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26 10:51:11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6篇)

  在办理事务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精选26篇)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本课是唐的民族关系课,大唐盛世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外交等方面,也体现在民族关系上。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学习、理解唐的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基础知识,搜集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等。这些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运用了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中设计了分组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每组有规定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组内积极合作完成,然后评出优胜组。这一方法果然奏效,学生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对收集到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纷纷展示交流,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完美结合,达到了知、情、意的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可谓想方设法,精心设计。每个环节的衔接与过渡自然得体,恰到好处。从时间分配上看,整堂课时间分配合理,因为唐与突厥、吐蕃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活动较多,占时较多。从教师的教态,仪表等方面看,教态自然,仪表得体,语言幽默、风趣不失严谨,板书主要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教学中把唐代少数民族的发展与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变对比,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树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

  今天,听了黄守金老师的一课,讲完后,大家评了课,结合大家的意见,根据自己的反思,觉得有以下几点收获:

  1、备课应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对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学中,可以说对教材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延展度却没有,证明自己读书太少,列宁除了为俄国自身,还为人类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这些是自己在教学时没有想到的,也证明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正向我们组老师和说的一样:教师不仅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这样,才能在课堂中让自己更充实。

  2、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表扬,在学生出现小错误的时候,也要先肯定他带给了大家什么优点,在这节课上,一个学生问题的一个方面回答得特别好,但因为回答的不够全面,黄老师忽视了表扬与激励,而是忙着去纠正孩子的不足,我想这也是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3、在教学中多一点期待,在分析列宁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时候,同学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评价列宁时,很多同学都特别想表达自己的意思,黄老师总是给与足够的耐心,认真的倾听,而后系统总结。而我在平时上课时遇到这种情况总是会打断学生们的话,为什么不多点等待,多点倾听,难道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吗,老师更应该学会倾听,因为学生们的发言的生成比教师的预设更精彩。

  4、在设计每一个环节时,我们不妨多考虑一下自己这样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学生捕捉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预设为主,怕达不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使劲拽着学生走,这样不又成了教师的为主体吗?

  5、无论在何时,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要紧张,真正听清学生的每一句话,用冷静的心去面对自己的课堂。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3

  今年中考历史考试依然以基础题为主,但与去年相比,其考试的难度有所增加,题型有所变化,考题有所创新。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改进。

  一、研究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率。

  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及解读,转变观念,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备,讲,批,辅,改的常规教学,准确把握重难点做到周密设计,科学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加强备课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广泛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认真学习,积极参加课程培训和继续教育及听评课活动,从知识、能力全方位充实、提高自己。

  三、加强中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每年中考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考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并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

  在本学年教学中,虽然在班主任的配合下开展这项工作,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在教学中应多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一一注重以上问题,营造和睦、融洽的课堂气氛,并扭转学生“开卷考,只要了解知识点在什么地方就可以”的错误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且提高成绩。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4

  学生只有具备对于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的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性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一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这种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经过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5

  如画面一中提到的,学生的思路实质是在当今的影视剧影响下的发挥。虽然我们也强调学生自己的认识,并可以联系影视,但上述情况脱离了我原来设计的思路,学生不去从正面分析,而是完全跟着原来自己看到的走了,鲜活的影视形象早已根植于学生的脑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去作?去引导学生?记得我当时在总结时用了反问的方法:“你们说武则天是坏女人,残暴,可是在她的统治下,唐王朝人口增长,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难道她对唐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没有贡献吗?”可有的学生仍在嘀咕着她杀了自己的女儿、杀了那么多的人,怎么历史还要肯定她呢?学生连一点对武则天的肯定也不想给。在强大的影视剧面前,苍白的`说教和简单的教材内容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历史教师在充分享受历史剧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帮助时,还不得不和影视剧作一番争夺学生思维的“斗争”,还得想到要怎么去克服它的负面影响。

