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18:21:21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减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加减法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执教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心中感慨万千,我既为学生的精彩而感动,又感到有些压抑。细细分析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对本节课的成败进行一下自我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要合理整合时间,尤其在后教环节中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抓住学生错误资源进行“兵教兵”,让学生在交流、互帮中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也会使课堂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课堂练习会达到训练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会比这节课要好。

加减法教学反思3

  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的道理。

  数的运算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把单位统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以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为基础的,作为本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法则,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要先通分。在引导学生掌握算法和理解算理时,运用了“问题情景——探究方法——沟通比较——建立模型”的结构模型。即: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扇形统计图设计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第二步通过探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明确通分的算理。第三步通过二次自主探究、一次尝试练习的.体验,逐步建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模型。

  2、关注学生的基本事实,着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

  在新知的解决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加深对异分母分数加关法计算法则的理解。以实现学习就是对话的基本理念。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之间的知识进行互补,学生发现分数单位不同无法相加减,只有先通分划成同分母分数,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每一个人从说的过程中来掌握知识。

  整节课中,分三个点让学生来说,首先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要先通分。这是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讨;接着在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后,让学生比较说说异分母分数和同分母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最后,让学生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并总结出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通过这三次说的过程,学生基本上对异分母分数计算方法和为什么要通分有了一定认识和理解。这样使学生建立了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且表达能力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以下几点是我总结出的应该在以后教学中改进的地方:

  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面:就拿本节课说,我设计本节课是围绕教学重难点来展开的,在复习引入部分,以通分和找分数单位来引入,事实上应该以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来引入,因为这样有几个好处,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不仅可以复习通分和分数单位这两个必要知识的铺垫,还可以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去研究把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另外,在图形结合教学时,也可以让学生知道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不过,在这个从图中找计算方法步骤中,教学方法把握的不都到位。

加减法教学反思4

  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下面谈谈我的具体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我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始,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于是我采用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把课件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交流讨论 、表达的工具。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展现给学生,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出现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嬉戏,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这时我在让学生充分观察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学生有权利叫另一名学生回答他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养学生多元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发展。

  (四)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在课程结束之前我设计“小小神算家”这一教学环节,在课件中出现关于本课的口算题卡,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这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复习,同时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此时,我感受到:教学资源无处不有,只要适时适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师既要“教中学”,也要“学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才能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学会学习

加减法教学反思5

  一、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

  1、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

  4、1/2-1/4,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

  4、1/2-1/4”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这里,我先让学生猜测1/2+1/4=?,然后,通过这纸验证,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部分就相当于1/4,所以1/2+1/4=3/4。也就是1/2+1/4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接着,我又出现1/2+1/3让学生再次折纸探究。最后,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计算教学更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新的课改提倡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让位于学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体现算法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忠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实践与空间。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先估一估1/2+1/4=?,而且学生动手折纸后还让她们把自己得折法上台展示并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学1/2+/1/3时,我则让学生小组商量该怎样折纸,折后又在他们在全班展示交流。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展示了许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喜!看来,我们老师的确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与才能。当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更加有效?

加减法教学反思6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是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安排的教学内容是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两块内容。在这之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数字1-5、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加减法的含义有了一定认识,能看图列加、减法算式,并能看图说出图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0的两个含义,表示没有的含义和表示起点的含义,初步学会有关0的加减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安排上,首先,我先通过三幅图展示一只贪吃猴子逐次把2只桃子吃光的过程来说明0可以表示没有的含义,揭示了0的第一个含义。其次,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0,说明0表示起点的含义,再进行0的书写教学。最后才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0表示没有的意思。

  在教学0的书写时,先是描述0的形状,然后以儿歌的形式带动全班小朋友,让孩子说说“写0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写0,使学生逐步形成写0的技能。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现实的生活主动获取知识。

