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10-12 08:29:59 故事精选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故宫的历史故事(精选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故事吧,故事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故事的出现。你知道故事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宫的历史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故宫的历史故事(精选13篇)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1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2

  故宫里有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 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 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我也会吓破胆滴。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3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你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4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 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 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

  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 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 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5

  故宫有很多的名字,其中最常被人所熟知的就是“紫禁城”。那么“紫禁城”这三个字是怎么来的呢?最为广泛的由来取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出上阑”。

  另外的说法也有,古人认为天上的紫微星垣高居中天,是天帝所居,称为紫宫。说到这里,就需要给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天文,古时候人们仰头观天象,把天空划分为三个星垣(音同元):紫微垣、天微垣、天市垣,所谓垣就是相当于古代的城墙,在天空中自然没法搭建了,只能按照想象画出了圆圈形式的星空范围,紫微垣的`中心就是紫微星,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北极星!

  说到紫微、天微、天市估计很多朋友都不熟悉,不过在文学爱好者的手里却多次被应用,比如金庸先生的著名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有个天鹰教,就是张无忌他姥爷的组织,其中下属三个堂,分别就叫做紫微堂、天微堂,天市堂,这里紫微堂的堂主就是张无忌他妈 - 殷素素(看看,当爹的一般都疼闺女……)。

  既然紫微星是天上的中心,那么同样地上只有一个中心,那就是皇帝的居所,既然是地上至尊领袖住的的地方,那肯定一般人都不可能随便进入,或者说禁止一般人进入,所以一联系大家也就能明白了:皇帝住的紫宫禁止一般人进入,因此也被叫做紫禁城。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6

  弘德殿在明朝时候主要是皇帝召见大臣的地方,到了清朝成为了皇帝的处理政务和书房之一,在康熙时期还是皇帝用膳的地方,也就是餐厅。

  说到用餐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皇帝吃饭的故事,清朝宫内妃嫔膳食的管理机构,主要为内务府和光禄寺。清朝皇宫中的日常膳食,主要由内务府所属的御茶膳房和“掌关防处”等几个机构管理的.。而宫中的筵席,除内廷筵宴、宗室筵宴等之外,主要则由光禄寺具体办理,或由光禄寺与内务府共同办理。

  简单的说,皇宫对内的饮食多是由御膳房负责,对外设宴招待的就是由光禄寺负责,有时候内务府也会参与。光禄寺的位置在东华门内,御膳房的位置则在南三所西侧,专门为皇帝提供饮食服务的御膳房在养心殿南边,又叫做“大内御膳房”。

  “皇帝平时吃饭称为“传膳”、“进膳”或“用膳”,每天分早、晚两次用膳,早膳多在卯正以后(大约早上6、7点钟),晚膳却在午、未两个时辰(12点-下午2点)。如果没有特别的旨意,任何人都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按照清代宫廷的规矩,凡皇帝、太后、皇后用膳后余下未动用过的菜点膳食,一般赏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大臣等,而妃嫔用膳后所余菜点膳食,则多赐给宫女及太监等人。”

  大家看看,甄嬛吃的饭菜很有可能也是赏赐的……

  这里再说一下关于满汉全席,满汉全席分为北菜54道,南菜54道,一共108道菜,据说源自江南的官场菜,出自扬州,为到扬州巡视的“六司百官”办的,每个皇帝口味不同,这108道菜未必他们全都吃过……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7

  坤宁宫在明朝的时候是皇后的正宫,所以这里也叫做“中宫”。请注意,是明朝的`时候,到了清朝时候坤宁宫按照满族习俗进行了改建,正门不居中而偏东侧,隔扇门改为木板门,窗户亦改为吊搭窗,沿北西南三面设万字炕,俗称“口袋居”,以及陈设萨满教祭祀神堂等(很重要)。

  在清代,坤宁宫主要做为宫内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不过只有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迁居乾清宫或养心殿。而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这几位皇帝都是幼年登基,所以还能有皇家婚礼的机会,而其他几位皇帝都是结了婚后才继位的,自然各位皇后娘娘也就没机会在坤宁宫享受一下了。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8

  故宫里有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 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当然也有科学人员解释了:故宫能看见宫女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宫墙是红色的',含有四氧化三铁,而闪电可能会将电能传导下来,如果碰巧有宫女经过,那么这时 候宫墙就相当于录象带的功能,如果以后再有闪电巧合出现,可能就会像录象放映一样,出现那个被录下来宫女的影子。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我也会吓破胆滴。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9

  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 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 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

  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 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 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10

  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对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

  一个人以前在故宫看门,据那个人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有人在奏乐,而且有时能看见宫女太监排队走过。那个人家的孩子身体都不好,老人都说是因为那人受的阴气大,影响了下一代!

