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10 02:58:1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圆的周长》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我在教学时首先通过小动物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观察、比较进行猜想,再具体描述圆的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思考,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学生根据对测量圆周长活动过程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等操作活动,进一步验证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然后让学生应用刚刚掌握的`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巩固对公式的理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1、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传授知识

  正方形周长的知识是进行圆的周长概念教学的认知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由正方形周长的概念类比推出圆周长的概念,较好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教学过程中,圆的周长的测量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共同之处是化曲为直,有意识地渗透了化归思想,

  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在通过例5两次比较,正方形和圆周长的大小,以及圆和正六边形周长的大小,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多少倍,有的学生猜3.4,3.5.有3倍多一些,有的学生根据上面的推理得出圆的周长比圆直径圆的直径3倍多些,比圆直径的4倍少一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明确要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再计算,看结果是多少?如果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想到了绕绳发,滚动法,接着,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学生通过实验、计算、比较,归纳出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进而推导出圆的周长C=πd或C=2πr。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始终把猜想与验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提高了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3、渗透数学文化,注重学生情感教育。

  介绍圆周率的时候,通过结合数学家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钢琴曲把数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之美。

  一节课有收获,也有要改进的地方,由于上课前准备时间仓促,导入圆周长的概念时学具圆没有准备好,课结束时的小结部分,还可以多叫几名学生说说收获,上课的语言不够精炼。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圆的周长》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认识封闭图形的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圆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方法去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认识圆周率,从而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比原来的教材,新编的教材中增加了一个图案: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再在圆内画一个最大的正六边形。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即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圆的周长》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1、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的曲线的长。2、由三个直径不同的轮胎图中,推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3、初步理解圆的周长介于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4、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探究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5、介绍圆周率,强调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3、14。6、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强调已知半径求周长时要乘2。因此在备课时,我先读懂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思路。

  给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

  课标中对这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推导圆周率和圆的周长公式。因此这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学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及回忆它们的计算公式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学生在认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探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也有自己的计算公式?在讲解例4时,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的发现圆的直径越大,圆的周长就越大。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我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4倍;再移动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引导学生发现正六边形的两条边等于圆的直径,得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从而得到圆的周长介于圆直径的3倍和4倍之间。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绕绳法和滚动法。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操作,分别量出课前所准备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再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发现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再推导出已知直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加以练习。再告诉学生圆的半径,去计算圆的周长,让学生在习题中推出已知半径,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整堂课,我除了对圆周率进行简单介绍外,其他有关圆的周长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探索知识的主角,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圆的周长的理解作用。只有真正把数学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创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这样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有“生命力”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总喜欢在学生已探讨出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自己的一些“叮咛”才放心。直到那天,在进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那么的多余。

  教学片断如下:

  师:(出示圆形铁丝和直尺)请同学们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马上发现不好量)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量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学习的兴趣非常的浓厚,教师了解学生的小组活动情况,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瓶盖的周长,用这根毛线绕瓶盖一周,然后展开测量毛线的长度即可。

  组4:刚才老师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短暂的安静之后,有个同学兴奋地举起了手,还有点迫不急待)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他的回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好多同学的思维被激活了)

  生2 :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就学过这种方法。

  生3: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生4:我把他的`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变曲线为直线”吧!

  师:同意吗?

  生:(有点不太合适,但又不知道怎样说更合适)

  师: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化曲为直”,可以吗?

  生:(同意)

  (教师拿一根绳子拴着一枝粉笔在讲桌上,将它旋转几周,指出物体旋转的轨迹是一个圆,)

  师:你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生:(不能)

  (教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你还能用“化曲为直”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指出:化曲为直在测量圆的周长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必须要寻找一种普遍的方法来计算圆周长的方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呢?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猜一猜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与小组的同学进行再次的研究。

  (学生的讨论声又一次在教室响起)

  ┅┅

  教学反思: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我们不但要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要相信学生能行,要让学生也相信自己能行,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中最活跃的色彩。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根据这些目标和我的研究课题——在新旧知识衔接处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新知识点产生前,我都精心的设计了问题,以问激思、以问启思、以问拓思。层层深入,循序渐进。课堂效果颇佳。

  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设计复习问题: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然后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今后我不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在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灵巧的、新颖的、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圆的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十一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探求,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我分成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1)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不同的情况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一些实物中的圆的周长,如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但对于象黑板上画的圆,当学生发现测这个圆的周长不能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2)在推导计算圆周长的公式时,先启发学生通过对不同大小的圆进行观察,思考它们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3)分小组进行,研究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将数据填到书上,进行观察思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理解圆周率π的意义。

  (4)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际运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通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1、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本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身边圆形物体入手,让学生指出看到的圆形并摸一摸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让学生大胆实践,重视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培养。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也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想出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在圆的周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测量技能和思维的灵活性。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能力。

  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度及计算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产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了情境图,引入什么是圆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体会圆的周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接着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圆的周长是多少呢?介绍“滚动法”和“绕线法”,但是学生马上体会到这两种方法都有局限性,因而自然地想到了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出疑问: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师介绍“圆的工具”,学生利用工具,自由探索,发现,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固定的数就是圆周率,并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最后利用这个公式计算不同圆的周长。