  再者,我们的教材中没有关于“面首”的提法,但是学生说到了,而且还引发了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更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局面。在我恢复了课堂秩序之后,基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的目的,我虽当时没去批评那个大喊“面首”这个词的学生,但我也回避了对这个词语的解释。现在想来,回避是否对呢?我们回避的东西,实际很多学生早已接触,对于懵懂的初一学生,我们该不该给给予引导?纵观我们的教学活动,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许多,我们都能回避吗?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引导者,我们能回避吗?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6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原始社会,下启奴隶社会。主要介绍了夏、商、西周的兴亡交替过程及西周的分封制。重点是理清朝代更替线索,难点是分封制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课学习目标分为(1)知识目标:记住夏朝的建立和西周分封制;(2)过程与方法:概述夏、商、西周的兴亡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商汤攻夏和武王伐纣获胜的原因,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教学流程: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出示动脑筋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四、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五、反思:

  上一堂满意的课不容易。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7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包括事件、人物、制度等,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比较法,能认识历史的共同特征,理解历史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比较常见的历史比较法有:

  ⑴从时间观念出发,就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阶段)的.历史现象作比,或就某一历史事件的各个发展层次作比,也叫纵比。诸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和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欧美的三次科技革命等等。

  ⑵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也叫横比。如:中西文化成就,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俄国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特点。

  ⑶纵横交错的综合比较法即纵向穿线,横向织网,纵横交织,构成一个立体的比较体系和结构。如:在比较中西方差异时,可以从社会阶级组成、政治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对外关系、军事实力、民族关系等各方面进行纵横、交错的多方位的综合比较。

  ⑷一些概念的比较。如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可以和《共同纲领》从地位上与内容上作比较,从中认识两者的区别于内在的一致性。

  运用上述比较法时,可根据所需要的内容从宏观或微观,现象或本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但一定要做到线索明确,深入简出,使学生真正理解,而不是为比较而比较,仅仅留于形式。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8

  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准备多媒体,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目标明确。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

  注重习惯培养,在最近听课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窗子的一点点响动,立刻会有学生东张西望,在学生展示中,有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无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审题→析题→答题习惯,一切都以规范为出发点和归宿。习惯的培养讲究的是持之以恒,好习惯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当然,说和做,相去甚远,只有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每每让学生感到这事马上要做,才会有细致周到的考虑,才会有到位的指导。要让指导、设计与想法在现实中着陆,只有一个办法,带着学生去“做”。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9

  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形式单调,学生感到死板乏味。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学特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那么,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增强知识点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度”,加深印象,既可以使学生喜爱做作业,又能起到巩固提高,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实践中,我在布置作业趣味性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1.整理题列举题。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提示从外貌、工具、用火、社会组织等几个方面去考虑。)又如列举“夏、商、西周的`建立者和暴君。

  2.连线题。用线把相关的人事连接起来。如基础训练上的连线题,我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因为比较简单,学生在不太费力的情况下经过努力达到成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强化,而且能经常感到学习的满足和快慰。所以学生积极发言,作业当堂就完成了。

  3.巧记题。让学生想法巧妙地记住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类知识。如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课后,我布置作业:结合课本内容背会顺口溜“夏商西周的兴亡歌”——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0

  打造高效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预习课本,对课堂上的一些重难点问题有所思考,使学生对历史的线索更加清晰,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课后的小测有利于在学生拓展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好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将从两个方面予以说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时,作为起始课,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历史朝代歌,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回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

  2、这几节课都利用视频辅助教学,通过大运河、和武则天的视频资料,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3、通过预习题纲导读,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不足之处一:

  1、在第一课设计了三个合作探究题有点多,时间不够用,而且有些影响重点的突出。

  2、在预习导学时让学生按所有的提纲的顺序通览全书有些浪费时间。

  3、上了两节课了都感到课堂练习时间不够充分,巩固不到位。

  4、学生在发言方面,7.7班较好,其他班级学生不愿举手,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通过课前默写检测发现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对对第一课知识大运河的相关知识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再精炼,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讨论问题要突出重点内容,使学生能有感而发。

