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6-15 14:40:08 总结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篇

  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篇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1

  一、电荷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 、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 、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符号:

  (2)、方法:

  一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二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Ⅰ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Ⅱ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2

  1, 电路: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2、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3、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4、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5、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6、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7、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8、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9、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 移动的电荷;

  10、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纯油(自由电荷大部分被原子核束缚住了,所以才不导电的),纯水等。 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11、电流表的使用规则: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2、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国际单位:伏特(v);

  常用:千伏(kv),毫伏(mv)。 1千伏=1000伏=1000000毫伏。

  13、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 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14、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我国规定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36、24、12、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5、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国际单位:欧姆(ω);

  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00千欧; 1千欧=1000欧。

  16、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17、滑动变阻器:

  a。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b。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c。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

  18、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i=u/r。 公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9、电功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日常生活中常用千瓦时为电功的单位,俗称“度”符号kw。h

  1度=1kw。h=1000w×3600s=3。6×106j

  20.电能表是测量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少的仪器。

  a、“220v”是指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b、“10(20)a”指这个电能表长时间工作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在短时间内最大电流不超过20安;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电学总结03-15

高考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06-28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2-02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7-07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07-31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07-31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8-05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5篇)08-16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7-07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