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19 08:52:03 教育心得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通用9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通用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通用9篇)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1

  近日,十年一改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落地,相对于旧版课标,此次新课标目标更细,内容更具操作性,学业质量和评价更具导向性,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目标突出“核心素养”

  此次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培养的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中语言运用是基础。同时指出,核心素养并非一种素养,而是综合表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建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品性。

  二、课程内容提出“任务群”概念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提出了语文学习三大系列六个任务群:

  (1)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项任务;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含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项任务。

  每个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任务群之间各自独立又交叉渗透,教学时可以项目对接延伸。每个任务群都具备六个要素: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评价。任务群强调精选典型内容,让学生经历典型学习过程,掌握典型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获得典型的.实践和情感体验。

  三、学业质量及评价体现正向引导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分别描述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层次性、整体性,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命题要求,则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鼓励创设新颖、内涵丰富的命题情境,设置多样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充分展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著名诗人雪野说过:“头上有灯,脚下才不会踩空。”未来,我们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课堂生态,让学生更加茁壮健康地成长。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2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必将成为引领教学改革的指南。在新课程标准颁布的关键时期,作为一线教师也将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实践、运用,都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身处新课标时代的一线语文教师可以做点什么呢?

  一是主动适应新课标,积极主动地调整、适应,迎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觉投入新课标时代。本次修订将语文课程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与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有效衔接,形成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完整体系。引人关注的是新课标中提出分三个层面设置6个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全新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是在新旧课标对比中,主动进行教学变革。对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会发现,修订后的版本升级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确立了语文课程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明确了课程的核心价值。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具体阐释了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内涵。另外,对一线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力的全新概念依然是“学习任务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具体的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中,要采用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教学做了更上位的整体统筹与规划,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引领了教学的变革。每个学习任务群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贯穿于整个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细致比对下,教师不但能发现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概念、新做法、新思路,还可以在之前的课标中找寻到这些概念衍生、发展、变化的轨迹。

  三是积极实践,形成践行新课标的有效策略。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到“正式执行”的过渡期,教师可以参照新课程标准,率先在自己的班级教学中展开实践。例如,学习任务群中的“整本书阅读”在各年级如何实施?怎样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使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教师能总结出师生共读、同伴共读、图书推荐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实践活动的宝贵经验,发现新课程标准在具体教学指导中的作用产生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有操作法。

  四是更新观念,实施精准教学。执行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有面对新课标挑战的自信和勇气。可以主动去了解,作为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是什么?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之前的三维目标有什么关联和差异?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又比如说,新课程标准中研制了学业质量的标准,对学生具体的学业成就进行了刻画、描绘,讲清了到底应该教什么、教成什么样。这就在提示教师,应努力将以往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状态,转变为“清清楚楚一条线”。而这一转变,不仅停留在对新课标文字的研究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师应努力加强学习,准确理解新课标中的新概念,在研究与实践中改变自我,实施精准教学。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评”保持一致,明确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广大教师之间传播、交流、推广,这是对新课程标准最有益的补充。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3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改进教育评价的要求为: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

  我从教学一线出发思考,关于教育评价,我认为可以立足于“兴三化”去改革,即遵循科学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原则,以体现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其一,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教育评价是理性的活动,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评价是否具有科学性,关乎教育评价结果的可靠、可信程度,也影响着评价作用的发挥,诚如《新课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的那样,教育评价应该是客观的、准确的、公平的、公正的,应该具有科学的理性。教育评价的方法、手段和标准都应该科学化。为此,要不断创新评价工具,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其二,教育评价的个性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人的发展是非常有个性的,不可能是一个模板、整齐划一地发展。事实上,由于受到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个别学校有在学生评价中存在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错误倾向,教育的目的变成以追求高分数取代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拔尖创新人才又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特别需要的。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打破这种人才培养中不尊重个性、追求中庸和整齐划一的弊端,为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其三,教育评价的多样化。事物是多样化的存在,教育现象也是复杂的,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好需求也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不可能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子评价教育活动。然而,在以往的评价中,往往存在抹杀事物个性的弊端。其实,现阶段中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建设就是一种初探,只是这种初探还停留在起跑线,未来需要建立的系统还需要教育管理者们深入思考与实践。总之,要积极推进教育评价的多样化发展。