  不仅仅这样,大家有没有留意到,故宫里有很多院落都是被封起来的!不对游客开放,其实每一个府第都发生过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过去还没有封的时候,在这些地方死了很多人!不是无故消失就是命亡,但始终是离奇得查不出原因,不过有一个共同点:死后如果还能见着尸体,那么尸体都没有脸皮。更慎人的就是一口井,平日白天的时候往下看,井底就是一些石头,杂草什么的,但每到晚上12点后往下看,只要天上有月亮,你会看到井底出现的不是石头,杂草,而是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你的面孔……

  不管怎样,想想故宫里那些长长窄窄的过道,长满荒草的墙头,如果晚上一个人走在那,突然看到前朝的宫女太监向你走来,就算再有科学依据,也会吓破胆……

  5点,是故宫关门清客的时间。据说,那个钟点是故宫阴气最重的`时刻。很多游人都感觉到,即使是在闷热的夏天,5点的故宫也会让人感到一种阴冷……

  在1983年的一个深夜,有一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一对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可又一想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肯定是眼花了,或者什么自然现象,于是就想上前看看。可怎么追也追不上那队打着宫灯的人,不过远远的看去,的确是穿着清朝的旗袍的宫女,打着纱的宫灯整齐的走着。这下可把他吓坏了,瘫坐在地上,也不敢追了,直到灯光看不见了,才从另一条道一步一步地挪回家了。

  还记得故宫曾经发生过一起盗宝案,嫌疑人在闭馆之前藏到了珍宝馆对面洗手间之间的夹缝里,到了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就出来,先进了珍宝馆然后是钟宝馆,偷了不少东西。可没走多远就被巡查人员发现了,发现的过程也挺离奇的,本来那个巡查人员没想抬头看,可心里就是有一个声音告诉他:有人在拿我的东西,他就在墙上。这个感觉一直在心头环绕,于是他就用手电往墙上照,真的发现了那个嫌疑人。他也吓坏了,半夜故宫的一个墙头上出现一个人影,于是他就大叫了出来,大家都用手电照了过去,就看见那个身影跳下了墙,于是就报了警,后来听说武警和警察就封锁了故宫。城墙周围布满了警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还有抓捕的,后来那个嫌疑人就从城墙上的一个地方跳了下来,居然没有摔死,被松树卸掉了不少的引力,摔伤了腿,被抓获了。

  那是一个夏天,有几个消防队的在储秀宫做完消防演练就睡在了储秀宫。夏天热也不用被子就铺个席子在殿里边睡了,深夜凌晨2点多一个队员被凌晨的凉风吹醒了。迷迷糊糊的睁开眼一看:我怎么睡在了殿门外的走廊里了,明明是睡在里边的!可把他吓坏了,但是毕竟是当兵的,战战兢兢的把席子一抱又回到殿里睡了。早上醒来发现又被抬到了廊子下边,他就对其他的队员说:不要闹了,你们折腾我不够么?训练都累散架了,还有心思折腾我。其他队员说,不是我们抬你出去的,早上醒来就看见你睡在了外边。是不是你梦游阿,可是在队里睡觉你没这个毛病啊,奇怪。

  他们决定搞清楚这件事,每次在储秀宫巡逻完以后就都歇在那里,可每次那个战士总是半夜里被抬出来,睡在廊下,大家真的害怕了,就不敢再储秀宫睡了,可为什么别的战士没有被抬出来呢,我想可能是那个被抬出来的战士阳气弱,巡逻训练完又累正是自身最弱的时候,容易被那个东西戏弄。

  两个保安晚上一起职夜班,一个去上厕所。厕所距离他们睡觉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那个人刚进去关上门,就听见有人敲门,他问:"谁呀!?"然后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回答:"开门。"他打开门之后没看见人,就想继续上厕所,没想到又有敲门声,还是那个低沉的声音说:"开门。"他一下子就被吓到了,赶快跑回睡觉的地方,心里还在想是不是另外的那个人在戏弄他。回去发现那个人还在睡着,睡觉的姿势都没有变,果然第二天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往后夜里再也不敢一个人出去了!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11

