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心得

时间:2023-06-08 07:21:45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生本教育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本教育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本教育心得

  生本教育心得 篇1

  在丁主任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全国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随后, 一起听了郭思乐教授和专家报告,后来,我们观摩了小学的语、数、外3节示范课和初中英语、语文2节生本示范课, 亲身感受了原汁原味的生本课,的确很精彩。通过几天的生本培训学习,我进一步认识了“生本教育”理念,渐渐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 它让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生本教育”首先是教育观的问题,教育不应当是围绕分数转,为了升学转,应当回归到它的根本:人的成长,人的发展。试想今天我们强加给学生的这一切真正是他们想要的吗?真正对他们一辈子有用吗?他们之中即使少数的人成功了,但他们付出了太沉重的代价。郭教授提出的依靠学生自主地学习,可主宰、独立、自由地获取,是自然合理的教育新思路。

  二、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以前,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总认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多说话,我这才意识到,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我们如何开展教学?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四、创设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愿学、乐学。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自我校开始实行生本教学以来,我的课堂一直没有放开,没有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学习生本以后,深深认识到生本益处,所以,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让自己成为一名幸福的老师。

  生本教育心得 篇2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就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用心、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明白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带给了哪些帮忙。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能够少教,但是学生能够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下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个性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主角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此刻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忙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能够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主角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忙,帮忙的好处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潜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潜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的困惑就是不明白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应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之后才明白,老师就应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此刻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十分的意外和喜悦。但是,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样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潜力怎样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样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此刻,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的学习效率和的学习效果。”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及时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我们的教育才有出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心得 篇3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我们还必须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其能自由的成长,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我一定严于律己,不断进步,做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优秀教师!

  生本教育心得 篇4

  通过本次学习,对生本教育有了一些认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生本教育课堂,就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利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等多种方法,才可以真正做到少教多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听观摩课、看生本课堂教育视频、上网查生本教育的资料,谈谈自己对生本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生本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生本教育的课堂,精彩的是学生,他们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完全拥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的知识,并能在自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在生本的课堂上,学生是那样的投入,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等,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机会很多。总之,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这种课堂,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课堂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二、生本课堂中,教师是课后的“引领者”生本课堂主张教师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学生学习尽可能的自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是课堂的策划者,教师要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只是给学生指个方向,剩下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而学生在课下的准备工作也有趣而生动了,通过这种方式,大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量。在生本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下面三点:

  1、设置好前置性作业,放手让学生预习。

  生本教学的原则是“不学不教,先学后教,让学生有备而来”。这“有备”就是指提前做好预习作业,做好上课的'准备。可见,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就尤为重要。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2 、组织好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交流、探究。每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任务分配等事务,组内成员有不明白的问题时,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确实无法解决可以向教师提出,如问题具有普遍性,再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交流,展开全班性的讨论,这样做真正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教师得到了解放。

  生本课堂看似简单:1、布置前置性作业。2、小组讨论。3、全班讨论。4、教师点拨指导。可实际上,要想上好生本课,是很不容易的。我认为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点拨时的“收”和“放”,教师要有获取并灵活运用课堂生成资源的能力,通过点拨,让学生向更深处迈进,也就是“放” ;通过点拨,让学生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把学生引到正轨上来。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扬生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其实,这一点一拨,并不是太好把握。这需要教师有较深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了解学生,这需要教师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正确的道路。引导学生自己学,教师只起到帮学的作用,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学,教师在什么时候帮,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还应该做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总之,通过学习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堂改革确实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用生本课堂教育模式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深的发展。

  生本教育心得 篇5

  粗读一遍《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于优秀教师我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你有没有为她终生学习打下基础,为他今后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尽自己的力等等。做了,你是优秀的老师,没有,亦称不上优秀老师,只能称是教书匠。

  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我们有时候,常常以我们老师的意志左右学生,甚至经常管着学生,让学生干这个,不准干那个。强调教方的有为。读了这本书,作者提出了无为,我觉得很不错。其实过多的干预,过多的有为,会限制事物的发展。把管理的或干预的力量转化为无形的,无为的方式,使活动以自动、自主、自为的方式朝着管理目标进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可不必给他们过多的干预,而应给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的自主,让他们的学习天性喷发出来。有许多事情他们自己能做的,你管得太多,代劳得太多,他会做的反而变成不会做了。学生并不等于零,并不是一张白纸等您去绘画。我们教育工作者把握好学生发展的大方向,让学生摸索中前进,也许他们在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挫折,只要你要给时间他自己去消化、去解决,适时的帮助他。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学习、一种成长。给学生留有空间。我们“无为”才能让学生“有为”!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教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学生,用环境来助育学生,用活动来培养学生,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随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学生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那么,如何当好学生的服务者和仆人?

