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作文

时间:2021-09-27 19:10:19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散文的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6篇

散文的作文 篇1

  本人从小就对文学情有独钟,上学读书的时候就偏文科,最愿意上的是作文课。长大后虽然陆续在各类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拙作,但对自己的作品总是很不满意,自我感到文章的思路不够清晰,文字表达的不够有韵味,语言组织得不够精炼,感觉没有打动读者的心。

  近年来,我忙里偷闲拜读了《鲁迅作品精选》、《名家散文》等几部有关散文专集。这些作品真不愧出自名家大腕之手,他们的每一部佳作不仅是文学精品,又是诸多门类的教科书,我还从中感悟到了颇多的人生哲理。

  散文作为一种题材广泛、写法灵活、个性鲜明、文情并茂和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能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感受。它或描景状物,或叙事写人,或议论说理,或抒情感慨,形式多种多样。散文有着无穷的魅力,犹如苦中带有浓香的咖啡,品尝越长久,滋味愈醇香。

  鲁迅的《秋夜》,虽然是寥寥几百字的短文,却形象地刻画出了现实生存的众生相,并赞美了那些无畏的时代英雄;朱自清的《背影》,用朴实的语言描写父亲给自己买桔子的全过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郑振铎的《宴之趣》则精辟地把各类人赴宴后的表情、心态描述得淋漓尽致;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作者抛开一切世俗,尽情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赏心悦目的乐趣,表达出了超脱的意境 …… 这些文学巨匠大部分写作的对象是普通人、动植物、大自然或本人的情感世界。他们写作从平凡的小事情入手,用多种形象、贴切的语言,描述感人的故事或大道理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读着他们的文章,使我仿佛走进了作者描述的场景和感情世界里,为散文中的人和事、景和物陶醉着、感动着、担忧着、愤怒着。当读到感人之处,作为五尺男儿的我,也曾默默流过泪,陷入文章中描写的情感漩涡中久久不能自拔,缓缓地才能返回现实中来。

  想到自己的一些作品,也有很多的感慨。写作《怀念在天堂的父母》、《婆媳情》、《愧对老班长》的时候,题目、内容、结构、层次都选好了,可就是没有写作灵感,不知从哪下笔,这些作品憋了一个多月才出炉,个别作品还要更长时间去斟酌。而有了灵感的时候,一个作品当天就能写作完成。也许对别人来说,写作是轻松、愉快、享受的过程,但对于我这个文化水平稍差的人来说是苦差事,而我甘愿吃这个苦,因为每次作品被发表时无比欣慰和骄傲。在多年的写作实践中越来越感受到,作者能够写出上乘的文学作品,除了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有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人间的真善美、假恶丑。

  散文有如此大的魔力,能让人喜怒哀乐,让人思绪万千。啊,散文,你是文学大花园中最美的花朵,是文学家族里的“轻骑兵”、“自由人”。

  散文,你是我的最爱,我为你喝彩,会为你努力奋斗到永远!

散文的作文 篇2

  文字如同树上的叶子,自然形成却又各个不同。每棵树的生长环境不同,自然而然就在树上有着充分的体现。山势峻峭,土壤瘠薄,树体便弯曲遒劲。山野平阔,林深叶茂,枝干便高大挺拔。我想书写的文字,可以代表一时的心情。兴奋时,一纸鲜嫩的叶芽,意气风发且欣欣向荣。情绪低落,便是阴风怒号,席卷着漫天乌云,鼓动林涛如海啸般狂涌。把一棵树当成一个人生并不为过。它内心深藏的年轮,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它甘愿与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一生默默无闻,恪尽职守,与甘于奉献的人生有相通之处。

  在山野住居住的时间长了,就有想写一写树的想法。一棵棵树千姿百态,在眼前或静默或肃立或深沉,姿态各异。画家的笔可即景描绘,我的笔也可用书写文字的方式描绘,异曲同工,各有所长。只是,这个想法在心里憋闷多时,无法释放。在一起有个同伴,如同一张贴在身上的膏药。两个人的世界就显得有一个人多余,这种多余的感觉,是在写作无法完成的情况下才有的。在某种时候,山野里生活,两个人是个依靠,相互沟通可以排解寂寞和孤独。这天同伴要出山讨些吃食,我借故留下,自己觉得机会难得。