  2、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保证学生能当堂掌握所学知识。

  3、督促学生利用好小组互帮互学,发挥小组的作用。

  4、对学生发言好的及时加分鼓励,激励其他同学参与进来。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作为老师,我们天天上课,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期待的眼神,老师或许会激情高昂,但是,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学生沉闷的课堂气氛,这样我们一定会激情低落。前几天我就又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上课过程中我针对问题问同学们“这个问题明白了吗?”结果教师里无人应答,我又问了一遍,三两个学生有气无力的答:“明白了”。当时我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表情,说实话当时真的已经怒火中烧,本想借机好好训他们一顿,但还是忍了下来。突然学生可能意识到了什么,马上鸦雀无声地看着我,他们以为我会发火,并狠狠地训他们一顿,从他们的表现看得出,他们正等待着接受我的批评。

  经过短时间的沉默,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吗?于是我压住了心中的不悦对学生说:看来同学们累了,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吧。学生们有些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太自然的微笑,然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后来学生很快融入课堂的讨论中。接下来师生都变得很轻松。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我这节课的效果,比平时要好上几倍,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反思:

  试想一下,如果课上看到学生的这种现象,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教育,学生会接受吗?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的这节课的效果还会那么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有时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简单一个笑话改变了课堂上的尴尬的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尝试换一种思维去解决问题,结果会更精彩。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2

  在本节课中,我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了导学案,由于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等,再加上初三学生刚刚接触世界古代史,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本课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导入环节联系现在的马拉松比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在讲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老师呈现的亚历山大的名言以及史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亚历山大这个人物的理解,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拓展提升环节,使学史明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史为今用。多种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都能获得成功感。动态的地图,“穿越”的情境,避免了平铺直述,历史氛围的“渲染”很到位。各个部分的衔接也非常自然,以气呵成。这些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原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来学习,起到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从史料中来看当时亚历山大东征的有利条件和主观动机有哪些?还有通过亚历山大的名言来看亚历山大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们掌握的非常好,比我预先想的还要好。由于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所以课堂效果也非常好,课堂检测百分之九十八的同学能够达标。

  不足之处:在合作探究环节,还是有的小组有个别学生没能真正参与合作学习,只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见解,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调动。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有效的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巩固和运用。但在课堂上质疑的学生较少,以后需要培养学生的问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在平时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如何处理好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教师的讲述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之间关系应该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

  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不是就要排斥教师的讲授呢?在有些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历史教师很少“讲”,甚至是一堂课都不开口说几句话,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却似乎成为一位旁观者。对这一点我心有存疑,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评价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既要反对“满堂灌”,又要改变当前那种因追逐“时尚”而完全排斥教师讲授的现象。当然老师的`讲授新课不等于满堂灌与死记硬背,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并不是取消讲授。

  新课改并不是完全摒弃讲授法的合理运用,知识传授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法永远是一种必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中教师精彩的描绘、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新课改要求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主要应该看教师的角色和讲授内容上的转变,即教师的角色由主角变成引导者,讲授的内容由灌输生硬的结果变成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

  所以说在任何一个教师的历史教学中,在任何一节成功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里,老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都是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不可能只有其中一方面而毫无另外的一方面的踪影,真正处理好二方面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4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合作学习能力是必备的。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正确的途径精心培养。

  1、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历史课本知识的确有些枯燥,学生不认真听讲总是有的。如何才能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我进行了很多尝试,其中两种方法比较有效:一是将历史知识和现实影视剧相关内容结合;二是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比如,在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清朝历史时,让学生结合电视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来讨论,效果也非常好。平时学生难记的清朝皇帝名称等知识,他们记得都很清楚。当然小组合作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学会彼此相互尊重。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并适时指导学生的倾听方法——边听边思考,吸收、质疑和反思。

  2、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学生的层次不同,其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为进一步推进整个小组的进步,可以尝试小组长轮换法,就是让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第一讨论组长,在他代表小组发言后,再由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组长发言。这样就能充分调动态度消极同学的参与,也能增强基础差的学生的信心,从而让她们积极思考、敢想敢说。