  一、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想到微笑,微笑使世界变得美好。

  无论从现代教育伦理学的观点还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无可置疑地要使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感到兴奋,感到幸福。幸福的日子使人聪明,幸福的感受能使人超越智能。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这一切主要靠老师用情感去挖掘、去点燃。一脸甜甜的微笑,一个轻柔的手势,一束关爱的目光,一句暖人的赞语无不令学生赏心悦目,欢欣鼓舞。我们在教学中多一点亲切,多一点包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凡此种种,不也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艺术吗?

  二、服务者和仆人让我理解任劳任怨,任劳任怨不是最好的服务,懂得拨动学生的情感才是师道的`真谛。

  我们固然要把知识和技能传给学生,然而只有他们在这些知识和技能产生过程中付出真情实意,他们才会产生刻骨铭心的爱,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的心血浸养的,是联系着他们的神经和血脉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基础,或者积极情感不足,语言是苍白的,教与学就像隔岸观火,似乎各自在纸上谈兵。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等枯燥乏味学习中的学生,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是非,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我。因此,作为服务者,我们应当开启情感的发动机,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寻求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达到内心的澄明与眼界的敞亮。

  三、服务者和仆人让我更好理解角色转换和人文关怀。

  从情感的角度看,角色转换是“人文关怀”最好的体现。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更好地体味学生的需要,我们就会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时换一个角度或多一种方法,从而更贴近学生,更热爱学生;通过角色转换,“教学相长”就不仅仅是挂在嘴边,我们就会更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地扬长避短,从而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通过角色转换,我们就会给学生更多人文关怀,少些师道尊严,师生感情就会得到提炼、升华,在情感的意义上,真正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生本教育心得 篇6

  通过这几天生本教育理论研修班的学习,我们先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论”,立时让我耳目一新;又听了四节生本教育课,耳闻目睹“生本教育”的成果;接着又听了承德教育局副局长萧俊泉教授的《新课程背景下生本教育的管理与实践报告》,有茅塞顿开之感,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铺天盖地,作为处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无不摩拳擦掌,纷纷投入到了教改的热潮之中。那么,教学改革将何去何从?呼声极高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然而在以上的教育观中,老师的仍是排序在第一位的,学生为主体仍是排第二位的。诚然,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导,但教师如何“导”,导到何种程度?“导”在课堂教学中占多少比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真正体现?我们的研究却重视不多。而郭思乐教授正是抓住了这些问题,站在教改的至高点上对生本教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激扬生命。而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宗旨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对待教育,如果我们能表现出教育的文明和气度,那学生一定能给我们带来一份惊喜,一份感动。”郭教授充满教育智慧的话语让大家心里豁然开朗。

  生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看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师都认为孩子只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案以教师思路为主,以教师好教为原则,牵着儿童鼻子走,扼杀了儿童自主认识事物的积极性,因而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也许有人会说:“是啊,我们知道儿童有认识能力,可就是他们不愿学习,怎么办呢!”其实,学习与吃饭一样,是人的天性,孩子们是爱学习的。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一旦接触了外界,就会不断地提出问题,经常问一些为什么的问题;可是,经过几年、上十年的教育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不管知道不知道,再不愿意问为什么了,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能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我们仔细想想,就可以醒悟,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郭教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采取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我们应该追求和推崇的。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生本让我们激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生本主义的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去探索、去研究、做有创新精神的人。

  生本教育心得 篇7

  第一次听到"生本教育"这个名词,感觉并不陌生,新课改那么多年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吗?这个月我阅读了郭思乐的几篇关于生本教育的文章,第一次与"生本教育"这个理念亲密接触,才越来越发现似乎有一股源自生命的力量在涌动,在一个个鲜活的课例中,总会让人觉得有一股生命的源泉,充满着新鲜的力量,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畅快淋漓,它没有固有观念的束缚,更没有纯理论的枯燥,每看一个课例,我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我想这就是"生命"的魅力吧!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尽情的展示自己,享受着每一次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原来课堂可以如此美好。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这样的说法早已不那么新鲜,但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是有很多在用最传统的方法来上课。老师一节课讲话从没有停过;单独回答问题的总在少数;老师一节课没有下讲台一步;集体回答问题大都是这么几句话,"是不是呀?""是";"对不对呀","对";"知道了吧?","知道了"。这样的.想象恐怕在如今的常规课堂上也不少见。