  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氛围较好,能积极思考问题。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课件、电子白板、“圆的工具“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此外,我还给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决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想法,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1对1”的教学模式,得益于很多资源、数学软件的应用,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

  这节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此刻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资料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以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潜力。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世博会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透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用心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课后,透过反思,使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比如: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潜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我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做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实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截”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探索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具体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2、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1、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

  3、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练习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

  5、不足之处,教师引导过多,学生不能独自去探索发现知识。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研究的构建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是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一直不放心。如在教学《圆的周长》的教学时,学生的精彩的课堂表现才让我觉得我对学生的担心是多余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的是让学生动动手探索新知识;在实验中去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找到求圆的周长的方法。我觉的目标实现了。

  教学片断如下:

  测量圆的周长。师:同学们请用直尺量出圆的周长。

  生:(动手量,发现)不能量。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生:直尺是直的,而圆是曲线的。

  师:那就没办法知道圆的周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如何求圆的周长。

  (每个小组分别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开始了积极地小组活动,对于学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小组汇报:

  组1:我们组测量的是胶带的周长,我们用绳子绕胶带圆一周,剪去多余的部分,测出绳子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组2:我们将圆放在直尺的零刻度上滚动一周记下最后的刻度就算出了圆的周长。

  组3:我们组测的.是圆形纸片的周长,用这根线绕它一周,然后展开测量线的长度即可。

  组4:拿的圆形铁丝的周长,只要把它展开就能测出周长。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同学们在听小组汇报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大家的办法中是否有相似之处?

  生1:大家在测量的时候都没有直接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把圆转化成了线段来量。

  生2:老师我发现都是把圆这个曲线图形变成直线图形来求。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透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用心性,让学习的资料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潜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立刻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位学生提出了用测绳来量出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就让学生透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圆湖的周长或再大一点的圆的周长,你也能量出吗?”能不能找到向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就应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

  自学后,从课本中学生了解到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但遇到大圆时,该怎么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测量、观察、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先让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产生疑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自学解决自己的疑惑,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测量大的圆形花坛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及比值来验证猜想。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得到周长与直径比值的规律,再尝试写出公式。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小组间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自行车问题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形式展示“绕”、“滚”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掌握这些方法,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同时,以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放手,学生就会有惊人的表现,相信学生,他们一定能行!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是必须,也是必然。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反思,争取更快更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高效课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回归教育本质。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

  教材安排了例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索并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根据对上述活动的理解,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考虑班级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将该实践活动作为课外作业回家完成的。我没有作任何的提示,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遇到困难去自主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二天的课前访问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实践操作的事情,并有了初步的结论,同时也有了疑问。全班有5人没有完成操作任务,和以前的执行力比较有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们告诉我:喜欢用线绕一周的测量方法,因为比较精确;不滚动一周测量周长,因为长度误差比较大。

  还有学生告诉我:我找圆柱形罐子测量的,在盖子上量出直径,用线绕圆柱形罐子一周得到周长的。

  还有学生告诉我:计算圆周率的时候,用计算器计算的。我肯定了他们的做法。

  课堂上学生们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为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圆周率的值为什么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一问,先交流学生得到的数据,确认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然后通过圆内接正六边形和正方形内接圆来理解,说明圆周率的值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直观的比较,学生们易于接受、认可。

  第二问,我借助“你知道吗”来释疑的.,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逐渐把边数加倍,得到圆周率会各不相同,而边数可以无限多的,所以得到的圆周率的精确值也是无限多,只能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了。

  “先学后教”的方法不在新鲜,担心小学生没有自学能力,担心小学生知道了结果没有探究“先学后教”味,往往不采用该方法。其实不然,“先学后教”能使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盲点,比如:圆上、圆内的概念等。

  “先学后教”后,回过头来计算例题呈现的生活中常见的三种规格的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多的学生不但认识到:圆的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还关注到课本已经将英寸转换成厘米了,如22英寸≈56厘米等,也许老师也没有在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课堂上,首先,我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分组测量实际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

  周长的概念描述为“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它的周长”。但我从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目标出发,从学生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加强了“周长”与日常生活联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周长”的理解,并一一进行充分肯定,这样教学,充分反映了我对新课程理念的正确认识。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探究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我感悟,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参与者。在策略的比较中,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和图形周长推理能力的发展,体现了“跳出数学教数学”的教学思想,充分地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图形周长中的一种特例。它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对初次接触的小学生来说,是把重点放在周长公式的结果上,还是注重引导学生在测量具体图形中探索周长的过程,则是两种不同教育观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公式—例题—习题”的教学结构模式,而是采用新课程努力倡导的“问题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验证与解释—应用与拓展”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的。

  这节课不能仅限于书上或教师给出图形和实物,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摸、画、量、算身边熟悉的物体或图形,通过大量例子感知各种物体的周长。还有,在推导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我急于归纳公式,而忽略了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但又不应该追求任何强制的统一。在类似的“计算周长”教学中,学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算法,对他们的不同算法,教师不要急于归纳到公式中去,可以让他们说说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自己逐步会掌握用周长公式计算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与计算的过程,自己会去体会他喜欢或者能够理解的算法,真正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02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1-19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9-03

《圆的周长》数学教学反思04-10

关于圆的周长教学反思04-19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20篇)10-3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精选5篇)11-21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01-26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