,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与帮助,使我深地感受到团队的温暖与力量。

  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团队力图合理利用教材和层层深入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思考、体验中学会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采用了直接导入的方法,并请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感悟语言文字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

  课文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先从引导学生品读小幼龟侦查巢穴外面情景的神态、动作入手,使学生感受到小幼龟的机警与谨慎;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游客焦急急切的合理与向导的“若无其事”的反常,通过理解词意“若无其事”,创设情境,使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语境再次体会向导“若无其事”的正常,从而初步感受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培养想象能力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课文的第5—8自然段时,我采用以读带讲、读中想象、感悟的.方式,体会文中的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默读,并试着用文中的语句概括这几段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最后通过小练笔选择不同角色的不同想法,更让学生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地认识。

  在这节课中,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很多:首先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的不同心情的语句地方比较仓促,尤其到5—8自然段的情感升华部分,学生情感投入欠缺;其次,不能机智灵活地处理课堂教学环节,致使文章表达方法及推荐好书环节没有进行;再次,在课上,自己还太过“强势”,总想牵着学生说出我想要的答案,留给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时间过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实得不到位。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3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所以拿在手上多读了几遍。当我读第二遍时,我的内心就被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所震动。今天,在课堂上边教,我的思绪边飞。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还应懂爱,会爱。人往往因为爱,但不懂方法而造成被爱所伤害,甚至毁灭。

  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上课开始和学生交流:“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人白天工作学习,晚上休息......”来理解这就是自然规律。让学生讨论“人们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自然规律来生活将会怎样?”来理解违反自然规律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不良影响。通过讨论,为了解海龟的自然规律做下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文本内容。抓住“争先恐后”“稍不留心”来了解幼龟的生存受到食肉鸟的威胁,从而理解出巢前侦察情况是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让生讨论:外面安全,幼龟们将怎么做?外

  面不安全,幼龟们又怎么做?在学生理解了幼龟的生存规律后,也就明白了同伴们的做法是违反了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

  三、抓人物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同伴们爱不爱海龟?从哪些语句看出?他们希望海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让生明白:爱要懂得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4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5

  在校的“两同与两不同”(同一年级上同一课,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法)研究课中我上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续,讲述了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成为食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多次研文本参考许多相关的教学设计后,我决定上第一课时,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欲出又止、踌躇、极不情愿、争先恐后、气喘吁吁等词意。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方法。

  4、通过句子的对比指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及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上课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整合导入

  1、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字理识字区分形近字:幼幻,啄逐

  2、指导书写啄。

  3、检查词认读与理解情况(相机表演理解:气喘吁吁)

  三、初读课文

  每人读一句比赛读全文,要求:读音准,不添字,不漏字,声音响。

  四、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什么是自然之道?请同学们自由快速地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抓住旅客、向导的不同表现,学习“救龟”段

  上课时前三年环节都很好,到了第四个环节,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出现了从末出现过的问题:一位学生在概括时差点把课文都复述完了。班上了孩子们都听得不耐心了,看着她没完没了地说我可真差急啊,很想打断她让她坐下,但这个孩子平时就不敢回答问题当着这么多的老师的`面让她坐下,一来打击她自信心,其它的孩子也会下课后取笑她的。于是,我一直等到她说完坐下。看看时间已经没有办法按计划授课了,有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这是我上课的一惯作风,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更好并临时加上了理请课文条理的环节:

  1、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几节写了救龟?哪几节又写幼龟受到伤害的?

  2、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3、观察板书总结出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的最基本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这样一来孩子们很快地简短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连那个女孩也再次勇敢地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这一前一后的对比中,体会到了将段意连起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觉得我的课上得很扎实,学生是真正的有收获。我原来是多么的遗憾这节的容量太少,没能好好地展现阅读指导使课堂的目标显得太简单。但看到孩子们学习的进步,听到老师们的认可,我认真地审视了原来的教学设计,发现自己加入的环节降低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将最后一个环节取舍让更多的学生有时间领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次教学让我深深地领会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应该贪多求深,正如今天沈大安老师说的:“教学目标要适度,宁少勿多,宁低勿高,每天进步一点点。”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

  《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每次总是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才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的合理与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体、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现将执教这一课后的不足之处总结一下:

  1.在教自然之道这课时,采取了以演促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走进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来评议嘲鸫的.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课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个环节是否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作用,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描写小海龟动作的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但是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关系,还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后每上一节课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

