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时间:2020-12-04 14:21:12 专题 投诉 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透过李大钊的外貌、神态等描述,对突出人物品质的作用。

  2.体会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第三、四部分。

  2.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3.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式,那么运用倒叙描述了哪些资料呢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同志。

  二、体会忠贞,学习品质

  1.默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问题:李大钊同志是个怎样样的人从哪个句子哪些词语能看出来请画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自主读书并思考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随机品读。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但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引导学生体会从这句话能够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出示练习:“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句话抓住了人物_________的外貌_________描述,说明了_________。

  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出示练习:

  (1)从“瞅了瞅”这个词语能够体会到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2)“十分安定,十分沉着”这是抓住了人物的_________描述,这能够看出_________。

  李大钊同志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能够坦然自若,对革命的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4.小结:学习了这一部分的资料,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体会沉痛,触动心弦

  1.过渡: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也是李大钊先生的写照。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部分,并思考一下这一部分讲了什么资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

  2.学生自主读课文,思考问题并画出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三段与开头的关系。

  出示练习:

  我明白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

  4.文章除了开头和结尾做到了首尾呼应,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前后照应的句子,请大家找出和下列句子相照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弄清什么叫“前后照应”。

  (2)试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②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日是几号记住,昨日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日是4月28。”

  ③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④之后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⑤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5.小结:这些句子前后照应,使人读了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印象和感受也会更深。

  6.知识小擂台。

  ①在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慈爱(镇定(占领(

  ②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这样写的好处是(。

  ③“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中的“伟大的力量”是指_________。

  ④学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除了李大钊,你还了解哪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呢

  2.教师小结:透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李大钊。让我们继往开来,把和平之花呵护得更好吧。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李大钊的故事或者他写的文章。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前后照应被捕前:局势严重忠于革命

  被捕时:不慌不忙

  首尾连贯被捕后:平静慈祥坚贞不屈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资料,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导:同学们,这天我们一齐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资料,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资料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资料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让我们首先一齐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

  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

  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状况补充)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指导魔、等字的写法。

  2、本课的多音字十分多,看大家能否读准:

  出示:被难日埋头整理待了一会儿含糊着急新夹衣散步便衣披散

  乱蓬蓬沉着蒙了一团云雾

  3、同桌检查读课文。

  4、用一句话概括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什么事?这件事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记叙的?

  四、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这部分资料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留下印象很深刻的是什么?简单划句子,做批注。

  (1)、交流:按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

  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

  (2)、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本文的叙述顺序是?开头结尾什么关系?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指导。重点解决:

  A、被捕前,局势紧张。如果学生交流到“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就引导,父亲为什么这么做,找出有关语句,同时点出,文章不仅仅首尾照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这样的前后照应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了。并让学生找一找与“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相照应的句子。

  B、重点练习朗读你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

  C、透过交流,你觉得李大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学生交流“文中哪些事给你下深刻的印象”时,随机问学生,在交流完后,在回顾一下。是什么原因使李大钊成为这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齐读。

  2、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李大钊的那些言行令你最为感动或印象最深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有什么手法表现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学生自学。

  五、回顾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搜集李大钊在狱中的状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比较写法。

  2、领悟理想信念对英雄人物的作用。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并学会前后照应、比较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这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李星华一齐回忆了她的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后的经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怎样的李大钊呢?是什么力量使它成为这样的人呢?

  出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齐读。

  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下,他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呢?上节课老师请大家围绕这句话,划出李大钊同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言行,并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作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写出了李大钊的高尚品质。大家做好批注了吗?好,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看一下自己做的批注,准备交流。

  二、品读,理解写法,迁移运用。

  (一):首先我们交流被捕前。

  1、被捕前,品味重点句,体会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认真和高度负责的精神。

  A、(1)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1)抓住含糊的回答,理解什么是含糊的回答,为什么要含糊的回答?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进而体会到父亲对待工作的认真严肃。

  (2)用比较的手法写出父亲对工作的负责,对亲人的爱。

  (3)谁愿意再读读这段话?(评价,要读出作者当时的疑惑)

  C、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抓住语言描述表现李大钊对工作的负责,不怕危险。引:为什么不能离开?

