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事

时间:2023-12-06 19:05:28 禧雯 专题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鲁迅的故事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名字为后世所知,人们永远记着他们。这,就是名人。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鲁迅的故事

  怀揣梦想 离家求学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手中的笔写出数百万字的著作、刻画无数人物、传达时代精神,在后人的眼中,他是刚毅坚强的“民族魂”。然后,小时候的鲁迅是个很活泼的孩子。他的童年是月色下从摇晃在水面上的乌篷船里传来的悠扬戏声;是船内与小朋友们分享从自家地里“偷”来的豆子的甜美滋味;是“百草园”里会弹琴的蟋蟀、会唱歌的油蛉、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还有那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鲁迅的童年是丰富而自由的,这样的童年,无疑对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岁的时候,鲁迅挥别了带给自己无穷趣味的“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一角,一张八仙桌与一个藤椅静静地摆放在那里,几个长条凳散落于对面,这是仿照当年“三味书屋”的课堂仿制的。现在的我们似乎能通过这温暖的场景看到当时学问极好的寿镜吾老先生,看到读书时的鲁迅如何在自己的桌角上刻那个“早”字。在“三味书屋”学习的时间里,鲁迅不断为自己充电,他熟读儒家经典,也不拘泥于课堂所学,在课下广泛阅读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在关注人文的同时观察自然。“三味书屋”的沉静和丰富让鲁迅的精神空间得到了极大地开拓,为以后鲁迅在思想与文学上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鲁迅的童年也并非一帆风顺。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久后,父亲病重,整个家庭更是从小康陷入了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担起了家庭的负担。他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了家里的东西,才能换回买药治病的钱。当铺伙计的眼神和周围人的歧视,让鲁迅第一次充分地感受到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由于家境大不如前,为了省钱,鲁迅便自己寻药。那时候绍兴城里的人们时常见到一个半大的孩子遍翻百草园的土地,去寻找可以做药引的蟋蟀。或是四处打听,只为寻找药方上那一味奇特的“平地木十株”。然而,他的努力也没能改变痛心的结果,鲁迅的父亲最终因庸医的延误而离世,这一变故让少年鲁迅的思想受到了很大震撼。他开始了对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年仅18岁的鲁迅怀揣着梦想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他先后进入南京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求学。

  在南京,赶上看新书风潮的鲁迅在一个星期日跑到城南买下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刚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哦,原来世界上竟然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连本家的老辈都要说他:“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看来看去,还抄下来看。”但鲁迅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继续研究。

  “‘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这本书带给了鲁迅许多不同的思想,他开始感受到在这样激烈竞争的世界里,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如何紧迫的危机。

  在这种紧迫感的催使下,1902年,鲁迅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能够以医救国。

  留学遭歧 弃医从文

  北京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的一份泛黄的“成绩单”记录着鲁迅当时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求学时的成绩:解剖学59.3分、组织学73.7分、生理学63.3分、伦理学83分、德语60分、物理60分、化学60分、平均65.5分。他成绩不算优异,但也没有“落第”,在142名同学中鲁迅排名第68。

  但就是成绩单上的解剖学59.3分却让当时的鲁迅深受打击。59.3分,这个还没有及格的成绩却成了同学们的怀疑的对象。在其他同学的眼中,这个来自落后中国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考取这样的分数,那么一定是老师藤野严九郎泄露了考题给他。面对同学的质疑,鲁迅痛苦地发现,身为一个弱国子民就连学习成绩都要受到无端的质疑。

  更大的屈辱还在后面。在一堂细菌学课上,教师已经讲完但还没到下课时间,便用幻灯放了几段片子,片子中是日俄战争的时候,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处决,说他做了俄国间谍,刑场四周有很多身强力壮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被处死的同胞。围观者脸上的麻木和冷漠狠狠地刺向了鲁迅的心,使他明白了精神不健全的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鲁迅决心弃医从文,走上了救国救民的文学道路。