  2.关于质疑,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学期语文研究的重点。在本节课上,也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而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教案继续进行,使这个环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给学生,也就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得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3.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审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于心而未能成于行。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7

  周老师执教的《自然之道》选自小学人教版四年级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是让同学们走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自然之道》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然之道》是让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课文中的作者对此就是深有体会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要求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第一课时内容比较少,刚开始周老师用破茧成蝶的故事引入课题,故事中小男孩原想帮助蝴蝶破茧,后果却导致蝴蝶死去。这个故事引起学生的深思,初步了解到自然中的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规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自然之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很快把学生带入了文本。

  接着周老师让同学对课文的大致内容有一个了解,知道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对于到底是一件怎么样的蠢事不告诉学生,不过课文的内容其实还是比较简单的,通过预习,大部分同学已经知道这件蠢事指的'是什么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对于疏通课文这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然后周老师的生字教学也是本课时的亮点之一,周老师同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火眼金睛”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易写错的生字,并提出对此字的记忆方式,而且周老师还在读记过程中,注意了写得教学,读写的结合不但让学生记得牢,也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在理解词语时,周老师很有智慧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以提问题和争当小老师,用找同义词,说一句话的方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在解答中学会交流,真是一举多得。

  最后,周老师结合四字词运用和课文主要内容出了一道练习题,对小学生是一个检查又是一个课时小结,第一课时完美结束。

  整节课就是板书欠缺了。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8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相反的结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如,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紧张”、“焦急”,师提问:此刻“我们”为什么会紧张、会焦急呢?

  对“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朝鸫突然飞来,他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回沙滩去”一句,你们是怎么理解的?引导学生感知:“我们”之所以紧张和焦急,是因为我们为幼龟的安危担忧,说明“我们”有保护动物的善心等等。

  联系对比理解感悟。如,眼前发生的惨剧让大家感到很“震惊”。是怎样的惨剧呢?为什么作者不用“吃惊”而用“震惊”呢?教师适时让学生认真看课文插图,追问: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

  换位思考理解感悟。如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可以采取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不足之处。一是学生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二是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9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朝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到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悔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小绿龟的命运牵动着“我和同伴”及“向导”的心,也清晰的展现出各自思想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时,我采取了联系上下文、联系对比、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等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进而发展到震惊与后悔;“向导”由心平气和进而发展到发出十分难过的悲叹。引导理解感悟的方法和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可以从下面三个教学片断中可见一斑:

  教学片段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后,找出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学生找出了“紧张”、“焦急”。

  师:此刻“我们”为什么会紧张、会焦急呢?

  师:要理解我们此刻的情感,结合上文理解。

  师:(指名读文)“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朝鸫突然飞来,他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回沙滩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们”之所以紧张和焦急,是因为我们为幼龟的安危担忧。

  生:说明“我们”有保护动物的善心......

  教学片断二:采用联系对比理解感悟

  眼前发生的惨剧让大家感到很“震惊”。是怎样的惨剧呢?为什么作者不用“吃惊”而用“震惊”呢?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采用联系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我让学生认真看课文插图,追问学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金黄的沙滩上,有许多幼龟放心大胆地爬出巢穴,正努力奔向大海。大海里有他们日夜思念的妈妈。

  师: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生:天空中还有很多食肉鸟正铺天盖地地扑来,那些幼龟马上就要变成它们的美食了。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有只幼龟张开嘴巴,表情十分惊讶,他似乎在说:不是很安全吗?怎么会有敌人出现呢?

  生:那些幼龟似乎在叫喊:妈妈,快救我呀!我遇到敌人了@你的宝贝马上要成为敌人的美食了............师:原来是这么可怕的情形啊!怪不得“我们”会“震惊”呢!......

  教学片断三: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理解感悟

  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时,我采取换位思考和抓重点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生:老师,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响彻云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响彻云霄呢?

  生:那是它们叫的声音很大很大。

  生:为什么要欢乐地叫呢?

  师:是啊,如果你是那些食肉鸟,此刻你是怎么想的?

  生:啊!真爽啊!几天没吃东西了,这些幼龟真是美味啊!(生还在抹自己的嘴巴,感觉很惬意、很满足的样子)

  生:啊!这些幼龟真嫩啊!吃了它们,真算是没有白活一场啊!

