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6 08:05:22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5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的高三复习有经验,也有教训,有痛苦,基本没有幸福,反思如下:

  一、工作态度上

  这一轮,因为不带班,教学方面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以前所没有体会过的。别说很少有人肯在语文科上格外下功夫,就是保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能认真完成任务都是很困难的事情,高三一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我们也不能随弯就弯,因此这一届高三,觉得比以往都要累,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课堂上要盯住纪律,每套卷子几乎都要批,作文甚至面批,背诵要到办公室过筛子。对于语文老师来讲,这是良心活,想要对得起良心,就必然增加很大的工作量。即使这样,到了后期也很难落实了,学生的确很疲劳了,课上睡觉很难控制,课下肯牺牲的大概也只有语文,又不让你批评,一句“我们自己会努力的”就噎的你无话可说了,表面上信誓旦旦,实际上心口不一,老师就只有干着急的份,所以后期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尽管我依然坚持每一天考默写,每一天批改,但学生对老师的安排几乎毫不配合,不背,错了的责令改完还是错的,让你有一种在荒野上呼喊,周围毫无回应之感,无比寂寞。

  高三复习的确枯燥,所以我们还要尽量丰富课堂资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讲鉴赏时,必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讲古文必须要联系相关历史事件,调动兴趣的同时,丰富了历史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这就涉及超多的查阅资料,看过的书记得不准便不好讲,学生知识不丰富,挑毛病是很擅长的,所以又加大了工作量。

  寒假,我们需要题的时候,复习题跟不上,只好自己组内研究订了一本二十套的综合题,之后,校园订的各种套题纷至沓来,加之,后期校园格外安排的模拟测试,都使我们的时间变的十分仓促,很多题目我们务必精选,老师要提前都做一遍,才能挑选出适宜的给学生做,有时一天要完成好几套题,加上超多的阅卷工作,很多任务要回家完成是必然的事情,有时星期天没课,却一整天也休息不上。

  备课组内的工作都尽力而为,进度安排上,尽量合理,该准备的授课材料、习题、作文等都及时准备好,力争为其他老师做好服务工作。

  二、教学安排上

  能够说语文的这一次教改是失败的,也许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语文的考察范围变得越来越狭窄,字音字形没有了,标点符号没有了,词语运用没有了,阅读客观题基本就是社科文,多半是文艺理论方面的,现代文选考题传记的难度小于小说,所以基本上就只做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文言文阅读仍是人物传记,固定的题型,固定的分值,作文便是议论文,我真不明白语文还有什么可教,高三一年基本就是解题技能的训练。现代文相对不太重要,而且课本内的不会考,所以,我们一轮复习就只安排了文言文,用了两个月时间。然后即进入专项,成语病句,诗词鉴赏,文言文是大头儿,表达运用和现代文阅读挑一些讲,背诵和作文穿插其中,之后是综合训练,其实专项时便带着综合,综合时,又要适当的加一点成语、病句、长短句等专项,直到最后,这几块资料学生才真正有了感觉。

  这一轮在作文和背诵上我们是格外下了功夫的。作文力争在前两年构成一个系列,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高三时就更细,开头结尾,分析论据的方法,原材料的运用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厌其精,但是,在考场上,学生时间紧张,做题慌乱,实际上很多方法都没了,大脑空白一片,基础好的自然还是好,基础不好的始终写不出精品,因此头两年的功夫恐怕还就应多下些比较好。但能够说学生还是构成了必须的作文框架,有了一点大模样,素材的积累方面比往届好一些,文章不那么杂乱和干瘪了,这就是收获吧。

  背诵、默写是最可恨的,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诸多要背诵的`篇幅,应对平时考试的需要,不能不背,但高考不考。当时有些没要求背的,如难度很大的《离骚》《逍遥游》之类的,高考又要考,再加上初中部分的50篇,负担挺重,就只好一遍一遍的复习,学生记了高中的,忘了初中的,下了不少功夫,却始终觉得不透亮,真不明白这教改搞什么怪。

  三、尖子生培养上

  发了一些题,一些作文书,大部分是本人自费,但学生基本置之不理,很少有去有回。定期找学生谈谈话,李健飞,赵雪岩,杨凯等关注指导稍多,但作用不大,他们需要解决的更多的是兴趣问题,思想问题,更重要的是时间问题,但这不是我能给他们的,有些老师太能占用时间了(其实稍微改变一下方法,就能够节省出来,比如把作业打印出来,不要在黑板上抄写,有时学生还抄错,导致做半天做不出来,太耽误事了。而有的科目完全没有必要整套卷都让学生做,第一天务必做出来,第二天不必须能讲,逼死学生阿)。其实更愿意被关注的倒是从来不被关注又渴望被关注的几个不声不响的小差生。

  四、成功的经验

  1、作文要坚持序列化训练,尽量细致些,并尽早下手。素材积累工作做得很好。

  2、利用好网络,复习题和解题方法等网上很全面,皆可据为己有。好的素材我都把它放在空间里,学生有针对性阅读学习,不必都打印出来,省时省力。

  3、成语病句等专项不能一气呵成,需要反复训练。

  4、专项复习的参考材料中很多东西并不适用,如文言实词、现代文阅读等完全能够以题带练。

  5、答题规范的指导要坚持始终,构成良好的得分意识。

  6、白板用好了挺好的。

  五、失败的教训

  1、学生字太烂,高一高二始终重视不够,高三已经没有时间练。

  2、学生记叙文、散文不会写,议论文纵式结构不会写,高一高二没有适当练习,太过急功近利,虽然未必影响高考,但也很危险。

  3、不明白校园最后半个月的考试安排,没有及早进入综合,造成收尾仓促,没有打出足够的提前量,只凭经验办事。

  4、最大的失误是不该自作聪明地把重要资料放在最后,以为学生会重视,实际恰恰相反。比如背课文等,此时学生生病的生病,请假的请假,留下的离了歪斜,心不在焉,效果极差,好在这只是我个人的创新,没有波及全组。

  6、金太阳专家的预测可信度不太高,信专家不如信自己,练题还要尽量全面,比如语文阅读客观题,专家不但没预测对,而且金太阳的练习题里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题目,该题目本身不难,只是学生没有准备,导致乱了阵脚。

  六、新一轮高一教学展望

  1、现代文选取讲,古文重点讲。

  2、专项训练在高一即插入,能够细致一些,每人负责一部分,构成序列。

  3、作文不必按照教材顺序,为了高考,可再细致一些,构成体系。如果要真正兼顾写作个性的构成,则要鼓励学生写随笔。

  4、背诵部分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布置,初中部分的及早插入,其他篇目只背重点句,别太担心与八校的比较。

  七、推荐

  1、推荐校园以后不要再订语文金太原的专项题了,多年来,我们能用上的就只有成语、病句和鉴赏(这些我们也能够自己找,他们的题质量实在并不高,不是太负职责),其他全是浪费。各地高考模拟题质量更好一些,东三省的,大庆的都不错。