  救援学生 为民呐喊

  虽然鲁迅在批判国人的麻木不仁时是犀利无情的,但他的一生中始终关怀着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工作时,曾把他从日本带回来的长泽龟之助撰写的《代数学辞典》等三本精装的数学书籍馈赠给青年学生王铎中,对他说:“你年纪轻,记性好,要抓紧时间多看些书。看书的面也可广一点,基础广而坚实,专也容易了。”

  1927年4月15日,广州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老天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天里整个城市的不安。就在三天前,国民党在广东大肆追捕杀害共产党人,中山大学也遭到了军警的搜捕,许多师生被捕。

  在这段风雨交加的路上,鲁迅匆忙从中山大学的白云楼赶到会议室,紧急召开会议。他如此急迫是因为救援青年学生的事宜迫在眉睫,但情况却不容乐观。这次会议并没有得出营救学生的有效方案。回到住所的鲁迅一言不发,心中的苦闷无法舒缓。学生被捕以及惨遭杀害的坏消息却不断传来,身为教务主任却无法营救自己学生的鲁迅深深陷入到痛苦之中。

  在这之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这年10月,他来上海并从此定居,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都有他的身影,《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都有他的笔迹。他与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一起,为民族独立和人民的幸福呐喊。

  斯人已逝 英魂永存

  1936年10月19日清晨5时25分,在黎明前的短暂黑暗中,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由于长期处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中,处于“战斗”的状态,过着动荡、清贫的生活,加之青年时期,曾患有肺结核病始终没有痊愈,所以一直以来,鲁迅的身体状况都非常糟糕。在这个秋日萧索的早晨,鲁迅在上海寓所溘然长逝,走完了他55岁凄风苦雨、顽强苦斗的坎坷人生……

  鲁迅的葬礼由宋庆龄亲自主持,整个仪式肃穆庄严,这位为唤醒沉睡国人的斗士沉沉地睡去了。他的棺木上覆盖着绣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旗。上万民众自发举行公祭,为他送别。

  时间的转轴回到现代,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那棵鲁迅亲手种植的白丁香,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遇到了刚到博物馆上班半年时间的青年保安小刘,他说:“来到这里工作,我深深地被鲁迅先生的精神感动。”他每天的工作是负责博物馆的警卫,在他看来,做好这份工作就是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最好缅怀。

  偶遇随意理发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

  鲁迅读书时期

  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为了读书,他揣上8元钱上路了。就这8元钱,还是母亲多方设法为他张罗来的。在南京,他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这是一所免费的学校,但是鲁迅很快发觉这里校风不太好,他转入另一所陆师附设的矿路学堂。矿路学堂是新办的,不仅免费,学生津贴也多一些,这样鲁迅就能够多买一些书籍和文化用品了。

  鲁迅热爱读书,在当时,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时期,几乎每一月都有优秀的西方著作出版,为了买到这些书籍,鲁迅省吃俭用,节衣缩食,饿肚子现象时有发生,寒冷的冬季,他还穿着单薄的夹衣。鲁迅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个,他有着极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平时学习又刻苦,因此几乎回回得第一。

  矿路学堂有着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每次小考成绩优异的,都发给一个三等奖章;若干个三等奖章,可以兑换一个二等奖章;积够若干个二等奖章,就发给一个头等奖章。头等奖章是金质的,很值钱。鲁迅是班里唯一一个荣获过金质奖章的人,他把奖章变卖了,换回许多优秀的图书。

  有些同学觉得不可理解,金质奖章在同学中可是无限的荣耀呀。在鲁迅看来,图书比奖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满足虚荣的物品,鲁迅把这一谦逊的品格保持了一辈子。鲁迅一生写成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内容深刻,笔法冷峻、简练,深受老百姓喜爱,有人把这一成就说成来自鲁迅的天才,还有些当面盛赞鲁迅是天才的文学家,鲁迅却很有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

  鲁迅小的时候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热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祖父入狱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让鲁迅留下深刻的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的工作态度