  随着同伴的身影消逝,四周的绿色慢慢弥合成墙,蓝天白云为盖,兼有阳光作帘,一张木桌,一支笔,还有一个人的心情足矣。

  笔落纸上,忽觉桌面粗糙。笔尖刺透纸张,折耗笔尖的同时,还影响书写速度。四下环顾,木屋门上的玻璃,应该是此间唯一平整的物件了。从取下到安放到桌面上,都需小心翼翼,玻璃的完好,也直接影响到木屋的完整。这段日子让人不可忍耐,席地而坐就可感到肚腹空虚带来的不适。桌上有个茶缸,泡着一点锅巴,绛红的颜色仿佛那里经历了一场酷霜。其实,此刻节气方入初秋,离下霜的时候尚早。于是,手中的笔不自觉地从眼前的生活写起。

  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有自己的前进方向。身边有一条清流,沿着自己开辟的小沟,汩汩淌进一片绿意尚浓的草甸。随风涌来的是腐草的气息,还有一声声悠扬的牛铃。望不见牛儿在哪里卧着,稀稀疏疏的的白桦树倒是引人注目。叶子已经变的浅黄,配着原本就有的本色体肤,怎么看都是那么耐看。有两棵中间乌黑,不用猜就知道是牛缰绳磨的,还有一棵枝头扭断,应该也是牛儿的杰作。吃饱了无处打熬力气,拴它的树就遭殃了。

  笔锋圆滑,与下面的玻璃有关,似乎把思维也顺带着流畅起来。一只斑斓蝴蝶盘旋几周,落到茶缸沿儿上。它好像被茶缸里的锅巴水所吸引。它应该来自草甸,那里有星星点点的的繁花。马蹄叶簇拥着一大堆叶子,高挑着长长的穗儿,黄灿灿的花次第开放着,“嗡嗡”声热闹非凡,也印证着竞争的程度。它来到这里,想是那里的香味已经寡淡,锅巴水的香气反而馥郁。我不敢妄动,连大气也不敢出。它像一片提早落下的大树叶,在茶缸沿儿翕张着翅膀。翅的背面看不出丁点儿华丽,甚至有些色彩混淆,像块调色板,五彩在这里调和后,再描绘到正面去。

  一阵柴烟飘来。早晨添的一块湿柴,在这时不合时宜地燃烧起来。它被袭扰,忙振翅飞去。我会心一笑,似乎听到它的呛咳声。蝴蝶飞去,我沿着它飞去的方向看去,背景下的山野泛着五彩的秋韵,蝴蝶一下子就从眼里失去了定位。阔叶林都镶着黄边,叶脉微红,像星星点点欲燃的火苗。针叶林依旧碧绿,相互映衬着,层次分明。尖塔般的云杉林里间杂着许多红松树,它们之间体态迥然。因为果实的价值不同,也就决定着它们的生长高度。采收果实是要损毁树尖的,以至于云杉树越来越高,红松树越来越矮,高挑和矮胖不一定是绝配,却是无奈的组合。高低错落,非常态生长成为现实,慢慢接受了就成为自然,自然也就成为了习惯。没有快乐的心情就不是好心情,没有忧患的文字就不是好文字,常态的美和非常态的美有着相通之处,却又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在于心情的接受与否。

  我放下笔。在这空旷的山野里,我和我的木屋沉浸在寂静的光环里。树隙间有张蛛网,网住一些露水,在等待阳光的角度。露水蒸发了,蜘蛛才能爬回,继续编织自己的梦,我和它何尝不是同一个心情呢?

