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7 10:10:16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精选3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1

  《爬山虎的脚》一文是著名的作家叶圣陶的一篇名作。课前我设计了以读代讲,以说代讲为主的教学自控方式,想达到的预期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上台指说爬山虎的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进而使学生对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及爬山虎脚的样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媒体教学非常感兴趣,从一开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学生思维比较踊跃,举手发言比较积极。

  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充分运用媒体,提出了课前设计的环节:学生充分的读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完成填空练习,明确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长得什么样子?从学生举手的情况表明,全班学生都能够找到有关语句读出来。教学在顺利进行。“谁能上台指图向大家介绍一下爬山虎吗?”我的问题紧接着提了出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在学生看来,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后,我就请了三位同学上台指说。真没想到,一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却在学生的联系中出现了问题:第一个同学说的还可以,但指图不明确;第二个上来支支吾吾,指图介绍时分不清茎和柄。第三位同学非常完整地、较好地向大家指图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此时,我才意识到深入文本,高于学生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虽然整堂课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也达到了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对个别内容的不完全理解,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过高估计。试想,如果教学中没有安排这个环节,我会以为所有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都已经完全掌握了,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花费时间了,而结果却恰恰相反。通过这个环节,也使我反思了学生“指图介绍爬山虎的脚”一题比较生疏的原因: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学生对植物的一些知识了解得较少。如:什么是植物的"茎"?植物的"叶柄"长在什么位置?个别学生根本就不清楚。对于这一点,课前我没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没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脚”与“细丝”的关系。如果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就不难发现:爬山虎的脚就是在爬山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小圆片”只不过是爬山虎在生长过程中,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头上的变化。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估计过高。因为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比较常见,我以为学生对爬山虎比较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没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过实践证明,语言文字是阅读教学的根基所在,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1、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

  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通过一节语文课,真的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让孩子一课一得。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

  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

  4、备课不要凑环节。j环节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

  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3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我抓住课文第3、4自然段,通过画一画,演一演,学习叶圣陶爷爷细致的观察,有序的描写。让学生明白怎样写才能将事物写具体,写真实。

  在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和第四自然段细丝的`变化时,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让学生在有关的语句上反复朗读反复琢磨时,学生开始寻找到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细细斟酌之下,一幅幅形象直观的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而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

  所以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想到了用肢体语言来展示。课堂上,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手臂当作爬山虎的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把课桌当作一面墙。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再经过解疑,理解爬山虎不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这节课成功之处就是肢体语言来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以阅读促写作,以阅读扶写作。我想学生在习作中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首尾呼应的手法就可以让文章结构紧密,内容完整,主题突出。所以,我利用文本向学生渗透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首段与尾段的方法,意会首尾呼应微妙的联系。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只将首尾段读了一遍,还没有在读中有所感悟。此项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哪个都想抓,在有限的时间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其实,运用了首尾呼应手法的文章很多,又何必急于在一堂课完成。在总结中,前进;在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