  鲁迅先生聚精会神地工作。为了如此,他的工作时间总是在深夜。有一天,差不多是深秋,天快暗了,他还在那里拿着笔写不完地写啊写啊!夫人许广平打算劝他休息一下,双手放在他的肩上,那晓得他却满脸的不高兴。本来,许广平那时是很孩子气,满心好意,遇到这么一来,真感觉到气也透不过来地难过。稍后,他给夫人解释:“写开东西的时候,什么旁的事情是顾不到的,这时最好不理他,甚至吃饭也是多余的事。”

  鲁迅的工作态度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他亲手校对书稿时,每行的高低,每字的大小、偏正,全页的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严加改正,不惜再三变更,直到满意为止。至于字句的正误,那就更不必说了。所以,校稿时,也许使人觉得厌烦,但等到书一出版,是没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博得良好信誉的。

  《山海经》

  有一次,鲁迅从一个远房叔祖玉田老人那里听说,有一部叫《山海经》的书,上面有许多稀奇而好看的图画,他很想得到。虽然长妈妈不识字,但对小鲁迅念念不忘的东西还是记在心上了。

  大约10多天或者1个月后,她探亲回来,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他,高兴地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鲁迅高兴得全身都颤抖了,赶紧接过来,打开一看,啊!多么怪诞和神奇的世界呀:人面的兽,龙头的蛇,独角的牛,三脚的鸟,还有那掉了头还“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拿着盾牌与斧头狂舞的怪物“刑天”……鲁迅不禁在这美妙的世界中陶醉了,也被这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动了,使小鲁迅深深地记住了劳苦人民的哺育。

  做贼心虚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馏进了鲁迅的家。做贼心虚,他想等鲁迅入睡之后再行窃,哪知鲁迅写啊、写啊,手中的笔一直不停地挥动。过了好久,鲁迅累了,伸伸腰,点支烟,抽上几口后,又开始埋头写。

  就这样,灯光总是亮着,小偷一直下不得手。眼看时间过去很久了,鲁迅还是不熄灯入睡,小偷熬不过鲁迅,只好乘鲁迅专心写作之机,悄悄地将厨房里的一件小东西拿走了事。

  鲁迅读书专心致志

  长期的劳累,鲁迅身体变得清瘦了,好友们劝他多体息,注意身体。鲁迅笑着说:“面向桌子提笔写文章,是我工作的时候,靠在椅子里看书,就是我休息的时候,若是连这一切都停止了,那在我是做不到的。”为了维护身体,鲁迅也吃鱼肝油,戒酒,这些都是为了赢得更多的战斗时间。

  鲁迅爱给人起绰号

  鲁迅有很多嗜好。比如爱给人起绰号这个从小养成的习性,至老都未能改。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他的成绩不错,屡受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

  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当时北大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而且他竟把爱人许广平叫做“害马”,甚至在给母亲写信时也派上用场,说:母亲放心,害马现在很好……

  金牌换书

  鲁迅少年时代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学习十分刻苦。在同学中,他年龄最小,而成绩却最为优秀。矿路学堂当时规定,每月考一次,考得第一名者奖三等银牌一枚;四个三等银牌换一个二等银牌,四个二等银牌换一枚金牌(金质奖章)。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同学中只有鲁迅一人换到了金牌。当时矿路学堂的总办比较开明,学生看书报也比较自由。鲁迅求知欲十分强烈,除学习功课外,他还广泛阅读古代小说、野史、杂书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新书。由于家境贫困,为了求知,他把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金牌变卖了,买回了一些渴望已久的书来读。广泛的阅读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人做过统计,他在创作中引用过的书,足以开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

  鲁迅爱穿长袍

  鲁迅是一个不太讲究穿着的人。他爱穿长袍,相对他瘦弱的身材来说,似乎袍子比西装合适。但他确实是太不修边幅了一点,经常穿着长衫在灰尘中行走,感觉竟有点像他笔下的落魄人物孔乙己,于是便闹出了笑话:在电梯里经常被认为是可疑人物;许多人见到他以为是有幸发现了鸦片鬼;有时去买药,竟然连药房里小伙计都鄙视他;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甚至常被警察搜身……

