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3 10:48:32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

  这节课,我围绕小猴摘桃设计了5个复习题,旨在通过前四道题目,复习加法、减法、乘法,以及两步计算问题,最后一道题目通过学生补充条件不同,提问求出的都是“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为什么结果不同?强调在解题过程中条件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另外补充的条件:第三天摘40个,从而引出条件中数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补充的条件和什么有关?在上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一部分有些重复,可以提一两个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补充条件中找加、减、乘及两步计算问题可能会更好些。

  在讲授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小猴第五天摘了多少个? 我花费很多时间,我觉得是值得的,首先我让学生解释了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大概请了两三个学生说清楚,在讲授例题之前我先提问:小猴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但是这边存在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讲第三天为什么是用35+5,而不是是30+5等等这一块没有让一些学生说出是比第二天多5而不是比第一天多五。最后的例题我是想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重点想讲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第五天比第一天多几个5,最后以此类推第10天,第二十天呢?但是可能提问提的不是很好,也或许第五天没有讲透,有些孩子没有完全吸收,导致只有少数孩子能答的上来,如果换一种提问方式:能不能直接求出第五天的?用30加上什么?20怎么的来的等等,会不会更好些?然后可能这些讲的比较拖沓,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讲完。后面的练习题:一个皮球从16米的高处落下,如果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第3次弹起多少米?第4次呢? 到第四次时弹起1米,如果追问一下滴次呢?既能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做铺垫,更能深刻的帮助学生理解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练习第二题: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 ;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我是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可不可以喊十八个小朋友上台实际操作一下会不会更好些?

  这节课大致上我自己还算满意,还有些细节地方需要改善,今后我会进一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2

  预习,正越来越被更多的小学数学老师所青睐,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终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不容置疑。

  可有些老师提出:教材中一些需要推导算理、计算公式以及需要探究后才得出结论的内容不必安排预习。理由是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而我恰恰认为,这类课,预习过后,合理组织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说反而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

  例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替换》一课,我是这样组织预习的:

  (1)布置阅读书上P89-90页的内容;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几个小杯,全部倒入大杯需要几个大杯?你是怎样想的?

  (3)在解决例题时,你是怎样替换的?

  (4)在探究过程中,你还遇到什么问题?

  第二天,我这样检查预习并组织新课,分为这几个层次:

  1.开门见山,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解答预习要求;

  2.720毫升全部倒入小杯需要9个小杯,9个小杯是怎么来的?

  3.同样720毫升,全部倒入大杯需要3个大杯,3个大杯是怎么来的?

  4.小结两种替换方法(大杯换小杯,或小杯换大杯);

  5.组织验证;

  6.质疑:预习中你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7.改变条件拓展提升:把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改成大杯容量比小杯容量多160毫升,让学生思考如何替换,组内交流。

  8.对比总结: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9.巩固训练:如何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这样的课堂把原来要通过探究,最终得到的“替换”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预习感知,并通过预习反馈,延续下面的探究活动,解决这节课的重难点,可谓单刀直入,不拐弯抹角,学生的思路清晰,思考方向明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谁又能说抹杀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就不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了呢?反而,我认为:

  1.这样的课堂,高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地展现了多样化的见解,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思考,不至于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这样的课堂,学生不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获得,敢于向课本挑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长此以往,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3.课堂中教师可以重点点拨预习中产生的疑惑,围绕重点难点组织合作交流,拓展、创新。而不至于课堂中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难点,造成会的学生不愿听,不会的学生听不懂。这样的课堂,充分节约了教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课堂。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3

  上五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例举法解题,在学习练习十一时,有几道题通过学生讨论、倾听发言后我感觉:孩子们和我都有不少收获。

  书本66页第3题: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旗各一面,从中选择1面或2面升上旗杆,分别表示一种信号。一共可以表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这题我是处理的:我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先做,再校对答案。(教师巡视是发现结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结果是6面的占据大多数)我一贯认为,错误也是一种资源,但作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学生错误,教师要善于组织孩子倾听、分析错误,让其“自纠”或“他纠”。于是,我请两个代表板书出结果:

  生1:红、黄、蓝、红黄、红蓝、黄蓝。六种

  生2:红、黄、蓝、红黄、黄红、红蓝、蓝红、黄蓝、蓝黄。九种。

  讨论的火药味十足,大致记录如下。

  生3:红黄和黄红重复,我同意六种答案。(其他答6种的学生一呼百应:对对对……)

  生4:大家不要急,请问:如果先升红旗,再升黄旗与先升黄旗、再升红旗,挂在旗杆上会一样吗?它们能表示一种信号吗?上下不同,信号也不同。(其他答6种答案的同学大部分开始动摇。有道理……)

  生5:我反对,题目上讲是升上旗杆,如果是两个旗杆不就没有上下区分了吗?(我认为:这个孩子再为自己开脱而强调理由,但我没立即反对,把球抛给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两个旗杆,书上应该说明。即使是两个旗杆,也会有左右之分。所以我们为一个旗杆。(大多数学生频频点头。我认为:这孩子的`答话太精辟了!窃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着我了,看来我要做裁判了。

  师:你们同意生6的观点吗?我认为升上旗杆默认为升上一个旗杆。(其实我真佩服生5的狡辩行动,出乎预料但似乎有点道理。我个人建议:修改教材时加上“一个”两字,变成“升上一个旗杆”。)

  反思:教学生成有很多火花,咱们教师要多倾听,多捕捉,多欣赏,多品尝。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策略》作为小学阶段总复习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复习完所有的知识内容之后,帮助学生对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一个梳理归纳,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在这里安排了三个课时。画图作为第一个呈现的策略,是学生学习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从低年级的直观图形,到高年级的展示思维的线段图,画图策略的使用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所以我们把画图策略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用一个课时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内容,我设计了一份课前作业单。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是以作业单的题目为载体,对画图这个策略进行梳理。结果整节课就变成了一节解题课,老师忙于带领学生解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经过六年的学习与提炼,有部分已经能够不画图就正确的解决部分问题或记忆概念。那么,我们要怎样激发学生用策略和再次学策略的热情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节复习课,我们不但要帮学生梳理知识内容,更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梳理的方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重新审视本课的教学设计,原来在归纳画图策略的'这一部分显得太单薄,要加重分量。因此,我在梳理策略之前加入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交流画图在你解决问题的时候是怎样帮助了你。然后在梳理策略之后让学生回顾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还在什么时候使用到了画图策略。力图在这一过程不但让学生能够归纳梳理,并充分经历梳理的过程,明确梳理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5

  果然,今天教学时,自学质疑部分,孩子们对一些基本的内容都了解的较多,对部分实际问题也能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但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替换,特别是练一练的内容更是讳莫如深,一头雾水。

  于是我引导孩子们首先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如果不替换,题目中就有两个未知数,而且两个未知数的题目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用方程。”我鼓励孩子们用方程解决问题。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很快解答完。“用方程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方法。但总是很费事的。如果可以不用方程就可以很快得出结果,我们是不是更喜欢?”“是!”孩子们异口同声。

  “替换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孩子们按书上的替换的`思路理解,大多数孩子露出了满意的神色。我还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数量有倍数关系时,可以“以一换几”或“以几换一”的替换方法。

  练一练的问题,孩子也无从下笔了,因为这本来就是另一种情况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替换的可行性方式:

  一对一的替换。从而发现替换后出现的新问题。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把大盒子都换成小盒子,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把小盒子都换成大盒子,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引导孩子们发现:因为两种数量之间的不相等,替换后就出现了剩余或不足。在引导孩子比较、讨论、推论,得出剩余的部分要从总数中减去,不足的部分要在总数的基础上加上。

  在后面的练习中,孩子们大多数能比较熟练地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这节课的成功教学,更是我尝到了有效预习在教学新知的重要作用,它帮我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要大声说:预习,爱你没商量!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6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我自认为有成功之处,也不很多不足,我先说说成功之处有:

  首先本节课能够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动画片《田忌赛马》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策略,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其次,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 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再次,在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必条件,也可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让学生促进会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 ,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

  不足之处:

  1、整堂课看起来每个环节设计的细腻深入,但细想,整堂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我在处理时有失妥当,当引导用表格整理时,信息怎么处理,怎么整理,怎么书写,这样书写有什么好处,这一连队串的问题,也是让学生体会表格整理信息的优越性之所在,在这没有做很好的讲解。