  生:真过瘾啊!真好吃啊!......生:谢天谢地呀!今天吃饱后,我又可以管几天了......

  师:向导此刻为什么是“悲叹”呢?如果把“悲叹”换成“感叹”,你觉得怎样啊?

  生:不好!书上的肯定好些。

  生:我感觉到向导此刻很后悔了。他后悔自己把那只幼龟抱走。他肯定在想:我怎么这么糊涂啊!我真是徒有生物学家的虚名。

  生:“悲叹”有悲哀、伤心的意思。看到这么多的幼龟都葬身食肉鸟之腹,想到感到很伤心......生:作者看到这些悲惨的情形感到很内疚。向导是个生物学家,他知道幼龟的生活规律,由于自己极不情愿地将那只出来侦察的幼龟抱放到大海里,致使众多的幼龟遭受灭顶之灾,他不能原谅自己......生:老师,“悲叹”比“感叹”更能表达出向导伤心、难过的心情......

  生:老师,我还知道向导说的这句话该怎么读呢!

  师:好啊,请你把向导的话读给大家听。

  生:(深情朗读向导说的话)......

  以情代读,以情代悟,悟中有法,以法促悟,学生的内心情感就会像喷涌的火山滚烫,学生的思维就会像奔涌的泉水滔滔不绝,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就会像江河奔流不息,学生就会口若悬河。和文本对话时,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都得到了发展,试问,学生的语文还会学不好吗?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教学时从课题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么来入手,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这一自然之物的?学生在自读中能找到九句描写幼龟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细读这九句话,思考:从这九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形体特点,繁殖规律,活动方式。)在形体特点中感受幼儿龟的弱小,在繁殖规律中感受幼龟的庞大家族;在活动中感受幼儿龟的谨慎;在结局中感受生存的恶劣,引发质疑。这些都是海龟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一课中,先从我们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观察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发现幼龟——抱龟入海——群鸟食龟——抢救群龟”),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我的思绪就像课上学生回答问题一样,漫天飞扬。

  我对自己以下两点很满意:

  一、走进角色,我是“我”

  在这堂课的教学进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与“我”同忧、同喜、同悲、同乐。

  在故事发展到了高潮,幼龟们得到了错误信息,于是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强调了“成群成群”说明好多幼龟;“争先恐后”又说明幼龟的爬行的速度很快;“鱼贯而出”说明幼龟又非常的有秩序。于是,我说:“这么多幼龟争抢着爬向大海,他们心里是怎样想的?”理解了上述词语之后,再来回答题,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

  “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

  “伙伴们,趁着现在安全,快爬向大海呀!”

  “快,机不可失,是不可再来”

  “哈哈……”虽然一阵哄笑,但我心里却很欣慰,我觉得学生们已经走进了角色,仿佛已经看到了当时幼龟的那种急于寻找安全的行动场面。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这一段教学时,我抓住了这段的情感基调,追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办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异口同声道:“愚蠢。”此时,“他们心情怎样?”

  生:伤心、悲伤、自责……

  “他们的`内心会有怎样的语言?”

  生:“天啊,看我们干了一件多糊涂的事儿。”

  “哎,我们帮了倒忙!”

  “哎!在至今日,何必当初!”

  我觉得学生已经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充分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进入了角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读中体会,悟中想象

  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场景。

  生:“我看到作者和同伴们忙碌着救幼龟。”

  “我看到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的,也顾不上休息。”

  “我看到蓝蓝的天空上有好多食肉鸟疯狂的啄食;沙滩上遍地爬满了小幼龟,他们无奈的等待着命运的挑战;还有忙碌的人……”

  “我看到满地的残骸。”

  “我看到沙滩上一片狼藉。”

  ……

  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仍在思索,思绪依旧飞扬,能上一节让学生明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幻想,走进每一个故事,把自己变成其中的主人公,这是我的追求,是我的努力方向

  遗憾: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或者说学生的活动不充分,或者说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是其主要因素。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教师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

  2、通过品析词语,感悟作者用词准确、精妙,使学生领悟读书之道。

  教学设计简录

  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一行人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看看,看看那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洒满了海面,在柔软的沙滩上,我们有了一些发现,发现了什么?(幼龟)你是从哪一段发现的?

  二、品读

  1、请同学们翻开书,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并将描写幼龟的句子画下来。

  师:刚才每个同学都静心地读书思考了,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

  师:和他画得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很好。你们都找得很准确。

  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两句,体会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幼龟?