  “天才”鲁迅

  鲁迅先生先学矿路,再学医学,最后弃医从文,可谓“半路出家”了。然而鲁迅一登上文坛,就写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于是就有人称赞鲁迅是“天才”了。鲁迅先生却感慨地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的。”是啊,例如鲁迅先生在写作《阿Q正传》时,写到阿Q赌钱一段写不下去了,因为他是从不赌钱的。先生废寝忘食,冥思苦想,可始终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场景来。于是他又抽出时间,请一个名叫王鹤照的工人来表演赌钱的情景。王鹤照对绍兴戏的摊牌九极为熟悉,在手舞足蹈的表演中,他还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咳,开啦里格……天门啦,角回啦,人和天宝在哪里啦……啥人的铜钱拿过来咧……”鲁迅先生一边倾听,一边记录,在此基础上终于写出了生动的赌钱场面。

  挤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小鲁迅和伙伴们看完社戏,大家一起摇着小船,唱着歌儿回家。已经深夜了,周围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大家又累又饿,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现在正是罗汉豆成熟的季节,船上又有柴火,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着吃。大家听了纷纷赞成,小鲁迅也高兴着答应了。大伙立刻把船靠到岸边。岸上的田地里,乌油油的,到处都是结结实实的罗汉豆。一个小伙伴喊着:“阿发,这边是你们家的,这边是六一公公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

  大家也都跳上岸,小鲁迅也紧跟着跳了上去。阿发一边跳,一边说:“让我来看看吧!”他一摸豆荚,大声得叫着:“偷我们家的吧,我们家的豆都可大着呢!”于是,大家马上纷纷出发,在阿发家的豆田里,每人摘了一大捧。回头到六一公公家的豆田里,每人又偷摘了一大捧。

  回到船上,年龄大的去生火了,小鲁迅和年龄比较小的小伙伴就在一起剥豆。没过一会,豆就煮熟了,哇,一阵阵豆香直往鼻子里钻,真香啊!小鲁迅和大伙抢着把豆吃完了,擦擦嘴巴,摸摸饱饱的肚子,摇着小船继续回家!

  鲁迅的读书方法

  鲁迅认为读书,不应无重点地乱读一气,什么书都去涉猎;就是同一本书,也不必每章每节“一视同仁”。有一次,他在指导清华大学文学系学生许寿裳的儿子许世瑛读《抱林子》时就指出:该书“内篇”宣扬神仙方药、鬼怪迷信,是错误的,可以不读;“外篇”论述人间得失、臧否世事,有不少正确的言论,这就是要读的重点。

  鲁迅这样的指导名之曰“重点进攻”读书法。平均使用力量,会白白地浪费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重点进攻”的方法,比平均使用力量收效会好得多。

  鲁迅理发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鲁迅演讲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拜师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向读到17岁。在那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爱护书籍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但是归还时,如果上方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状况,他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鲁迅先生时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渴求知识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十分仔细地包扎好。鲁迅先生爱护书籍的故事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剃光头的规定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所在的学校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剃光头。鲁迅非常不满意这个规定,他认为这是对中国人的一种侮辱。于是,他决定带头抗议这个规定,他开始蓄发,并且拒绝剃光头。学校的领导得知鲁迅的反抗后,他们决定对鲁迅进行惩罚。他们给了鲁迅一个0分的成绩,并让他留级。鲁迅并没有被吓倒,他继续反抗,并且写了一篇文章来抨击这个规定。最终,学校不得不取消了这个规定。

  和章衣萍的争执

  章衣萍是一位文学家,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来赞扬鲁迅。鲁迅非常感激他的赞扬,但是他并不认同章衣萍的所有观点。有一次,鲁迅看到章衣萍在文章中称他为“文学家”,鲁迅非常不满意这个称呼。他认为这个称呼不够公正,因为这个称呼没有体现出他的全部才能和价值。于是,鲁迅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章衣萍的称呼。在这篇文章中,他称自己为“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这引起了章衣萍的不满。他们两个之间的争执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和北大的纷争