  (2)如果让你来读李大钊的话,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坚决)你从哪品味出来的这份坚决?(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给句子“我哪能离开呢?”换个说法:“我不能离开。”两个句子比较,体会父亲的坚决。试着读出父亲的坚定。

  (4)、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父亲说的话。(设计情境读:

  父亲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男生读)

  母亲劝他离开北京,父亲说:——(女生读)

  母亲和朋友多次劝他离开北京,父亲坚决地说:——(齐读)

  教师小结:是啊,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二)被捕时,品味父亲的处变不惊,临危不惧

  导语:那被捕时,李大钊的那些言行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继续交流,随机理解句子:

  A、“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1)抓住“不慌不忙”这一神态体会父亲遇事的镇定、沉着。

  联系上下文,作者还用什么手法写出了他的沉着与镇定?

  A、与我的表现比较:抓住“我”的描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把“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构成比较。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处变不惊。板书:处变不惊。

  B、与敌人的行为比较,

  从“粗暴的吼声”、“一拥而入”、“枪对着我和父亲”、“满脸横肉”等词语体会敌人像一群恶魔,很残暴、心虚。

  C、自由练习朗读9——13自然段,全班分主角朗读。(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2)“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抓住“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一神态,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把生死置之度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谁来读出这份大义凛然。板书:临危不惧

  是呀,是啊,正因为——引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当枪声响起时,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当敌人夺下他的手枪时,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这还是信念的力量。

  (三)、法庭上。法庭上父亲的那些言行有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但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1)“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一神态描述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

  (2)“平静”体会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无所畏惧,坚强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3)“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4)、你明白敌人对李大钊都施了什么重刑吗?补充资料(如果学生课前有查到资料,能够让学生交流)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残酷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了他双手的指甲。)引导学生想象在此时,李大钊和敌人的语言、神态。但是这一部分资料课文中并没有介绍,我们在上一节课了解到,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前后照应的写法,是文章结构紧凑,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我们能够仿照我们这篇文章的写法,抓住李大钊和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运用比较写法,将李大钊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场面的补充上去,与上文构成前后照应,大家能做到吗?写的时候,能够运用上文中的词语。

  A、学生练笔。

  B、交流练笔,并及时评价。

  C、透过刚才的练笔交流,大家对李大钊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D、是啊,正是因为_---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所以——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更是信念的力量。

  E、既然狱中这部分资料的描述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那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呢?

  因为这部分资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可见作者虽然对自己的父亲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但是在写回忆录时,还是尊重了自己所看到的事实。这就也回忆录写法的一个特点。

  B、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

  (1)应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亲人。)

  (2)、父亲的表现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引导学生体会“我”受父亲的影响,变得这么勇敢、机智,她和哥哥受父亲的影响,成为革命青年,继续父亲未完的道路。

  (3)分主角朗读对话部分,朗读时读出父亲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我”的机智、勇敢,敌人的冷酷与凶残。

  四、引导朗读,情感升华。

  1、导:李大钊被残暴的敌人执行了绞刑,你明白什么是“绞刑”吗?

  (补充资料,李大钊是被军阀张作霖用绞刑绞死的,他们对李大钊“三绞处决”,即在受刑人的脖颈上套上绳索,背上插上一根棍棒第一绞,把舌头勒出来,第二绞把眼珠子勒出来,第三绞,七窍流血而身亡。敌人为了延长李大钊的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

  2、同学们,我真不明白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痛斥那些魔鬼,那些刽子手,但是李大钊同志还是面无惧色的应对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3、学生根据提示完成句子练习

  正是因为李大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

  被捕前,他;

  被捕时,他;

  在狱中,他;

  法庭上,他;

  刑场上,他。

  小结:如今,84年过去了,李星华女士也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对英雄的回忆不会停止。在我们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向来都不缺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革命的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这节课,我们除了进步的了解了李大钊,在写作方法方面还有什么收获?

  必做作业:

  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

  2、整理课堂小练笔。

  选做作业:

  1、读革命题材小说。

  2、办一期理想与信念的手抄板

  十六年前的回忆

  爱家人,动作语言,神态,比较

  忠于革命,比较

  坚贞不屈,前后照应

  回忆录,尊重事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三):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透过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应对危险,平和应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应对死亡。

  教学准备: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一个民族不就应忘记历史,不就应忘记英雄。我们就应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以前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这天,从动人的故事中,我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继承革命传统。让我们一齐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状况。

  3、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教师介绍当时国内状况、学生了解李大钊状况)既然同学们都已经了解十六年前的那一天,我们了解了李大钊了吗?请同学们打开拓展阅读材料114页,了解一下李大钊同志的生平)

  4、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划出描述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哪能离开呢?。”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个性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指导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资料,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好处?