  2、推荐八校安排授课资料要更合理,选修时讲的新闻、现代诗歌等高考又不考,为什么没有选先秦文学,不知是否八校一齐商量的,还是某权威拍脑门定的。

  2、推荐校长以后讲话慎重,语文这科学和不学是不一样的,不要把特例当成规律,知识固然在于平时积累,但在知识普遍积累不足的状况下,高考语文考的更是答题的感觉和技巧,这种技巧是在超多训练中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大作家大学者做高考卷反而不及格的原因。其实我们告诉学生就应学什么,落实起来往往很难,但你要告诉他们不用学什么,学生理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其他科目学和不学差五十分挺恐怖,难道语文学和不学差二十分就就应吗?对于还有一点灵性的学生来讲结果确是如此,比如章超,而他们的带动作用就不必说了吧,而且他们忽略的绝不止是课下,关键是他们同时忽略了正课和晚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语文是基础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成绩的提高靠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就成了整个高三复习的重头戏。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是主体,而教师的教学,也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如下:

  一、用新理念带动高三语文复习:

  近年的高考试题彰显新课改精神,关注现实生活,关注人生体验、关注价值取向,注重实际应用,考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能力化、情景化告诉我们,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备考方式,才能赢取高考的胜利。

  1、复习策略:一轮复习,系统掌握以教材为载体的知识能力体系,以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及写作四个系统为主线,小的专题复习穿插其中、分专题分模块复习的,主要是打通阅读与写作这两个板块,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二轮复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查找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对知识点进行“切块”复习。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探寻解题规律。做到规范答题。强化读写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突出重点,三轮复习主要是搜集各地高考信息,严格按高考题的内容和要求,精选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高考适应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2、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上,提倡运用“感悟探究式复习模式”。

  基本模式:例题引路——感悟探究——巩固训练

  例题引路:以近年高考试题或模拟试题中的典型试题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答题的基本要求和思路,并对今后此类考题作前瞻性预测。

  感悟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

  1、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思考的?说说你的答题思路。

  2、你以为这类题将来会怎样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谈出各自的看法,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思路与方法。

  巩固训练:配合练习进行逐项训练,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探究”即是对命题规律的探求,也是对答题思路的归纳和方法的总结,“巩固”是对思路、方法的验证与应用,进行有效的训练从而达到能力层级的要求才是终极目的。当然,训练的类型要全面,难度要适中,能力要求要到位。

  二、复习的具体做法

  1、复习要重视知识的落实:无论多好的复习计划,多好的复习形式,多好的复习措施,如果不落到实处,一切都等于零。复习要狠抓一个“实”字,在“实”字上做足文章。

  (1)、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的复习,坚持记忆是基础,理解是核心,运用是目的的策略,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统一起来。语文基础知识前五题,我们是夯实课内语基,补充课外语基。将课文中常见易混易错的字音、字形、近义词、成语,老师从课本中打印出来,要学生以填空的形式做,帮助学生动手积累。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语基题的选择判断能力,我们每周编写四套选择题的语基练习,每天限学生5分钟之内完成,通过以上措施,课内与课外知识同时兼顾,并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点拨做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住了做题的诀窍。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化整为零,天天坚持。高考既考查课内名句名篇的默写,又考查课外名句名篇的默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让学生背诵课内名句,不采用集中背诵,化整为零,每天背诵一篇或一段,课堂检查一定要落到纸上。同时在复习巩固好课内名句的前提下,补充《论语》《孟子》及其他课外名句的默写。让好学生做到第一卷基本不失分,中等生尽量少失分,差生也能得到理想的分。

  (2)阅读与写作的落实。阅读与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高考阅读与写作分,占高考整个试卷九成以上的分,它承载着一个考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全部梦想,进入高三后,我们仍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每周编选“高三美文时文阅读”一期。编选的原则:一是选取经典美文、哲理散文、典型的记叙文、议论文;二是从网络杂志上寻找时新材料;三是每期必有一个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学生自主选怎阅读,学习优美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及规范的写作路子。阅读课有时是专拿出一节课阅读,教师当堂指导阅读方法;有时是放在课下早读时间,在下一周周一,拿出十几分钟时间检查阅读情况,主要检查阅读背诵情况。学生背诵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选择篇目,教师不限制必背哪一篇。作文写作落实系列化。先是按文体练习,解决记叙文细节描写、情节安排、结尾升华,议论文材料叙述、说理议论、结构层次;散文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问题;然后按类型练习: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材料加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其中穿插了作文的开头、过渡、论证方法及结尾的训练。操作的方法是两周一大作文,一周一小作文。

  2、精选试题材料,做到复习的准确性。

  高三学生时间宝贵,如果为占时间,随便拉过来试题就让学生做,无异于图财害命。高三试题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备考的内容与方向,材料的质量决定着备考的质量。选题要适应高考趋势及学生答题水平,能力定位力求准确,避免题海战术,要“进得去,出得来”。

  (1)练习题的编选。练习题的编选的原则是依据《考试大纲》准确把握“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高考可能考的前瞻表现形式是什么”。

  (2)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或命制。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是我一直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一份试卷的选编和命制也应该充分体现语文的味道,就是在综合试卷的编选命制中,不仅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要考查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人生。高三一年,我们对于综合试卷或模拟试卷的编选命制,每次都让它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也就是整份试卷应通过试题背景材料的选材来体现出各种语文味道,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3.研究高考命题规律,探求高考答题规律。

  语文复习有其自身的规律,找到了规律,就找到了解题的“钥匙”,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增强“一个题即一个类型”的意识。例如文言文复习,我们通过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经常超出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的,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学生记住120个实词意思,仍然不会做题的。我们根据高考命题规律,教给学生怎么准确判断词语的语境意上做文章,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就是各大雷同复习资料中长列举的例子,所以不必让学生把课本中有关某一个虚词的意思都记住。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3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4

  《老人与海》这部伟大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古巴老渔民,在海上三天两夜捕鱼的经历”,因其故事的完整性,震撼性,寓言性,人文性,使我初读、深读后受到感染和感动,那苍茫的大海、孤独的老人、艰辛的搏斗、不屈的灵魂、巨大的象征意义以及似乎能从中找到的自己生活的影子,都激发也激励着我去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意蕴。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一个神奇的宇宙,我想努力看到冰山下更为丰富的世界,我想努力把感染和激励了自己的伟大作品从更高层面上介绍给学生,看到学生心神领会的颔首,也是老师最大的欣慰。

  我认为一节有价值的课首先要达到以下几点:一是圆满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二是教学节奏紧凑顺畅,课堂自然天成;三是学生学有所得;四是教师有教学的成就感。

  这节课我基本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从动画朗诵的激趣导入到了解故事内容,从分析故事情节到初步把握人物性格,从深入感受人物真实而强悍的性格特征到定性辨析人物形象,最终探究小说的象征意义,拓展到作者海明威的人生以及带给我们的震撼和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节奏紧凑顺畅。但是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由于实力不够、经验不足,我有时倾听不仔细,没有敏感地把握住学生分析的亮点,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而失去了很好的引导契机。

  学生学有所得,是老师的最大收获。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全面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重点情节和人物性格,同时也通过深刻的心理剖析,辨析了人物形象,在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思维定式下有了新的认同赞词,桑地亚哥不止是一个勇敢面对失败的硬汉,更是一个在生活的艰辛中看到生存的意义、在战斗的残酷中展现生命的价值的真实而强悍的胜利英雄。同时学生也领悟到生命旅程就像是大海,激励了自我要如桑地亚哥一样,在人生长河中坚守生命尊严,为了理想永不言败而且永不停息地奋斗。

