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

时间:2021-04-04 08:44:47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1

  本框题课堂教学结束后,根据学生课堂和课后反馈上来的信息,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作为高一学生,社会生活经验少,基本没有接触过经济收入,所以对于本框题所涉及的内容没有太多的概念,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实例来讲授;

  2.需要注意学生对于“分配”一词的理解:在学生的直观理解中,“分配”的意思好像真的是某个主体在进行分配收入,是实际上,“分配”一词在这里的含义应该理解为“收入的来源方式”,所以在开始本节课之时,首先应该把这个讲清楚,否则学生带着对这个词的困惑或者误会是没法理解这个框题的内容的;

  3.分配方式是有所有制决定的,学生对前面所有制的知识的理解程度会影响学生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所以在学习本框题之前,要对前面有关所有制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回顾与复习;

  4.要通过实例区分几种不同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5.鼓励学生通过里了解身边的人的职业和收入来理解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6.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我国由单一分配方式到多种分配方式改变的必然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情景引入、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第二部分首先让学生分析你家庭收入的状况,还有哪些可能形式增加家庭收入,以及这些收入属于什么收入分配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的环节,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材料入手,明确分配制度;最后,通过展示逻辑图,突出主题,由教师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在这一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要进行适当的深入与拓展,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上:

  情境教学: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启发式教学:组织探究活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实践,本课达到了有效性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的落到了实处。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有序,较好的实现了三维目标,突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主体”和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其生活中去的教学新理念。

  特别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同学对按需分配、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分配合理公平的必要性,人性养成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非常成功,是本课较为成功的亮点;还有依据从“矛盾的'特殊性到普遍性,再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认识秩序,通过本课最后一环节,即马云、许家印、任正非的故事,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结尾加以反思,老师再给出此故事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老师的适度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确现行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再让学生去分析身边事例,回归学生生活。在此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但最终又形成了一个共同认可的分配制度,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充分的实现。此处也为一亮点;最后展现逻辑图,突出主题,对此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巩固,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使知识目标加以落实。

  总之,在本节课中,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如导入从学生较为熟知的“社会主要矛盾”入手,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分配方式的比较、同学家庭收入分配方式进行抽样调查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按劳分配是12-01

按劳分配的尺度是11-19

多种绘画材料下的美术活动反思09-23

《为坚强喝彩》的教学反思范文07-3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精选9篇)11-24

责任和爱并存心情随笔12-17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15篇01-02

《跳水》教学反思05-12

科学教学反思05-06

赶海教学反思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