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参考教案

时间:2024-01-23 07:41:42 经典短文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短文参考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文参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文参考教案

短文参考教案1

  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与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

短文参考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

短文参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本课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并能口述。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或句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优势,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2、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一些基本的自然现象,并在发现中思索,在思索中积累。

  3、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篇短文的内容。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圈点批画,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结合小组合作优势进行解决。

  难点: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激发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

  突破方法:将课文前后进行对比阅读,抓住作者描写事物的手法特点,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激情导入

  二、初读感悟

  三、指导朗读

  四、课堂小节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间相互交流小马和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感受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说说两篇短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探究

  三、语言分析

  四、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

  2、成和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我们每天都在长大,面对成长,你是烦恼、苦闷,还是欣喜、快乐?把你的感受写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0短文两篇

  胆小——胆大小马——成长——小毛虫笨拙——轻盈

  温顺——活泼丑陋——美丽

  教学反思:

【短文参考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挫折的短文参考10-06

短文的教案02-13

《短文》教案02-13

《短文》教案02-18

《短文》的优秀教案02-15

短文两篇的优秀教案设计 《短文》教案06-10

小班教案参考02-14

短文语文教案08-26

课文《短文》教案范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