  那么,可以有哪些具体的改革措施来实施“兴三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范畴,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评价和教学的关系,不管哪一种评价手段,都必须是对教学有积极、正面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推动以学校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尽量减少大规模考试带来的弊端。

  推行以学校为基础评价的主要目的,首先是为了增加评价的效度。因为有些重要数据无法通过某一次书面考试就能得出有效的结论,尤其当涉及到体育测试、音美作品呈现、要求使用专门仪器和设施(如科学实验操作)、或需要延时完成(如完成某一研究项目、创建某一项工作的组合程序或者创作、设计、制作某件作品)时,更是如此。然而,许多此类评价通过以学校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则很容易做到。

  推行以学校为基础评价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提高评价的信度。这是因为这些评价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对学生的考察必须要在较长的时期内进行。而以学校为基础的评价正是符合这种特点的一种高度可靠的评价办法。在有些情况下,它比仅通过单独1次考试得出的成绩更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推行以学校为基础评价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它能够对学校教学带来良性的回冲效应。因为这种评价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减少了单纯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的死板训练,同时也减轻了因可信度较低的单独一次性考试所带来的考试压力。

  当然,以学校为基础的评价在某一具体科目的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不是一步到位,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被社会、家长、学生逐步地认识、接受的过程。此外,还要研究的是,如何保证不同学校之间所提供学生的分数具有可比性,而且这些分数又能与他们的书面考试中所反映的成绩相一致,所以,评价需要一个统计调整的办法。一般的`,每个学校对各自学生的要求标准都比较了解,但对其他学校的学生表现如何却未必清楚,因此,这个统计调整的方式,要能够保证所有学校的评价都具有可比性。这种评价采用的程序能够确保以学校为基础的评价所确定的考生除了排名顺序留存以外,考生的群体位置、离散程度以及分布形态都将与这一考生的考试分数结合起来一并考虑。

  此外,教育部门、学校要更重视学生个人学习档案,注重能力和技能的考核,而不是只看重考生的学业成绩和获得的资格。在课程设置中更加强调其他方面学习经验的重要性,比如参加体育运动、户外及文娱、社区服务等活动的情况。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全面型的人才至关重要。所以。为了对学生总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完整的记录,学生的学习档案既要考虑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同时又考虑他在其他方面的活动参与情况及其效果。在结合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有效的学生个人的电子版学业简历,以便将来求职或上大学时参考使用。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4

  自2001年11月19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如今,更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性课题。由此,《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出台。

  新版的《方案》和《课标》出台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业务主管部门都积极行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和解读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指南,需要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掌握,并深刻领会。便于记忆,整理如下:

  1、课程改革的一个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课程教材的'两个作用: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课程改革的两个方向:中国特色,世界水准。

  3、人才培养的三个目标: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本次修订的三个原则: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课程方案的三个变化: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

  4、课程改革的四个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四个举措: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教材编写的四个原则:思想性,科学性,适宜性,时代性。课程设置的四个变化: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5、课程教材的五个体现: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课程标准的五个变化: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课程改革的五个原则: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整合而,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教育改革的五个主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五个步骤:科学规划课程,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育评价,强化专业支持,健全实施机制。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5

  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确实存在一些与现代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的地方。2022新课程方案将是未来十年教育的新方向,将在今年九月份正式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的强调,加强学段衔接和学科课程设置与分配。