  从教学的成就感来说,莫过于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在课堂的层层推进下引导学生从模糊到清醒、从质疑到认同、从理解到深受感染,在课堂上我看到学生心领神会的微笑、情不自禁地挺直身背,结束时似有不舍与回味。同时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这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激励着在今后的人生长河中,永不屈服、永不放弃、永不停息坚持人生的方向,实现自我的价值。

  课堂总是一们遗憾的艺术。上完之后,掩卷沉思,对于课堂内容的设计、对于与学生的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都还有很多不足,需要我不停息地弥补、加强、完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北京市20xx年开始自主命题,20xx年开始有独自的《考试说明》。四年来,北京卷试题从全国卷的基础上出发,逐渐走出自己的特色。作为地方自主命题,所受束缚相对较少,命题组的个性特渐露峥嵘。这些个性特征体现着命题组对语文考试,乃至对语文教学深层次的思考。今天,我们尝试认识这些特色,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一、20xx年北京试题知识含量增加,这种增加带给我们哪些思考?举例说一下。

  第13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由过去的4分增加到6分。这是一道纯知识题,考查内容为《贾谊·过秦论》、《孔雀东南飞》、《李贺·李凭箜篌引》、《姜夔·扬州慢》,涉及到古文、诗词,两汉、唐宋,范围更宽,难度增加。从实际情况看,失分也应比较多;当然我们可以预期,题目的区分度也会比较好。

  知识因素含量高的题目,例如考查字音、字形的题目,一般来说,区分度都会比较好。这也反映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性

  。但是,我们也有必要注意它的导向性,权衡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第13题要求默写的八句,基本都不属于一流名句,不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内容。学生即使在备考前强化成诵,也难以成为持久记忆,除了专业人士,大概谁也不会凝定为持久记忆。背诵默写,是需要理解,需要兴趣的,是需要与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有机结合的。

  名句在流传过程中能成为一流,不是谁册封的,正因为这些名句易于理解,富含兴趣,相当程度地活跃在现代人的思维、语言中。不错,第13题的确在语文教材和《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范围之内。

  可是,如果能够把《考试说明》划定的篇目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尤其在单纯为了默写分数,完全脱离理解、兴趣和鲜活的思维和语言应用的情况下,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语文老师往往会圈定一些重点,一流名句会被囊括在圈定的重点范围之内。语文老师为什么要圈定重点呢?

  一是考虑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实际,

  二是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以此充实、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这第三点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识和实践。而且学生在写作中也能应用,娴熟地引用名句,形成论证的力量。但他们的默写成绩并不乐观。

  固然,语文老师的目的是分数,但学生也会在分数的驱策下不自觉地丰富语文积淀。现在试题突破“一流名句”的范围,突破了老师圈定的重点线。在这种导向下,一部分同学要占用大量时间完成《考试说明》的要求,而并无多大语言积淀的意义;一部分同学,或时间,或精力,或兴趣不逮,索性放弃。

  毕竟在现行的教育机制和求学心态的氛围里,语文学科已沦落为弱势科目。现实中,高考几乎是高中学习的唯一动力——令人惋叹,令人不满,甚至令人愤怒,但这是现实,我们不能不充分顾及的现实。

  二、《合欢树》阅读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05年北京高考阅读题《合欢树》在文学鉴赏的要求上可说是跨出了一大步。这一大步迈得考生们极不适应,本来已经让学生最为头痛的大阅读,这次更应是答得惨不忍睹。

  1、首先,看阅读文本的选择。

  前三年北京高考的阅读文本,更体现出理性色彩,说理的意味比抒情浓,作者的情感没有那么含蓄和深沉。这次在文本选择上完全不同,选了一篇意蕴很深的真正的散文,其特点是没有生字生词障碍,没有背景知识障碍,不会因文外因素干扰阅读。较少情感体验障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作品主旨大致明了,但深入理解作者的独特感受却不易。作品的`情感线索并不明显,需要读者认真品味方能找到。文中的深沉含蓄的语句影响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这显示了命题人在文本选择上的要求——这样的文本将是考查的重点。

  而我们平时训练缺乏。

  2、学生的阅读问题

  问题很多,如果究其根源,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意识。

  学生读文章缺少句间关系意识,他们不愿一句一句读,也就不能根据句间关系整合出新的意义;他们缺少主旨意识,不能根据文章主旨思考问题,也就不能回答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他们缺少统观意识,只会根据支言片语做出判断,也就不能答出第一段与后边真正的结构联系;他们缺少文本意识,忘记了要理解作者怎么说,而是想着自己怎么说,于是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得出“‘我’以前厌烦母亲”的荒谬结论。

  3、教师应当起的作用。

  阅读能力提高无捷径可言,但浮躁的心态使许多学生,也包括老师误以为有什么灵丹妙药一下子找准答案,因此,他们不愿意静下心来思考,深入理解文本。

  我一直不太主张情绪化的批判考试题,我总相信,命题人一定对文本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们的题目和答案往往是文本理解的典范,同时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化。即使我们的学生答得再不好,即使他们的题目出得有些脱离学生实际(这次有些题确实是这样的),但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我们都应该看做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新的具体化的要求。我们能做的,就是经过认真的分析,包括分析试题和学生答题情况,然后制订正确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吃透文本和试题,吃透学生答题情况基础上。

  这就是《合欢树》试题告诉我们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6

  高考已经过去整整三个月了,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高一学生,重新回到起跑线,开始了新一轮的长跑。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高三四位语文老师,只有一位是从高一年级带上来的,剩余三位全是中途接班。我所教的高三六班与高三八班,是理科重点班,其中高三八班又是学校特意在高三年下学期分出的提高班,而我是进入高三才带这提高班。今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后的第一年高考,一切都要在实践中摸索。本届学生又是经历课改的一代,小学课改,初中课改,高中又赶上新课改。面对压力与困难,我立足现有实际,“精研新版课标,细琢授课方法,倾情课堂教学,尽责课内课外”,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力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努力把校领导交给我的任务完成好。

  一、坚持学习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把脉定向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来实现的。语文教学在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

  首先,“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教育部制定的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作出的权威性规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的是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习学会母语,学会运用母语将来好从事社会工作,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追求的是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即每个学生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其次,“新课标”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教育部新课标下发后,广大语文教师放下了思想包袱,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弘扬了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通过播音乐、放图像、正反辩论、课本剧演出,无论是教者还是学生,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借助这些先进的'电子手段,把以前用语言很难讲明的意境通过动漫等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教师一键波动,学生一眼既明”的效果,也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深入研究高考卷,为语文复习寻找规律

  语文教学到了高三年级,整个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在高考前,抓好语文复习任务。在正式展开复习之前,我针对20xx年高考的新形势,认真研读了09年考纲、考试说明以及20xx年全国总共18份高考试卷,特别是重点关注5个新课改区(广东、山东、江苏、海南、宁夏)的高考试卷,认真分析,深入领会,精心选题。我们发现新课改地区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均有很大的变化:试卷分甲卷必考与乙卷选考两部分;考试内容增加了探究能力测试与选考试题,修辞部分由原来的8个增加为9个,语言表达部分增加了“准确鲜明生动”等等,可谓考点细实,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因此,要求复习内容应该全面、系统,落实考点必须训练到位。