  之前教师总是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所谓"传道授业解惑"。可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有些自作多情,有时是我在一厢情愿的承担很多工作,想把孩子拉到我的教学轨道上,可学生却往往不领情。

  "生本教育"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什么是教师新的知识地位?"生本教育"的理念里就指出,也不是说,要求老师的知识覆盖学生的可能有的知识。这时候的老师,不再是与学生成大小齿轮的关系,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首先是激发者和被激发者的关系。这是教师的新的教学角色和新的知识地位。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事半功倍之效。

  生本教育是教育的一场革命,哪个老师能走进这项革命,哪个老师就是一个成功的革命者。让我们都来做一个革命者,用生本的理念构建我们的课堂,体验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真实感受生本教育的快乐和幸福。

  生本教育心得 篇8

  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在未去广州之前,就已经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只是不大清楚是谁提出这一思想。到了广州,第一天的培训就看到了真正的鼻祖??郭思乐教授。他提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学好,真正把时间、主动、思考、成功留给学生”这一理念。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他特别推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法,主张“让学生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带进课堂,带到小组和班级,进行讨论或争论,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法”。在生本课堂中,学习小组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交流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来的等、靠、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第二天的培训,安排我们去香江中学、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现场听课,体验生本课堂,让我们去体会生本教育的真实内涵。在听了几天的讲座后,心里总有那么一些疑问:生本教育真有那么神?

  听了生本教育,心里还有许多疑惑:

  1、前置性作业大多要求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做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2、如何调控各科的前置性作业?如何检查?

  3、怎样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如何培训小组长?

  4、如何解决不同小组之间讨论结果的重复性?如果课堂上不同小组展示了同样的内容既耽误了课堂时间,又减少了课堂容量,怎么办?

  5、在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学生的理念下对于违反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达到教育目的?

  6、如何提高生本课堂的学习效率?

  7、最重要的.是生本教育在职高部如何施行?

  我在这为期4天的学习、参观中,虽然自己所有的疑惑没有全部找到答案,但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感悟,而期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生本教育的课堂“和谐、开放、合作、交流”的课堂。

  第一天的讲座完成后,第二天去两个学校感受真实的生本课堂。知道了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前布置前置性小研究。二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有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1、课前一分钟。

  2、引入新课。

  3交流课前小研究。

  4、课堂练习。

  5、课堂小结。

  6、课后思考。

  第二天的现场生本课堂学习,我个人觉得,上午的三节生本课堂总体就是学生在以小组的形式在讲。第一节英语课,就是每个小组上去演示课本小情景剧。每个组差不多。每个小组展示完就差不多下课了。(英语不是我的专业,我就说一下大概。)第二节是数学课,老师是以一个前置性作业开篇。主要讲的内容是一元一次函数的图形。上课头一件事就是复习上节课所学,然后小组整理前置性作业,然后一个一个小组派代表上来讲述自己的成果。讲成果的时候别的小组可以提出意见。但是我感觉当时那堂课知识点。

  生本教育心得 篇9

  自20xx年开始,我校开始接触和实行生本教育理念,这期间,从探索理论,到痛下决心踏上教育改革的征程。我们走了很艰辛的一段历程,20xx年的8月,我有幸的成为了吴家小学的一份子,在这一年里,我很荣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通过一系列的专家报告和学校优秀教师的优秀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个人阅读生本教育的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我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也在课堂上不断地践行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论,这一年来,收获很多,也成长了不少。现将我的一些的感想做如下总结。

  生本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锻炼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真正的全身心的发展,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来学习。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就我的英语课堂来讲,生本课堂使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前一堂课下来,我总是讲得口干舌燥,效果还不是很理想,后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当小老师,调动其积极性,也使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心,他们敢大胆开口说英语了,通过看他们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生本课堂强调教育要从师本走向生本,要求老师有一个课堂的主讲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适时的引导者。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虽然经过一年的打磨,我在课堂上实行生本也已渐入正轨,但是一路上,仍然有一些让我很困惑的地方,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样合作学习,参与小组活动的效率不是很好。一些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小组合作的时候,总是趁老师不注意,讲小话,搞小动作的情况仍然存在,我想这些问题,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并积极地向其他老师学习好的经验,以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心得 篇10