  3、指导学生合作技巧。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任务的分配很关键,要保证小组成员能独自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另外,要指导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辅导同伴、提问同伴、相互交流、解决分歧并学会归纳学习成果。

  总之,作为老师我们应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在合作学习中让他们发现、掌握和提高。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5

  时间付诸东流水,期中考试已结束,回顾任教高二历史教学一个月以来教学情况,总的感觉是忙碌与踏实的,单从各班历史成绩来看,问题还是很大。尖子班成绩平稳,高分学生较少,普通班成绩普遍低下。面对这种情况,对我来说即使一种挑战,椰油一份压力。为此在中期考试之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寻求今后新的对策及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带领学生共同前。

  高二历史重点讲述世界近现代史,所讲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国外,所以各班学生学习激情不高,感觉乏味,容易产生依赖心理,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去学,为此,要努力思考、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素质,使之有效地实行。

  二、扎实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以大量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所以要坚持课前提问,而且要严肃对待提问,同时以精彩的'导课使学生迅速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加强学习,布置适量的作业,按时批阅。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这是目前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同时还要注重应试技巧,传授经验,进行知识整合、合理利用。做好常规教学,教有方,学有思。寻求既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法。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的提高。

  回顾这半期的工作,很辛苦、教学任务也不轻。但我始终充满激情、相信自己有信心、也有爱心,不停地改变教学观念没,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质量。争取赢得学生更多的爱戴和信任,将会一如既往的更加努力!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6

  1、教师应当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课标》理念指出:教材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学的方向。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进行重新的开发和创造。这节课的教学中,并没有采用教参上的'导入方法,即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引入本课。而是采用“和服”、“西服”在日本的出现时期,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此课。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浓缩在“和服”、“西服”上,即强调了两次改革的性质,又把比较暗含其中。实践证明,采用此法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两次变革的性质掌握的也比较准确。

  2、放得开,创设自由空间;收得回,适时指引。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答式,提问的问题引导了教学方向,留下时间让学生回答,为他们创设了宽松的探究环境和自主探索的空间,便于学生各显神通。学生的潜能巨大,有时出人意料,因此我要让他们发言,锻练口语,提高思维能力。回答采取点名方式,并且每一问题至少由三名学生来答,如果不能回答,由他自己选择人帮他回答,这样利于教师调控,能及时给出回答的判断,做到及时制止和引导,教学方向能有效把握。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或提问,或引导,或小结,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做到发言,整堂课上,学生的言谈贯穿始终。他们或者互相补充,或者相求帮助,课堂气氛很活跃,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锻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本课主旨让学生做主人,留给广大空间,让他们飞翔,以求良好的效果。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7

  最近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到老师们都在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看得出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很可贵,值得我学习。

  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

  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习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了误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不说废话,去掉自我介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时间才能有效利用,学习的内容更明确。课堂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应是热闹的?我想应该是静动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期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自主完成学习目标后,同桌互换交流,解决不了的小组内交流解决,然后展示学习结果及遗留问题,老师及时评价并解决遗留问题。练习的处理也应动静结合。这需要老师耐的住寂寞,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出场收拾残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纸上谈兵,自知在教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老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不要见笑。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8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维浑然一体,不是三方面的简单凑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也就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一、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网络框架,注内在联系。

  世界史内容丰富范围广,零碎知识难理解更难记忆。老师注重对知识的梳理和深入讲解。结合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失。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形成基本的历史技能和能力。

  二、注重过程方法,展开合作探究。

  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客观真实的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实问题,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培养国际意识,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培养能力,提高认识,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注重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注重知识与情感结合。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9

  昨天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到我校调研,历史科的钟文平老师也来了,还听了我的课。虽然钟老师已经多次听我的课了,但每一次内容、形式都不一样,这次是一节复习课。我复习的是1——9课的内容,分成四大部分:

  一、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二、原始农耕: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三、部落:炎帝、黄帝、蚩尤→禅让:尧、舜、禹。

  四、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这四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逐一进行了基础知识的回顾和点拨,然后利用学习辅导进行了选择题和综合题的.练习,中规中矩,一堂课顺利完成。

  钟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指出了这节课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没进行深一层次的隐性知识的挖掘。主要表现在第1——9课内容的宏观把握上,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的综合引导上。这方面的内容在新课讲授的时候有重点讲述,如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就把原始社会——打制(磨制)石器;奴隶社会——青铜工具——铁农具和牛耕进行了分析。所以,应该要从宏观上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重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如铁器逐渐取代石器和青铜工具;新的社会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往往通过改革来达到目的,如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这里还可以联系现实,如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实行改革开放,促进国家的进步等。

  在以后的上课和复习中,除了基础知识,我们真的应该要好好挖掘隐性知识,促进教学相长。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0

  连着听了两天的课,说实话虽然有点累但是收入颇丰。同时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每堂课一开始,我们看到的是充满自信,充满朝气,脸带笑容的老师,她(他)们和学生在进行友善的对话,气氛非常轻松,令人感觉到老师和学生就置身于平等的、欢愉的情景,学生畅所欲言,脸上流露的自然的微笑。以前我们经常责怪学生没有课前准备,这时我们是否反倒问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比较紧张的时候,我看到老师们都报以微笑的期待,或投以激励的眼神,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以前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比较紧张的时候,试问:我们给他们信心了吗?我们鼓励、表扬或肯定了吗?

  在听课中,给我印象较深的一个学案是郑志霞的《竞争不忘合作》,她学案的设计就是《王晓梅同学成长的日记》五则材料,整堂课就围绕王晓梅的烦恼、竞争等展开,整堂课非常明晰的一条主线,解决问题时结合学生自己的亲身体会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如果课堂练习设计全是书本的题目,有时比较缺乏生活的`“味道”。那么,试问一下:学生对于枯燥的题目他们会感兴趣吗?如果兴趣都没有,那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吗?

  看到他们,我好象看到了自己,看似简单的一堂课,背后凝聚着教师多少辛苦的付出。上课的教师尽量想要上出新意。我真心希望我们老师创造出自己的风格。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挑别人的毛病都会挑,轮到自己也未必能行,的确如此。不过,我还是很高兴能从课堂上学到很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1

  新课程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就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就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就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头,对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进行剖析。

  一、在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新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就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就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教师们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就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贴合新课标的要求。例如,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我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上课时学生把自我创作或制作的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形式十分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究竟有多少呢难道只要明白这些故事就能够了吗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就是什么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的原因就是什么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知识就是基础,就是依托,就是载体,就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仅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构成历史学习的初步潜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职责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以,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就应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透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们用心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就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就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就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就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形式,但就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思考要到达什么目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资料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就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就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就是教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就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

  另一类诸如“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书中就是能够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就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就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2

  有反思,失败才能够成为成功的基石,逆境才能成为人前进的动力,好的环境才会为人的成长供给营养,没有反思,失败会把人打倒,逆境会让人沉沦,好的环境会让人得过且过。因为有反思才会无论在什么情景下都不丢失目标,才会提高。故针对本学期教学反思如下:

  1、穿讲历史人物趣事

  历史人物的遗闻趣事是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或知之甚少的,是他们极感兴趣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适当穿讲这些资料,便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比如:讲《新文化运动》(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这节课的时候,我提到晚清怪才辜鸿铭,我向学生介绍了他那个著名的为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辩护的言论:中国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则好比茶杯,世上仅有一个茶壶配几个茶杯的事儿,岂有一只茶杯配几个茶壶的道理学生闻此无不忍俊不禁。如此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2、用口诀法记忆历史知识