  北大是鲁迅的母校之一,但是鲁迅和北大之间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有一次,北大校长蒋梦麟请鲁迅回去担任教授一职。鲁迅非常不满意这个职位,他认为自己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而不是一名普通的教授。于是,他写了一封信给蒋梦麟拒绝了这个职位。在这封信中,他称自己为“思想家、革命家”,而不是“北大教授”。此外,鲁迅还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北大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这些行为引起了北大的不满和批评,北大认为他是在攻击和破坏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和许寿棠的友谊

  许寿棠是鲁迅的好友之一,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们两个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他们也有一些不同之处。许寿棠比较注重文学的形式和技巧,而鲁迅更加注重文学的内容和社会意义。尽管存在这些不同点,他们两个仍然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方的工作和事业。在鲁迅的日记中,他多次提到许寿棠的帮助和支持,这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

  家风故事

  鲁迅先生的母亲是一位饱受痛苦磨难的女性。在鲁迅童年时期,她屡遭打击,31岁时,唯一的女儿端姑病死,使她精神受到重创;37岁时,丈夫一病不起;到她39岁时,丈夫亡故。一连串的不幸,使她一时陷入悲痛之中。然而,这位坚强贤惠的女性没有被困难吓倒。眼前知书达理、懂事聪颖的小鲁迅为她点燃了一盏明灯,让她看到了希望。她下定决心,要克服种种困难,好好培养小鲁迅长大成人、出人头地。她立下一条家规:用坚强抵御软弱,用笑脸抹去泪水,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绝不倒下。宁可自己少吃一餐饭,也不让鲁迅少念一天书。在那样生活困苦的情况下,她忍饥挨饿,用长满茧子的双手去劳作,不但养活了鲁迅,还让鲁迅早早地进入私塾学习。鲁迅成名后,经常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

  鲁迅在这样的好家规的熏陶下,在这样的好母亲的感染下,从小就学会分担母亲的重担,而且努力进取,学习成绩突出,有鹤立鸡群之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秉承母亲的性格,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屈从别人,但对母亲百依百顺,从不顶撞。鲁迅深知母亲的苦楚,更知母亲的用心。母亲的伟大形象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一生受用。

  鲁迅是个典型的孝子。他参加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予母亲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和安乐。在北京工作时,特意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了不让母亲寂寞,不管工作时间如何紧张,他每天空余时间都要到母亲房间与她聊天;出门之前,到母亲面前打个招呼:“阿娘,我出去哉!”回来之后,也一定向母亲说句:“阿娘,我回来哉!”

  除了物质生活之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他买了优秀绣像小说《西厢记》、《镜花缘》等供老人阅读,以满足母亲文化生活上的需求。

  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作品上可以看到,他的孝道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所以许多人说:“好家风造就一个大名人。”

  鲁迅抄书

  少年鲁迅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也越来越丰富了。他已经不满足于看画书,开始大量阅读起古典小说和野史笔记本。家藏的一本《西游记》,他先是描绣像,接着就看文字。他最爱孙悟空的机智勇敢:闯龙宫,入地府,闹天宫,除妖魔,灭鬼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简直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这一下读书的劲头可来啦!家藏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白蛇传》、《夜谈随录》等书,他都读遍了。他觉得还是不满足,又陆续购读了《酉阳杂俎》、《辍耕录》、《池水偶谈》、《徐霞客游记》……就这样,小鲁迅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后来,鲁迅家穷得“几乎什么都没有了”,再也没有钱买他心爱的书了。怎么办?鲁迅想,买不起书,就抄!