  任教十余载,回头一想我感慨万分。刚毕业那会儿,多数老师都只知道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一节课下来,老师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同学们讲得精疲力尽,结果授课效果并不太好,老师也一愁莫展。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一轮两轮接着一轮的学习,我觉得自己高度一致有了转坏很大的改观,渐渐也逐渐尝试在课堂上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教学手法与授课方式也有了转变,力争让学生成为教学内容的成为主角,一切为了学生能自主听讲学懂知识而授课。我认为“生本教育”的出发点宗旨就是课堂气氛一定要热烈。当然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由衷非常活跃,而不是教师领着学生家长做“秀”,同时要让学生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处于等着“喂”知识,是去主动寻觅自己要掌握的知识。

  在《生本教育》一书中,郭思乐教授说:“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工作。”一句话道出了生本教育的内涵。生本教育就是全面依靠学生,一切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教育。读到这儿,我自问自己:我们眼前的教学模式正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我们也有很活跃的课堂活动,这不正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吗?我继续读下去,找到了答案,其实不然。我们一直沿用的教材、教法和教案,都只是为教师而设计的,根本车程没有留给学生施展拳脚的路程和空间。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活跃的个股表现,也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下。这种以服务部教师为服务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师本教育模式。它和生本天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忽略了学生的努力学习教育和潜能,而生本教育从教材、教法到内部空间教师都给了学生自然发展的空间,在认知的过程中,尊重了明白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先“主体”后“主导

  生本教育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里表面上再说不过是句序的颠倒,实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先“主导”后“主体”,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先“主体”后“主导”,学生则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智能,培养创造力,因而我们说教育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家庭教育面对早期教育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得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适时尽快地让大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学生,它是一种借助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设计者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有,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二、全面依靠学生,重视学生资源

  生本理念指出,德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终是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家庭教育对象,更是教学资源。师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内化的知识积极性是基础性煤炭资源,其他资源最终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依托学生资源或进行教育,容易获得事半功倍之效。我在教育教学中,常常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对的处理方式,教多还是教少,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后教,或者完全不教完全托付给学生。

  学习生本的相关理念,更新自身教学技能。相连接我班的实际情况,现对本班的语文教学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饮食习惯。老师结合大学生手中的《语文读本》、《小学生天地》等书籍,布置看课外的作业。通过家长签字、词句的摘抄、评比读书星、讲讲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表现形式收获,唤醒孩子的读书兴趣。并且努力做到早晨、中午有10分钟的读书时间。

  2、加强写话的练习。结合每单元的主题以及学校的学习生活,鼓励学生练习写话。可以在书本上写一两句,专题性的写在作业本上才。力争每周写一篇。

  3、加强学生字词的熟练掌握练习,在上新课之前听写前一课的生字。并做到及时批改、订正。

  4、坚强合作学习模式的所研究,提倡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探讨。主要以组长检查读书四类的作业、同桌互相交流。

  生本教育心得 篇11

  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本教育学习,渐渐有了点自己的想法,那就是: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由开放地独立自主地学习,在课堂学习生活过程中学会感悟,体味生活,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使知识融人生命。

  “教育,是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并未感同身受,相反,还颇有不以为然之心。诚然,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也发生了改变,肩负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常常也不能幸免。面对教育的尴尬与无奈,我不知道何去何从,而更多的是随波逐流。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活出尊严。”人一辈子在世界上快乐与否,与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作为一位教师,更应该是一位母亲,千千万万受教育者如同我的孩子一样,一生的幸福指数都掌控于教育者手里。因此我为我曾经的堕落而感到羞耻,为我曾曾经的迷惘感到羞愧。当我站在母亲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时,难道世界上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教育吗?