  你们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找出关键字词?

  师:相机板书:探 欲出又止 踌躇不前(好,同学们找得非常好。)

  2、表演“探”与“伸”

  师:这里的“探”字,我能不能把它换成“伸”字呢?

  师:大家都认为不行。它们有什么区别,谁能上来表演“探”和“伸”的动作。

  师:这就是你的巢穴躲进去吧,同学们要认真看,他的哪一个动作是“探”,哪一个动作是“伸”。(生表演)

  师:谢谢你的精彩表演。刚才他表演的第一个动作是?

  师:对,“探”。那“探”和“伸”又什么不同呢?你来说(生答略)

  师:哦,“探”只是把头伸出一点点,试探,那他与后面的哪一个词呼应啊?“侦察”。是呀,这只幼龟就像一个小小的侦察兵,它特别的---警惕,这从侧面反映出食肉鸟怎么样呢?动作敏捷,所以幼龟怕成为其口中之食是吧。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食肉鸟,有哪些?

  嘲鸫、鲣鸟、海鸥。它们都是食肉鸟,在同学们的眼里也许他们是美丽的,可爱的,然而,他们却是幼龟的杀手,可怕的天敌。

  3、对话“欲出又止”

  师:所以这时这只侦察兵幼龟“欲出又止”,它之所以想出去,是因为什么?(他要回到大海。他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幼龟之所以又不想出去,是因为什么?(害怕外面有食肉鸟。)

  师:这个“欲出又止”与后面哪个词意思相近,前后呼应?

  “踌躇不前”是什么意思?你来说(生答略)犹豫不敢向前,体会得很好。

  三、拓展

  如果你正在场亲眼目睹了这一情形,你会怎么办,会救这一只幼龟吗?

  教学中的亮点:选准了关键词,也抓住了关键的句子,通过关键词的理解来领会句子的含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探”和“伸”的不同,更好的理解幼龟的小心和谨慎。

  教学中的不足: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不足:本节课让学生从关键字词中体会了幼龟的小心谨慎,但并没有把这种理解带入到朗读中,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教学后的思考:

  上课前我在教案上进行了精心准备,但在备学生这一块还做得不够。没有很好预设出学生会怎样想,怎样回答,导致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所出入,影响了课堂进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在关键词的讲解上形式做到了多样,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理解了幼龟的小心谨慎,但在朗读方面做得还不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有所提高,学生学生没有达到朗读的要求时可再请其他学生读或老师范读,以达到朗读的提高。

  在评价学生时,老师应做到评价语切实有效,并起到对学生激励的作用,不断优化自己的评价语。

  最后教师应加入过渡性语言,联系到课文主题,使学习内容上得到升华。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3

  在许多“精彩纷呈”的课改课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简简单单地读一两遍课文,就开始谈对课文的理解、感受,甚至表演、改编课文等。一群聪明的小孩在老师的引导下,上演一场场配合默契、皆大欢喜的喜剧。这看起来美丽动人,但静心反思,却是雾里看花。

  没有实实在在的静心体验、个性探究,那种浮躁肤浅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把书读到心里去呢?阅读是个对话的过程,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汲取信息,习得母语,一方面又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作出判断和选择,自主构建学习的意义。而这一种过程,首先要让文本同化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并在上课伊始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梳理成学习文本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的放矢,真实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真切地感受文本,扎实稳妥地细嚼慢咽,吸收文本语言,又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所需。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把书读到心里去了,阅读才有味道,才有收获,才有快乐!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其实对于本课的教学,我并没有理好思路,不是我没有去备课,在上周六时,读着课文,我没有思路,没有找到切入点,尽管我也上网搜索了别人的教学设计,可是觉得并不满意。也不是觉得他们的设计糟糕或者吹捧自己,而是觉得他们的设计并适合自己的教学,或不适合自己的班级。

  周日晚上,我再读课文,说来好笑,我的床头就放着自己的教学课本,睡觉前读读,寻找一些灵感。“勤能补拙”,因为有时无法给备课留太多的时间,于是就这样来弥补。

  还是理一下头绪吧,即使什么都没有,就带着孩子去读一读课文,说一说感想,只要思从文中来,想从文中来,那么总能吸收语言,感悟文本。

  释题入手

  《自然之道》,那么先解决课题吧。课始,我说:“孩子们,放眼我们周围,自然界一切变得奇妙。你们有否觉察?”他们说了现在春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

  “是呀,春暖花开,燕子归来,这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学生齐答:之道),那么你们能明白自然之道是什么吗?”