  (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第一人李大钊同志。(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李大钊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透过各种方式缅怀李大钊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李大钊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同学们,这天让我们一齐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2、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状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边读边画,画出文中描述李大钊神情、神态的句子。

  交流出示: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不慌不忙)

  父亲持续者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他脸上的表情十分安定,十分沉着。

  相机标出文章的顺序(被捕前被捕时审问时被害后)

  自己读读这几个句子,李大钊给你留下来什么印象?

  同时,在我的心头,也起来疑惑,你再读读这几个句子,能够同位讨论下,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交流讨论

  (三)、再读课文,深度探究。

  过渡:在作者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出示: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

  讲给我听。

  1、给“慈祥”换个词语,(和蔼),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慈祥、和蔼?你来读读这一段话。

  2、父亲既不骂又不打,那么他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你来猜看。这样的一个父亲,孩子们肯定很幸福。

  3、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作者发现父亲许多方面的举动很异常?

  (学生肯定先说“含糊”引导到前面的段落:回来很晚,早上出去很早;整理烧书籍)

  4、从李大钊的这些举动来看,据你观察,可能发生来什么状况?

  (发现风声紧了抓共产党)

  5、介绍背景,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插入李大钊的介绍。)

  6、可作者当时还小,没有发觉,作者奇怪父亲的做法,问父亲……

  5、父亲确含糊的回答――真的是不要了吗?为什么要烧掉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读这句话。

  6、对话读。

  过渡:之后,作者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北洋军阀开始追捕公产党,因为共产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是在故意捣乱,故意跟政府作对。当父

  亲的工友阎振三被捕后,(他当时就是一名共产党的联络员,)气氛更加紧张了。我们自己的心理也十分不安,因为危险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联络员

  被抓,说明他们肯定明白了这个线索,下一个被抓得就可能是北方共产党的负责人李大钊了。

  可父亲的朋友、母亲劝他离开的时候,父亲却说:

  出示: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读这段话,父亲认为认为他不能离开的原因是什么?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多么_____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__________,依然选取了___________

  7、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过渡:危险真的到来了,4月6日的早晨,宪兵带着阎振三来了。当父亲被捕的时候,

  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从被捕时李大钊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中,你读懂了什么?

  能够体会到“父亲”在残暴敌人面前,持续革命者的尊严。

  (四)、回顾拓展。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李大钊被捕前,和被捕时的两个片段,一个高大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展此刻我们的面前。

  立刻就到清明节了,他离开我们已经是62年了,如果让你在网上悼念的地方,写下一段留言,你会写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小练笔。

  评课:满意两点,不满意四点:

  1、父亲确含糊的回答处的处理。

  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我穿插了当时的`背景介绍,就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面临的形势,这样再来读父亲含糊的这句话。不时直接问学生,父亲为什么

  含糊的说,而是有个层次性。――真的是不要了吗?为什么要烧掉呢?那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呢?学生理解到了父亲是不想让家人也连累,保

  守党的秘密。设计中有变化,贴合学生的思维顺序。

  最满意的一点:

  2、李大钊坚定留下的那句话,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1、读第二句话,父亲认为此刻是什么时候?读后面两句话。

  2、你就是他的孩子,你来告诉他,此刻是什么时候了――

  3、父亲明白我们所说的危险吗?(明白)可他确不愿意离开,你来读整句话。

  4、注意父亲说这句话时的语气啊?坚决,你把这种坚决地语气读出来。

  5、给坚决换个意思相近的词。(斩钉截铁坚定)读。

  6、他认为越危险的时候越要留下来,对党组织负责,不让更多的同志牺牲,保全党组织。

  7、他身边的战友肯定在劝说他,你来劝劝他。可父亲还是――

  8、你是他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家庭,你再来劝劝他。――

  9、然而父亲还是继续留在北京,而且还那么坚定,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这样的一位革命战士,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出示:

  多么_____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__________,依然选取了___________

  10、带着对李大钊的崇敬之情读第7自然段父亲的讲话。

  最后学生的填空表达丰富多彩,而且这些语言都是有自己个性,不是程式化的。

  多么大义凛然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逃生机会,依然选取了宁死不屈。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浴血奋战、保卫家园。

  多么勇敢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是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国家。

  多么坚强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家庭和生命,依然选取了站在对抗军阀的第一线。

  多么的革命战士啊!在最危险的时候,你毅然放下了自己的生命,依然选取了保卫祖国。

  1、抽象和形象的问题:

  在感受形式紧张和严峻的时候,我透过的方式是读一个《李大钊工作介绍》的文字,认识李大钊的工作特点。再让学生去根据这个背景来理解当时李大

  钊面临的形式是十分紧张的。能够用形象的方式去来感受当时的形势严峻,老师先举几个例子,如有特务跟踪他,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去猜想遇到的特殊状况。这样更形象、更直观。