  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思考的人,能够从日常小事中,升华提炼出人生哲理,这饱含人生体验的哲理与教育息息相关。如“笼中鸟”事例中:一只长期被关在笼中的小鸟,当主人一天打开鸟笼欲还其自由时,而鸟儿早已习惯于笼中的生活,不肯飞向蓝天。此事例更是道出了我们目前的教育心态,人的惰性与思维更是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习惯于固步自封,举足不前。

  当生本教育如春风般吹过我们的心坎时,我们才发现带给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当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发现生本教育是幸福的源泉。对于教育者来说,只有当人生与生本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对人生体会的更深刻,生本教育才会进行的更彻底,才有更强的动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传统中的“完美”教学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种作秀,是我们在做给自己看,做给观摩的教师看,而并非有的放矢的针对受教育者本身。当我们以学习者的姿态去感受生本课堂时,才发现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需求,学生不会去思考课堂环节是否自然流畅,受教育者更在乎的是学有所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合理的课堂?适合学生的课堂,充满个性张扬的课堂才是合理的、高效的课堂。当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乐园,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才可能学海无涯乐作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生本教育需要漫长的等待,投身生本教学的教师一定要耐得住时间的煎熬。而当前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带有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敢舍名,也不敢抛利。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占据课堂太多的时间,教学损伤学生自尊,过重课业负担占据课外生活。如此种种的现象于教师固然一种煎熬,对于学生则无疑是一种摧残。长期以往,影响了师生间的和谐互动,牺牲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其实教师原来可以不做纤夫,可以做牧者。我们在分享生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时,发现原来教学可以如此简单,如此美好。在生本教育中,任何等待都物有所值。在这种理念下,做生本教师真好,生本教学是如此的美好,我仿佛看到教育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我要摆脱世俗的观念,善于等待,因为等待生本才更美丽。我要当好生本教育的操作手,在生本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

  以上是我在生本教育学习过程中的一点反思与感悟,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生本教育的优秀操作手,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生本教育心得 篇12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习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 “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习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习《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平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近来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 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调教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习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习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 ——回归本体 。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 [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去接生存在于人灵魂中的思想,帮助人们认识,发现自己内心中固有的善念和美德,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助其成为一个完善人格、拥有美德的人。显然,苏格拉底在用助产的方式而非说教的方式使人们获取美德。的确,美德是能够为人获取,人们甚至能够学习美德,但却很难证明我们可以教授美德。所以,美德是不可教授的,尤其是不可以以说教的方式教授。然而,今天我们学校的道德教育却正在以“上课”的形式向学生教授美德,然后以“考”的形式去检验学生的德行,不知不觉学生德性的真正形成却被简化和忽视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授道德的同时,我们还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道德被解析为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的知识,当他以知识的面目呈现于学生时,这种理性化的知识还是原本的道德吗?显然不是:他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道德知识。因此可以说,学校是在教授道德知识,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知识”,可事实上,学生记住道德知识并不意味学生获得了道德,毕竟“知道”某条道德条律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德性!而且这些靠记忆所得的道德条律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指导意义,他们依然会顺其本性去做他们要做的事。

  由此可见,我们的学校德育必然低效,低效的原因不仅在于灌输、训斥、说教类似这样的方法上的错误,更在于德育真正基础——良好的教学—学习生态的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的失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美好的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根基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学校德育脱离儿童生活,这应该也是无可争议的。其实,最初的德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是完全融为一体的。正所谓:担水劈柴皆是道,举手投足皆教育。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不可言说的道德,人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它们,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追求道德,没有强制,没有灌输,没有说教,一切都是自主和愉悦的。但是随着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学校教育与生活开始分离,德育也随之远离生活,施教者把人类形成的传统美德解析成空洞的道德条律,并把这些抽象的行为规定强加给受教者。这时失去生活根基的德育也就演变成了课室里枯燥无味的说教,充斥着压抑,强制,痛苦和虚伪,当然也就伴随着无效的结局。因此要克服道德教育与儿童生活相脱离的状态,只有让儿童置身于道德生活的自然之境中,育德于生活中,对其学习、交往以及各种生活境遇做出合理指导,使他们获得知识的乐趣并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从而提升道德境界。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道德的生活中而获得道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校中过上道德的生活呢?

  生本教育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那就是依托学生内在的生命机制,建立美好学习生活的教学生态。“学习生活作为儿童生活的基本的、核心的部分,是儿童天性得以启动和发展,形成美好本性的摇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并借以迎接社会对儿童道德成长的进一步要求。” [2]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儿童会在不经意中自然形成了许多美德。诸如:自信、友爱、乐观、热情、进取、公正等等。这是因为,生本化的教学生态: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使儿童获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最大限度的调动了他们情感的积极性与求知的主动性,使他们得以在生命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的美,同时欣赏他者的美,就在这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在这美好的学习生活中,素朴的,毫无功利的德性就融入了他们的本性,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无需苦口婆心说教,无需蛮横无礼的强制,儿童在美好的教学—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了道德,在这良好教学生态中孕育出的道德将融入他们的本性并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思考和行为。美好的教学生态,成就美好的道德,成就美好的人,成就美好的生活,这确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前景!