  “本来就是这样的。”“必须这样存在的。”“原由的规律。”

  他们能意会了,我想在课后再让他们说说还有什么现象也是自然之道,那么他们就会领悟了。

  初读置疑

  我对孩子们的读书很放心,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他的困难也不在朗读上,最困难的一个也能在我上课前就将课文读熟的。但是这课的字词有些麻烦。解决“拦路虎”,他们也应该没有问题。

  有时,我布置:自己将课文读读,想想你在预习中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什么问题?好了,与同桌一起交流字词。

  他们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我到那几个孩子身边去,不过他们的同桌已在提示他们了。

  然后,朗读课文,我觉得第一课时先保证读书的时间,不管怎样,只有将书读好,才能进行其他学习。

  读完课文,我让孩子们将他们的疑问在小组内解决,还不会的提出,在全班同学中交流。这样,字词方面就比较少,有些也可以在结合课文学习进行理解。

  释疑学习

  小组学习好了后,我请小组长将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除了几个是一些“豆芽为什么会长出叶子“这样无聊的问题,有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交流。

  问题一:向导知道“自然之道”,为什么要抱起那只幼龟想大海走去?

  问题二:向导既然知道这是一只“侦察兵”,为什么不干脆将这只幼龟重新赶回巢穴。这样后面的幼龟就不会出来了。

  问题一我在上课之前考虑过,本来就决定让孩子们自己去讨论解决的,主要的是我心里也有底,这样才能引导他们。

  孩子们的讨论也比较深入:

  看法一:向导是知道这是“自然之道”,但他的同伴们不知道,反过来指责他,为了让他们见识一下这样的规律,所以就这样顺他们的意思去做了。

  师:对呀,他们本来就是来见识幼龟是怎样爬向大海的,现在就让他们看看这中间的挫折吧。

  看法二:向导被指责“是见死不救的人”,在面子上觉得过不去,就抱着幼龟朝大海走去了。www.ertong6.com

  师:人的面子有时真是害人。

  看法三:他们这样自作聪明,就让他们看看这样的后果吧,破坏自然规律就没有好结果。

  师:你的想法有总结作用了。

  ……

  最后,我还是根据“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吧,自然之道’”这句话来理解,不过也觉得这样都有道理。

  可是针对问题二:我没想过,让他们讨论,他们也觉得是向导考虑不周,要不可以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我只能说:我们下课后再想想吧,可能是向导没有我们小孩子聪明。

  今天继续上第二课时,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好的方法。学习完了课文,我就拓展12课的《大自然的启示》来学习了一个章节。

  后续:这样的课文,我真的还是有些问题,主要是自己备课的不足,可能太粗糙了。这单元是说明性的文章,那天看了二月兰的有关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我也仔细琢磨了一回,我的悟性不怎么样,让他山之石也攻不了玉。

  不知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朋朋救命呀!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学完这节课,我深感缺失较多。反思教学,感触涌上心头,有三点:

  一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课堂是教师精心为学生搭建的可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进取,全面发展的平台。本次课上缺少了学生的活动,没有使全体学生动起来,那么,这个课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这是我在这节课操作上的首要缺失。我通过观察估算了一下,在这节课中没有完全动起来(主要是脑动)的学生占着不小的比例。是什么原因呢?对学生情况把握不准确,还是在教学构思上对主体性和全员性考虑不周全。

  二是朗读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它对领悟情感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很有好处。所谓读文悟道披文入情,强调的就是读。这节课中,对朗读的处理,没能很好地与阅读教学的特点统一起来,从而使阅读教学显得单薄,显得缥缈,显得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我的操作不慎而造成的缺憾。

  三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的进取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评价犹如催生剂,给学生以力量,给学生以风貌,给学生以健全完美的人格。有一点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在练字方面以前写得很差的学生今天表现很好,写得字超过以往的任何字,可见课堂上教师的写字指导是十分重要的。今作如此反思,意在矫正自我,改进教学,使教学日臻完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22

课文《自然之道》的教学反思10-06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7-05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16

课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01-26

课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精选5篇)07-04

课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篇01-26

课文《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篇)01-26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07-04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通用3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