  2、板书不太理想。板书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也起关键作用,它可以帮学生温习本课的内容,而我许多 本该板书的内容全部反映在大屏幕上,在继续讲一下个内容时,这些内容也就不会再出现,只给学生瞬间的'停留,这样做也有欠妥当。

  3、本节课没有激情,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对学生地鼓励性的语言过于少,可以说几乎没有。

  通过以上的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自己存在的优点我会继续保持,针对不足我将会不断地改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这几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因此本节课我开门见山,先是回忆了这几种策略,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策略的好处,从而引出了课题。

  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课前没有去开好电脑投影等设备,导致没能准时上课,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实物投影呈现学生结果时,投影不会使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只能让学生口头表达想法,没能直观的有序和无序这两种列举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比较空洞。

  2、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够积极。在语言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不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比较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导致在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就像一潭死水。几位老师也给出了意见,在学生讨论不热烈的时候,可以下去加入他们的讨论,让他们知道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有几个组讨论起来了,可能就会带动一个全班讨论的氛围。

  3、上课比较随意,尤其是站姿,没有气势。在上完课后,几位老师模仿了我的站姿后,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颓废的感觉,在之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改进。

  4、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读题后就要求找出一种围法,这里可能放的过早,应该要让他们正确审题,明确要围得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和宽都是整米数。由于我的急于求成,想让学生先得到如何判断所围长方形是否符合条件即“长+宽=11米”,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

  5、学生的读题不够整齐响亮,回答问题不够完整。以后要在课堂上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讲的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对于一些问题引导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容易偏离问题。

  7、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从回答人数来看只有接近50%,没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还有在学生练习时,我走下去检查时,通常就是站着看一眼,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没有亲近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通过例1,例2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都按照“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这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思路。

  出示例1情境图,读题、提问:你能用小棒围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让学生想到围成的长方形与长、宽有关,因此在解答之前必须找到对应的长和宽。

  2、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围法的多样性。

  当在激发学生的'需要后,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并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把自己的所想、所思给大家分享,从而在交流中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当然,学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有序的思考,因此在汇报时,有意展示重复,遗漏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照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更能帮助学困生的学习。

  3、 填表列举,体会列举策略。

  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4、练习要有多样性、层次性

  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一种策略的学习,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解答题目的技能技巧,是灵活运用方法的一种体现。所以,教材中的练习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怎样安排练习,使学生从巩固——掌握——形成技能。因此,练习的题目不易过多,要精,有层次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变化要多样化,让学生变的灵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9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到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我直接出示例题图,让学生感觉到原来的图形面积难以直接比较,从而想到把图形分割之后通过平移和旋转转化成长方形后再比较,这样容易比较出大小。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与尝试转化的过程,使学生完整地体验转化的应用过程。接着在教学完例1后,通过对过去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回顾,让学生感受转化策略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策略。 让学生在明白转化的实质是化复杂为简单、转未知为已知之后,就是如何具体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运用转化策略时,关键是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如何进行转化,为了让学生体验转化策略方法的多样性,设计了一些练习,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在计算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时主要采用分割法,通过平移与旋转实施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是解决复杂图形面积或周长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方法。二是数与代数领域的'练习。练习中的题目都是比较特殊的转化方法,可以在学生将异分母分数加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介绍借助图形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知道根据算式可以转化为数形想结合的计算,从而找到另一种解答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通过这些变化的图形和变化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最优的转化方法,充分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通过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感觉:

  1、例1的教学太过仓促,怎样用“转化”这一策略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变为规则图形。学生不是很明白。

  2、在回顾学生以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例子时,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不适合,应该采用讲授法将如何转化说得再明确一些,,然后具体说说是怎样运用“转化”这一策略,运用“转化”后有什么价值。

  3、练习题的处理也缺乏指导。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0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习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习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1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重点介绍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经常使用的、基本的解题策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策略”,对策略的含义并不清楚。教学一开始,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故事《乌鸦喝水》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选择合适的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有效的、必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但没有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整理的方法,而是为了讲知识而直接告诉学生直接用表格形式整理信息。使学生选择方法受到限制,约束学生思维。不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而亲身体会列表法的好处,没有做到新知识渗透。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收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并按一定的结构填写在表格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初步设想整理信息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将请填写格式,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在预设时忽略了问题的存在。