  三、 教师能做些什么呢?

  我从来没有如此地怀疑过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做什么?想想总让人有些沮丧:很多时候我们居然是在教学生的本能,教他本来就会的东西。可是,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以教者自居,并无限扩大自己的职业功效,我们的口头禅或或者应该说是我们的自勉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证明。于是我们费劲心机的研究教法,从教学内容到时间的安排,从诗意的语言到优美的教态,我们力求把“教”达到科学化,技术化的完美的同时,却把本属于学生学习和求知的课堂成了我们教技表现的舞台,我们对于自己的越位和失职却浑然不知。何其不幸!事实上,这种外在于学生的“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是学生学习的干扰。就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院子里几个小朋友拿着一根跳绳,他们想玩跳绳的游戏。我,一个成年人,理所当然我要教他们玩。于是我很费劲教他们游戏的规则并不停给他们做示范,结果却变成了他们牵着绳子而我在跳绳,与我的初衷截然相反,原本是他们要玩跳绳!后来,我放弃了教(实在是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却以他们的方式解决了规则问题,而且玩得很开心,很尽兴。显然,我的“教”既没有让孩子们学会任何规则,也没有达到玩的目的。反而成了他们的干扰,反而使他们失去玩的乐趣,我对“教”的自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那么该怎样去改变这种“教”的尴尬呢?我首先想到了“留白”这个词。中国古文化是比较崇尚空白的,古诗有云:不到处皆诗。中国画也非常讲究布白,总会在画里留下那么一片空白,这空白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遗憾,反而引起人的无限的遐思,从而增加了画的整体与和谐之美。那么,我们的教是不是也该借鉴“留白”,不要执着于完整知识的教授,把我们要教的知识留出来,少教甚至不教,留给孩子们自己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要知道只有深入他们内心并融入他们生活的知识才是属于他们的知识。因此,留白,留白,再留白,只有我们留出越多的空白,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施展生命的智慧。其次,我想到的是,我们在“教”中应创设一个展示知识的原本面目的情境。这个情境能把生活世界的知识与科学世界的知识联系起来,让那些经过逻辑分析,抽象的、系统化的知识在这个情境中能显现出它最原初的,生活的摸样,于是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情境中,从自己生活世界中的知识去认识、领悟科学世界的知识,使科学的知识成为于自己的自身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惯常靠“教”的科学的知识才能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产生联系,他们将内在于学生并能为学生所用,他们与考试无关,他们只为学生更好的生活做准备并成为学生的不可言说的智慧。最后,我想到的就是行不为之教,把学交付给学生,安守做一个生命的牧者,欣赏生命的成长,观看生命之花的绽放,于生命中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

  四、结语

  不论是西方后现代哲学所提倡的口号“回到事物本身”,还是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重现本来面目”,其主旨都是要克服主体与客体分立的二元思维。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事物的本源、本相,没有主客、没有是非、没有彼此的对立,一切都处于本源性地同一之中。生本教育理论提倡“回归本体”,归一的研究方法与他们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说“归一”,既能与古老的中华智慧息息相通,又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思辨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度,也更是对二元思维方式的超越。在对“本体”的追问中,我们能更明晰问题的矛盾所在,更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思维局限所在,也就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教育现象中的问题。

  生本教育心得 篇13

  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们学校数学方面的`研究课题,导学引领,自主探究,非常能体现生本教育。我通过学习知道了这样一些环节,第一,通过课前预习,填自主探究单,第二,课上学生交流。第三,通过学生交流探究,教师揭示重点内容,阐释难点内容。这是高年级的研究模式。

  中低年级教师可多参与一些。数学这方面的内容,真正面向全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生本教育心得 篇14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几天的活动安排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总之,通过这次为期三天的培训学习,令我大开眼界,使我领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名师的精彩报告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将以这次所学的教学模式为前提,不断学习,积极尝试,潜心理出属于自己、符合我们学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成绩,打造更优异的学生。

【生本教育心得】相关文章:

生本教育心得09-04

生本教育心得体会08-23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2-11

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11-27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生本教育,伴我成长09-16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4-25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06-17

学习生本教育的心得体会03-20

学习“生本教育”心得体会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