  北京故宫博物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名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它有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在故宫里不仅有建筑,还有一些“动物”,它们就是故宫脊背上的神兽,按顺序是骑凤仙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貔貅、斗牛、行什。

  其中,最为好的骑凤仙人,关于骑凤仙人还有一个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王,在一次作战中大败,来到一条大河岸,后边追兵就要到了,他走投无路。危急之中,突然有一只大鸟飞到跟前,齐王赶紧骑上大鸟,渡过大河,因此有了“逢凶化吉”的意思。

  故宫屋脊上小神兽的排列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吉祥兽数量的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是仅此一处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

  故宫宫殿屋顶的神兽,最初的功能却是一颗“螺丝钉”。因为宫殿的.屋脊是屋面两个坡的交线,这个位置用来粘瓦的泥巴一般会让瓦下滑。为了防止瓦下滑,古代工匠常常用钉子来固定该部位的瓦。

  但是,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生锈,因而工匠给钉子带了个“帽子”,还做了个造型,这个“帽子”的造型就是不同形状的神兽。久而久之,神兽逐渐连成了一体,默默守护了几百年。

  我们要保护好中华的文化遗产,让它们传承下去。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12

  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岁了。它的身份极为特殊:既是全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又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年接待观众数量超过一千万的博物馆。但它至今神秘,开放区域只占整体的52%,游客只能在门槛外看到空荡的宫殿和少数的珍宝。作为中国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院,故宫“家底”到底有多少?

  越数越糊涂的“宝贝”

  故宫的宝贝到底有多少?事实上,对这个问题,故宫人也一直想搞明白。为此故宫前后进行了5次统计。最早一次是在1924年11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委员长李煜瀛的带领下,对故宫存物开始点查。最终其统计物品94万余号、117万余件。

  值得说明的是,首查乾清宫,因当时紫禁城的外朝与内廷被一分为二,只有内廷才是故宫范围。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内廷部分。外朝则被收归国有,先期成立了古物陈列所。直到1948年,古物陈列所才与故宫博物院正式合并。之后,故宫还陆续进行了4次清点。几乎每次,都会清理出一些“非文物”,不同时期种类各异,包括茶叶、皮件、貂皮,等等。

  长期以来,故宫一直比较看重绘画书法、青铜珍宝等艺术价值高的文物,而对宫廷文物、生活器物不那么关注。药材、食品、布匹等都被公开处理过。

  为此,故宫每清点一次,文物划分的角度就会有一些变化。如1955年,故宫制定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分类大纲》,曾将院藏文物分为21类96细类。2004至2010年七年藏品清理过程中,故宫逐步确定了现行的分类方法:分为绘画、书法、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陶瓷、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献、古建藏品共25类,海类下分细类;级别分为珍贵文物(包括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一般文物和标本。这套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并非“只增不减”

  2010年12月底,故宫完成了建院历史上的第5次藏品清理。这次清理历时7年,将文物数量精确到个位:故宫博物院在册的文物共有1807558件(套),其中,最多的是古籍文献,60万件;其次是瓷器,366000件,织绣18万件,铜器16万件,书法75000件,绘画53000件,等等。故宫藏品有多丰富?一个数字足以说明:全国文博系统的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故宫就拥有168万件,占到4成以上。

  第5次藏品清理还有一些没有彻底整理的文物,如清宫老照片、甲骨、明清尺牍、旧存瓷器文物、石碑、文物箱框架等。值得一提的是,还有2箱乾隆御稿。故宫书画部打算用3年时间,将它们冠号、定名、制作卡片、采集影像。

  不过,故宫馆藏文物并非“只增不减”。古器物部管理的国际礼品、国内礼品中,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化学药品、石油样品、硫磺、洋蜡烛等,约67件(包、瓶),有潜在危险且不适合长期存放,将来可能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退出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管理序列。

  神秘地库的“江湖禁忌”

  故宫文物的保存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早年,文物都存放在地面宫殿、库房里。但上了年纪的木建筑不适合储藏文物,密闭性差,漏风漏雨。后来,故宫添置了吸潮器,运转1个小时,300平方米的空间,能吸出二到三大桶水。偶尔,黄鼠狼一类的小动物还会钻进库房里。