  在以前学习的内容来看,加法那课学习的都是加法内容,减法那课都是学习减法内容。而在今天的这节课中加减法都有涉及。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2个问题情境,“鸟窝里有三只小鸟,飞走了三只还剩几只?”“左边荷叶上有4只青蛙,右边荷叶上有0只青蛙,合起来有多少只青蛙?”让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情景,摆出问题,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列式计算。把探究0的加减法的算理设置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3.在这节课当中我也有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不是那么恰当,比如:

  (1).对0的含义的拓展不够。这节课学生只了解到0可以表示什么也没有,还可以表示起点,却忽略了其他的含义。比如:0还可以起占位的作用、0在温度计上还表示分界线等等。可以让孩子再找一找生活中什么地方上有0,说一说这些0表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深度的发展,对0的含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2).0的加减法计算,应注重让学生多说生活中的实例来体会同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加0或者减0都等于它自己。或者也可以请学生上台来用老师的教具小棒

  亲自演示这些0的加减法的规律。这样更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算理,主动获取学习的方法。

  (3).在教学一个数加零时和一个数减0时,可以同时出现,进行类比。计算出结果后再抛出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加0时和减0时得到的结果会是一样的呢?”这样同时比较一方面能突出0表示什么都没有的含义,也能使孩子多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这个规律,从而不局限于只用0~5这些数字来列算式。还可以渗透到100、1000、或者用字母、用图形来表示这样的规律。既拓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又把将来的知识融会贯通,体会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它无处不在,乐趣无穷。

  (4).自身的语言还有待加强,尽量简洁少说,感情要有起伏,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不能一直都在一个调上,这样让学生不能感受到这节课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哪些是重难点。组织教学应更有指向性,老师一个命令下达,全班的同学都要做好它,不能强调几次以后效果还不明显。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全面的关注学生,老师不仅仅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才能最大程度的呈现出教学效果。

加减法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6。4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加减法教学反思8

  《8、9的加减法》是在学习7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根据一幅主题图,让学生写出四个算式并计算得数的探索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体会到教学的乐趣。

  首先让学生复习和巩固7以内加减法,为今后熟练地口算打基础。

  然后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小动物,通过设计三关,使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了课堂情趣。通过设立三关,让学生闯关这样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关,我让学生观察恐龙图,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索出“一图四式”,并掌握了8和9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第二关,通过让学生摆圆片,列出四道版式并计算得数;第三关,直接用“想一想”的办法来计算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

  最后,我设计了各种游戏活动,用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为学生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轻松愉悦地掌握新知,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脑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加减法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编排的,又有前面8和9的组成的学习做铺垫,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一图四式的方法,并会运用数的组成知识进行相关的加减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我的设计思路是:复习铺垫(复习7以内的口算及8和9的组成)情境引入(小棒图)观图提问,列式解决(据图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动手操作(摆学具,写算式)课堂活动(巩固练习8、9的加减法)总结算法。

  成功之处:

  首先,自己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习内容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说中学,做中学,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及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其次,导入的设计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再次,课堂活动的设计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8、9的.加减法。

  不足之处:

  首先,在教学8、9的加减法时,教材只是列出了其中一种摆法的四个算式,为了让学生更全面的掌握8、9的加减法,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所有关于8、9的加减法算式,因此,显得内容较多,处理的方式上也较为单一,显得十分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显得不高。应采用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分别在列出算式,例如分小组列算式,每个组选择不的分法来列,比一比,哪个小组列得又对又快。这样既节约了时间,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其次,再处理根据不同的摆法列出四个算式时,让学生观察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得过少,教师的总结也不到位。没有很清晰的让学生明确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就让学生多说,在教师引导的基础再说一说,充分让学生通过说来进一步体会四个算式间的联系。

  第三,在让学生同桌合作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有部分学生,还没有积极的投入到合作交流中。就该加强这部份学生的指导。

  第四,在教学中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就以点带面,一带而过了。应该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对于说得不完整的,教师可加以引导。

