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落在尘世里的桃花源散文

时间:2022-10-07 01:34:48 短篇散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遗落在尘世里的桃花源散文

  自从读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后,脑子里就时常会勾勒一幅世外桃源的模样,在那里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世事烦忧,没有车水马龙……想归想,心底却明白地知道,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就连当年的陶渊明也只不过假借晋人之口道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国乌托邦而已。桃花源,注定只是一个梦。

遗落在尘世里的桃花源散文

  然有一日行在苏州太湖西山岛的时候,我终于相信了,“桃花源”真的存在,只不过以另外一种模样隐匿于人世间。

  那日,几经辗转到达西山岛的时候,已经是晚间八点多了,按照从前出游的经验,这个时间段夜生活不过刚刚开始。原本抱着一定要吃一顿饕餮晚宴的,结果却傻了眼——岛上此刻静悄悄的,除了预定的连锁酒店因为提前电话联系过,还在静候我的入住之外,竟然再不见一家营业的店铺,更遑论餐馆饭店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周围竟然连一家超市都没有!没有车辆,没有行人,周遭除了静阒还是静阒,静到行李箱摩擦路面的声音都变成了轰然巨响。好在还有路灯微微泛着淡黄的光,孤单中别有一股暖意,像是指引一条回家的路。

  翌日清晨,当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缝隙钻进来时,已经接近七点了。然而,周遭还是静悄悄的,打开窗,街道对面唯一一家饭店仍旧门窗紧闭,大街上亦看不到一丝人迹,让人疑心是被遗落在荒岛上了。

  没想到,这样的环境中真的会遇到小说中描写的隐匿于此的“世外高人”。

  那是一位老先生,名片上的身份除了姓名外,还有一行竖排小字——广播站老王。字迹虽然小,却仍让人看到了那一抹骨子里的独特,很容易就联想起武侠小说中那些扮作樵夫、家仆之类隐姓埋名的武林高手来。

  遇见老人家是在路边一处并不显眼的三层建筑前,那楼上挂有“太湖西山民间收藏博物馆”的字样,门前还有标明“免费”二字的指示牌。没想到的是,这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收藏了数百件展品,从木制家具、根雕艺术,青铜器、陶瓷、玉器到紫砂名壶、文房四宝、历代名人字画……大大小小的物件囊括了夏、商、周、战国、唐、宋、元、明、清,几乎各个朝代,据说里面不乏一些国宝级的藏品呢。整整三层楼的藏品分门别类或置于玻璃展柜,或悬于壁上,或直接摆布室内,那架势一点不亚于国家博物馆,却又让人能够更近距离的去欣赏、观摩,那床、那椅甚至还可以过去坐一坐,一点没有平常博物馆里生人莫近的那种疏离感,仿佛它们就是生活中惯常的物件,只是为了待客而设,而我便是那远来之客,被主人相邀登堂入室而来。

  楼上专门放置文房四宝及名人字画的房间里有一架古琴吸引了我的目光——那琴上有暗金色的字名为“中和琴”,七弦已经不全,拨之却仍旧可以发出铮琮之声。老人家看我喜欢,特意教我用吴语说“中和琴”三字,并指给我看背面乾隆御笔题词,依稀可见“月影长江水、风微滴露清,会到无声处,方知太古清”的字样。不知道当年琴的主人是否是乾隆爷下江南时所遇到的温婉佳人,不得入宫故而只能以纤纤素手轻抚琴弦以奏相思,抑或是另外一个版本的《游龙戏凤》呢?只可惜我听不懂吴语,否则一定要让老先生讲讲这琴的来历不可。

  听老人讲,这栋楼里并不是他全部的藏品,还有很大一部分放在第二个展馆,不过那个展馆在明月湾古村老宅里,这两个展馆的所有藏品有大约上万件之多,全部是老人家在五十多年间一点点收藏的。看王老先生精神矍铄,我猜测其也不过六十多岁而已,却听闻老先生说已经收藏了五十多年这些古物了,不禁目瞪口呆。便冒昧询问老人家高寿,老人笑了,说今年七十多岁,已近八十了。没想到来西山岛的第一日便能与这样一位老人结缘,这让我更加笃定地相信,这里就是梦中的“世外桃源”了。

  西山岛四面环湖,唯有新建的那座跨湖大桥才能联通外面的世界,这样一来,交通算不得非常便利,即使已经维修的非常完善宽阔的马路上也鲜见各种飞驰的车辆,也正因此,这里的环境反而多了寂静与清幽。这样的地方更适合步行,即使随便走着,也能碰上意外的风景。

  包山禅寺,就是在途中的偶遇。

  写有“包山禅寺”的牌子在路边,有些风雨侵蚀的痕迹,却没有过多的介绍,似乎料定看到这名字的人自然会一路寻过去。稍后便是一座牌楼,远远的,依稀可见牌楼后有山影隐现,虚实相间的样子,有着一股子水墨风情,而那一个“禅”字也无端让这素未谋面的寺院生了些仙骨出来。

