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老家的警报袋散文

时间:2022-10-05 21:58:36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乡下老家的警报袋散文

  记忆中的乡下老家家家户户至少有一个警报袋,它的用处可大了,出远门带干粮苞萝粿、番薯,上山砍柴烧炭用它装炒苞萝、番薯片当点心,生产队干活如在二里路外则需要专人送饭,主妇们将“不老罐”(搪瓷罐)装上饭,上面放一碗盛菜,罐盖一盖,外面套上警报袋,袋口绳一抽,再打个结,最后在结上插上一双筷子就可以送到送饭人家的饭篮里了。当然,装饭并不限于不老罐,还有至今已难得一见的饭桶。饭桶用杉木箍就,那时的人干的都是重体力活,饭量特大,没有四五大碗米饭哪里吃得饱。送饭还有要紧的茶水,装茶水用的基本上都是山里的大毛竹自制的竹筒,我至今仍搞不明白的是灌茶的口子只有手指般大小,里面的竹节真弄不明白是如何打通的。口子的塞子是木制的,为不弄丢,用糍麻绳栓着。竹筒身上刻有张三李四的名字,也有刻“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一看就知道是当兵人家的,刻着“为人民服务”的,就是本地的小官或是党员人家,乡里乡亲的一猜八九不离十。山里人家不缺茶叶,妇女们一早起来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烧茶,家里有多大的钵头就用多大的,凉好了茶等送饭人拿着竹筒到家里来装。茶水送到田间地头大伙喝着并不分彼此,谁渴了谁喝。

乡下老家的警报袋散文

  “警报袋”的名字不知始于何年何时,反正是很早很早,一辈一辈人的传说:自古以来战乱不断,地处严婺古道的大山深处的四散里也未能幸免,远的不说,自闹长毛,军阀混战逃北佬,日寇铁蹄践踏避兵灾,以后的国共内战,当地的匪患,每次不是弄得鸡飞狗跳,惊得魂飞魄散。苦命的山里百姓只有闻声而逃的份,叫 “ 逃警报”。为了逃难方便,聪明的山里人发明了一种简易实用的布袋,家家户户都可自行制作,布料大小不等,袋中预先放好梅干菜、炒苞萝或米胖等耐饿实物,水不用带,山里每一条山拢都有甘甜的泉水,“警报袋”的袋口有绳,一勒便束住袋口,闻警即可立即出门逃难,因此,人们就叫“警报袋”。

  老家还有一种制作十分精致的“警报袋”,颜色选用喜庆的暖色调,桃红、紫红、橘红等,袋上用彩色丝线纯手工绣制,不是心灵手巧的妇女是难以胜任的,好多人由于没有定力、耐力最终半途而废。绣花的内容多为传统的花草虫鱼,鸳鸯戏水什么的。一般不绣动物,尤其是凶残的猛兽。这种精美的“艺术品”当然不是用来装粗粮送饭之类的,是男女订婚娶亲时必备的用品,名字也不叫不雅的“警报袋”,它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芳名“子孙袋”。办喜事时,里面装有“七样果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瓜子、核桃、荔枝。除红枣本身红色外,其余果子都要用洋红水染红晾干,而且都必须生的。花生果要选双粒籽,寓意成双成对早生贵子,和和合合。“子孙袋”里还有染红的生鸡蛋,甜甜蜜蜜的糖果,带根的根部染红的万年青,带籽的柏树枝一枝,万年青与柏树枝凸出子孙袋外,寓意夫妻百年好合,爱情万古长青。

  如今战乱离我们远去,现在的人们也不需要再干繁重的农活,液化天然气代替了柴火,高山岭顶再也不见了烧炭人的行踪,丰盛的食品替代了过去单调的充饥食物,“警报袋”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除传统婚礼上偶尔能见到“子孙袋”外,简单实用的“警报袋”在老家已是难得一睹芳容了。

【乡下老家的警报袋散文】相关文章:

乡下的老屋散文10-10

走在老家的街口散文欣赏10-06

老家远方那一片灯火的散文03-10

陪着父母回老家散文(通用52篇)09-19

老家10-07

环保袋标语01-01

笔袋的自述10-12

铅笔袋作文02-10

环保袋教案03-28

乡下的日记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