  但要抄的书实在太多了,鲁迅就抄他最需要的书,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他需要一本字典,就借来《康熙字典》,从一部查起,把所有难读、难记、难写的生字都抄下来;他爱读唐诗,就借来一本《唐诗叩弹集》,把书中的百花诗一首一首地抄下来;他更爱植物学著作,先后抄了《释草小记》、《释虫小记》等书。《唐代从书》是他最喜爱的读的一部书,里面有唐代植物学家陆羽写的介绍种茶经验的《茶经》和介绍农林知识的《耒耜经》、《五木经》,他都借来一一抄录。

  鲁迅抄的书,大都是从族叔祖父周玉田先生那里借来的。这位老人平时从不轻易借书给别人,却乐意借给鲁迅,因为鲁迅很爱护书籍,而且极守信用,按时归还。周玉田先生还把自己写的《镜湖竹枝词百首》,借给鲁迅看。鲁迅不仅读完了这本诗稿,还抄录了一册,卷末写了六个工整的小楷字:“侄孙樟寿谨录”。

  就这样,鲁迅整天抄呀抄,几乎把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抄书上了,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呢?鲁迅就请两个弟弟来帮着抄,他们也挺乐意,都争着来帮哥哥抄书。后来,鲁迅的两个弟弟,一个成了有名的文学家,一个成了有名的生物学家,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也有鲁迅引导的一份功劳啊!

  鲁迅有时候爱搞恶作剧

  鲁迅曾在厦门大学任教,这也一直是这所学校引以为荣的历史。但是,鲁迅当年在这里的经历却有点滑稽。大概当时学校的管理确实有些混乱,住在宿舍的教员连方便都要到一百六十步外才有厕所。鲁迅的对策是,天黑之后,小便就在宿舍楼下的草地上就地解决。

  不知道鲁迅在如此方便的时候,脑海里是否想起了孙悟空在佛祖掌心的杰作,这多少是有一点挑衅意味的行动,于是,他就这样和厦门大学“开战”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北京绍兴会馆,不过这次鲁迅扮演的是维护公德的角色。

  一次有朋友去拜访鲁迅,正好有人在墙边随地小便,朋友看见鲁迅用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向了那个人的生殖器官。鲁迅复杂的个性中始终不乏这类风格。在北大任教时给同事起的外号,都在丰富着他沉重之外的众多“对头”之一,他的一个面部特点是长了个酒槽鼻子。

  鲁迅在给朋友的信上就戏称顾为“鼻公”,有时干脆在毛笔信中用朱笔一点以代表顾颉刚。据说爱吃甜食是鲁迅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有朋友从河南给鲁迅带来两包柿霜糖。许广平见后告诉鲁迅,这糖用柿霜做成,如果嘴角上生些小疮之类,用柿霜糖一搽就好。

  但是此时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珍重之下赶紧把糖收好,以备将来药用。不料才到晚上,鲁迅又觉得生疮的时候毕竟很少,不如趁新鲜吃一点受用。鲁迅在零食问题上是素有算计的。有客人来时,鲁迅一定要请吃点心。一开始对男客女客一视同仁。

  但男客往往战斗力太强大,经常把鲁迅的存货如风卷残云般消灭得干干净净。鲁迅由此改变策略,改用落花生代替点心。男客人总是吃得不多了,而对女客依旧采用点心政策。女师大风潮后,鲁迅在皮库胡同给离校的学生上课。

  时逢女师大校庆日,这些被扫地出门的师生同样不肯示弱地聚集一堂庆祝,不擅文艺的鲁迅被大家强迫表演节目。无奈之下,鲁迅突发奇想,号称表演单人舞。

  当时四十多岁的鲁迅抱着一条腿,在场内毫无节奏地乱蹦,全然不拘泥于老师或长辈的形象。全场哄然大笑之下,鲁迅蹦得越发起劲,全体师生足足笑了半个小时。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鲁迅的故事】相关文章:

我与鲁迅的故事作文(精选12篇)05-09

鲁迅话题作文:与鲁迅的对话07-17

鲁迅的名言02-02

鲁迅的语录03-02

鲁迅励志名言02-09

有关鲁迅的名言07-06

鲁迅《祝福》教案07-27

走近鲁迅作文07-09

鲁迅《雪》教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