  许多历史知识枯燥乏味又很难记牢。教师不妨编些生动的口诀以帮忙学生记忆,如此,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里准确掌握知识且经久不忘。我在讲授《天津条约》(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资料时,介绍给学生2个记忆法。《天津条约》资料能够记忆为:公使进京丧颜面,增开十处新口岸。自航长江各口岸,破坏内河航运权。内地游历宗教传,巨额赔款乐开颜。十处通商口岸记忆法:天约增开十口岸,长江南镇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有琼台淡。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记牢了这一知识点。如此一个重要且难记的知识点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另外,,中日《马关条约》资料可编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口。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采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过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文字、表格、图片、实物、漫画、影片等等。不但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知识,也能使历史可看、可摸、可感,从而变得生动趣味,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4、设置讨论环节

  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往往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这时候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就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甚至能够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这不但能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必修一政治礼貌历程)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成功地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其结果会是怎样呢此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许多学生自告奋勇讲述自我的看法,有的说将建立一个由农民阶级掌握的政权,有的.说将建立一个工农联合专政的政权,也有的说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最终我作总结:由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革命胜利后的农民领袖将会蜕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建立的仍是一个地主阶级政权,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一样。

  我要感激学生,是学生的测评激励了我,鞭策了我,催我奋进,催我在教改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正所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3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1998年至今一向从事初三历史教学,之所以能有一点点的.经验,那是因为我对教材熟悉罢了,教学时光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教师明白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用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必须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教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状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初三的教学工作是直接应对中招考试。做为初三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所以,教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潜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构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决定等诸方面的综合潜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终,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方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我上了一节课是《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学艺术》。此课按照备课中的教学设计进行,透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主题,然后透过启发与探究完成学习目标,最终是思维拓展、达标检测。反思此课,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学生学习的情绪由高涨走向平静最终陷于低落。

  一开始,我透过一段影音资料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在讲第一个问题“诗歌的黄金时代”时,我提出问题“你明白的唐代诗人有哪些?”同学们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然后我又分别让他们欣赏了三位重点诗人的图片,介绍,并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背诗和画中寻诗的活动。同学们十分用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踊跃举手。当讲到第二个问题“光彩夺目的散文”时,我就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学生立刻开始平静的看书,用书上的话来回答问题,没有了兴高采烈的神情,没有了争论、没有了问题、没有了质疑,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

  静静地思考,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我组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出现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应怎样教”,而忽略了“学生想怎样学”,课堂上完全按照备课时预设的进行,虽然备课时也思考了学生的因素,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空间,只是把学生当成了我事先编好的程序中的对讲器,师生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我问你答,虽然答出了所有的问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掌握了教师安排好的'知识。当我和教研组长及其他教师交流时,他们提醒我,你没有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让他们沿着自我的思路继续前行,即没有让学生自我从身边的、熟知的知识谈起到引出未知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的时光,所以学生的情绪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本课失败点所在。

  课堂教学中就应为学生的活动留下空间,并且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把握着“学生想怎样学”。不能用自我的问题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根本没有自我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能够透过创设问题情境后把“发球权”交给学生,透过学生的自学、提问、争辩来完成学习目标,学生在此种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思维也很活跃,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学设计外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节不太成功的历史课,让我体会到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时,要真正做到教师、学生的主角换位:如果我是学生我想怎样去学,我想明白哪些问题而非按教师的预设只思考自我怎样教、怎样问、学生能答出教师的问题就是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一次的偏差,还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脱离,教学设计中虽然思考了学生的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知不觉地陷于“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主的做法中,这也是今后我就应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只挂在口头上。

  透过这节课,我悟出一个道理:在课堂上教师仅有停止了告诉,学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学中仅有给学生一片空间,学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发现。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4

  昨日已经过去,我们只能留给记忆。未来没有来临,我们仅有寄托。今日才是最现实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好当下。

