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时间:2024-03-11 21:40:25 晓凤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1

  近日我执教了《毽子里的铜钱》一课,深有感触。这是一篇风格隽永的散文,文章结构较为复杂,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涵在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悟情有着一定的难度。通过精心设计,从教学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自认为教学中这一点却做得比较成功。

  我首先以作者回忆这位烤山薯老人写下的一段话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朗读这段话,从句中找出写老人和作者的两个词语,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老人,找出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在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让学生快速浏览描写老人语言、动作、神态的那些语句,说说老人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初步感受老人的形象。接着,继续抓住这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指导学生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既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小姑娘对于老人的同情和体谅,更让学生赞叹于人与人之间的细腻的情感,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品词酌句很好地体会了老人的艰辛,以及老人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还能给予我温暖,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时学生已感受到了陌生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老人和小作者真诚善良的人物形象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此时,我再为学生创造一个表达的空间,让学生以“卖烤山薯的老人,你……”为主题,说心中所想,抒心中所感,让情感得到升华,让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得到洗礼。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2

  第十单元以“金钱”为主题,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在《毽子里的铜钱》中作者追忆几十年前的一位烤山薯的老人不要毽子里的铜钱的一个故事,故事里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真诚,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位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

  开课出示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达标。从中穿插了一点小游戏,学生既学的扎实又学的开心,一节课下来学习的效果也不错。课后反思过来总觉得还遗漏了些什么。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反思

  一、我对文本的理解:

  阅读完文本,首先我对文本有了大体的了解:

  《毽子里的铜钱》主要讲了作者回忆几十年前一位卖烤山薯的老人白送了两个烤山薯给素不相识的“我”吃,而当时的我还是一个小孩,但非常懂事,体谅栉风沐雨做小本生意的老人白送山薯给我会亏本,就把毽子里的铜钱拆出来给老人,老人却不要铜钱的故事。

  文章刻画了一位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学生体会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感激之情。

  于是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课文主要内容质疑。

  2、讨论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买烤山薯老人的善良、纯朴和“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一上反思:

  我在一上时,就给了许多时间让学生细读文本,充分提问,孩子们的问题可多了,有词语类问题:栉风沐雨、谦卑、佝偻、空落落……有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为什么老伯要白送给我两个烤山薯为什么他不要我的钱为什么二婶不给钱老伯那样伤心也有其他问题:我不知道毽子怎么做的为什么里面要包铜钱难道是因为珍藏而把它放进去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很散,如果一一去解决,势必解决不了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体会卖烤山薯老人的善良和淳朴,以及“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我们的教研专题虽然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但也是要追求高效的课堂啊!这让我自己都觉得好像是为了质疑而安排质疑。

  三、二上反思:

  通过组内成员尤其是组长官秀老师的帮助,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将本课分为导入——初读质疑——细读品悟——拓展延伸四个环节。在导入环节,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梳理总结了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在初读质疑环节中,我们决定直接锁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段),抓住老人至今留在作者脑海中的形象,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心得

  初读《毽子里的铜钱》没觉得他的精彩,语言平实,情节平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篇幅又较长,自然没有吸引孩子的地方。想到教学这篇文章,真不知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这种担忧中,耐着性子反复阅读推敲,希望能找到引导孩子们阅读进去的突破口。

  几经琢磨,终于让自己走进了文本,感受到文章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小小年纪的我因想吃烤山薯,而目睹了一位慈祥、谦卑的老人在二婶买烤山薯时占便宜,却白给我烤山薯的整个过程,让作者内心激荡不已:感激——难过——不安——空落落的。我决定在教学中以作者这一心情变化为线索。可是作者的心情变化原因与老人言行分不开。因此我将文中老人到底是怎样的人,让作者几十年也不忘怀作为突破口,效果较为明显。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3

  琦君的《毽子里的铜钱》被选入北师大四年级教材“金钱”主题单元,这篇文章蕴含着许多审美成分。教学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文中的美。

  一、创设审美情境,诱发读文兴趣——感知整体美

  因为《毽子里的铜钱》写作年代距今较远,所以学生与文章不易产生共鸣。教学时,我这样进行了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但你们可曾知道,你们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年轻时吃不饱,穿不暖,甚至得了病都没有钱治。外出干活时,他们有时会因体力不支而晕倒在工地。那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地方割据,军阀混战的悲惨时代。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那个年代,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和艰辛吧。

  学生在我的情感刺激下,产生了阅读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对整篇课文有了初步认识。

  二、抓住课后问题,透析文中人物——体验心灵美

  《毽子里的铜钱》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对“我”和卖山薯的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珍贵”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珍贵”指的是什么?课文直接写了毽子里的铜钱“珍贵”吗?对老人来说,毽子里的铜钱为什么“珍贵”等。学生通过多次阅读,逐渐理解了“珍贵”在文中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有效的,也是有深度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仅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而且也促进了他们行为的美化。

