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课文反思

时间:2022-12-30 16:45:43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5篇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课文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5篇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

  在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我开始给学生讲我自己儿时因顽皮而故意让妈妈在晚上到处呼唤我,寻找我的一件事。我为自己儿时的不懂事感到后悔,今年正是我母亲去世三周年,离她的祭日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深深的内疚和对母亲的思念使我在讲述时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当时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学生,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能感觉到孩子们都在认真地聆听我的讲述。讲完后,我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让同学们在充满深情的歌声中回忆自己对妈妈说过或做过哪些现在令自己很后悔的.话或事。可爱的孩子们都是哽咽着回答问题的,他们都回忆起了自己对妈妈发脾气和因顽皮惹祸令妈妈生气伤心的情景: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不听妈妈话故意在家玩火,差点酿成大祸而惹妈妈伤心的事,现在为自己当时的顽皮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还有个学生回忆起自己因和妈妈赌气,听到妈妈呼喊故意躲起来不理睬,让妈妈着急的事,现在感到很后悔;特别是刚才发言“心烦”的同学们更是愧疚不已,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有妈妈在身边,能经常听到妈妈的呼唤和唠叨其实是很幸福的。

  这时我立即让同学们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母亲的呼唤都是母爱的流露,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这样升华课文主题,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2

  今天要讲《第一次抱母亲》。我让学生预习完以后,便开始检查自学的情况。

  "谁来朗读课文?"我话音刚落,全班七十多名同学几乎同时举起了手,就连性格一贯内向、一发言就有些口吃的小丽也举起了手。

  "请小丽第一个读。"出乎预料的是,小丽除了刚开始两句读得有点结巴外,其余的都读得很流利,并且很有感情。"太棒了!小丽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全班同学也都为她鼓掌祝贺。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好批注。"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有的埋头看书,有的凝神思考……我走到班里的淘气鬼小柏旁边,想"偷看"一下他的批注,谁知一不留神儿,我的左脚碰到了他的凳子,他迅速扫了我一眼,根本没理会我充满歉意的微笑,继续低头在书上勾画。我有点尴尬,转身走上讲台。这时,许多学生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小柏。他说:"课文的最后一句最让我感动,’’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因为儿子抱着母亲睡觉,使母亲感觉到儿子很孝顺,她觉得自己一辈子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一高兴就流泪啦。""这是幸福、欣慰的眼泪。"等不及我示意,坐在旁边的小冰就作了补充。"精彩!"我带头为他们鼓掌。接下来,学生们的发言异彩纷呈。

  快下课了,我准备作课堂总结,班长又举起了手:"老师,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扛着100多斤的担子,这是母爱的力量。母亲为子女操劳一辈子,生病时被抱一次都幸福得流眼泪,我觉得我们的母亲都一样伟大。所以,我想建议同学们回家都抱一次妈妈,让妈妈知道我们也爱她。"伴着悦耳的下课铃声,教室里再次响起了掌声。

  哦,我被这些看似没有长大的精灵们感动了!他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母爱的伟大。同时,文中儿子的反哺之爱也在他们心中产生了共鸣。谁说现在的孩子缺少爱心,谁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走近他们、了解他们,你就不难发现,这些稚嫩的心正沐浴阳光雨露日趋成熟。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3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同学是否把课文读熟了。”

  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我读’。”我说:“对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4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5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追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的文章,人文内涵丰富。

  在讲授这一课前,我和同学科的老师对这一课进行了集体备课,达成了共识,课堂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课堂上我又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比如,导入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如果让他们来写这篇作文会如何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拿自己的构思与课文进行比较,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这样,课堂上出现一个主问题,便于学生对课堂的'把握,便于学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课堂上讲的东西过多,学生什么都设计了,最后也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在学生的回答上,我没有为了让课堂进展的顺利而刻意地去挑选好学生,而是把中下等学生作为重点,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再让好一点的学生去补充。这样既照顾了差学生,又兼顾了课堂。

  因而,课堂上我表现的也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准确性、逻辑性,学生的自主性的培养等,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慢慢去做。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6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7

  ①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8

  在理解"母亲挑重担"画面时,我以"为什么在我得知母亲很轻之后会感到如此愧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胆子"。在这句话中,理解"重担"的含义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难点。教学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来突破重难点:

  1、理解"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承受的`重担到底有多重?"并在本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和字词好好品读体会。

  2、用心思考,联系平时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付出,说说母亲的重担除了肩头的担子还可能是什么?

  3、总结学生发言,体会"母亲之所以表现得力大无穷的原因",理解母亲挑起的是整个家庭的重担,体会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心情和体会。

  在理解"我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画面时,我进行了感情范读,并配上了《母爱》的音乐。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也沉醉在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读悟情,感悟母爱是本段主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读,学生悟出了母亲内心的想法,悟出了母亲那饱含深情的热泪,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9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们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并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三、以读促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我让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语,自己读句子,谈感受,并链接《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在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0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板书“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所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腊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1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近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2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

  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本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因为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合作、再次朗读感悟等方面有些欠缺。我的教学机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课堂上由于频繁的表扬学生,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语出现重复,没新鲜感。但我会不懈的努力,因为追求无止境。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3

  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就连许多特级教师似乎也没有把语文课上简单。为什么简单的事反而搞复杂了?老师们说:怕别人说没有“新意”,没有“亮点”。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然不能和失败画等号,至少意味着平庸。

  以往,我的许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如此等等。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4

  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5

  本文有两个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小诗意思,画出课文中诗句的解释,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图报的道理,能背诵古诗。

  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里,我按层次设计了两个大问题,每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大问题即对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点。学生对这个问题汇报得相当不错,而且连我没想到的,他们都说出来了,很细很透彻。读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知道了作者热爱母亲、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于第二个问题品析第4—5自然段没完成,所以也就没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语句去解释古诗的'意思。也没能让学生互背互查古诗了。先完成了对重点段理解的作业。但我深信,学生在第一课时熟读课文中就已经把故事背下来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为我在导学案设计精读感悟问题时不太合理造成的。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相关文章: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2-13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15篇)12-30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27篇02-14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精选15篇)02-14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通用15篇)12-30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汇编15篇12-30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集锦15篇12-30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汇编15篇)02-14

怀念母亲课文反思(集锦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