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如烟的散文

时间:2022-10-06 11:39:11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槟榔如烟的散文

  说起槟榔,大多的人只会想起热带海边的槟榔树,却不知它与我所在的小城——湘潭,有着何等的渊源了。

槟榔如烟的散文

  我的小城没有槟榔树,可这不妨碍这里的人喜欢它——主要是喜欢它的果了。槟榔果的样子象橄榄,都是青色的,椭圆体的,只不过橄榄的体表是光滑的,而槟榔的体表却是起皱的,没有什么规则。当然,青色是槟榔果新鲜时的模样,到了我们小城,一般看到的是深棕色了。小城最初的先人为什么喜欢它,据说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的,我没有去考证。但我知道,清光绪年间《湘潭县志》就载有当时槟榔市场盛况:“城市街衢三重,长十五里,三乘之,里三百步,率五步一桌子卖之,台面相向,计每桌日得百钱之利。”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想又想呀/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高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儿在唱/教我俩赶快回家乡……

  在我印象中,这首《采槟榔》的歌曲是典型的湘妹子唱的,好像是一个电视歌手赛上听来的。后来,这歌就红了,当时还以为槟榔是湖南某地的特产呢,后来才知槟榔是来自于热带的。可是,《采槟榔》却是一首典型的湖南民歌,采用的是湖南湘潭花鼓《双州调》改编而成。歌曲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表达爱情直率,湘妹子的辣椒味很浓。我一直以为,湖南是没有槟榔可采的,怎么就有了湖南味道的《采槟榔》歌曲呢?

  不知是《采槟榔》的歌曲的走红带来了人们喜爱这种槟榔,还是因为小城的人喜爱槟榔,从而红了《采槟榔》这首歌。总之,走在小城的任何地方,放眼望去,到处都可以看见槟榔的影子。

  记得我初尝槟榔果的味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了,那味道有些甜,也有些辣,还有些涩,身体差些的,可能浑身发热,继而发冷冒虚汗。据说是一种叫做银杏子的药物在起反应,而这种药是有些微毒的。那时的槟榔包装是极其简易的,一颗颗深棕色的槟榔果子,在路边的烟摊上,用一个铝盆盛着,或用竹篾做的筛子摊开晾着,招徕顾客。一些已经初加工的果子,则装在一个玻璃缸中。客人可指着玻璃缸中的某一颗,让主人挑出来。主人往往会称赞客人的好眼力,说这颗槟榔应该是真正的“究脑壳”,肉质厚,有嚼劲。然后切个对开,露出崭新的肉色,发现肉质果然肥厚,就把卤水、桂子油、芝麻之类的作料加到对开的两枚槟榔上,就可以嚼了。如果客人买的多,主人会给一个小的塑料袋,把槟榔袋好,再往袋子里加一勺芝麻。

  九十年代中期,市场化的春风吹绿了小城。有人开始把槟榔在包装上动脑筋了,而且冠之以名。什么豪爵、王爷、皇爷、李记、刘记等等,一夜间,各类包装漂亮的槟榔在小城的烟摊上冒了出来,在小杂货店的门面招牌出鲜亮起来,在街道旁边的路灯广告上招摇起来。造就了“胖哥”“槟之郎”“老湘潭”等品牌。这时候的槟榔,已经今非昔比了,不再是傻大黑粗的模样,而是高大如精致的帅哥,细小似俏皮的靓妹了。实在是可爱极了。而且,味道配方也五花八门了,因而味道更加丰富多彩了,人们可供选择的余地就多了。

  最传奇的是本世纪初,一场“非典”,病毒席卷我神州大地,许多地方许多人被这病毒要了命去。可是,小城却安然无恙。有人奇怪,也有人就想起了有一个关于槟榔的传说——曾经,湘潭、长沙一带大闹瘟疫,凡吃了槟榔果者无一染病。于是求果者日众,于是,“槟榔仙子”就应运而生了,他大展神威杀瘟疫,终保一方平安。由此槟榔果在小城人的心目中成为神果,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成了婚宴喜庆的吉祥之物。

  如今,一枚枚盛装着的槟榔果,在小城人的口袋里备着,或待客或自食,就像男人们身上的香烟一样。想想,槟榔在小城,真的就如同香烟,在商店里与香烟为伴;在待客时也是发烟的同时,必然要发槟榔果的,缺一不可。槟榔因此成为了小城的一个支柱产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