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课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5 09:29:04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课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5篇)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1

  【课堂实录】

  一、课前激发,确立课题

  师:很高兴和屯溪的同学一起探讨交流大家都知道孙悟空,但不一定关注过他的听课状态《西游记》第二回有记载说,孙悟空听讲的时候,是“抓耳挠腮,眉花眼笑”看到此种状况,祖师就问他为何如此悟空答曰:“弟子诚心听讲,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够像孙悟空一般听讲,悟空没有像他的同学那般老老实实,因为老老实实是通往平庸的宽广坦途其实,课堂就是师生所过的一场精神生活“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师生之间,能够用精神的华彩将彼此照亮,就是好课!

  (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体,此种状态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种语文课堂状态,还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命状态此种精神的树立,着实不易,是教师一节课一节课逐渐呼唤出来的语文课堂,打开并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佳的“教艺”学生听后,眼睛中闪现出光芒这也是学生的“动”)

  师:课题《渔父》,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这节课,同学们想和老师交流什么问题呢?

  (学生沉思片刻,有人举手)

  生:我很想了解屈原和渔父各自代表怎样的人生道路,我们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生:我想了解楚辞的主要特点

  师:两个同学讲得都很好,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大家赞成研讨这两个问题就鼓掌通过,反对,就拍拍桌子(没有学生拍桌子)好,那我们今天就探讨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主,兼顾第二个问题还需注意的是,《渔父》是一首散文诗,要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感知形象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确立研讨的内容,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教师游刃有余把握教材的一种体现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得以深入的重要媒介和基础)

  二、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一次对话

  师: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是层进式的对于层进式的对话,我们该从哪里看起?开头,中间,还是结尾?

  生:从开头

  (给学生以必要恰切的提示,帮助学生把握研讨的方向与层次)

  师:那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原文,看看屈原是以怎样的状态出场的

  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师:面对屈原如此景况,渔父怎么说的,话语之间是何语气?

  生:“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对屈原好像有取笑的意味

  师:对屈原有取笑的意味,从文中哪些关键语句体味出来的?

  生:“何故至于斯?”从这个反问句里体会出来的

  师:“斯”在这里指代什么,“至”又有何意味?

  生:“斯”在这里指“江潭”,“至”有到达、沦落的意味

  师:体味得好!“斯”除了指代地点“江潭”“泽畔”,还有其他指代的意思吗?

  生:还可指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状况

  师:是啊!三闾大夫是屈原在怀王时担任的要职,掌管楚国屈、昭、景三姓贵族渔父以赫赫之职称代屈原,有调侃取笑的意味另外,诚如同学们所言:别有意味的是“斯”,“斯”既指江潭,又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有沦落的意味整体体味语气,虽不乏同情之意,调侃取笑之意亦有这是渔父对屈原的第一次发问:从巍巍庙堂何以至寂寂江潭,从冠冕轩轩的三闾大夫何以至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江湖散人?屈原是如何作答的?

  生(一位男同学随口轻柔地读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将“举世”“浊”“独清”“众人”“醉”“独醒”加重,体味屈原作答时的心境,再读一遍

  生(此男生再读一遍,效果比第一次好许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师:通过“读”,我们不仅要将屈原唤出来,更应该将自我唤出来一个男生,应该理解什么是苍劲沉郁与悲歌慷慨语文课,就是期望将一个人唤出来!你,现在有些地方就已经被唤出来了对屈原的答语,同学们如何理解?

  生:屈原很坚强,决不妥协屈服

  生:屈原很执著,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

  生:屈原就是流放,也要保持自己的清醒

  师:大家说得都好!屈原的每一次回答,都让我的心随之震撼一次!举世之于我,众人之于我,屈原将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去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这个对峙因为极不平衡,所以才震撼人心屈原就像《亮剑》中的那个断臂之后独身一人冲入日军阵中的连长屈原的伟大,即体现在这种对峙之中他的失败,就因为他选择对立的立场而不曾屈服!在这样的一种抗争与对峙中,屈原展现出的自我形态、分裂形态、挣扎形态、高贵形态和询问形态,构成了楚辞中熠熠生辉、粲然夺目的最美篇章这样的对峙构成了世间壮丽巍峨、奇绝伟岸的人格风景与精神绝唱!刚才有位同学说,想了解楚辞最主要的特色,屈原的生命华章就构成了楚辞最光艳的特征

  (学生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在教师的精彩之后激发绽放而出的教师的精彩是学生精彩绽放最丰厚最肥沃的养料与澎湃的动力学生的精彩不仅仅因教师课堂设计的精致所致,更是由教师人格的召唤所致教师的自我剖析,与文中屈原的精神状态合二为一,教师自身已然和教材浑然一体,教师自身成为了站着的、活动着的、呼吸着的教材)

  三、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二次对话

  师:屈原的答语表明了社会不容、自我不入的生命处境对此,渔父又有何建议?