  清风理发,晶露濯足。这种感觉传输到笔尖上时,内心深处会对大自然充满无限的敬仰与信赖。

散文的作文 篇3

  一年中四个季节,最喜欢春末夏初。

  如豆蔻年华的少女,有着初长成的鲜嫩。满目的鹅黄嫩绿,和着缤纷眩目的花朵,是一曲轻快的小提琴。

  那天清晨,我看见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挣脱开奶奶的手,蹦跳地摘下路旁草丛里的黄色小雏菊,然后漂亮转身,裙摆优美地打开,一脸欣喜地举给奶奶看。那一刻,黄色的雏菊就是一轮小太阳,开在了她的心田里。小小的心灵会因为这朵小花,让这个清晨变得不一样起来吗?不禁微微地笑了,仿佛看到从前的自己。

  从小到大,我是很喜欢花的。素洁的玉兰、清雅的茉莉、馨香的玫瑰、热情的木棉、家常的九重葛……知名的不知名的,都让我意乱情迷。记得当时外婆家的天台还没有拆,每到夏初,蔷薇开得如火如荼。我常背着外婆折下一支,小心地拈着枝干,拿着花把玩半天。渐渐的,花蔫了,我就在洗衣池里放满水,把花瓣一片片放进去。我趴在池边拨弄着满池花瓣,看它们如小船般载着水珠缓缓前行。一种宁静美丽的感觉就将我缓缓包裹,小小的我那时候就懵懂地感觉,这世间有很多体验只能是自己知晓明白,旁人无法体会。

  一直认为,一个地方有多少温情浪漫,就会有多少花朵。关于往事的回忆,很多是和花朵相连。我的中学时光都是在双十度过。那时候,镇海路上种满了凤凰木,初夏时分,真是一派“云蒸霞蔚”的景象!独自一人从树下走过,真正懂得了一树树花开的美好,而那种美好,似乎又蕴藏着忧伤。下过几场雨,银杏叶般的红色花瓣零落,不经意,也会有几枚花瓣落到了我的书包上、头发间。朋友细心地帮我拿掉,我们一起把花瓣做成书签。少女情怀总是诗,日记本里,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也不知道的秘密。

  在厦门,长得最喜人最家常的,当属九重葛了。品种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玫红色,有着过日子的喜庆。在鼓浪屿、市政府、白鹭洲公园甚至居民家的阳台,它们活泼泼地出现,给这个城市一簇簇漂亮的笑脸。常常是在朦朦胧胧的早晨,坐在班车上昏昏欲睡,蓦地,一抹亮色热烈地一闪,再定睛一看,衬着蓝天碧海,九重葛似跳佛朗明哥的西班牙女子,让人的心情无端明亮。这样与花朵的偶遇,于我,于很多人,想必是神清气爽的吧?

  一花一世界。花事与人事,究竟哪个更醉人呢?

  看过花的感悟散文的还看过:

  春江花月夜感受散文_描写春江花月的受散文

散文的作文 篇4

  饭后,女孩拿着杯甜酒和同学一起走进了书店。此时的书店堆满了人,似乎空气也变得躁动。门口收银台旁的女子用尖细的`嗓音喊出“不要看书,买完就走”的警告,大家都充耳不闻。

  同学从书架上抽出了一本散文集,正翻着目录,女孩不经意地瞟到目录右侧空白处的一句词: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归去来”三字倒勾起了女孩的兴趣,“你看,这词不是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照搬来的吗?虽然都是田园隐逸风,我倒喜欢这词,多上口啊!”同学没说话,女孩便打趣道:“只是不知是哪个风骚的词人写的?”

  同学指着被女孩忽略掉的角落里的注记:“马致远的词。”

  女孩点点头:“带笔了没?”同学不解,但也随即摇了摇头。

  “这词挺合我心意,本想把它记下来的。”女孩淡淡地解释着,目光却仍留在词上。

  同学玩笑道:“你背吧!我相信你。”

  女孩没好气地瞪了同学一眼,猛地往肚里灌下几口甜酒,忽然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行,一起背!”

  书店里仍然喧闹,嘈杂的声音如一张细密的网将两人细碎的读书声盖了个严实,终于两个人悲哀地意识到背下整首词不现实。女孩放下书,用吸管搅甜酒里的糯米,看着那些小白粒儿在水里打转,可是完全没有再喝的欲望,也许是晚饭吃得太饱吧。

  甜酒被女孩塞入了一旁的垃圾箱。

  同学知道背书是不可能了,便问:“这书贵吗?”

