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听后感

时间:2022-10-30 04:26:55 听后感 投诉 投稿

《桂花雨》听后感

  今天,坐在课堂上,我感觉到的是师生跃动的思维如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香甜气息。课上,精彩不断,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我把听课的感受汇报如下:

《桂花雨》听后感

  一、“组块”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黄丹丹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顺着作者文本的结构线形流动,而是重新组合文本内容,在一条主线下设计了三个板块:感受桂花香、品味摇花乐、体悟故乡情。每一个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给学生完整的体验。在组织板块教学的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

  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黄丹丹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三、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文本的归结点是“故乡情”,如何渲染情境,有效提升,使阅读成果的展示水到渠成呢?黄丹丹的做法值得借鉴。1、采访外地学生,移情内化、强化感受。这样的资源利用很巧妙,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真实可感。当然,这个环节如果和前面的情境说话整合起来,可能更为厚实。2、写话实践。通过“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摇出了,摇出了。”这样规范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课至此,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的语言非常深情,诗一般的语言,火热的情怀表露无遗。可以说,这是思维、情感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个环节,我以为,如果再设计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加入钱学森、两岸同胞亲情思念的例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年轻教师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对文本个性化的深入开掘,引领学生从一个口子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的基本功,有待加强。还有,课上要注意倾听、即时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引导,对感悟内容的强化。

【《桂花雨》听后感】相关文章:

《桂花雨》听后感08-19

老师听课《桂花雨》听后感08-10

桂花雨作文03-02

《桂花雨》教案05-18

《桂花雨》教案01-30

桂花雨教案04-01

《桂花雨》的教案02-25

桂花雨教案06-27

桂花雨课后反思11-29

桂花雨 教案优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