  对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感觉“清晰、简洁”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注意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初步明确地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表格是合理的、必要的,从而形成对这一解题策略的体验。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在表格里。对于这一点我强调的较多,从左往右看,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对应,每本价钱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买几本,都要先算出什么?观察:从上往下看,又发现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对数量关系进行重点引导。

  很遗憾的是我的课堂教学时间掌握的不好,缺乏练习。

  我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更清晰地体会分析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策略,积累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2

  教学内容:教科书63—64页,例一、例二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以答案。

  2:使学生早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一

  1、出示立体及其场景图,读题

  2、提问:你能根据题意,用18根同样长的小棒先围成一个长方形?你能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把不同的围法都找出来吗?

  3、学生分组活动,组织交流,并把不同的围法有条理地画在黑板上。

  4、提问: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多少米?如果宽是1米,长是几米?宽是2米,长是几米?

  提出要求: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吗?并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

  学生在表格里填一填。

  追问:通过一一列举,你能发现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5、谈话:联系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能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提出:有条理地一一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

  6、请你算出未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长、宽和面积。

  二、教学例二

  1出示例题机器场景图,指名读题后,提问“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2、提问:你准备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列举时,打算先考虑订阅几本的情况?接下去又要怎样思考呢?

  3、学生小组讨论后,进一步追问:如果只订阅1本,有几种方法?3种呢?订2本呢?

  4、给你一张表格,你会用打√的方法确定具体的订阅本数吗?

  5、联系刚刚的过程,你认为要得到全部的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既不遗漏,也不重复”

  三、应用巩固

  练一练,

  提问: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列举思考时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3

  虽然在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教研活动时经常听到专家、名师们谈到策略,但对什么是“策略”心里挺没底的。细看教材,我对“策略”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但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不过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思考了五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我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用列举方法编口诀,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等等。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只是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我进入例1的教学后,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围羊圈”的问题,而我则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填写的表格,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与同伴的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列举的关键,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唤醒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并通过找共同点聚焦,水到渠成地提炼出一一列举策略。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等等。通过对比这两道题,让孩子们更加感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不断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有更深的认识。

  在处理p64页练一练时,学生对“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句话理解不到位,导致其中10+6=16(环),8+8=16(环)这两种情况未能看出环数是相同的,错误的认为是6种环数。当然,我课前备课时已经预料到孩子们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正确的是5种可能出现的环数,6种中靶情况。数学活动不仅仅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后。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投中两次”改为“投了两次”,该怎样思考呢?将“列举”延伸到课后。我相信孩子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4

  9月27日听取了学校高年级数学组曹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听后很有感触,现表述如下:

  1、在探索中疑惑。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如何让学生知道与应用列举法,靠灌是不能形成的,也不能让学生掌握的。如何让学生生成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发现——归纳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例1,学生在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一开始是无序的找出每一种,这是探索规律人之常情的方法,当这种无序的方法获得答案学生感到不满意时,他们也在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时学生茫然,指望老师指定迷津。

  2、在疑惑中引导。

  学生既然有迷津,他们会积极思考,努力听取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优化,促使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自然形成采用列举法获得不同的围法,比如进行列表,借助列表进行有序思考,例1,宽1米,长8米、宽2米,长7米、宽3米,长6米……,比如进行一定的顺序找答案,练一练中第一次投中10环,第二次可能是10环、8环、6环;第一次投中8环、6环,第二次可能是投中10环、8环、6环……经过删除重复的,就轻松地获得答案,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全面,无遗漏,无重复。

  3、在引导中发现。

  在教学例1时,当学生无序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然后找出规律,对解决这一问题形成的规律进行反思和总结,自然就产生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法。在练习时通过应用更加发现应用列举法解决问题容易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

  《借助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段时间,我在四年1班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上升。鉴于往后还需要在另一个班进行推广这个能力练习,故反思如下:

  1. 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 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习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习惯,我让学生一天进行一题练习,然后第二天进行批改和讲解,在学生养成习惯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10-19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4-0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15篇04-01

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10篇)03-23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01-22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0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5篇01-22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