  女孩说:“不贵。”

  同学接着问:“那你买吗?”

  女孩不假思索:“不买。”

  这时同学问道:“甜酒多少钱一杯?”

  女孩说:“三块五。”

  “那散文集呢?”

  “四块。”

  静默了一会儿,两人相视一笑,“好好,我买。”女孩拿起散文集,转身走向收银台。

散文的作文 篇5

  起止于江南,未必有所感获。但秋意是渐凉的,渐入人心的,活动之余,得到的其实就是一种快意。江南的秋来的湿,来的润;不像郁达夫先生《故都的秋》笔下那种北国秋意,“清”,“静”,更絮杂的那种悲凉。亲近江南的秋,故不能立刻分辨这是秋。缘由必是江南的水意。

  儿时对秋的记忆产生于蝉的激鸣。由那种聒噪转而是一种简易的哀鸣,是黑蝉生命最后的垂扎。这是哀鸣,这是生命的怨叹。撑起一只带网的竹竿,网捕那些夹杂在夏秋之际的树虫,打消微盛的暑气,迎接秋的临近。

  江南的秋天也是有落叶的,落得那样无声,在接地的一瞬间,产生不了电光火花,也产生不了雷鸣贯耳,只有那微醺的秋的醉意,清口爽嘴,震慑魂魄。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红叶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尚不得于北京香山那样红的富贵,亦不能如同栖霞那样的霞光异彩,小具情调是江南红叶的质,红的不那么妖娆,红的不那么做作。独生于万木青翠间,偶得一处丹彩,亦是心情大悦,畅然于胸的。

  江南的秋是需要寻的,恰不得一朝寒露,然不知丛菊嫣然。这就是在寻秋。寻秋的乐趣更不用常挂于嘴皮之上的。初秋,暑气依盛,动辄汗流浃背,但天空的色彩竟然是变化了的,云彩也是变化了的,那样深邃。中秋,亦会联想到的是那个特殊的月圆之夜,那是团圆的。着一身长袖也是可感知凉意的,月,清冷。深秋或是晚秋,是大多数果实收获的时节,空气中处处弥漫的是丰收的喜气,洋洋洒洒。北方的一种水果—柿子。亦是随处可知的。软软糯糯,分外香甜,但总觉有凉意。

  江南是水的,是灵动的,人的气息间分明是感觉的到水的存在的。秋意渐生之时,皮肤也是开始皴裂起来。干干的,使人失去了原有的水气。但是毕竟这里是江南,特殊的水环境造就的还是水痒的秋。这样的代表作就是雾气,间或是草木中的露水。闪现出空气中水的存在,使得青翠之物饱饮秋意,昭示生命的不屈。

  时间总是那样匆匆忙忙,总是想在秋天抓住些什么,但又似乎抓不住。江南的秋是存在这些的,但又是那样脱俗出来的。我在敬畏生命还是在感悟苍生。殊不知其果然焉,却也得食则果腹哉。

  江南的秋,江南的意,江南的秋意。

散文的作文 篇6

  会议间歇,入群读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感觉不像晓彬老师在说话。

  晓彬是校长,博览群书,工作循循善诱。而这两节作文评改课,他让学生拿出以前的作文自己修改,布置完任务因事离开课堂。待他回到教室,学生未改,一学生捂着本子不让老师看,他生气地想:你不让我看,我也不看了,想帮你,你还不领情,懒得理你。

  故事之后,是晓斌的反思,颇为深刻。但我无心细读,只想当面问问晓彬,这是作文评改课吗?这样上课老师“悔”死又有何用?学生有多少这样的两节课可以“聚在一起说话”,而可以“不用心修改”?我不知道晓彬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也不知晓彬作为校长发现老师这样上课作何感想?