  针对高考语文的特殊性,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一)是认真制定高三复习计划。“心有考纲,备考不慌”。考试大纲是命题的总则,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总纲。认真研学考纲,对于备考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校领导起到了指引作用。我们拿到的一些资料与后来省里统一下发的大纲内容几乎完全一致,我们走在了省里的前面。

  为了高三教学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高三教师一定要先熟悉考卷框架,掌握题型与分布,落实各知识点的构建,抓住典型题目和创新题目,举一反三,制定高三复习计划。今年黑龙江省面临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高考如何考,大家心里都没数。在考纲还没有下来之前,复习方向如何走,都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我们语文组还是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力求自己把这几年的全国卷和海南、宁夏卷都做一遍,总结一些要点,给学生讲解。

  在20xx年考试大纲指导下,我和其他三位语文老师一道,从贯通教材基本知识,提升自我运用能力入手,我们备课组沿袭了以往的好习惯,知识点落实到人,资源共享,注重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三语文复习三个阶段计划。即:教材复习理清知识点,专题复习发现学生长处,综合模拟分析试题思路。明确了目标,复习时自然知道训练什么,怎么训练,也就容易事半功倍。当然也要关注新的动向,如有改动之处,当然要引起足够的注意。

  (二)是着重强化知识点。

  “教材是个例子”,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高考试题虽不直接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

  对照语文大纲要求及复习内容六个能力层级,四大板块,二十五个考点”,我带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将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同类合并,做到由一个知识点可以拎起一串,提起一面。例如复习文言文时,就要求学生重新学习高中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从课文中积累文言文知识。与学生共同归纳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交给学生解题技巧,同时做一篇文言文阅读,通过阅读训练一边给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一边熟练解题技巧。

  同时,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我们狠抓了大纲中要求必背的初中50篇,高中14篇。复习时我采取强制性定篇定时检查的方法,每个星期指定背诵篇目,下星期以默写形式检查,默写不出的,抄写三篇,再默写,直到默写出为止。这方法效果还不错,学生默写过的一般能写出。

  (三)是因材施教到个人。每次考试之后,我们都认真分析,找出薄弱环节,与学生交流,弄清失利的原因和教与学双方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学生的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面:语言知识运用的成语病句题、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选考题中的文字表述部分,还有作文。我们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了解每个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要求答错的学生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掌握避免差错的规律。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把能得分的考点讲详做细,争取能得分的不失分,能得高分的不得低分。练习也好,作业也好,都以检查批改为主,重在检查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力争把目标落到实处,细化内容,序化训练,深化辅导。

  对病句题,可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学生知道有六大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就此判定这个句子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而且学生对于语法知识是特别的头痛,这样师生都减轻负担。

  对诗歌鉴赏,我们分三步进行复习:

  (1)进行题型示例,精选出诗、词、曲鉴赏题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这类题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消除其神秘感。

  (2)把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表现手法等整理出来作为一般常识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意象,体会其思想感情,把握其表现手法。

  (3)归纳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理清鉴赏思路,注意答题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同时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12种诗歌鉴赏题型,熟悉答题步骤与答题术语。

  (四)是提高效率上好讲评课。进入高三,面临着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等一系列困难,学生的复习训练也很多,但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紧就忽略训练和试卷讲评的过程。我认为认真抓好讲评课的重要环节,通过讲评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习惯,是高三复习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讲评前认真分析试卷,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评过程引思路、给时间、讲技巧、富有针对性;讲评后,引导学生领悟小结,注意深化巩固,突出实效性。讲评时要讲清试题的角度,即这道题是怎样来考的;还要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如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常用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而对一些经典题型,更是不厌其烦地讲,不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成了。每次的练习卷,即使不是全批全改,也会抽查一部分典型生来改,以了解全部学情。而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另外,讲评中还特别注意坚持正面教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批评、指责、扬一批人压一批人,或者以“高考题比我们的练习更难”相威吓,都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负面效应。

  三、不断总结新经验,为下届高三提供借鉴

  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是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每天积累易读错、写错的字词5个、成语1个;每个月除月考外额外完成习作一篇;坚持在每节课前五分钟开展诗词赏析或演讲成语故事或介绍名句等小活动,通过这三项常规训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同时发展。

  二是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买《读者》《青年文摘》,统一订阅《语文周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抄范文,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5、坚持每周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在老师跟前过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点东西,真是难为他。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三是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高考是一次检阅,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高考是一位老师,它引导着我们走向前景更好的教学之路。对于发展中的十三中学来说,她正在成长、壮大,并蓄积待发。精研细琢育桃李,倾情尽责引梅香,愿我们全体教师立足本职、精益进取,相信十三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7

  《边城》是诠释爱的,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之爱、父子之爱、友朋之爱、乡邻之爱、乡土之爱组合成的人伦社会之爱。《边城》是要阐释美的,自然之美、人物形神之美、人事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还包括作品本身结构行文的诗性的美,无处不美。而这爱和美的背后无疑暗伏着一种缺憾,一是作者要描画的人生、社会本身的缺憾,比如“美丽的都不容易长存”的凄凉的故事结局,“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小说流溢的神秘宿命气息等。这爱和美在从很久以前开始的现实中的消失,这就是所谓“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边城》有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诉求。“我将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小说践行着作者想要建造“精致、结实、匀称的供奉‘人性’的中国的希腊小庙”的理想。

  如此美丽,如此丰富,“边城”让人心驰神往,想来教和学都该是极其美丽的事情。但是我显然被冲昏了头脑,忽略了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也忽视了对最佳课堂结构的追求,于是我最初的尝试是失败的。

  本课的教学关键就在于找到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并且营造让学生迅速进入的“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在哪儿,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替学生做主,得让他们自己说,于是就有了课堂开始阶段“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表达你的阅读感受”的环节设计,学生的表达指向是丰富的准确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意蕴深刻的问题的`提出就顺理成章了——请问这究竟是一篇小说还是散文?学生肯定会说是小说,因为教材就是这样介绍的。但是我将坚持说《边城》更像散文,因为她具备散文情意真、内容美、形式自由的三个特质。然后让学生去寻找文本中的美点,探讨美在何处,怎么美,为什么美。于是引领学生或者说被学生引领共同走入《边城》的角角落落,在沈从文如诗的文字美丽的肌理褶皱里,领略茶峒的秀丽风光,体会边地淳朴的民风,理解翠翠美丽的形神,感受翠翠、祖父、傩送等人间真挚、朴素的爱和闪耀在他们身上的美丽的人性光芒,为故事的忧伤而忧伤,为这一曲古朴的爱和美的颂歌而神往,悄悄逼近《边城》这对人生、社会“观”“想”“望”的全面描摹。