  对于历史的学习,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总结很多的经验,这样就能够避免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对于历史要做到三抓好,抓好课堂,抓好复习,抓好考试。我们要讲好每一堂课,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进取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节课都能有很好的效率,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更好的完善我们的讲课方式和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好复习,学习很关键,可是做好复习更为重要。复习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要深刻的让学生去理解。进而从历史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这才是复习的根本目的所在。抓好考试,考试不仅仅是抓好月考,期中和期末考试,平时我们也要注重一些课堂上的小测验。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做好上头三抓好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要更好的走进学生,去了解并解决学生在学习历史中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历史教学的重任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这样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抓好课堂效率,提高复习效果,实现考试的真正目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我们教师要不懈努力!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5

  历史教学作为一门语言的教学,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即运用语言的潜力,所以其课堂教学具有不一样于其他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我透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根据中学教材的资料编排突出了对这种潜力的培养,采取了指导性的学案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的课堂教学应当反映这种特点,以用为主,树立一种“大历史教学观”,使有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历史教师要转变的第一个观念是:历史教学不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言语技能的教学。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过分强调历史知识的教学,不注重分析。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考试依旧是教学的指挥棒。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是就应懂得如何在这两点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高兴的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潜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

  教师观念转变的第二个方面是:由以本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历史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语言,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历史教材只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媒介,学生要学好历史就务必融入历史的海洋,跟上历史发展的步伐。所以我也时常在教材教学的基础上随时把鲜活的历史输入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历史,能够使用历史表达自我的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并且不能体现语言的生动性,而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不一样兴奋点,抑制大脑疲劳。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法的运用有了广阔的天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用心性。历史学习的`特点决定了讨论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特殊好处。历史课的讨论法应具有更广泛的资料,更自由的民主气氛,不但能够讨论本课的问题,并且能够用历史发表自我的见解,纵论国内国际的是是非非。而讨论课是在考验教师对整个课堂的驾权潜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在讨论课时不用历史,或者是说与本堂课毫无联系的话题,这需要教师时常督促。

  在这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觉得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维持课堂纪律,如何使教学活动在一种简单,民主的气氛下进行。到底作为一名教师就应用何种姿态应对学生。教师在不能体罚的状况下,还能采取哪些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6

  本学期,带高二三个文科班、四个理科班,高一一个尖子班的历史教学,一周共15节课。课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却特别累。尤其是高二历史教学倍感吃力。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这一周教学感受:

  首先在备课时,特别是第一单元内容,备课起来总感觉无处下手,对知识点的处理把握不住,备课起来很苦难。思想史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产物,内容比较的抽象,时间又比较的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第一单元还有很多内容涉及到哲学的内容,讲深了,学生还没有学过哲学,根本就无法理解;简单处理,学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学学过后,我想第一单元的内容教与学都会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课,一周5节课(包括晚自习),上完两节内容,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认为对某些问题还是很难理解。

  感觉比政治与经济史的学习还要难。期间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手段,备课时充分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法。所以上课时感觉有种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于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实际。

  本学期我要求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堂大胆展示”,改变原来课前不愿意预习、懒于预习的状况,同时以各种方式去检查与敦促。几节课后,有很多学生与我聊天时,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课前预习,课上敢于展示对学习好历史的重要意义。仍然有很多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愿意课前预习,不愿意课堂去展示,与同学去讨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估计需要我们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我对他们与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讲述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时,我深感学生对必修1、2知识的遗忘程度严重,因此还要加强对必修1、2知识的复习与回顾。

  这就与课前预习有很大关系,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复习回顾相应的与之有关的知识,特别是必修1、2的内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针对此,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必修1、2内容的复习,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先把必修1、2内容进行复习;单元结束时,再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归纳,以便学生能从宏观上,系统地掌握知识点,搞清楚知识点前后关联。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现实中能不能实现,也深知这样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我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对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们的指点。

  以上是一周教学工作来的一点肤浅认识,同行朋友们可以在此谈谈你们是如何处理必修三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怎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以便学习。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历史教师个人教学反思11-10

初中教师历史教学反思03-20

历史老师教学反思04-14

历史教学反思02-02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01-12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03-19

历史组教学反思11-28

《船的历史》教学反思03-30

学习历史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