  2、问题设置要通俗化,阶梯性。

  在感受李大钊慈祥和蔼的时候,有个问题,他可能是怎样教育孩子的?这个问题问的不好。太抽象。有同学就回答说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

  起始问题的设置要在学生的嘴边,能找到,或稍加思考。

  3、注意学生回答中的用词准确性。

  这次学生说到了“国家领导人”感受慈祥、和蔼过程中,教育方式就是用“慈祥的方式”,像这个状况,教师要注意听,及时的纠正。要有对语言的敏

  感性。

  4、评价语言几乎没有。

  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自己感觉很难,评价不是故意的去点评而是要和上课的资料有机的衔接,上课中只注意自己的语言,少注意学生的语言,这

  方面要改善,这和平时的教学习惯有很大关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五):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文章。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二、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写课文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体会光荣的革命传统。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述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用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概括课文资料。

  2.学习课文中用比较的手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描述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理解文章所使用的倒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要点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初知全文资料。

  3.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有那么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虽死犹生的革命前辈。谁能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题目为什么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2.简介李大钊。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出示练习: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状况。

  课文除第一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主要讲了四件事: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被难后。

  3.师小结: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写的,透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在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的沉痛情绪,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我们把这样的表达方法称作倒叙。你还想起,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文章,也采取了这样的表达方法呢

  出示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_________的表达方法,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_________也采用了这样的表达方法。

  4.检查生字词自学状况。

  (1)学生自读生字词。

  (2)小组检查互相检查生字词掌握状况,对未掌握字词的学生及时加以辅导。

  (3)指导易错字“籍、残”等字的书写。

  (4)学生按结构归类抄写部分生字。刑籍屉窝匪哼

  三、理清课文思路,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课文资料第一、第二部分

  1.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能够把文章分为几部分呢

  2.指名汇报交流。

  3.自主再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思考:从这两部分描述,你认识了一个怎样样的李大钊

  4.学生自主学文之后在小组合作交流。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做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5.品析人物语言,学习“被捕前”。

  从语言训练入手,着重引导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

  (1)“你小孩子家明白什么!”就“明白什么”,正确的理解是(。

  A.小孩你什么都不明白

  B.小孩子你明白的不多

  C.小孩子你不就应明白

  可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品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明白此刻是什么时候,那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应抓住词语“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让学生在品词中体会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最后透过反复阅读品析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出示练习:我哪能离开呢请换种说法。

  6.体味人物神态,学习“被捕时”。

  学习这部分资料,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两句描述人物神态的话,从中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把“不慌不忙”换成“匆匆忙忙”行不行为什么

  (2)应对凶恶的敌人,“父亲持续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

  “惯有”“严峻”两个词去掉行不行教师扣住“惯有”一词,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平时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最后使学生弄清父亲平时的态度和应对敌人的态度持续一致说明什么体会父亲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7.体会比较描述手法的反衬作用。

  (1)文章“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资料,均采用了怎样样的描述手法呢(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①前后态度的比较。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做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父亲前后态度的不同,有力地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出示练习:透过这样的比较描述,我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②应对敌人,“我”与父亲的态度比较。“我”是瞪着眼、恐怖……父亲是“不慌不忙”“严峻的态度”。

  出示练习:透过这样的比较描述,我还认识了一个_________的李大钊。

  8.教师小结。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六):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之后学习10课《十六年前的回忆》,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资料,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被捕前——被铺时——法庭上——被害后)

  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一.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重点读一读描述李大钊言行的语句,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和同桌说说你的体会。

  1)自由读文2).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你最受感动呢?(班上汇报)

  1、课文第7自然段我最受感动。(出示第七自然段)

  生:我感受到了局势的严重,我从前文军阀张作霖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工友阎振三被抓,能够看出局势十分严重。但是父亲不听母亲和朋友的劝告,坚持留在北京,能够看出父亲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我很受感动。(板书:烧毁书籍文件)

  师:你从局势的严重体会到李大钊把革命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生:我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坚决,那里用了两个反问句:一个是“不是长对你说吗”一个是“我哪能离开呢?”从这两个问句中我感受到了李大钊已经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了。

  师:你从李大钊说话的语气中感受到了他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体会李大钊的坚决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指名读——导读——齐读)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1自然段)

  生:课文11自然段吧父亲被捕时的一句话打动了我“父亲不慌不忙的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的不慌不忙和敌人的来势汹汹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板书:不慌不忙)(

  师:课文中这样的比较不止这一处,请同学们自由读读李大钊被捕时的片段,也就是课文的8—17自然段。看看你还有那些比较?从这些比较中你体会到什么呢?