  生:渔父引用圣人之言,希望屈原不拘泥于外物,顺应浊醉的世间,随波逐流,共同混世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

  师:是这样的屈原的第一次回答,核心便是:不容不入渔父针对屈原所陈述的状况,拿出了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此法一出,所有的问题便迎刃而解混世法是最彻底、最根本的解决方案,多为世人所用那么,渔父是混世之人吗?这个问题暂且存疑,我们后面解决我们现在先看:屈原认同此种方案吗?他是如何作答的?我们请同学诵读一下此段

  生(一位女生举手,朗声读来,语势铿锵,辗转有力):“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师:你读得好,把屈原内心的沉痛与激越充分表现出来了问个问题,你是个女生,为什么要选择读这么男性化的句子,而且还读得这么好?

  (给学生以切实的追问与鼓励,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在课堂的细微点滴中,才能看出教师是否关注学生这个人)

  生:我为屈原的精神所深深感染,所以愿意读!

  师:是啊,每次读这几句话,我都为之落泪!我虽做不到屈原这样,但我一直不失一颗真纯的景慕之心屈原这段回荡不已的生命交响曲是由三大句子构成的,两个强而有力的反问句,中间夹着一个死亡句,你如何看这样的句式安排?

  生:第一个反问句是从身体感受的角度发出的,爱好洁净,不愿受到污浊的沾染,是人之常情屈原在此基础上,将其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师:那为什么将一个死亡句放在其间?

  生:为了求得精神上的纯净,屈原甘愿献出生命

  师:是啊,屈原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皓”就是“白”,用在这里不多余吗?你如何理解?

  生:“皓”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

  师:好!皓,确实是一种有光彩的洁白,是洁白之至也何况“皓皓”连用,何况“皓皓”相联缀再以之状“白”在这里,屈子将自身提炼为纯然的一片皎白,既大且明,既刚且坚我为同学们将屈原的这段话再读一下,大家再次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师(小结):面对渔父提出的既容且入的混世之法,屈原的答语其实是:身体不容,精神不入屈原的死就是他的不死,屈原的失败表现出的正是他的强大!

  四、研讨屈原与渔父的第三次对话

  师:面对屈原的回答,渔父也表明了自我的观点下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渔父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渔父的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且学术界亦有多样的说法教师提问的角度与层次,起到了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教学效果)

  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是美丽干净的.自然,渔父是个隐者,他想脱开浑浊的社会,隐居于此

  (此句的喻托之意,在学术界存有多样说法学生答得很妙,教师备课当充分深入,切不可以一己之认识,以一家之认识便断然否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很可以见出教师备课的态度与功力)

  师:说得好!那么,渔父与屈原对于浑浊的社会,采取的态度与方法有何不同?

  生:屈原是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渔父是濯我缨,濯我足

  师:你抓住了关键字“葬”与“濯”渔父在提醒屈原,出世之路的要旨不是“葬(湘流)”,而是“濯(沧浪)”,用江湖与田园濯洗心灵,壮大生命那你们说,渔父是混世的吗?

  生:渔父用混世法探试屈原,如若渔父果真是混世的,那他又何必独守江湖

  师:讲得真好,大家为他鼓掌这段话有一处矛盾,不知同学们是否关注到了:前面有“鼓枻而去”,后面又有“遂去”走就走了,难道“走”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吗?

  生:前面的“去”是渔父的假走,因为他还有自己的隐士哲学要告诉屈原讲完后,渔父才是真走所以,第二个“遂去”是真走

  师:“遂去,不复与言”一语省略了主语,你以为主语应该是谁?

  生:主语是屈原,屈原听见了,但他的心志不能改,因此去了

  生:主语是渔父,渔父彻底说完了,因此去了

  生:主语既是屈原,也可以是渔父,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要说的了

  师:大家讲得真好!所以段首渔父“莞尔而笑”是什么意味?

  (这个问题,似乎应该在此段开始的时候就问,但那时条件准备不齐全,问出来不会有好的效果)

  生:既对屈原的说法表示赞同欣赏,又有自己的想法

  师:讲得真好!屈原用湘流与浊醉的社会决斗,渔父用沧浪与浊醉的社会绝交把影子投在水里的,都患有洁癖基于这样的基础,他们才能相遇并展开如此深刻的对话屈原是勇者,渔父是隐者如若再加之此前渔父为试探屈原而说到的混世法,全文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处世法,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生:我哪条路都不选,我选择第四条路

  师:第四条路,那是怎样的一条路?