  相逢即是缘,那便进山一访吧。恰逢西山碧螺春明前茶采摘季节,一路上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茶人,不是在茶山上,就是在去往茶山的路上,每个人身上都斜跨着一个小竹篓。距离路边较近的茶丛中,还能清晰的看到茶人指尖翻飞的瞬间那细嫩的叶芽落入篓中的过程。此地茶树与枇杷、柑橘间隔种植,时不时有不知名的鸟儿啁啾着从这一棵飞到另一棵,还没等看清模样就隐入了树影间。

  山间村落里偶有一树桃花在翠色间闪了出来,甚是耀眼,让人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又有几只鸭子摇摇摆摆的在村头水边徘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句子又脱口而出,看来此行注定了离不开诗意。

  一路玩玩走走,悠闲至极。大约两公里后,禅寺方现眼前。

  看介绍方知这偶遇的缘分竟然始建于南朝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啊,想来这座千年古刹必然是历经了无数风雨方能在今日重现世间的。固然眼前已经是后人重建的,但到底骨子里还是多了历史的厚重感,虽然并没打算去求得佛祖庇佑,却仍旧不免心生敬仰。

  一尊巨大的弥勒像仿若幕天席地般端然坐于广场正中的莲台之上,笑容满面的俯瞰众生。有虔诚的信徒一步一个台阶的膜拜过去。我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那佛会轻轻挥手,道一声免礼……眨眨眼,幻像即刻消失了。佛还是那座佛,背后青山依旧隐隐,周遭空气依旧清新。

  进入山门,什么天王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庙并无半点区别,我本不是来此烧香拜佛的,故而并不曾进入大殿膜拜。倒是后山有些他处不曾有的意趣。

  寺庙依山而建,大殿之后便是上山的台阶,有上百级之多。台阶两侧又以阶梯状栽植了花卉,恰是花开正盛,虽然远远望去分辨不清到底是什么植物,却是绯红一片煞是喜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就那样蹦了出来——当然,此刻不过是三月末,在季节上有些偏差,更何况,那花也未必是桃花,只是原本把这座岛当成了世外桃源,所以,从心底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认定。

  与众不同的是这数百级石阶分为三段,第一段共五十三级,取“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之意,尽头处为一个小平台,两侧各有一尊青石雕刻的石狮,第二段与第一段级数相当,尽头是一座题有“别有圣境”的石牌坊,穿过牌楼便可见到旁边有一座石亭,名为“即心亭”,亭柱上有楹联:“即此灵山闻鸟语;心无妄念参松风。”寥寥数字,却让人莫名安心。非是了悟禅机,而是那鸟语、松风的天籁之音,自然有着引人静心的魅力。再往上不过七阶便至顶端亦是第三段的终点,是一座两层建筑,一层为千佛殿,二楼是藏经楼。因未曾入门,故而千佛殿中是否有千佛并不得而知,至于藏经楼里的经书是否也如当年玄奘一样得益于佛祖亲传亦不得而知。

  千佛殿两侧设有观音殿及塔院,普照塔便在塔院中。此地是包山寺的最高处,前面有观景台可以鸟瞰包山风光。凭栏极目,可以远眺太湖,水青天白,烟波浩缈,远峰近坞,层叠晕染,自有其难以言喻的一番动人情景。有山风拂过,空气中弥散着植物特有的清香,耳畔有鸟雀声声,婉转嘀呖。而真正让人动心的却是那山风中隐约传来的梵铃。

  铃悬在青砖砌就的六角五层塔上的檐角处,许是青铜铸就吧,远远的望去有着墨色的深沉与古朴。这一刻的风似乎刻意的强劲,那铃不急不躁铮琮有声,余音袅袅,仿佛刻意让人去倾听前世的佛音,抑或为了释疑那些经文中的奥秘。风乱,塔铃有语,南朝的烽烟、历史的过往,似乎全被囊括在这铃语中,听与不听,它就在那里。而此刻驻足塔下的人,又怎么能够充耳不闻呢?即使是聋人,那心也是打开的,塔铃的声音无需借助耳膜也能直达灵台,那么清明,那么宁静。对,就是静,周遭的人声静了,风声静了,鸟鸣也静了,只剩下那叮当悠扬的塔铃声,时时敲击在心头,荡涤了血液,就连心房中血流的似乎都淙淙有声,此际,再无外物可扰。

  古人说“故塔之有铃,所以警鸟雀”为的是防止鸟雀“托高以巢,粪秽狼藉”,鸟雀因铃声而惊飞,而人心却因铃声而静寂清明。那璁珑清音在如此恰当的时间里与我相遇,难道不正如陆游诗中所言是因“嗟我走红尘,市声聒欲聋”,故而此刻将我多年而生的耳根之业,藉此清灵之音一一洗空吗?