  任何交流都需要特定的和谐的有张力的“场”。《边城》的“场”在何处?城市少年看得见天空中被夕阳烘成的桃花色的薄云吗?杜鹃的叫声是怎样一种叫声?泥土草木和各种甲虫类气味是怎样一种气味?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如何变成一片黑色?那小小草莺夜半的吵闹和闭着眼的安睡与繁密如落雨的虫声是怎样美妙的复奏?……我曾试图利用音像的资料来帮助我建造这个“场”,但很快就被自己否定掉了,史绍典主任“课堂要原生态”的叮嘱更坚定了我远离现代技术的主意。因为所有形象直观具体的解释都有可能是对丰富的简化,对真实的歪曲,对深刻的疏离。于是我赤手空拳,试图用最原始的说和写,思考和交流来营造这个“场”。转接是流畅的,过程是自由的,气氛是民主的,不要预设,拒绝灌输,在行走中寻找闪亮的星星,捡拾美丽的珠贝。当然还有开头那“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另外一种人生”,结尾“蕴藏的热情、隐伏的悲痛”的点拨,帮助我营造着这个“场”。我们所依靠的只是我们那一颗颗敏感善良的心、聪慧正直的脑。

  但是,我感到了力不从心,我还是觉察到了学生、我与《边城》的疏离,我和学生的疏离,我和所有在场者的疏离,我有了逃走的欲望,逃到边城中去,逃到那一个似乎存在似乎不存在的地方去。我发现我的官能的不足,发现我的认知的浅薄,我渴望将自己的这些体验汇入到《边城》所在的那一条人类整体经验的河流中去,虽然未知前方在何处。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8

  语文高考考点细实、知识广泛,可以说要求全面、内蕴深广;加之,随着《考纲》的不断更新,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这就要求教师切实钻研、学习《考纲》,把握《考纲》的精神,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因此,针对的特殊性,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须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因而,复习应点面结合,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所以,我觉得高三整个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打好每一知识内容的攻坚战。

  同时,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高三复习必须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工作总结《高三语文教学反思总结》。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三四天后,就安排一、二堂课阅读文学书籍、杂志,这时,学生肯定兴趣大增,情绪高涨,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同时,又能使学生拓展知识面、增加作文素材;又比如,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古文翻译之后,偶尔穿插古诗鉴赏,让学生在逐字逐句的练习后,一下子驰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壮阔天地中,领略中国文学的最辉煌篇章,那种雄奇、壮美、深广、博大,必定让学生感慨不已、欲罢不能。这远比机械的操作文言翻译板块和古诗赏析内容来得更好。再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特别是仿句、扩句)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入进行;现代文阅读和练习相辅相成,等等。总之,灵活掌握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需有高度的全局观念,而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在这里,"系统、灵活"集中表现为"全面完整、有条不紊、主次得当"。作为学生,既要能够遵循教师的复习思路,在每个阶段巩固好复习的重点板块,又要有自主调配、查漏补缺的能力。比如,按照教师的进度,灵活穿插知识点,及时训练,补偏补弱,做到举一反三,调整总结。相信,每经历一个重要的复习阶段,学生都会有进步,日积月累,某一天,可能会产生质的飞跃。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必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同时,必须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规定,明确包括作业在内的各项要求,防止学生出现松懈、拖沓现象。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如果这两方面结合有效、操作得法,学生的成绩是大有可为的。还有,教师要与每个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在师生互为理解、配合的基础上收到奇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9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xx年的9月份开始,20xx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能力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后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可以从一定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还可以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况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内容,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因此,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通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匪浅。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可以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首先,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集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集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四、再有,我对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作了一点思考。

  (1)阅读理解很重要。

  高三综合训练中,学生拿到一张张训练卷后,首先想的是快点完成题目,而不是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文章。一张考卷做完,不要说文章,就算是那些做过的题目,也可能转眼就忘。讲评时,我向学生讲我的想法,认真阅读与领悟一篇文章,比之完成几个训练题,往往更具意义和价值。当你真正会读能读之后,什么样的语文考试能难倒你呢?

  (2)阅读习惯比训练量级更重要。

  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生读了多少,所得又有多少,而不单是学生今天做了几道语文题目,练了几张语文试卷。赛场固然需要训练,但盲目的训练往往是事倍功半。语言学科,更强调多读多记。然而,现在的高三学生,他们更注重的是书面题目,对于不需要用笔完成的口头作业,很多学生甚至都不把它们当成作业,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学生认为语文作业少,语文成绩迟迟不能提高的原因,更进一层,对于阅读的忽视,往往使学生在高考中茫然不知所从。

  (3)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

  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埋头做题,学而不思,前人早就概括过,一个字:惘。就是迷茫的意思,到底我为什么做题?做这个题有什么意义和收获?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更需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思考所读文章的内涵意义,思考阅读于自己而言有何收获,对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启迪,这样的阅读与思考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此外,我觉得,我们要积极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观,让他们充分重视语文。因为,相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投入的极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讲,单位时间内的收获,语文学科可以说是最多的。学生基本上除平时课堂时间和课外适量的书面作业时间外,主动投入的时间和机会是极其节约的。二是在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其实,我们应该纠正学生这个观念,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那些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是因为他们天资聪颖,而是因为他们在语文上付出比别人更多,他们的学习更得法。相对一位在及格线上挣扎的学生,只要有时间保证,且注重学习的方法,要把语文成绩提高个十来分,还是相对容易的。150分的考卷,是从90分到100分容易,还是从130分到140分容易,道理不言自明。

  以上是我在一学期高三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我会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0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真正使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事半功倍,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方法:

  一、以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目前,中学生中对议论文真正感兴趣的人不多,主动写议论文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普遍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是很困难的。

  而时评因其涉及内容的新颖性,点击热点现象的敏感性,成为公众喜爱的文体。同时,在时下高考作文不拘文体,以及语文教学社会化的大形势下,它必将成为中学生钟爱的文体之一。其实,现在已有一些聪明的考生在高考中以成熟的时评文笔法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如20xx年福建一考生的时评文《这也是一种承诺》就被评为满分。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时评来培养学生写议论文的兴趣,提高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情,增强其议论说理的主动性,使他们写议论文时不再被动敷衍地简单演绎。

  二、以时评体文章的阅读与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聚焦时事热点,进而养成其主动积累新鲜素材的习惯,使其议论文彰显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目前,学生的议论文往往内容老套陈旧,时代感不强,读来令人生厌。而“时评体”作文完全可以弥补这种缺陷。

  如果我们能在阅读鉴赏课上多提供给学生阅读时评体文章的机会;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能特别开辟一片园地,供学生进行时评体的写作;平时能允许甚至倡导学生在随笔、周记中,对他们关注的时事热点进行自由点评,那么,无疑会使得许多学生将目光从书本中扩展开,进而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阅历,并为议论文写作积累大量的新鲜素材。

  当然,也可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要求一名学生讲述一则新闻或热点事件,并对此概括阐述感悟或评论,甚至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或根据所授课文的内容旨要,灵活联系相关新闻或重大的热点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样既可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主旨,使授课生动有趣、不拘一格,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懂得许多社会知识,看清一些纷扰世相背后的实质,学会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关注社会、把握生活的能力。

  毋庸置疑,现阶段的时评体文章已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几乎在各种媒体中都活跃着它的身影;尤其是时下很流行的高考时评体作文的出现,为这个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极好的社会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阅读和写作时评体文章。