加减法教学反思10

  一是突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虽然这节课没发现这样的想法,但我课前有这方法的预测。几个学生对自己操作过程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二是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第二学段的“数学思考”的学段目标又有如下说明:“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这两项目标,前者涉及猜想,后者涉及到验证。猜想是进行探究学习的起步。古往今来,不少发明家可贵的发现,均源于猜想。由此看来,我认为应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加减法教学反思11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加减法教学反思12

  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所学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包括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退位减法。在初学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退位减法时由上册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基础,学生较易掌握,计算的`速度也较快,准确率也较高,进位加法中明白了算理后也较易掌握计算的方法,可是当学习了退位减法后,学生就云里来雾里去的不知所措了,比如有的同学计算87-8,有的同学等于8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再加上80得到),有的同学等于71(用减数8减去被减数个位7,被减数中十位上借走了一个十还剩7个十,合起来得到71),还有别的答案是明白算理单纯的计算错误的,还有的同学干脆看错数字、抄错数的。

  可以说从一年级开始计算题学生以掌握而又易算错,我给学生的方法是每天10道或20道计算题的练习,同时做题时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对学生来说这种方法进步很快,这在我们班伏晓冉同学的身上最为突出。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更加细心,做到一步一回头,每个题目算两遍再写出正确的答案。

加减法教学反思13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连续退位减》和《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学习验算的基础。但开展本课教学内容时并非简单地从一个纯计算题入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购买衣服和鞋子的情境。这既让学生感到亲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又让学生体验在实际情况中验算的必要性。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验算,所以在小组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得出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一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验算也不一定正确,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在安排练习时设计了诊断等多种形式的习题,是学生感悟到了无论是计算还是验算都需要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理解验算也是判断计算正确与否的一个方法。

  当然,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加法与其减法验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没有很好的强调验算的书写格式,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练习时书写不规范;

  3、引导学生体验验算是检查计算方法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或备课中,我会更仔细的研究教材,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减法教学反思14

  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竖式计算本以为学生水到渠成不会产生多大的问题,可是在实际的作业中,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1、学生在竖式计算上,都明白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从各位开始算起。加法还不错,出现的错误比较少,但在减法上,很多学生在计算被减数是中间有“0”,或者被减数是整百的数时不会计算,他们像前一位退“1”之后,再算的时候就会忘记其中的.“1个”已经被借走,只剩下9个,仍然会按照10个去计算;

  2、学生在验算的时候出现了大量的错误。加法验算时都知道把两个相同加数调换位置,但减法验算时,他们找不清楚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关系,因此五花八门的验算都出现了;

  3、现在的学生都太马虎,即使让他们去验算,去检查,可是他们只是把一样的答案照写,不会再认认真真的计算一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强化计算能力,培养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加减法教学反思15

  关键词:1.自主探究。2.形与数的结合。3.会用数字符号解读身边的事物。

  一.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的8和9的加减法经验,我提出三个问题:1.)将小棒自由的分成两堆,并根据小棒图说出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2.)你是怎样将两堆小棒写成算式的。3.)观察减法算式,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成功之处:

  1.学生开始了第一次独立的和同桌动手,思考问题动手体会到小棒与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将小棒抽象成数字,将事物抽象成数学符号,融入到数字与生活中,初步体验提高思考能力。

  2.学会了观察,观察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体会到减法的含义,减去一部分,等于另一部分,会用分与合计算减法。

  3.初步体验合作需要动手,动脑,更需要理解老师的'要求,在失败中知道合作的难度,在成功中体验想成功就要按老师要求一步步完成才是智慧的表现。

  二.不足之处:

  1.为了培养孩子的动手合作能力,耽误了大量时间,练习少了,时间分配不均匀我。

  2.课内拓展没有进行,加强课内知识点拓展有待重视。

  三.改进措施。

  1.合理分配授课内容及策略。

  2.注重挖掘教材隐含的知识能力。培养拓宽学生视野,学到有用的数学。

  3.侧重学生能力培养。

【加减法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加减法教学反思10-22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4-09

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03-27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1-20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4-06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04-27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1-08

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04-22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