  三、理清课文线索,分析文章层次——欣赏结构美

  《毽子里的铜钱》这篇课文主要线索较多,而且复杂,既有“从毽子里取铜钱——给老人铜钱——老人拒收铜钱”的'“铜钱”线;又有“卖烤山薯——送烤山薯——再送烤山薯”的“烤山薯”线;还有从事情发展:因生活窘迫,只有卖烤山薯——白送烤山薯给“我”吃——二婶买烤山薯,少给铜钱,老人只有愣愣地看——“我”想帮二婶补给烤山薯钱遭拒收——老人再白送“我”烤山薯吃——老师教育“我”长大后要格外体谅他们——“我”终于读懂了老人的“情感”线。这么多的线索,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难度。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这样复杂的行文线索呢?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完成情感体验。

  四、精读课文片段,赏析表达技巧——感悟文采美

  在学生感悟到老人的善良,老人的慈祥,老人的谦卑后,教师还要引导他们用心去体味,用心去对话。为此,我让学生抓住自己认为是重点的片段反复咏读,认真体味。他们抓住“老人一声不响,却笑呵呵地伸手在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小的烤山薯,往我手里一放说:‘给你吃。’”和“他好半天才明白我的意思,马上把铜钱放回我的口袋里,摸摸我的头说:‘小姑娘,我怎么会拿你的钱呢?不过你的好心肠,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他又从烘缸里取出一个小山薯给我说:‘再给你一个。’”“我摇摇头不肯接。他却把烤山薯塞进我的口袋里,向我笑着摆摆手,提着烘缸走了。望着他微微驼着的背脊,我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老人愣愣地望着她家那扇门;我呢,愣愣地望着老人。”等几个段落进行了体会。

  五、延伸课文学习,思考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美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学时,教师不能仅停留在课文中,要因势利导,适时拓展,让学生由学课文到学做人。教学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编者把这篇课文编排在‘金钱’这个主题单元中,意图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的说:“老人虽然很穷,靠卖烤山薯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质更值得我们发扬。”有的说:“‘我’尽管当时还看不懂老人的心,但看出老人的人品很好,很想帮助别人,我会学习他。”也有的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的条件变好了,但我们还要看到祖国边远山区和世界上很多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还有的说:“编者的意思是再苦再穷,也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是啊,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追求,还能说我们的教育不成功吗?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 4

  《毽子里的铜钱》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回忆几十年前一位卖山薯的老人送两个烤山薯给“我”吃,而不要“我”的两枚铜钱的事,刻画了一个慈祥、谦卑的老人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说实在话,当我拿到这篇文章时,我通览全书,觉得就是一个字:“难”。这是一篇散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唯美,富于个性。本文所表达的情感是一种富于人性光辉的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体谅,由于蕴含在质朴的文字当中,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备课时,我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自己拿着课文一遍一遍地读,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还有那些是一遍两遍读不懂的。我自己不能读懂的地方,我想也应该是孩子有疑惑或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地方。针对这一情况和课文的特点,我紧紧抓住“毽子里的铜钱”这一暗线和小女孩“感激、难过、不安、空落落”的内心的变化这一明线来组织我的.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突出以下几点:

  1、让学生在“疑”中“学”,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

  本文以“毽子里的铜钱”为题,文中也多次提到这两枚铜钱,因为这铜钱里包含了“卖烤山薯老人”和“我”之间的关爱和体谅,这种情谊是珍贵的。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把本课作者的情感主线抛给学生,由学生来质疑,朗读,解决。比如:再讲到“感激”这一情感时,我就对学生说,读到这个词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再如:在课堂上当孩子读到某一个自然段或某一句话时,我都会问一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让学生在质疑中去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孩子的斯文能力。新理念提倡教学的开放性,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充分给予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但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学生有质疑,但给学生质疑的机会还不足够,其实,如果我能再放开点,我想,这堂课将会更有活力,学生的思维会更有创造性。

  2、品词酌句,重点深入,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姓“语”,只有细细的品味语言文字,才能真正悟出其中的情,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细读课文不难发现,本文作者精于用词,善于细节描写,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万分珍惜”、“慢慢地望着”等词。在教学中,我抓住几处描写老人言行的语句,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诠释、表达。一个“笑呵呵”,老人的慈祥如在眼前,一句“永远不能忘记”,让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感激,更让学生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理解和体谅,进而启发他们怎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与事。通过品词酌句很好的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体会写法,深化主题。

  课文中“前后呼应”的手法,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由于时间关系,在最后我点了一下,但没有具体展开来讲,其实我认为应该让四年级的孩子知道这种手法在结构和内容上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取到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并告诉学生这种写法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

  最后,我想请教各位同仁,这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我自己的教学中,我会犯一个毛病,将课文讲得很琐碎,我也尽力地在学,在改进,但效果不大。每一次的上课,对我来说不仅是考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锻炼。

【《毽子里的铜钱》的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0-07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10-07

《在欢乐的节日里》教后反思10-06

《在夏天里成长》教后反思10-06

《一去二三里》教后反思10-06

四年级语文《毽子里的铜钱》教案12-27

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教后反思10-06

恐龙教后反思10-06

《坐井观天》的教后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