  新课程标准中,小学到初中九年所有课时语文占20%到22%,数学占13%到15%,英语占6%到8%。语文学科课时多了,相应的学科要求就高了。未来语文试卷题目的难度和广度将会增大,而且文字量连续五年持续增长。文化自信第一次被写进了课标里,鼓励弘扬传统文化,重视古文的阅读与学习。语文中的'“写话”和“口语交际”合并为“表达与交流”,强调了孩子的总结概括和复述能力。除此以外,还明确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优化了课程设置,强调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的思辨性,重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落实创新人才能培养的要求,改革艺术课程的设置,一到七年级的孩子,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科学实践活动将提至一年开设,并将劳动与信息技术所占的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这点强调了劳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对中小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计算机编程的学习要求,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大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本次课程改革更加完善了课程设置本身,内容结构围绕了学生核心素养,学习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跨学科的能力。本次改革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交到什么程度?而且还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内容。总之,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实用性人才,教育的本真也就是有针对性地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以求得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6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设置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劳动课程”独立门户,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安排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达14%到18%之间,其重视度不言而喻。

  新课标强化了对学校、教师在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的指导,突出了课程实践育人的特征。课程标准提出的劳动项目开发与过程指导、劳动周设置、劳动课程评价、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建议,具有引领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劳动课程高质量实施。既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此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如果没有劳动,便没有我们现下的世界,没有人间的烟火,也没有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劳动是我们生活的根基。那么,对教育而言,我们要教会学生什么?除了学科知识、思维认知、技能方法,最基本的`或许是“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一线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中规范劳动奖励机制。我们班值日实行的是一周两位同学“承包制”的服务。擦黑板、扫地、拖地、点心分发、中餐管理、餐盘管理等。对于值周同学一周服务中,老师和同学共同评议,对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鼓励、表扬,并在家长群发喜报,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给全班学生树立榜样,营造浓厚的热爱劳动的班级氛围。

  结合作业设计让劳动实践开花。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内容的家政劳动作业清单,让劳动走进家庭,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常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劳动中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同时利用节假日布置相关劳动作业。例如,重阳节给爷爷奶奶洗洗脚;劳动节走进田间学干农活;春节,学习包饺子……不仅让学生在节日里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也能在劳动中传承文化。

  总之,给孩子创造劳动的机会,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7

  今天学习的是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的基本原则内的第三点——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

  内容是:“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其实我们应该先理解清楚什么是核心素养?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党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为什么党在十八大开始强调“立德树人”呢?

  当时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国内也是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入世十年,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的上层建筑也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个时候我们的文化开始加速觉醒,国学热渐渐开始。我们从国家层面也好,还是个人层面也好,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真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竞争的实力,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教育改革也在其中。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出现了“杜郎口”等教学模式。随后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而且我们也应该明白党在社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我们的教育上也就有了“学生核心素养”。《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也间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

  并且学生核心素养也是与当时的新课标相衔接的,并且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所以学生核心素养是坚持了学生科学发展与时代特性,还有我们民族特性的。

  学生核心素养的出现就是为了培养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这3个方面。一共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同时为了便于实践,我们将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化、详细化为文化积淀、国家认同、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不论是十八个点,还是六个核心,不分先后,但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混为一体。

  我统计了9科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和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这是本书中核心素养一共出现388次,其中数学学科出现了90次,学科间平均出现次约为44。一个词语在这些书籍中可以说是非常高频率的反复性出现,足以证明我们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课程方案在核心素养下进行了阐释,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更加简单明了的答案,核心素养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终身发展,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加强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性能力。

  什么是育人主线呢?

  现在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育人主线——发育、化育、教育。发育是人的自然成长。化育是朝着一定方向的发展变化。教育是以教育人,也就是说人要实现发展,除了以基于遗传基因的成熟为主的发育以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化育之外,还要有人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指导和教导。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党育人主线应该是以发育为基础,并结合着化育和教育所形成的价值教育。这也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这里所提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呢?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给出的答案是“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

  我们应该精选课程。在国家规定的9522课时当中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占据了14%-18%。这也就是每周四至五节课。这也可以说就是每天一节自主安排的课程。

  我们应该精选哪些课程呢?每一个区域和每一个区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有很大的选择性。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注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红色地区可以注重红色文化的普及,有一些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也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等等。

  但是我们给予孩子们的课程一定是精选的。精选在价值观上。那就是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所以课程的选择的标准和设定的标准就在这里。

  不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是我们的革命文化,乃至于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或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教学的第一要义。