  生:改革!

  (学生的自然生成,出乎教师的意料,足以震撼人心!)

  师:找到的这第四条路真是太好了,你是中国的希望我代表所有听课的老师向你鞠躬表示敬意!(教师鞠躬)我一直觉得这个世界的未来与我相关,我们渴求未来的世界变好变美,那我们首先就要在教育上培养出这样的人来!你在课堂中爆发出的是高贵的思想!

  【执教感言】

  在课堂设计中,我们一直习惯关注“技”,不太重视“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学生的精彩单纯安置建立在精妙完美的课堂设计上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成功的追求,一直沉浸在“技”的研究与探求中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就是课堂设计大师其实,在学生面前显现绽放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感受力的人,一个能流泪的人,一个生命跳荡奔涌的本真的人,一个不断思考的人,对于学生的影响与建设将起到更为深刻和巨大的效力与作用我们对于学生,不能仅仅将他们当做工作对象;教师则冷静娴熟地运用“技”、把握“技”、实现“技”、创造“技”我们的课堂,不能总是期待这样的状况:教师按时上课,铃声一响,准时下课不多一言,不少一语,处处恰到好处我们的教师犹如一台精巧的机器,在课堂的把握与驾驭上完美无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不仅需要“技”,更需要真实、坦诚、热情与生命力的发扬真正的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上语文课技能、技巧、设计之大师,他更应该展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很语文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血肉有热爱有文化有教养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一个敢哭敢笑敢打敢拼敢爱敢恨的人!

  语文课是关涉“人”的课,教育的核心魅力在于提升人与改变人只有“人”才能激发“人”,只有“人”才能真正教育“人”,只有“人”才能培养“人”!以人育人,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律“人”的魅力是无穷的!

  探讨究竟该选择屈原与渔父哪条路的时候,一个学生坐在座位上,高声喊出了第四条路——改革之路——的选择这说明,虽是短短的一节课,但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这是一个富于创造的真正关乎中国未来与前途的精彩生成它完全出乎我的预设,在课上我为她鞠躬致意,我为该生大声叫好!语文课,不仅是知识课,更不仅仅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技能技巧课语文课,应当生成思想,撞出人格我们的语文课,该把“人”培养出来这个“人”不仅是技能技巧的,更是精神的、创造的

  忽视并进而想摆脱教师素养,来谈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到头来恐怕只能变成一相情愿的空洞梦想“人”就是“事”;想成“事”,先养“人”所有的著名战例,都是名将的个性使然,都无法复制所有的好课,都是教师的个性使然,是课堂与学生的生成使然,也都无法复制教育的智慧是撞出来的,不是复制出来的。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2

  线段垂直平分线在几何作图、证明、计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是推证线段相等的重要途经,它的逆定理常常用来推证一条直线是一条线段的的垂线或一点是一条线段的中点.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在MN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完成两个例题,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后总结点O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3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层面,亦是可以了。

  另外补充屈原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屈原·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屈原·涉江)

  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效果很好。

  纵观这一堂课,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学生全面参与,学习劲头足,学习效果好。同时,因为这是一堂赛课,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未免有仓促、不深入之感,有待于再精心组织。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4

  运用改编法进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这时,你可以尝试对文本进行改编,把游记改成导游的解说词。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语言、体会写景的特点,可通过让学生们来当一回导游来实现:

  1、熟读成诵,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给《小石潭记》中的.景物设计景点。

  3、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现场解说。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既能够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进行广泛的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迁移。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5

  《渔父》这一节课文言重难点较多,作为公开课又要力求完整性,所以在设计上难度很大。

  一、时间把握不好,低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真程度,没有预料到大部分学生预习的这么好,给学生留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过长,以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完成。

  二、高估了个别学生的听话程度,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讲的太粗,语言也不清不楚,导致没注意到所讲的错误,其他学生也没有听清,糊里糊涂,这样很不好。我也没能及时纠正。

  应该说,这种失败也是由于我的一贯散漫的作风造成的。我从心理上认为这篇课文很熟悉,所以在备课时也大意了,没有把该说的话完全想好,所以说的较为随意。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01-15

《渔父》课文反思01-16

渔父课文教学反思5篇01-15

《渔父》课文反思3篇01-16

课文麻雀教学反思01-03

课文白鹭教学反思01-05

课文麻雀的教学反思01-01

课文桥的教学反思01-03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