  三、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许多学生议论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的结合,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而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因为时评绝不是简单地先叙述一下由头,再谴责几句,或者罗列出几种观点就匆匆搁笔。相反,时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来源于它自身说理的细致、充分、深刻。因此,要增加学生议论文的说理性,就不妨多让学生在时评中汲取营养,学会使用摆事实、作对比、讲道理等方法,让读者信之、服之。

  四、让学生在写时评中掌握议论的准确性与深刻性

  准确性是包括时评在内的所有议论性文章有无生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它不仅包括所评时事的真实与否,还包括分析的严密性与科学性。它要求作者选点立意要明确,分析要准确而有分寸,评论要适度,说理要服人;否则,写出的时评就经不起推敲,站不住脚。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时评体作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如此,他们的议论说理才会“观点正确,立场鲜明”。

  时评除了要给人常识性的公理之外,还应该避免人云亦云、见解庸常。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时评,思想性应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学生在广泛地阅读并写作时评文中,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在使观点稳妥之余,必将不甘平庸,力求突破,求新求深。

  五、新鲜生动的语言,富含情感的评点,会使议论文焕发迷人的光彩

  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时评相对于一般议论文而言,遣词为文注重自然鲜活,用语可庄可谐,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等),行文自然、新颖、生动,不拘一格。可灵活引用、化用一些流行歌曲、成语、俗语、广告语、名句等等,使语言生动俏皮而富有内涵。也可将口语与书面语灵活搭配,庄谐结合,自然之中也不失文雅大方、端庄严肃。

  谈到时评体的语言,我们不妨再谈谈时评体的拟题。除命题作文之外,一般作文都需要自行拟题(即“题目自拟”)。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从时评中吸取拟题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新颖性。例如有位作家就针对报载的“某中学要给学生定做韩版校服,由于反对的家长太多,学校终于放弃了这一计划,将校服改回了运动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男装太帅、女装太漂亮,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因此早恋”这一新闻,展开点评,并拟题为“美得惊动家长”。该标题既准确地概括了时事的内容,也因为将“美”与“惊动”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看似平凡,实则大巧,言简而意丰。

  由此观之,我们不难发现,时评体语言表达的新颖灵活,无疑会给时下的中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懂得原来议论文也可以这样写,原来议论文的语言表达也很适合自己。如此,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议论语言自然就会鲜活生动起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项工作也会不再那么费力,一改以往收效甚微的局面。

  写时评,首先要有一颗敏感而富有责任感的心,有一种关心社会、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良好境界。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能爱憎分明,对人与社会漠不关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是无法写好时评体作文的。所以,写好时评,就要让议论的文字饱含着情感的魅力,富有感性的说理,如此才能既说服人,又感染人,笔下的文字才能具有常新与蓬勃的活力、朝气与正气。

  时评体形式的作文,无疑为目前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时下学生议论说理时沉闷、单调、枯燥的气息,从形式到内容均将影响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习惯。

  毋庸置疑,时评体与一般的议论文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它所具有的许多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却是目前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所欠缺的。当我们沿着一条老路走久了的时候,不妨尝试走一走新路,也许它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喜悦。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1

  现实告诉我如何进行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学。我将系统、重点地梳理五本必修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我将研究近年来高考的考试指导书和语文试卷,然后逐一比较分析,掌握各类题型的命题特点、规律和趋势,以及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操作要领,最重要的是,我应该从大量复习和训练题中仔细挑选、裁剪和拼凑出一套练习题,然后让学生来做。完成后,他们会纠正,纠正后解释,解释后再做,一轮又一轮,一天又一天干燥出汗,头晕目眩,筋疲力尽,据说这就是对学生负责!

  我必须这样做。然而,一种羞辱感和羞耻感在我的心中滋长。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它干扰了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能够减少培训次数、提高效率的实用方法体系,以应用于高三语文教学实践。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我觉得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

  用于管理层;没有字面意义。这不能简化为管理层;,也不能孩子气地将其定义为纪律。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引导”和“指”,即引导学生的精力投入,安排时间是激发学生的方法,激发主体的欲望,激活学习活力。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的语文实践技能和竞争水平,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和复习语文,我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首先,增加负担总是失败的

  高三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在高中三年级,人们觉得进行高剂量、高难度的训练是合情合理的。通过考试促进学习可以一箭双雕:能够检查水平、发现问题、促进复习、能够真是一箭双雕。为什么不呢?老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也很好。然而,这种误入歧途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增加负面影响的做法,似乎毫无疑问,既没有科学价值,也没有可操作性,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也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损失的失败。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和难度没有正相关,没有“质量”保证的“量”的叠加不可能导致“质量”的飞跃。此外,提高难度也不能稳定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理科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它的教材、要求、目的、应用方法和知识结构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理解、理解、联系和使用,即理解原则、理解经验、联想、迁移和应用,以及在汉语学习中,理解和理解的重要性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这是学生必须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理解”和“理解”既不能通过教师也不能通过考试来完成。可见,目前高三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是教师错误地将教学重点投入到频繁、无休止的考试中。第二,教师和学生必须应付频繁的考试,而且精疲力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进取的准备,效率很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缺乏成就感,这使人们身心疲惫和悲观。为什么考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这是许多中国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证明,在考试中津津有味、孜孜不倦地谈论一切的做法已经走到了死胡同。

  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求的原则。高三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让学生取得好成绩。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两种方法:

  一是降低考试难度和频次,

  二是加强管理,创业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II、让高三学生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在学习汉语方面缺乏成就感,这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学习愿望和条件有因果关系。

  此时此刻,是时候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选择:

  ① 为什么汉语知识和考试场地很少,但学生不善于学习,老师对他们的教学不满意

  ② 教师和学生最需要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过程中经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

  ③ 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难度不高,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总是不按预期

  成绩我们需要学生取得优异成绩,而更难更奇怪的训练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道路上的绊脚石。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从肤浅的逻辑推理中得出的结论将是简单、简洁和令人信服的:学生的“双基”确实太差了。事实上,语文学习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是过时的、误导性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必然结果:过多的训练妨碍了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梳理巩固了训练难点,消耗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和信心,让人们产生教师徒劳无功,学生一无所获的错觉。从长远来看,削弱的是前进的动力,增加的是失败的情绪,削弱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质量,浪费宝贵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降低汉语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有效性,适当难度的训练也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言测试和培训中。只有当我们有条件大胆承认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兴趣,稳定他们的信心,而且有助于发现、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的复习。

  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减少考试或培训的频率,让教师和学生反思过去,纠正现实,规划未来,让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让学生有条件储备知识。给学生时间去利用,而不是把时间交给老师去做毫无价值的、不知疲倦的考试。不"练"一段时间,练几千天,不"练"一段时间,不"用"后备力量,如何迎接挑战?,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确立“管理第一,指导最重要”的基本战略,摒弃盲目、不计后果地增加时间和问题,增加不必要的压力,努力追求管理效益,从指导中收获成果,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效消化中追求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发展语文技能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是高三教师最常使用和享受的基本模式:

  ① 大量的叙述

  ② 大量的训练

  ③ 不断地否定学生。

  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数据成分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明显。这种方法的缺点不仅是学科倒置,学生的参与被取消,教师过于屈尊。

  此外,这种方法也符合孙子所谓“围攻”的战术特点:

  ① “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

  ② 它是长期的,而且“长时间会使士兵变得迟钝,打败犀利者”,这种效果在高密度、高强度的叙事训练中被抵消了。值得注意的是,叙事与训练是两把“双刃剑”。

  ③ 在训练不力和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们会逐渐失去提高汉语学习水平的信心,士气越来越低落,意志消沉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教师头痛,令学生厌烦。究其原因,一是复习资料简单重复,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二是复习形式单调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三是天天作题,学生机械麻木。如何上好复习课,就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的设计理念是:

  1、复习教学要给予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发展的天空,让他们愿学、会学、乐学,从中真正体味到没有考试压力下的复习乐趣。

  2、复习教学在发展语文本事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彻底从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

  3、复习教学要联系实际,走向生活,要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复习要着眼于各类知识的整体性,使之系统化、综合化。

  5、复习要有针对性,抓住考点。

  拟公益广告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个考点,资料不多,考分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学生得满分的不是很多。原因在于学生平时所练不多,对写作技巧掌握甚少,细节部分处理不到位,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公益广告”的概念。

  我设计这节课,解决的重点有三:一是广告知识,二是什么是公益广告,三是创作技巧。而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公益广告的创作技巧,以便学生在高考中多拿分。

  过去的这一节课,留给我的思考是永久的。我认为,复习课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复习课也能够生活化教学,语文复习的领域无边无际。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3

  高三,犹如马拉松长跑的最后冲刺部分,稍有闪失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为我是第一年带高三,所以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在邓老师等备课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对复习备考逐渐熟悉起来,高考结果两个文科普通班均取得市平均分以上的较好成绩。

  反思成绩的取得,就个人而言,我认为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夯实“双基”,突出重点,堂堂落实。

  在此,我理解的“双基”仍然是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考纲考查六种能力,分别是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能力,就基础知识而言,考察内容包含识记中古诗词默写,文言实词意义积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十八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几种句式用法,语言文字运用中需要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积累常见词语(包括熟语)的意义,弄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几种类型病句的特点。掌握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此外,基础知识还应该包括选考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以及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常见题材、体裁特点、语言特色、古典意象等知识;作文常用文体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的特点与写法;谋篇布局的技巧等。当然,广义理解积累,还可以包括阅读量的积累,作文素材的积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积累,但我认为在高三备考阶段,能做到狭义积累就足够了。

  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基础知识为前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但它又高于基础知识,缺乏基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就如散落沙子,是零碎不成系统的,是不能建构于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故而,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多些方法指导,也即概括总结然后让学生训练变成基础能力。

  以探究能力举例,首先应该明确选考两种文体所考查能力的差异。文学类文本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⑵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本则是这样定义的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为文本文体的特性,故而在考查能力上其措辞是有差异的。文学类文本是表现型的,是社会生活经过作家内心主观心灵加工过的艺术生活,甚至优秀作品往往是时代与民族的缩影,人文性非常强,流传久远,所谓形象大于思维,所以它具有多样阐释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探究能力用词是“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实用类文体则比较客观,即时性强,主题较为单向,所以探究能力用词为“深层”意蕴;“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疑点和难点”。

  其次,针对不同,在培养能力上应区别对待。对实用文体,应该是在分析综合、理解鉴赏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认识文本叙述对象体现的精神与人生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而文学类文本,应该是在掌握常见表达技巧、塑造人物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联系作家写作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探讨其丰富的含义。

  总之,“双基”是我们备考的根据,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把基础打好了,才能把学生安全送抵高考考场。然而,因为备

  考时间的急迫,因而在具体备考过程中,我们还必须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重点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就我所教学生说来,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古文阅读与作文上。

  首先,我认为这两块是分数争夺高地,易得易失。就古文来说,因为考试能力要求不高,只需要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题型比较固定,变数小,知识点好把握,易于提高,而学生因为对古文兴趣不大,所以这个阵地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因而,我认为只要认真备考,这个分数比较容易提高。就作文来说,经过十年来写作积累,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如何在有效时间内迅速提高,毫无疑问,这半壁江山意义非同一般。

  其次,相比较其它考查内容,这两块学生备考热情更为高涨。我留心过一个奇怪现象,每次我上完作文课,学生不等下课就会迫不及待围拢过来提问;来办公室问我问题的大部分是关于古文。在改卷中,我就留心一些学生的答卷,我发现那些平时上课不认真而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文学阅读却答得很有条理。这促使我去思考,语文是需要深厚积累的,在提出大语文概念后,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有些学生很用功,但他无论如何都不明白《家》中的鸣风为何要自杀。因为备考时间的紧张,所以,我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容易快速提分的项目上,这是我的一点浅见。

  在备考中,关键是落实,这是至今我仍在反思的一点。这种落实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的重难点落实,指教师布置的作业有针对性的落实,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应该识记的应利用早读课、课外辅导落实,应该完成的作业要生生落实。在语文尴尬存于现今的情况下,落实更加重要。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4

  期中考试刚过,语文成绩也有了。之前的复习重点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但是效果并不好,得分率还是很低。现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教学进行反思。

  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个板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难点,与作文和诗歌鉴赏一样,都是不好拿分的部分,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就显得很重要,并还需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在大量的练习题中总结归纳的能力。

  1.留心文章标题。无论哪种文体的阅读,题目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或者为全文线索,比如在我们所用资料的练习题中的《灯火》,文中围绕灯火展开了对儿时一系列温馨生活的回忆,以及由此而阐发了人生感悟;或者暗示内容、揭示文主旨,如《文化的梅岭》,这篇现代文就着重叙述了梅岭的贬官文化和梅文化,抒发了作者对梅岭的热爱之情。注意文章题目,是寻找理解文章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关注文中特殊句段。总领句(或段)、过渡句(或段)、总结句(或段)、高频句,对于理解文章结构及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结尾的议论、抒情性句子,往往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注意了这些特殊的句段,学生就比较容易读懂文章进而准确解答。

  3.分析引用原文词句。在原文中寻找答案,是解题的方法之一。尤其是一些“指代”类型的题,答案就在上下文,只要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提炼、组合就可以。这样的答案比用自己的话来阐述要准确得多,自然得分就会高。比如《魂系“一线天”》一文中,有一题是“请用精炼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通过对文章的仔细琢磨后大多能答出四个特点:奇、险、幽、陡,这是原文中有的,而窄、暗这两个特点就需要提取概括了。经过对文章相关段落的分析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啊!”在他们的回答声中,我知道他们又深刻地积累了一种解题方法和经验。

  “在练中学,在学中练”,现代文的题多如牛毛,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能力是相同的,只有把有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让他们从每一道题中总结规律,悟出方法,规范答题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不丢分”。

  4.坚持让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整理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看原题,毕竟碰到原题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我们讲了现代文的阅读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学生的消化、巩固。而消化巩固不能停留在某一篇文章的解读上,而应该是方法性的解读,包括:解读文章的方法、常见出题角度、同一问题的不同变式、答题模式的归纳整理。这样的整理需要我们在一定时间的练习后将所做进一步的归纳。

  除了方法的讲解和常规的归纳整理外,我们还要强化审题训练。两个月的复习中,学生反映出的最大问题是审题错误,因审题错误而导致一些低级失分。比如明明是问“写景的特点”,而很多同学会看成“景的特点”;问“如何来表达情感”,答成“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都是一些明面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暗含的要求,很多学生则忽略了。比如问“用了什么手法”,一般要包括手法所达成的效果。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强化。