  深感故宫地面库房条件太差,有人提议建设一个地下文物库。第一期工程在1990年完工,到1997年第二期工程建成,两期合计建筑面积达22000平方米,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文物库。

  与地面库房比,这个地下文物库因守护森严,并不为外人了解,被传得非常神秘。对此,故宫已退休的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揭秘,其实,地下文物库并没有传言中那么“神”,不过确实有一个“江湖禁忌”,就是不能透露它的具体位置,除此之外什么都可以说。

  “形象地说,地库就像一个悬棺。”梁金生说。地库是一个钢筋混凝土架空结构,“田”字形,底部被柱子撑起,六面都不接触泥土。地库上下三层,大小库房100余间,藏有文物近97万件。

  地库实现了恒温恒湿,由计算机控制的空调系统,保证温度常年控制在14.5℃至16.5℃之间,湿度则设定在45℃至55℃之间。由于文物自身保护的需要,文物库的入口处备有大型的熏蒸消毒机,文物在入库前要经过“风淋”式消毒,防止虫蛀和霉变。出库时有一个“缓冲间”,部分纸质、丝织类等对环境变化较敏感的文物从恒温恒湿的地库里拿出来,得在缓冲间放个一两天,适应了外面的天气了,再进行包装、运输。

  对于地库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文物安全。库房装的是15—20厘米厚的银行金库门,由钥匙和密码双重开启。地库总库门有一台掌形仪来识别身份。里面各地库门密码,由具体负责各库房的相关部门掌握,警卫人员一无所知。地库里有24小时录像及监视系统,有独立的中心控制室、配电、消防等一整套系统。

  故宫的历史故事 篇13

  故宫博物院的钟表收藏居于世界首位,现存一千余件钟表,代表着18—20世纪初世界钟表发展的最高成就。不同于普通的陈设品,钟表还有计时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损伤在所难免,需要专业的修复工匠进行改造、维修和保养。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皇宫,钟表匠人却始终留在紫禁城内,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在故宫里一直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津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钟表修复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王津的曾祖父曾经在故宫管理清军的后勤,爷爷曾任故宫图书馆馆长,小时候,他常来找爷爷玩耍,对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也许,缘分早已注定。16岁,稚气未脱的少年正式走进这座几十倍于他年龄的深邃宫殿,安静地坐在修复桌前,拧紧松掉的螺帽,擦拭生锈的发条,调整倾斜的齿轮……他被后来成为他师父的马玉良先生一眼相中,从此留在了钟表组。而他在钟表的嘀嗒声中,一坐,就是近40年。

  修表,最需要的是耐心与细心。“故宫博物院藏的钟表都是精品、孤品,我们一辈子可能只修复一次,碰上了就是缘分,不管花多大力气也要把它修好。”

  与其他文物修缮不同,钟表修复这门手艺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表得能动、能转,这才叫修好了。”干活儿最麻烦的就是碰上软毛病——所有工序都完成了,但装上就是不走。这就得拆了重新检查,有时候一个小毛病能琢磨上几天。故宫库房待修钟表大多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大多为孤品。修复它们,就不像观赏时的心情那样轻松愉悦了。没有资料,没有零件,只能自己琢磨。

  钟表馆陈列的120多件钟表,大约三分之一是王津修复的,但故宫藏有1500多件待修的钟表,至少还有三分之一亟待修复。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变得愈加破旧,修复的紧迫性也就更强了。王津无法提前规划每一年的工作量,只能在内心节奏的敦促下,快点,更快点。“一年下来普通的钟能修十来个,大型的五六个,有时候碰到特别难的也就能修一两个”。

  40年来,王津没有换过工作,工作室也没有搬过家。在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今天,我们很少能看见这种执着与坚持。王津的月薪六七千元,如果跳槽到高级钟表店,收入可以翻倍。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心里特舒坦。”

  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在拆卸、清洗、修补、组装之间,是手艺传承者的荣耀,是对钟表修复事业的热爱,更是对百年文物的责任。

  这就是工匠精神。

【故宫的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故事成语07-26

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1-23

历史成语故事12-02

短篇历史故事(精选20篇)07-18

汉代历史故事(精选9篇)11-23

含历史故事的成语锦集11-23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1-23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04-21

历史故事作文600字(精选21篇)10-09