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22 09:07:01 心得体会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1

  利用在家的这一段时间,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的文言文完整版。因为这一次读的是毛评版《三国》,有点评的内容,所以我更能发现一些东西。阅读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曹操在夺取汉献帝的皇位和司马懿夺取曹氏权位时用的套路、伎俩都如出一辙,所以他们二人的方法也都是不得人心的。我还发现甚至于《三国》中的刘备和《水浒》中的宋江的拉拢豪杰的套路也是一样的。宋江的让敌将降服的办法主要很简单,在军师吴用的计谋下生擒一个人。敌将被宋江的手下五花大绑,解至宋江帐前,宋江定会慌忙下迎,亲自解绑并对擒敌将的人说:“吾叫汝去请将军,为何如此无礼?”又对敌将说:“吾将不知礼节,让将军受惊了,不知可愿做此山寨之主乎?”那人刚逃死罪,却又被如此抬高,定会效忠宋江。刘备亦是如此。可难道真的不是他们让去抓那人的吗?他难道不知道吗?他又真的想让他当寨主吗?如果答案都与事情相反,他难道没有违背诚信吗?他又与奸雄的拉拢人心法何异耶!

  在《三国》中,刘备说话的顺序总是这样的:百姓、关张、将士、家人。这足以说明刘备重百姓将士而轻家人。可虽然这样,有时未免显得太过了。在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后,刘备不见喜色反见愠色。却做出这样的反应: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作为父亲,见到儿子绝处逢生,却不喜,而且还想要把儿子摔了。此乃仁德乎?有点太冷血了吧。就算刘备真的这样想,好歹赵云拼了命救出来,要真摔死了,赵云的功夫岂不白费了?就不怕寒了赵云的`心?何况他也不一定真的这样想,一个不大的婴儿,真要一摔非死即伤,岂能无事?所以我认为民间的俗语也是很有道理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另外,我觉得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感觉理性的思考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总是很多时候以感性用事。比如在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他本能观天象,那次明明是对于蜀星不利,却硬要北伐,结果不但没成功还死在中途。刘备本想通过托孤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和忠心,却使诸葛不能理性,是助蜀呢?还是害蜀呢?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完美的人物,但这次通读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也并不完美。

  在阅读《三国》的过程中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比如在蜀军五虎大将中,关张反而立的战功不是很多,是有功也有过。但赵云和黄忠反而有功而无过。难道赵云和黄忠在关张之上?另外还有司马徽在荐诸葛时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两人皆得,却没有安天下。难道只能得一人?得二人就不行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阅读时产生的这些疑问和感受让我在此次阅读中更加有收获,更有乐趣。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英雄……”历史已经过去,只留下后人在笑谈古今,批评前人的过错,表扬前人的功劳,吸取前人的教训,学会去勇敢的面对失败。

  曹操被耻笑为白脸奸臣,刺杀董卓失败,二打张绣险失性命,官渡之战差点被袁绍打败,赤壁之战更是被孙刘联军打的落花流水,狼狈不堪。而刘备呢?卖草鞋不知受了多少耻笑,多少白眼;徐州之败,他投靠曹操,每日施肥种菜,为的就是海阔天空、天高鸟飞的'出头之日。他们虽然受到了不少耻辱,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称霸一方、一统天下的霸气,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不屈服。相反,如果一个人昏庸无能,胆小如鼠,他怎么能成为一代霸王呢?即使这样,他们到最后也会被消灭,最后成为别人的阶下奴,蜀国的刘阿斗就是一个这洋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受到许许多多的挫折,比如我就是几次考试的失败者,在我难过的时候,我想起了韩信胯下之耻,张良捡鞋之辱……与他们相比,我这一点失败算得了什么?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下决心要把失败当成一次次的磨炼,认认真真的做好每一件事,证明自己的价值。我相信,只要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退缩,绝不低头,才会最终成功。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3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一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又怎么会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杀呢?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算得上是最强了,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4

  利用在家的这一段时间,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的文言文完整版。因为这一次读的是毛评版《三国》,有点评的内容,所以我更能发现一些东西。阅读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曹操在夺取汉献帝的皇位和司马懿夺取曹氏权位时用的套路、伎俩都如出一辙,所以他们二人的方法也都是不得人心的。我还发现甚至于《三国》中的刘备和《水浒》中的宋江的拉拢豪杰的套路也是一样的。宋江的让敌将降服的办法主要很简单,在军师吴用的计谋下生擒一个人。敌将被宋江的手下五花大绑,解至宋江帐前,宋江定会慌忙下迎,亲自解绑并对擒敌将的人说:“吾叫汝去请将军,为何如此无礼?”又对敌将说:“吾将不知礼节,让将军受惊了,不知可愿做此山寨之主乎?”那人刚逃死罪,却又被如此抬高,定会效忠宋江。刘备亦是如此。可难道真的不是他们让去抓那人的吗?他难道不知道吗?他又真的想让他当寨主吗?如果答案都与事情相反,他难道没有违背诚信吗?他又与奸雄的拉拢人心法何异耶!

  在《三国》中,刘备说话的顺序总是这样的:百姓、关张、将士、家人。这足以说明刘备重百姓将士而轻家人。可虽然这样,有时未免显得太过了。在赵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后,刘备不见喜色反见愠色。却做出这样的反应: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作为父亲,见到儿子绝处逢生,却不喜,而且还想要把儿子摔了。此乃仁德乎?有点太冷血了吧。就算刘备真的这样想,好歹赵云拼了命救出来,要真摔死了,赵云的功夫岂不白费了?就不怕寒了赵云的心?何况他也不一定真的这样想,一个不大的婴儿,真要一摔非死即伤,岂能无事?所以我认为民间的`俗语也是很有道理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另外,我觉得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后感觉理性的思考不像以前那么好了。总是很多时候以感性用事。比如在诸葛亮最后一次伐魏时,他本能观天象,那次明明是对于蜀星不利,却硬要北伐,结果不但没成功还死在中途。刘备本想通过托孤激发将士们的斗志和忠心,却使诸葛不能理性,是助蜀呢?还是害蜀呢?

  在我之前的印象中,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完美的人物,但这次通读之后就会发现他们也并不完美。

  在阅读《三国》的过程中我依然有一些疑问。比如在蜀军五虎大将中,关张反而立的战功不是很多,是有功也有过。但赵云和黄忠反而有功而无过。难道赵云和黄忠在关张之上?另外还有司马徽在荐诸葛时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两人皆得,却没有安天下。难道只能得一人?得二人就不行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阅读时产生的这些疑问和感受让我在此次阅读中更加有收获,更有乐趣。

【最新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03-19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02-08

读三国演义的心得体会04-15

最新读论语心得体会12-12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5篇05-14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3篇04-08

读《三国演义》有感最新范文10-07

三国演义最新读书心得06-09

最新5篇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11-02

《三国演义》最新读后感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