  除了常规讲解之外,我们还可以把现代文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去,既完成了现代文的训练,又能使作文有可写的材料,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在平时所做的大量练习中,现代文是我们可以使用的“重要资源”,因为文章少不了优美语段、哲思道理、名人故事、绚丽景物……每当遇到好的文章时,我都提醒学生诵读或者摘抄,以便写作时可以当作自己作文中的“亮点”。现在的学生在课下是很少去积累的,大量的.卷子和习题占据了他们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所以,很好地利用现代文中优美语段是既替他们减轻了压力,又帮助他们积累了较好的作文材料,可谓“一箭双雕”。如:《胡杨树》一文,在现代文练习中我着重讲了文中的恶劣大西北以及那生命力顽强、死而不屈的胡杨林,在后来有一次写作中就有学生把“胡杨林”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而且还加上了独特的理解,这使我在批改卷子时突然眼前一亮,给了作文较高的分数,同时也顿生欣慰之情。“学以致用”,我想,其实也就是一个学生从学习到领悟的升华过程。

  当然高三的阅读教学和高一高二的阅读教学不同。高三教学直接面向高考,命题特点是教学的指挥棒,考纲则是教学的中心,与高一高二的阅读相比,灵活性就有所减弱,相对地,应试的规范性就大大加强,答题的规范性需要重点强调。

  高三的阅读教学是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花费的时间较长,可以在这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里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抓住文章中蕴含的情感,适时地对学生给以鼓励、启迪,可以增强他们在压力较大时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让学生有希望地面对每一天,面对每一次考试或练习。犹如高三学子经历漫长的高考备考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也经历了对教学更为深刻的“领悟”过程。其间由于自己的经验和方法都还不完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探索,“领悟”更多的真谛!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15

  文言文,在我们的学生看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对高三学生而言,更是“谈之色变”。为什么会这样?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思文言文教学,以便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及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文言文的误会太深,对文言文产生了偏见。

  1. 不只是学生,很多老师也认为文言文是一小部分人学习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高考,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其实,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文言文词语的解释,定位是书面语。也就是说,文言文只是和口语相对而言的汉语文言文。文者,纹也,文言只是修饰过的语言而矣,并不是现代汉语的异己,而是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2.我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文言,却天天都在声讨它,怪哉!

  平时,我们在显示自己有文化时,会把成语摆出来“装点”自己的语言,在夸一个男生时,会说他英俊潇洒、文质彬彬;在夸一个女生时,会说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这样用词,会让人感觉很有文采。其实,这些都是文言词语。“英”有“花”的意思;“文质彬彬”出自《论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体现的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使鱼沉,使雁落,使月闭,使花羞,此处极言女子之美貌。

  3.大家把自己能看懂的文言当作是现代汉语,是白话文,自己不清楚的便是文言。

  其实,现代汉语的范围很大,不仅仅是我们平常使用的口语和白话文。文言也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言属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在传承,在发展,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就是汉语的精华,也是现代汉语的内容。

  第二、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

  1.全国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选材上,不注重文章内容的文学性。

  近年来,全国卷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都取材于史书中的人物传记,而且所学内容文学性不是很突出,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厚。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原本学生们就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结果,看到这样的试题,学生更是没有学习兴趣。

  2.生僻的官名、地名、人名,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做文言文高考题时,往往被官名、地名、人名困扰,有时还会因此而耗费时间,影响答题速度,学生被官名、地名、人名纠缠着,很难走进文言文的大门。文言文的大门,很多学生尚未进入,这些看似常识的内容,更是无法掌握了。

  第三、学生们已经学了好几年的文言文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1.没有正确合理的文言文朗读方法。

  学生们在读文言文时,大多没有节奏,没有正确的停顿,没有获取所读内容的信息,只是传声而矣。而且,读音还不够准确,更容易受方言影响。音不准,字不准,意更不准。

  2.没有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学习需要积累词语。最好的积累方法不是背诵字典、词典,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及时查阅,及时积累,及时记忆。但是我们有的学生却连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有字典的学生,却很少主动去查阅。

  3.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人认为,积累好字词,学生就能学好文言文,其实不然。就想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文言文学习也需要思维,语言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总是在查字典,总是在做笔记,但总是读不懂文章大意。

  4.做题时,没有做笔记、标记的习惯。

  做文言文试题时,做好笔记、标记,有助于快速阅读掌握文言文内容。做题时,便于二次阅读,快速找到相应内容,及时做出判断,从而快速准确答题。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从而合理使用文言文。

  学生在学习、使用成语时,会遇到很多有文言背景的成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深挖其文言背景,感受文言带给我们的语言美。

  我们在评论人或事时,有时会用到“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这时,要引导学生从文言背景去分析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要读成:过/犹/不及,不要读成:过犹/不及。因为“过犹不及”说的是:“过”与“不及”是一样的的。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作用,意识到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尽量用最通俗的口语来表达,就像林汉达先生在写历史故事时那样,尽量脱离书面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使用文言的必要性。其实,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平时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只是没有深入了解,人云亦云罢了。

  第二、指导学生合理地去做练习题及高考题。

  1.面对文学性不强的文言文,要学会为其整容。

  所谓整容就是:划分文章层次,划分句子结构,用任务代替兴趣,以完成任务为乐趣。进而了解字词,掌握文章大意,有条理地分析内容结构,从而快、准、稳地答题。

  2.面对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官名、地名、人名,要先辨别,后忽略。在辨别出官名后,可用长方形符号将其标出,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忽略,从而排除干扰,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无误答题。找出地名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排除干扰。找到人名后,忽略姓氏,将名字用圆圈符号标出来,再次读到人名时,便能快速识别从而读懂内容。

  第三、要想从根本上学好文言文,还得掌握一种相对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抄读法”,当然,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所谓“抄读”就是:让学生通过抄写放慢阅读速度,用心思考,真正走入文章,用心思考,理解词句,读懂大意,思考内容。

  下面,就以平时习题讲解为例,具体谈一谈“抄读法”。

  1. 在平时练习或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将题中的文言文“抄读”在抄读本上。抄读时,不求速度,但求思考。学生试着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可以在不懂得词句下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以便讨论时目标明确。抄读时,一定要在抄读本上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作注时使用。

  2. 学生查字典、词典,给自己“抄读”的文章作注释,把查出来的字词解释写下来。

  3. 小组讨论。在自己作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疑难问题,翻译疏通全文。

  4. 师生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依然存在的难点。

  在讨论之前,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只要有一人有疑问,便可喊停,大家一起讨论,老师适当引导。朗读期间,如果学生在发音方面、句间停顿方面有问题,老师会及时指导纠正。

  5. 习题检测。文章不变,重新设计与此前不同的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抄读”效果。

  当然,使用“抄读法”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快速明显的提升。因为文言文学习是需要过程的,而且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科学地使用“抄读法”。但是,我一直在耐心地引导他们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为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及考试成绩而坚持不懈。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5-25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03-03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01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15篇)02-05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通用3篇)04-07

语文的教学反思04-14

高三教学反思11-24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08-08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