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06:32:03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通用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通用4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1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第一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在第三节的教学中,我通过一句过渡: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除了三大名松外,黑虎松、凤凰松、双龙探海松、蟠龙松……都各领风骚,让我们齐声赞叹这神奇的黄山松吧!生齐读第三节。对于这一节,我不作过多的渲染,只让学生在齐读中感受:正是由于黄山松的装点,黄山才“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勾勒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这一处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切口。

  我利用课件展示了几种姿态不一的黄山松。学生在和谐、充满美感的教学氛围中欣赏着一幅幅的奇松图,会想象出更多不同姿态的松树形象,极大丰富了课文内容。我随即激励学生放飞想象,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棵松仿照三大名松的写法,用好象或如同的句式,说出它的奇特。此时学生扬起了想象的'风帆,开启了思维的闸门,情绪高昂,同时又引领学生揣摩、借鉴了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最后,我播放了黄山了风光录象,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之中。音乐、图象与解说的巧妙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什么叫诗情画意,对黄山的倾向心往使教学成了一次审美的心理体验。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2

  上《黄山奇松》的第一课时,我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如是做了设计并按此上了课。

  首先,我从“黄山”入手,通过其它五岳名山的秀美风光,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并烘托出黄山的特色,它超越五岳名山的顶级之处。

  之后,我与学生解题。我问的问题是“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但很多学生习惯性地以为我问的问题是“从题目中你得出哪些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也就是说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产生成了模式化。说明这不利于课堂的教学,需要我今后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纠正。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归纳段意。一是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重新在预习的基础上熟悉课文;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我之前多次在课堂上实验后觉得效果不错,所以一直沿用了下来。

  因为是第一节课,所以我将生字词的掌握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教学。之前有让学生回家预习,所以,在朗读生词上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问题这一课比较重要的'是三个多音字容易读错,特别是“枝干”的“干”,在后续教学中还是发现有学生读错音,看来第一堂课的朗读的量还不太够,今后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在字形的掌握上,我让学生上黑板默写,因为曾经听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评讲自己上的课时指出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生词,检查他们是否在预习中很好地掌握了“四会字”。但我有两点没有做到家,一是学生回家显然没有“好好预习”。二是我没有一遍念完三个词语。因为锻炼学生的听写记忆力和专注力同样也是课堂默写的所希望达到的效果。但既然学生默出的生字词有错误,就说明它有普遍性,值得我为这个字的字形给学生做详细的讲解,否则我在作业做上来之前不能准确判断哪些字词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而哪些是他们自主掌握没有问题的。

  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比较简单,所以我在让学生再读的基础上就让学生自己概括出段意并总结出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来感受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3

  《黄山奇松》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让学生来理解课文,在教学一开始提出主问题“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提出学习要求,要求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画出关键词,并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学习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重点品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要求学生不断捡拾关键的字、词、句,利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这样,通过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学习,并以一“迎”字概括出迎客松的奇特之处。继而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相继总结出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孩子在小组交流、注重朗读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让学生看迎客松图和送客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体会松树的“奇”之所在。让学生看图展开丰富的联想,出示黄山奇石的照片,让学生模仿给出的句式,看图写作。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的同时,拓宽了语文的教学维度、丰富了教学内涵。

  课后习题中要求背诵和用词语造句等,这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得到体现,学生思维活跃,教学过程顺畅流利,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主问题进行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开展,教学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品读词句来品悟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主次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表达阅读中产生的见解或思想,

  课堂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有不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教学细节的处理,在教学的过程因为的局限,按照教学顺序来进行开展,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创造性,还应深挖教材,如图文结合时是不是通过学生学过的诗歌进行拓展导入?课堂的生动性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以后要努力改正的地方。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

  学习第二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欢的理由说充分,要把这棵松奇在何处说清楚。可以把自己的理解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可以自学,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学生自学时,我随机辅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读书、圈划批注,交流见解。培养学生具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同时,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收获的时候,我让学生看这三大名松插图,仔细观察他们的枝干,理解词语“遒劲”、“蟠曲”的`意思。并想象三大名松面对游客,分别会说些什么。直观的画面唤起了学生记忆中已有的表象,学生用流畅的语句说出了名松的特点,并展开想象根据每棵松的特点,说出了不同的话语,其实也就是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理解三大名松奇特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反映出它的奇。我还通过课文插图帮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假如你就是导游,怎样向游客介绍这三大名松其中之一。

  最后,我让学生打开《新方案》,看资料袋中的奇松的图片,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展开大胆的联想,学习作者的方法把它描写下来。

  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说话的能力,通过他们的想象说话,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2-27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09-15

《黄山奇松》教后反思10-06

黄山奇松教后反思10-06

《黄山奇松》的教后反思10-06

黄山奇松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10-06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优秀11-20

课文《黄山奇松》教后反思10-06

黄山奇松教后反思范文10-06

《黄山奇松》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