  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我们学生核心素养中所提及的。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8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作《育时代新人,绘课程蓝图》的主题报告。崔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崔教授从课程修订的依据、课程方案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四大亮点、新教学与新评价的.建构四个方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

  崔教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阐述了课程方案和标准修订的重要性。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程方案的修订是落实中央要求、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求,课程修订就是为落实立德树人描绘育人蓝图。此次“新课程新课标”修订,从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五个部分解读了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完善了培养目标,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崔教授深入浅出地从两大突破和两个推进,即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导向”“增加学业质量”“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实践”四方面解读了课程标准的亮点。最后他强调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变,需要“新”的教学与评价。新评价有三条变革路径: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着力点,过程数据是评价与技术融合新方向。在此过程中,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下午的培训中,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做了《义务教育新方案新课标解读》的报告。吴教授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实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精准解读。

  其中,吴教授指出新方案新课标的改革中“育人为本”、“核心素养”、“综合化”、“实践性”四个关键词,值得高度重视。学校制定课程实施的方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保证国家课程有效实施;保证地方课程规范开设;保证校本课程合理开发。他强调本次课程内容修订没有弱化学科知识,而是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把学科核心知识融入学科或跨学科的主题、项目或任务等学习活动中,形成横向关联互动、纵向进阶衔接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吴教授的讲座使大家对新方案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下一步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方案,执行新课标奠定了基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本次培训活动,我在专家的引领下,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新动向,接下来我定会不畏跋涉、积极进取、育人为本,以实际行动把新课标、新思想、新理念进行深入研究,充分理解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去。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9

  学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我在想“温故而知新”是不是就是需要我们对旧的知识反复揣摩、反复实践,才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呢?

  学习也从来不是一件可以迅速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小心翼翼的揭示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在文字中思考自己的实践和作者的意图,才可以得到一点真知。

  欲速则不达,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应该“唯快”。

  今天学习的是2022年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前言部分中的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标准——增强了指导性。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不论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还是以往的教育文件,还是在秋季即将施行的2022年的新课程标准,它们都对当时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性。

  我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常常将我们的课程标准比喻成为少林寺的《易筋经》,武当山的《太极拳》,也将它比作为我们教师的另外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我常常这样对新教师说:“如果你不会上课,如果你不会备课,如果你不会评价,如果你不会留作业,那就看看课程标准吧!”甚至有的时候我也会将课程标准推荐给我的学生家长,因为这样的书的确是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的。

  我的爱人去省里参加活动时,她担心自己在和老师们的交流中语言不合适,站位不够高,对教育实践不能够那么真实的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她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带上课程标准。在2022版课程标准出来以后,我先打印了一本送给我的爱人。我想这样的礼物是最实际和最真实的。

  有很多新老师上岗后就搬着基本教辅资料,翻来翻去,每一节课自己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在作业和课堂上紧紧的抓住了所有时间,恨不得将所有的题都放给孩子们。

  当我们打开课程标准后,我们就会明白,哪一些是我们要重点启发的,哪一部分是要助力增长兴趣的。前几天我无意中翻到了“作业评价”,再回想自己的所作,才真正明白,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帮助是如此之大。

  此外,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还体现在增强了实践的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设计、学业质量标准研制、丰富案例、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细化、强化,努力做到好用、管用。正是由于这些,我们的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了指导性。

  比方说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这也是指导性的。

  尤其是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热点,课程标准也作出了相应的指导。比如说幼小衔接、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跨学科学习等等。

  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实践指导性是必须要体现出来的。这样做可以将全国教育均衡盘活,还可以将教育高地和普通教育区域相连接,实现教育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公平性。指导性的存在意义,还可以体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教育实践中更可以将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进而彰显国家意志;还可以将课程一体化设计理念从国家层次进行定义,进一步加强课程一体化的实施;更可以将新时代人才特点创新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提纲挈领般地凸显出来。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业设计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通用21篇)12-08

义务教育作业心得体会11-13

课程改革培训心得体会08-02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05-1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0篇)10-21

义务教育课程心得体会04-16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5-23

关于课程改革工作的心得体会11-01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