  若说西山岛上能够与塔铃相匹的当属位于岛西南端的石公山了。石公山并不高,却多奇石,且三面环湖,登临山上便可真正的感受到太湖的烟波浩淼。这里自古便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有明朝袁宏道的“西洞庭之山,高为缥缈,怪为石公,丹梯翠屏,此石之胜地”为证,清人沈盼也说过:“太湖七十二峰,名者八九。包山之胜数十,石公最著名”的话。

  可是,那些奇石也好翠屏也罢,在他人眼中或许算得上是奇景,于我而言石公山最美的地方却并不在此。

  石公山之美其一在周遭的太湖水。登高远眺可见水天渺邈,“千里开镜奁,一色包冰壶”之貌;临下近观,风催烟浪涛涛而来,聚于岸边惊起乱石卷雪的美景;凭湖临风,林风飒飒,水波澹澹,赏水碧山青,聆鸟雀啼鸣,嗅林间清芬,宜追古宜怀今,可浅唱可低吟……此情此景,恐怕唯有天上瑶池方能与之相较吧。

  石公山之美其二在明月坡。与之初见是在山顶的断山亭,断山亭因处于断崖之上而得名,亭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引人之处,倒是临崖一面远眺间令人心旷神怡。

  崖下是一片宽阔的坡地,地面如同大理石板一样有着自然的平滑纹理,颜色是天然的水墨色,南高北低倾斜入太湖,渐渐晕染联接浩浩汤汤的太湖水,别有一番极目楚天阔的意境。在一带嫣红翠绿间依稀可见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植物与建筑的细节因远而显得依稀不真切,但那绿玉红云黑白分明的色彩反而让人更多了视觉上的冲击,凭添了了一种不似在人间的仙境之感。那一刻,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地名——桃花岛,黄药师的桃花岛。

  此刻可不正是“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嘛,这景色与金庸小说中描写的郭靖初登桃花岛时所见景象何其相似啊。只是桃花岛“四下眺望,南边是海,向西是光秃秃的岩石,东面北面都是花树,五色缤纷,不见尽头,只看得头晕眼花。”而此地三面皆临太湖水,另一面则被脚下山崖隔断,远远望去虽亦有花树五色缤纷,却又有亭台曲廊夹杂其间,想来即使身处其间也不至于让人头晕眼花。当然,这些花树也不可能是“依着诸葛亮当年《八阵图》的遗法种植”了。虽是如此,从断山亭到“桃花岛”的距离与视觉上还是相差了不少路程,算得上颇费了些周折的。

  从断山亭沿着曲折回环的山路逶迤而下,过古牌坊、一线天,经过移影桥再下到山下,沿湖边经览曦亭与高耸入云的山岩云梯之间的夹道往前,方望见了先前那飞檐翘角的黛瓦白墙。其间攀上爬下虽然体力上并没有消耗太多,但到底费时不短。此处已是坡地最高点,因地制宜的建了平台可以眺望下面大片宽阔之处,平台下便是长长的石阶,可以直通坡底,一侧有曲折的回廊可至太湖水边。站在这里可与先前的断山亭遥遥相望,亦可俯瞰坡底植被与那天然形成的光滑宽阔近万平的石坡。

  据旁边木牌上记载,明月坡的得名是因为古时多名人雅士在此雅集,常常琴瑟笙箫、吟诗赏月,故而闻名。在这样宽阔的地方,遥望水天一色,想象“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色,白是太湖水,皎是云中月,岸黛山青,端的是一副大自然巧手绘就的绝佳水墨。不知湖畔当年何人初见月?亦不知明月何年初照人?如今行在其间,如入画轴,举手投足都似乎沾了些许古意儿。仿佛重新穿越回到了千百年前的花月夜,漫步坡岸,看湖光山色,水波粼粼,天空一轮月,水中亦有一轮月,双月交相辉映,人影憧憧,花影扶疏,或许还会有琴音袅袅、箫声悠扬,也许还会有泛舟湖上的点点帆影……此时此刻,自己似乎正在那样的情境之中,又似乎只是那个情境之外悠然的旁观者。当年那些赏月之人如今早已不知转世轮回多少代了,但那月白风清的明月坡却依旧守着静默的石公山,守着苍茫的太湖水,岁岁年年,不动声色的用银白色的光笼罩着这片“世外桃源”。

  短短两三天的西山岛寓居生活,却注定了将会成为记忆深处一段永远无法磨灭的篇章。它有一种能够让人在瞬间便可超然物外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岛上的山石、周遭的太湖,还有那些纯粹质不曾失去本色的景致。那些美好,用任何过多的语言描述都显得多余,它只存在于自身体悟与意会中。世间难得便是如此的天然,恁是无声也动人。

【遗落在尘世里的桃花源散文】相关文章:

关于尘世的散文10-08

江南遗梦散文10-06

云雾深处的烟火尘世散文欣赏10-05

亲海拾遗散文10-06

品一盏尘世的香茗散文10-05

在繁芜尘世中简单地活的散文07-11

桃花源散文10-05

谁能尘世一身轻散文10-06

桃花源散文欣赏10-07

心中的桃花源散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