  此刻,自己觉得有些心堵,这样的感受该不该发群?我迟疑着,打好的文字滞留在手机屏幕。

  想起寒假后组织的学生征文,一样的“令人头疼”,空话大话假话,而且“雷同”。那日,一位学生家长,问孩子的作文能否获奖,语气中感觉她对自己的孩子信心满满。这位家长是乡镇的小学老师,利用假期陪孩子上作文补习班,补习班主讲教师是城内某小学业务副校长,以作文指导成名,在家长心目中很有分量。

  我找出她孩子的习作,又拿出两篇雷同文,她傻了眼。她告诉我,这篇参赛作文是她看着孩子“修改”而成,她相信是孩子的亲笔。

  第二天,她来和我致歉,也是在诉苦。她说,辅导班的钱白花了,老师的辅导方法是,把上届学生的优秀作文让孩子们背下来,然后插在自己的作文里……

  这个辅导班叫“写作速成班”,假期收入不菲。知情人透露些底细,某校班主任老师负责招生,语文老师负责提供范文,大家分成。辅导班生意红火,预退教师常年授课,辅导班有营业执照,属于民办学校。有些在职教师看着眼红,效仿三五人搭伙办短训班,或在车库或在农家,上边查得严,就说是亲戚家孩子补课,也就免去各种办班手续。

  想着晓斌是负责任的校长,想象他的学校该是另一番景象。这样转念,觉察晓斌“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在自己内心激起的波澜,感觉资源难得。想点击“发送”真实的感悟与晓斌碰撞。

  心有余悸,毕竟大家习惯“画饼”。画“饼”不给“饼”,不给“饼”而继续画“饼”,如当下盛行的教师培训,长而久之变作负激励。想起钱起的《省试汀灵鼓瑟》结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如何无“帖诗”痕迹,还把人带到永恒的境界?我在思考我们这个群的发展前景。

  先发吧。近日在读奥修,他说心中没有光不要想着助人。此刻自己,内心被现实的“恶露”堵满,尚需清淤,怎能静心对谈?只想“捕捉”当下帮助自己。真诚地附上后缀:“对不起大家,请晓彬包容我的自私!”

  忙完一日工作,想想“修改文章”,应该与晓斌有个对接,何况若水也提到更想知道“改文”的方法。

  能感觉到杨老师病中多了一份担忧,或许我的“想当面问问”让杨老师顾虑大家难以接受,或许我的“利眼”又回到昔日的咄咄逼人,或许我的“认知”停留在了技术层面。泄气?失望?自己直觉捕得的感悟,思考后发群,其价值非他日可比。此刻的我,心绪平和,探求真理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不会消逝。

  “修改”?想着自己原来的写作,写人、记事之前先狠很地抒情,然后再用夸张的字词渲染,最后结尾,再加上自己特别主观的评论以提高格调。这些文章现在再读,令我羞愧不已。有了这样的体悟,指导学生修改,只做两件事。一读,抓画面。二找,找形容词,找一个删一个,还原当时的场境。学生习作每天上墙,修改随时随地。时间一长,改起文章来,学生会找具体的事例表现自己想要说的情感。表面看,孩子们删掉的是“形容”,实际上,他们在学习审辨。还会有“雷同”,是思想撞“衫”,真理或见解流注自己的故事,成了思想体系的一支。

  学者遂不失时机,以近日读经之惑相询,《大学》的“格物致知”可否作为“修改”之回路?

  章太炎引王艮之解曰:“‘格物’,即物有本末;‘致知’,知所先后,乃与‘诚意’‘正心’合,次第也相符。”粗浅理解,格物,感之于外;致知,觉之于内。如宋儒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即内在生命节律与昼夜四季相合。若用《白虎通》的“觉”浅显释之,乃学者与教者相互感应。“觉”是通过自己与学生的交相互动,唤醒其本有的生命节奏而已。

  想一想读“令人头疼的作文课”心堵的缘由,是用课后的“思”替代当下的“觉”成为当今教师培训的导向,尚需“修改”。用近人严立三先生的《礼记大学篇通释》劝慰自己:“知者,情之感也;物者,感之应也;致者,极也;格者,通也。通物而感,极感而实有诸己。”

  广言学之,持一颗初心,念兹在兹。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6篇】相关文章: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8篇03-07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5篇11-17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九篇11-12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10篇11-06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9篇09-17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9篇09-02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5篇07-28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八篇06-27

【精选】散文的作文锦集五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