  生:1)、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有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之后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而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手枪,我体会到父亲早已做好了准备,明白这一天迟早要到来的;敌人极大的恐慌,李大钊已经给他们构成了很大的压力;李大钊从容,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敌人在虚张声势。(胆量比较)

  生: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屋子”。“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对着父亲和我。”只有父亲和我两个人,他们却是那么多人啊,像魔鬼似的,从那里我体会到敌人的心虚和害怕,来了这么多人,还大喊大叫,一拥而入。(人数比较)

  生:3)还有,敌人粗暴的吼声;便衣的满脸横肉;侦探的冷笑;和父亲严峻的态度构成了比较。我体会到敌人极大的恐慌,个性的心虚;父亲是那样的从容,镇定,毫不惧怕。有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态度比较)

  3.看得出被捕时的片段打动了你,那么课文还有那些地方打动了你呢?(汇报19自然段———法庭上)

  生:课文19自然段打动了我。(课件出示在法庭上……平静而慈祥的脸。)

  1)父亲没戴眼镜,头发乱蓬蓬的,我可看出父亲受过酷刑了,但是父亲没有沮丧,却还是那样平静而慈祥。

  2)。从“平静”一词我体会到父亲虽然经过了残酷的折磨,但仍旧那样坚强,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我很受感动。

  3)、我从“慈祥”一词我体会到父亲是那样的爱着我们。

  师:那么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练读——指读——齐读)

  4、师;看到这样的父亲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但是父亲却怎样样呢?谁之后汇报(课件出示22自然段)

  师:应对亲人的哭声喊声,父亲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瞅了瞅我们,难道父亲不疼自己的孩子,不爱自己的妻子吗??谁来谈你的理解。

  1)、父亲不想连累我们

  2)、父亲要用自己的安定沉着安慰亲人,感染亲人,

  3)、父亲是在用眼神告诉我们不要慌乱,不要害怕,要安定沉着。(板书:安定沉着)

  师:是啊,正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状况下能够坦然自若,正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敌人的严刑毒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声喊声而忧伤,相反地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一读吗?(指读——练读——指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师:我们从李大钊外表神态上感受到了他的内心有着一个强大的力量支撑着,那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明明深爱着亲人,此时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也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一方面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他坚定无畏,视死如归;一方面他有着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深沉的爱的情感,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分主角来读课文的(18——29)自然段。(配乐朗诵)

  师:是啊,我们就这样与父亲见了一面,就匆匆分别了,没想到这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4月28日父亲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在被杀害的20多个革命者中,李大钊第一昂首走向绞刑架,并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讲:(课件出示:“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5、师: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残忍地杀害了,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一自然段和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看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前后照应的写法,(课文前后都写了父亲被害的时间)

  6、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同时期望同学们在今后写作文时也学习这样的写法,做到前后照应。)

  1.、师:文中除了父亲被害的时间上首尾呼应以外,在课文中还有几处前后呼应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课件出示前后呼应的句子)

  7.从最后三个自然段你还体会到什么吗?

  1)、体会到了李大钊被害家人的悲痛欲绝。(舅老爷哭着回来----母亲昏过去三次----我又哭了。)

  2)、体会到母亲悲痛欲绝,要我记住4月28日,父亲被害是家人心中那份永远的痛。(板书:全家沉痛)

  师:同学们,李大钊把年仅38岁的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献给了他挚爱着的祖国,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党中央这样的评价:(课件出示: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工会典范。)全体同学起立读碑文。

  四、回顾全文教师总结

  1总结板书。

  2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图片)这就是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最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李大钊同志。

  在为革命的斗争中,还有许多像李大钊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无私无畏,视死如归,我们深情满怀他们,我们的民族为他们而骄傲!也正是李大钊式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党人仁人志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这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不能忘记1927年4月28日,这一伟大的革命党人被害的日子,更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革命党人光辉而又响亮的名字———李大钊。

  (下课后,同学们能够结合65也“课外书屋”的提示,去阅读一两本革命题材的小说。《红岩》《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等)

  板书设计被捕前:烧文件和书籍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时父亲:不慌不忙

  敌人:心虚、残暴

  法庭上:安定、沉着

  被害后:全家沉痛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11-09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12-28

《童年的回忆》教学反思(4篇)04-03

《童年的回忆》教学反思4篇04-02

实用的教学设计02-16

回忆的散文08-21

琐碎的回忆07-06

写给几年前的那个你励志文章12-25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05-18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